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原发性失眠和抑郁症伴发失眠患者在觉醒水平方面的差异,为分析抑郁症伴发失眠患者的临床特点提供依据。方法:比较30例原发性失眠组患者和25例抑郁伴发失眠组患者的24 h游离氢化可的松水平、心率变异性指标和脑电频谱指标低频(LH)、高频(HF)、RR期间标准差(SDNN)、平均心率标准差(ADANN)、均方根值(r MSSD)、丁堡指数(p NN50)之间的差异。结果:抑郁症伴发失眠组患者24 h游离氢化可的松水平明显高于原发性失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伴发失眠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HF、SDNN、ADANN、r MSSD、p NN50显著低于原发性失眠组,LF/HF显著高于原发性失眠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伴发失眠组患者脑电频谱指标theta、alpha、sigma、beta、gamma相对功率值明显低于原发性失眠组,delta相对功率值明显高于原发性失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原发性失眠组患者相比,抑郁症伴发失眠组患者的躯体觉醒水平较高,而脑皮质觉醒水平则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文献及医案方面论证说明"耳聋治肺"法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通过研究古代文献、现代大家的经验,以及导师的临床经验及医案分析来说明"耳聋治肺"法的可行性。结果:大量的文献记载说明了耳聋的病机及伴发症状与肺密切相关,古代医家认为肺气不畅则耳窍不通,因此提出了耳聋治肺的方法,现代医学大家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结论:"耳聋治肺"是治疗肺经受邪或肺失其用致聋的有效方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焦虑症伴发失眠与原发性失眠患者过度觉醒水平,探讨焦虑症伴发失眠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20例正常睡眠者、25例焦虑症伴发失眠患者及26例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脑电频谱、24 h尿游离皮质醇数据。结果焦虑症伴发失眠患者及原发性失眠患者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LF/HF)、24 h尿游离皮质醇浓度、脑电谱频theta、alpha、sigma、beta、gamma相对功率值均高于正常睡眠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高频(HF)、5 min平均心率标准差(SDANN)、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爱丁堡指数(pNN50)、脑电谱频delta相对功率值均低于正常睡眠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症伴发失眠患者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LF/HF)、24 h尿游离皮质醇浓度、脑电谱频beta、gamma相对功率值均高于原发性失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HF、SDANN、SDNN、rMSSD、pNN50、脑电谱频delta相对功率值低于原发性失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虑症伴发失眠与原发性失眠患者均存在过度觉醒,其中,焦虑症伴发失眠患者过度觉醒水平比原发性失眠患者高。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因其并发症的高致残率和病死率,已成为全球心血管疾病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失眠是与不良情绪或心境相关的重要躯体症状,常伴发于高血压病患者,而睡眠障碍又会加剧血压水平的波动,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及生活质量,由此提出双心医学模式,经过多年发展,新双心医学模式正是从中西医结合指导思想对心脏及心理两方面进行干预,提高睡眠质量同时优化血压管理。探究高血压合并失眠的中医病机时尤重阴阳失衡的识别,两病属异病同治范畴,故在辨证施治时应重证轻病;现代研究表明睡眠障碍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内皮功能障碍促进高血压的发生发展;高血压则通过血压水平、血压节律和其他因素加重患者失眠。新双心医学模式依托现代医学的诊治手段,结合中医药治未病、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特色优势,既可考虑到高血压伴失眠患者的个体特殊性,又可结合整体规律性;通过概括近年中西医药物和非药物临床研究,总结了新双心医学模式下高血压伴失眠的治疗,以期更好为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失眠提供参考,而未来新双心医学模式的成功势必也会广泛运用于其他各临床疾病。  相似文献   

5.
