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伤寒论》五泻心汤浅析邓程国广西北海市中医院536000北海市新建路五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组方严密,药味简练,配伍灵活,煎服法讲究,是《伤寒论》泻心汤类方中治疗"痞证"的著名方剂,为世人所推崇。兹就五泻心汤组方中药对配伍特点浅析如下:1组方...  相似文献   

2.
陈熠 《中医杂志》1993,34(5):264-266
介绍将伤寒划分为五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即太阳为开始抵抗,少阳为抵抗不济,阳明为抵抗太过,太阴、少阴为抵抗不足,厥阴为最后之抵抗,并对指导用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伤寒杂病论》中的祛除实邪、温中补虚、寒温并用等治法的应用,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阳明热证、阳明腑气不通证、阳虚寒实内结证、脾胃虚寒腹痛证、脾胃虚寒呕吐证、脾肾阳虚下利便脓血证、寒热错杂痞证、脾胃寒热兼杂证等脾胃相关疾病的证治特点及白虎汤、三承气汤、麻子仁丸、大黄附子汤、小建中汤、半夏泻心汤等相关方剂的用药特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病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将150例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甲氰米呱片,0.1g/次,3次/d。土霉素片,0.5g/次,3次/d。干酵母片,0.9g/次,3次/d。治疗组75例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各10g,黄芩9g,干姜10g,党参15g,炙甘草10g,大枣7枚);1剂/d,水煎120mL,早晚口服。热象偏重去党参加大黄10g;寒象偏重加吴茱萸3.5g;气滞加香附、木香各10g;黑便加白及10g,煅瓦楞子15g。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31例,显效21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22例,显效16例,有效23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7.
8.
理萍 《河南中医》2010,30(11):1052-1053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寒热错杂,脾胃气机升降不利。用治妊娠恶阻、妊娠呃逆、妊娠泄泻、子烦等病均取佳效。  相似文献   

9.
黄疸病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其形成机制、症状特点、具体治疗等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并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黄方剂,而其中的祛湿活血化瘀就是其中的重要治法之一。现就此探析如下,以期更好地  相似文献   

10.
试论《伤寒论》中脾胃病的治疗学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映前 《河南中医》1999,19(2):13-14
脾胃同处中州,为后天之本,万物生化之源,脾胃强健则生化有源,四肢百骸得以滋养。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以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构成了中焦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状态下,脾胃受病,升降失职,健运失常,不能腐熟水谷,化生资源,则百病丛生。故有“有胃气则生,无...  相似文献   

11.
脾胃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书中详细记载了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病相关症状、以及人们应当如何顾护脾胃等内容。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思想,亦重视脾胃理论,并进一步发展。经统计,在《伤寒杂病论》中大量篇幅都是有关脾胃病的论述,其中许多方剂亦可用于治疗各种脾胃病。兹就《伤寒杂病论》对脾胃病的认识,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医学心悟》曰:“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中焦脾胃亦有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病,故亦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法。《伤寒论杂病论》为“方书之祖”,八法兼备,通过归纳仲景方中不同方剂所属之法,结合现代研究,就《伤寒论杂病论》之八法治疗脾胃病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从不同角度探究仲景之方,总结仲景八法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所作《伤寒杂病论》中对大黄一药应用范围很广,特别是在与它药配伍的前提下,对虚实寒热诸证的多种证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探讨大黄的应用,能更好的了解仲景对大黄的配伍应用及组方思想,为临床扩大大黄应用范围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五泻心汤方证辨析的三个要点:其一,痞之病位在胃,泻胃热是五泻心汤均具有的功效;其二,按之心下软与硬,并非辨痞证虚实的依据,而是辨邪之无形与有形的依据;其三,脾虚邪陷湿阻之痞,以甘补脾,非但无致满之嫌,且具消痞之功。  相似文献   

15.
仲景用大黄匠心独具,在《伤寒杂病论》中诸多应用大黄的方剂中,与它药合用,或攻或补,或寒或温,在剂量的应用上可以说煞费苦心,这也体现了仲景独到的组方用药思想。本文以大黄在《伤寒杂病论》各常用方剂中的用量入手探讨仲景的用药配伍特点,对指导临证用药有很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6.
浅谈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振华 《河南中医》1998,18(1):9-10
浅谈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李振华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脾胃病/中医病机脾胃病/中药疗法李振华,1925年11月生,河南省洛宁县人。出身中医世家。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现中医教授、主任医师,兼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  相似文献   

17.
“异病同治”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诊疗疾病过程中执简驭繁的理论基础。“异病同治”的前提是病机相同,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病证的异同可以将异病同治分为“异病同证同治”和“异病异证同治”。《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狐惑病和心下痞都应用甘草泻心汤,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理论特点,掌握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和心下痞的应用机理可以扩大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的范围,为临床高效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1,10(4):12-14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脾胃病证的重要基础代表方,主治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以及“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张仲景对此明确指出半夏泻心汤主治病证是心下痞满而不痛,而在临床中运用半夏泻心汤能否辨治心下满痛,能否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结合多年临床诊治体会,试将学用半夏泻心汤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浅述于次.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学把社会心理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疾病称为心身消化病,王庆其将由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脾胃病,或由脾胃病引起的情志病症称为情志相关性脾胃病,文章介绍王庆其教授对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辨治经验.  相似文献   

20.
针对“脾约”为便秘病证名的传统理论提出质疑.认为“脾约”是各种病因导致脾气壅滞的病机概括.整理归纳张仲景述及脾气壅滞相关病证有消渴、聚证、黄疸、奔豚气、腹满、水肿等.行气理脾是“脾约”的基本治法,而对应各病证的综合性治法有行气养阴润燥、行气健脾消聚、行气利水退黄、行气温脾平冲、行气补脾除满、行气通脾消肿6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