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谈四逆散     
四逆散的适应证《伤寒论》少阴篇(第318节,赵本,下同)说:“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这是四逆散主要的适应证。但这里所指出的证候,如从表面来看,可以使人产生下列看法:(一)骤看“少阴病、四逆”五字,似属一个严重证候,因经文没有指出这是因下利而引起四逆之证,因而容易联想到少阴病恶寒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经文298条)的严重阶段。(二)细读本节全文,则觉得与第298节所指的  相似文献   

2.
梳理《黄帝内经》“两感于寒”内涵的历史演变,提出《黄帝内经》“两感于寒”证实为少阴虚衰情况下太阳、少阴两经同时感受寒邪,属于一种危重证候,与《伤寒论》太阳、少阴两感证有明显的区别。《伤寒论》“两感”证有“狭义两感”与“广义两感”之分。“狭义两感”即特指表里两经之感邪;而“广义两感”则认为,只要是两经感邪,不管疾病是如何发病及传变,皆为“两感”之范畴,不仅涉及互为表里两经的合病,而且亦包括其他两经合病及并病的相关内容,甚至同一经的经腑同病亦可被纳入“两感”。参照《伤寒论》对“两感”的治法,提出《黄帝内经》“两感于寒”可先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救里,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再用桂枝汤等解表。  相似文献   

3.
对少阴病篇中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认为 :“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 ,但欲寐”是少阴寒化证的脉证提纲 ;四逆汤是治疗少阴阳虚阴盛证的主方 ,并对“急温之”等进行了说明 ;指出真武汤证 82条中“仍恶寒”是表未解 ,真武汤证两条体现了《伤寒论》方证辨证一方多证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黄帝内经》原文和历代医家的注解,进一步论述"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胃为水谷津液代谢之"上源",肾为之"下源",即肾为水谷精微代谢之门户。结合历代医家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认识,以津液代谢失调和气机升降失常为出发点,从"下源"不足导致"上源"亦不足、"下源"关门不利影响"上源"胃失通降两方面阐述少阴病三急下证病机;并探讨了少阴病三急下证"从胃治肾"的治疗学思想,以期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原文第306条所述的“少阴病”,本病证候危重,并未采用四逆之类的回阳救急之方,却采用桃花汤治疗,其意并非治疗少阴病本证,而是针对“下利,便脓血”的主要症状,实为救急治标之法,体现了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思想。条文中桃花汤方的应用,实为权宜之计治标之法。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病、证再识及其证本质和辨病与辨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伤寒论》“病”“证”含义的再认识,探讨证本质及辨病、辨症概念,并明确相关概念的病机逻辑关系。“证”字在《伤寒论》中有疾病现象———症状、证候的证据及证候等含义,“病”除了疾病状态、病种、病位等概念外,还具有证据/假性证据的含义。“证”作为证候的简称,其本质由证候病机决定,以证候标识为证据,包含了病种要素,与病的关系犹如“线”与“珠”的关系。辨证是从“观”到“知”全过程的概括,辨症只是其中“知”的环节,是对“观”收集到的症状进行病机逻辑的分析求证,包含了辨病。《伤寒论》略于“观”详于辨,基本属于辨症范围,体现了从病的层次上升到证的层次的辨症过程。《伤寒论》“证”实际表达的各种含义,存在内在的病机逻辑关系,辨病、辨症和辨证概念位的大小不同,存在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少阴病吴茱萸汤证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少阴病吴茱萸汤证论析李心机(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250014)关键词:伤寒论;少阴病;吴茱萸汤(伤寒论》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本条历来是伤寒论研究和教学的难点之一。首先,把本条所述之证归属于少阴病,为...  相似文献   