失眠是糖尿病常见合并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并且影响降糖药物对糖尿病的疗效。糖尿病合并失眠的原因有焦虑、抑郁、疾病本身所致、睡眠环境等。根据古代文献研究及临床实践总结,辨治糖尿病合并失眠应在明确病因基础上重视脏腑阳气亏虚弱及失用之病机,分阳衰阴盛、心肾失交、真寒假热、阳虚枢机不利、阳虚热毒证五型辨证论治。笔者提出运用"扶阳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失眠的一些辨治思路,在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不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很好的控制了血糖及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近年来,失眠的发病率日益升高,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多项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失眠的共病率高,失眠对心血管疾病有重要影响,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素轴及释放炎性因子等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作用,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或使原发病病情加重。文章探讨失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具体机制,失眠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的诊断与治疗,以期引起更多临床工作者对失眠的重视,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原发性失眠患者(PI)与抑郁症伴发失眠患者(DI)觉醒水平的比较,探讨抑郁症伴发失眠的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该院睡眠门诊及住院原发性失眠与抑郁症伴发失眠患者52例,按照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的相关标准分为DI组和PI组,比较两组24h尿游离氢化可的松、心率变异性、脑电频谱的差异。结果 DI组24h尿游离氢化可的松高于PI组,P<0.05。PI组的HF、SDNN、SDANN、rMSSD、pNN50指标均高于DI组(P<0.05)。DI组患者脑电频谱theta、alpha、sigma、beta、gamma相对功率值与P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伴发失眠患者躯体觉醒水平比原发性失眠患者高,脑皮质觉醒水平比原发性失眠患者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失眠原因以及健康干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新疆某院收治的15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156例患者的失眠情况、失眠原因、健康干预及其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健康干预后,49例患者仍患有失眠症,失眠率为31.41%。干预前后的失眠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患者失眠的因素有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其他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所占比例最大,为40.38%。结论:临床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症进行治疗,需要分析其失眠原因,并且对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失眠率,改善睡眠状态,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问题的护理应对策略及失眠原因分析。方法将我中心收治的28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对照组140例和观察组140例。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对患者进行失眠问题的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失眠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在失眠护理效果上优于对照组,能够有效减少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问题的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眠问题的针对性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患者的失眠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护理作用,但失眠问题的针对性护理在本次研究中比常规护理的失眠护理作用更加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问题,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临床探索住院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有效对策及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以2015年1~10月入住我院的5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失眠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给予缓解。结果 50例患者中,37例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或缓解,占总人数的74%。结论导致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原因与其实际病情有关,临床上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降低失眠发生率、减轻失眠症状程度、提高睡眠质量等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彦彦  李彩凤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1):1030-1031
近十余年来,随着透析人群中老年人、伴发原发或继发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人数的增加,透析中的低血压愈来愈受关注。透析中低血压通常指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或收缩压降至90 mm Hg以下,伴或不伴低血压症状。低血压是血透过程中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20%-30%,严重影响透析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及存活率,因此应十分重视其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失眠障碍伴发轻中度抑郁一病上,存在一定的优势,其临床疗效确切,且药物依赖性及副作用相对较少,患者依从性高.因此,将失眠障碍伴发轻中度抑郁的发病机制以及近年来中药对该病的干预治疗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病因及其干预措施和效果.方法 2007年9月~2009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30例失眠患者,依据患者一般情况、睡眠障碍的症状和影响睡眠的相关疾病和心理因素等资料,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病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并随访干预1月、半年后失眠的改善率.结果 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发生率38.69%,失眠的病因构成比:心功能不全占25.38%,非冠心病胸痛占18.47%,心律失常占20.77%,ST-T段和T波异常占16.92%,心血管神经症占12.31%,慢性失眠占6.15%.通过相关干预措施均收到良好的效果.结论 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不同病因,采取及时有效及长期干预病因,应用合理科学对比方法干预心理状态,能有效改善失眠.  相似文献   

14.