8.
温阳法出自《伤寒杂病论》。原书虽无温阳法这个名称,但多处提出了温阳的法则。如《全匮·痰饮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伤寒论·少阴篇》:“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所谓“温”,就是温阳(包括温中、回阳),适应于阳虚寒胜之证。这些理论和方法,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尤其在心肾疾病的治疗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现就个人临床实践所得,试举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讨论《伤寒论》中阳虚阴盛证的病势、层次、治法及用药规律,探究并扩充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结合后世医家的医论,明确阳虚阴盛证的病机及证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释阳虚阴盛证的机制;分析少阴篇中各版本条文的差异,论述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的不同,治法、主方、配伍的变化,归纳在少阴篇中隐含的辨治规律。[结果] 阳虚阴盛证的辨治原则是“保胃气、存津液”,可将其细分为太阴湿土病、少阴君火病、厥阴风木病。细致的望闻问切,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基础能精确辨阳虚阴盛证。少阴为三阴枢机,少阴篇结构完整,能动态反映少阴发病、两阴合病或并病、三阴合病的相互变化过程。由条文可发现,病位由表入里,治法有灸焫、温经、温阳、通阳之别;病情由轻而重、痰饮有无,治法有散寒、散饮、利水之别;津液损伤程度不同,治法有救逆、救阴之别。[结论] 从病理生理角度,能阐释中医主症的变化机制。辨治阳虚阴盛证时,应根据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择取方药,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对于其他证候的辨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证候划分中证候概念转换的逻辑关系。方法以逻辑学的方法考察《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两种证候概念的差异。结果《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两种证候概念的关系只是“相容关系”不是“等同”关系。结论证候研究中必须明确证候概念转换的逻辑关系,并对“以方测证”的研究方法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认识方法所得到的推论做了逻辑学上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论述吴茱萸汤证的条文共有三条 ,分别见于阳明篇 ,少阴篇和厥阴篇。吴茱萸汤证其病机概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或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因此见于阳明篇和厥阴篇是没有争议的。但其病机与少阴并无联系 ,为何会出现在少阴篇呢 ?这一直是《伤寒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本文拟就仲景将吴茱萸汤证列于少阴篇的本意进行探讨。“食谷欲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 (2 4 3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瘐汤主之。”(30 9条 )、“干呕吐延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378条 )以上是《伤寒论》论吴茱萸汤证的…  相似文献   

12.
厥证是《伤寒论》中的严重证候,仲景十分重视,在《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条中论及厥证者就有四十八条,约占全书的九分之一,其方一十六首,约占一百一十三方的七分之一。其论述大多见于少阴、厥阴篇中。众所周知,少阴主先天心肾,为人体立命之本,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为主证的疾病,属中医学“心痹”“胸痹”“真心痛”“胸痛”等范畴。中医文献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素问·刺热篇》曰:“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素问·厥论篇》谓:“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论述了身热也是心痛的一种证候。  相似文献   

14.
从病因病机、病位、证候鉴别、治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肾着病做了进一步阐述,指出了肾着病虚而受邪的机制,寒湿着于腰,而不在肾脏,故虽名“肾着”,实为“腰着”,突出证候鉴别的重要性,强调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本方药仅三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  相似文献   

16.
通过整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肾实”证候群发现,在未明确脏腑分类的“肾实”证候群中未发现肾脏异常所引起的“耳”部病变;这组症状在肾脉异常证候、有明确脏腑分类“肾实”相关疾病证候中也均未提及。这与现行中医教材所说的“肾开窍于耳”理论有所出入。进一步研读《内经》全文,发现《内经》并未提出“肾开窍于耳”,而是说“肾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心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该文通过对《内经》“窍”理论进行整理分析,从文字上考证“窍”之含义,从《内经》原文考察“心肾之窍”“心与耳窍”之经络循行,从“心与耳窍”之生理病理等方面对“心开窍于耳”这一理论进行探讨。最后总结归纳了心病酿致耳疾的治疗体会及常见的辨证分型,并列举医案分析,为从心论治耳病和心藏象理论的研究开拓新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7.
猪苓汤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五味药物组成。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两见于《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一见于《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此外,本方还见于《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的第17条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的第13条。本方组方严谨...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少阴病本证中,通脉四逆汤证为阴盛格阳的证治,表现为少阴病久,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虚阳格于外的真寒假热。余曾治1例慢性腹泻患者,遵《伤寒论》纲要,辨属此证,效著介绍如下: 赵某,男,50岁,干部,因“慢性结肠炎”反复腹痛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以研究辨证论治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辩证法思想,丰富具体,特别是常与变这一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贯串全书。本文试图从六经证治的常与变,来探讨它的辩证法思想。一、辨阴阳不拘发热有无六经首分阴阳,辨证第一要务是明察阴病阳病。辨别阴阳的原则,依据发热有无。“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太阳、阳明、少阳均有发热证状为三阳病证,太阴、少阴、厥阴皆不发热为三阴病证。但太阳伤寒会出现“未发热”而“恶寒”的证候,则不可暂时无热误认为阴证;少阴病亦有“反发热”之象,又不可因发热误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为阐述外感疾病的专书,是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专著,全书共计397条原文合113首方剂。承《黄帝内经》,理论联系实际,首创“六经辨证论治”治疗外感病。其中的“三承气汤证”是一个典型缩影,可谓“冰山一角”。其方证主要包括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后世演化不胜枚举。此三证在《伤寒论》中共涉及条文34条:其中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7条,“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2条,“辨太阴病脉证并治”1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1条。其内容思想贯穿全篇始末,是辨证论治思想的经典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