侯俊霞  林秀孟 《中外医疗》2015,(4):80-81,84
目的:分析就诊于神经内科门诊的失眠患者中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2013年7月—2014年5月来该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睡眠障碍患者进行失眠评定,对符合失眠症诊断者行汉密顿焦虑和抑郁量表测定,并同时对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等进行分析。结果符合条件的失眠症患者共317例,伴发焦虑或抑郁者195例,发生率为61.5%;同时伴发焦虑和抑郁者72例,发生率为22.7%。女性、无业、低学历、低收入的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在职、高学历、高收入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门诊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在临床诊断及治疗时应予以重视,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普及睡眠相关知识,为失眠、焦虑及抑郁的发生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其患者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或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甚至彻夜不寐。后世医家将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致寝寐不安者均归于此。"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中医失眠的重要理论之一,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该理论认为,胃阳明不逆,气从其道,则得和而卧安;在内因或外因作用下,胃纳运失度,阳明逆,其气不得道,则导致"卧不安"。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临床通过和胃法治疗部分因阳明逆而"卧不安"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未来,应对和胃法治疗失眠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为临床研发新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住院颅脑损伤患者伴发精神障碍进行评估及讨论相关治疗。方法 全部研究病例来自佛山市中医医院颅脑外科收住院的187例颅脑外伤患者,将颅脑损伤进行分类,并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IV对精神障碍进行评估及诊断。结果 随颅脑损伤程度的加重,重性抑郁、躁狂发作、精神病性症状、淡漠、冲动行为的发生率逐渐增高,而焦虑、失眠则多见于颅脑损伤相对较轻的患者。结论 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及时治疗伴发的精神障碍有助于改善颅脑损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孔令诩先生临证所见患者"涉肝者多",选取先生3则病案,从辨治用药方面阐释先生调和肝胃法的应用。病案涉及肝胃不和所致胃痛、失眠、胸痛、乳腺增生,辨证均属肝热胃滞为主,但症状不尽相同,于是先生清肝和胃,并"随证治之",或安神,或宽胸,或通络,灵活化裁,自有疗效。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将心血管疾病伴发心理疾病称作"双心"疾病。中医学理论认为心主血脉、心藏神,在对心脏、心神相关的疾病治疗上具有"双心"同治的特点。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治疗心脏、心神异常的"双心"同治之法,通过分析相关方证、病机、治法方药和临床应用经验,归纳出六种"双心"同治法,即温补心阳法、清心泄热法、解郁疏机法、温阳建中法、养阴安神法和温通回阳法,拓展了经方在"双心"疾病领域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9.
"阳不入阴"是失眠的关键病机,包括阳盛、阴虚、阴盛、阳虚四个方面。由于阴阳既相互对立,也相互依存,因此临证中失眠病机较为复杂,常见阴虚与阳盛合并,或阳虚与阴盛共存。调和阴阳,使阴阳相交是失眠的治疗大法。阳盛证治宜清肝泻火、清心安神;阴虚证治宜滋补肝肾、宁心安神;阳虚证治宜温补心肾、通阳化气;阴盛证治宜化痰开窍、活血化瘀;若阴阳俱病、虚实夹杂,则需阴阳并调、气血兼顾、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20.
黄柳  张希  蔡春凤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5):3188-3193
背景 睡眠障碍会引起心血管疾病,而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失眠受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焦虑敏感性是焦虑影响失眠的重要桥梁,其与内感觉障碍也有重要联系。目前针对内感觉意识、焦虑敏感性与失眠症状关系的研究较少。了解更多有关失眠症状的影响因素可能会为这些领域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目的 调查成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内感觉意识、焦虑敏感性与失眠症状之间的关系,分析失眠症状的预测因素,为实施失眠症状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2019年10-12月在某市一家三级甲等医院,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170例成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内感觉意识问卷(IAQ)、焦虑敏感指数量表-3(ASI-3)、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进行调查。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率为94.1%。78.8%(126/160)的参与者经历失眠,其中,轻度失眠者63例(50.0%),中度失眠者53例(42.1%),严重失眠者10例(7.9%)。1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IAQ评分为(55.39±11.58)分,ASI-3评分为(34.76±16.35)分,ISI评分为(12.36±6.38)分。不同性别、疾病类型心血管疾病患者IS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内感觉意识、焦虑敏感性与失眠症状两两呈线性正相关(r=0.406~0.554,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了性别、疾病类型,焦虑敏感性(b=0.216,P<0.001)与内感觉意识(b=0.224,P<0.001)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症状的影响因素,两者共同解释失眠症状总方差的46.3%。结论 内感觉意识和焦虑敏感性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症状的重要预测指标。使用多模式的身心综合行为干预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