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诊多发伤患者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方法:以我院2017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多发伤患者为例,观察记录并汇总患者具体急救抢救情况,分析急诊危险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急救措施。结果:经研究分析发现:(1)多发伤患者不同性别及致死原因病死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60岁以上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阶段(P0.05)。(2)多发伤患者就诊时间晚、损伤部位数多、体温过低、呼吸系统存在感染及ISS评分高,其死亡率越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多发伤患者在急诊治疗过程中,其病死率与年龄、就诊时间、损伤部位数、体温等因素有关,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其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多发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多发伤患者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ICU收治的107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07例多发伤患者分为并发MODS组(n=65例)和非MODS组(n=42例)。分别比较两组多发伤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ISS评分、APACHEⅢ评分、GCS评分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休克发生率上差异的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休克纠正是否及时、ISS评分、APACHEⅢ评分、GCS评分、血糖和血小板水平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休克纠正是否及时、ISS评分和APACHEⅢ评分是多发伤患者并发MOD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发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与休克纠正是否及时、ISS评分和APACHEⅢ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究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我院收治的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640例研究对象的选例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所有患者依据随访6个月后的预后情况,将随访6个月后死亡的患者分为死亡组(40例)和随访6个月后存活的患者分为存活组(600例)。对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并筛选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中年龄≥60岁、ISS评分≥16分、创伤部位数量≥4处、受伤至就诊时间>3 h、受伤部位为颅脑、心肺的患者占比均高于存活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ISS评分≥16分、创伤部位数量≥4处、受伤至就诊时间>3 h、受伤部位为颅脑、心肺均为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665、3.328、2.426、4.007、2.935、2.441,P<0.05)。结论 年龄≥60岁、ISS评分≥16分、创伤部位数量≥4处、受伤至就诊时间>3 h、受伤部位为颅脑、心肺均为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需重点关注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依据其制定急救预案,降低急诊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多发伤早期心肌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多发伤早期心肌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均来源于2000年8月至2003年12月收治入院的多发伤患者231例,以心肌损害为因变量,与其相关的20项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急性生理学与既往健康状况(APACHEⅡ)≥10、损害严重度评分(ISS)≥25、合并胸伤、胸部简明损伤定级(AIS)≥3、休克指数≥2、低氧血症时间≥0.5h是多发伤早期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胸部创伤因素与全身损伤危险因素共同存在时,心肌损害的发病危险性(OR)将明显增加.结论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警惕早期心肌损害的发生,多发伤患者胸部和全身损伤因素共同作用增加早期心肌损害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病死率及影响因素,为急救护理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病死情况,并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引起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病死的高危因素。结果60例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治疗后,病死14例,病死率为23.33%;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60岁、骨折分型C型、休克指数>2、转运途中延误是患者病死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大、骨折严重程度重、休克严重、转运途中延误会增加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病死风险,故临床需据此采取合理的急救干预,以降低患者病死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多发伤院前救治危险分级上升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加强救治措施,以便为院前急救提供指导,提高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调查2017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30例多发伤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院前救治效果并计算创伤指数(TI),将院前救治后送达医院时TI值没有上升到高一级危险分级的患者纳入有效组(n=208),TI值上升到高一级危险分级纳入无效组(n=122)。通过单因素筛查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危险因素对病情的影响。结果:多发伤主要原因是交通伤(70.3%)和高处坠落伤(22.4%),多见于男性(74.5%)。患者年龄≥60岁、创伤部位数量≥3处、转运到达时间≥30 min、指氧饱和度<94%、休克指数(SI)≥1.5、低体温和TI>16分为多发伤患者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年龄≥60岁、创伤部位数量≥3处、转运到达时间≥30 min、指氧饱和度<94%、SI≥1.5、低体温和TI>16分的多发伤患者病情进展快、死亡风险高,应该引起院前急救医生的高度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在有效止血、可靠骨折固定、积极抗休...  相似文献   

7.
<正>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发生率目前明显上升,由于其损伤涉及多个部位,对患者生命威胁大,救治难度较大[1]。为了提高对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水平,本文分析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预后的相关因素,报道如下。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颅脑  相似文献   

8.
多发伤通常是指一个致伤因素所致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至少有一个部位的损伤是致命的。随着交通事故及工伤事故的增加,多发伤患者也逐渐增多,十二指肠位置深且隐蔽,多发伤合并十二指肠损伤时病情均较严重,致使临床诊断和治疗都较困难,容易造成漏诊。本文回顾性分析22例多发伤合并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诊多发伤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17-01—2018-12期间救治的670例多发伤患者(其中46例死亡)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46例),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多发伤生存患者60例(生存组),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部位,受伤至就诊时间、损伤程度评分法(ISS)评分、创伤数量、是否休克、输血量等指标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在年龄≥60岁、高处坠落及车祸、颅脑损伤、受伤至就诊时间≥3h、ISS评分≥16分、创伤数量≥4处、休克、输血量≥4U的比例均高于生存组(均P0.05)。其中,患者年龄≥60岁、受伤部位(颅脑)、受伤至就诊时间≥3h、ISS评分≥16分、休克为多发伤病患急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急诊医生的重点关注,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急救预案可以降低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8例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48 h检测凝血功能,按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为非凝血功能障碍,观察组48例为凝血功能障碍,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在合并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GCS评分、合并胸腹部损伤、多发脑挫裂伤、重型颅脑损伤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多发脑挫裂伤、合并胸腹部损伤、酗酒史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而凝血功能障碍与合并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多发脑挫裂伤、合并胸腹部损伤、酗酒史有密切关联,临床应尽早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防止凝血障碍的高危因素,力争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合并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hepaticfailure,AHF)的高危因素和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2005年1月~2008年12月救治的341例严重多发伤合并AHF的52例患者入院时的高危因素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 ISS≥25分,入院时收缩压≤90 mmHg、腹腔出血量≥3 000 ml、伤后至手术时间6 h均是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P0.01)。结论早期积极止血,抗休克,维持呼吸道通畅,生命征监测,做好术前准备,及早手术等护理措施,可降低AH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 )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PADBS患者可能的10个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着力部位、误吸、低血压、高血压病史、原发脑干伤、合并多发伤、颅底骨折)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原发脑干伤、有无低血压、着力部位(枕部)、误吸是PADBS的危险因素,高龄是PADBS的保护因素。[结论]护士应关注PADBS的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呼吸、循环系统监护,减少误吸,正确实施液体疗法等措施尽量减少PADBS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严重多发伤患者致伤的相关因素,为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5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一般情况、受伤原因、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受伤部位及程度、救治情况等数据资料,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纳入的50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4:1;年龄多在20~60岁;交通事故(31例)是受伤的最主要原因,占62.0%;受伤部位以颅脑损伤最多(41例),占35.0%;3个部位损伤者最多(19例),占38.0%;ISS 16~25分者21例,25分以上者29例.患者均采取院前急救—急诊科—院内救治的依托型急救模式,预后大多良好,共死亡3例,病死率为6%.结论铜陵地区的多发伤患者以青中壮年男性为主,交通事故伤占绝大多数,受伤部位以颅脑最多,针对以上高危因素进行防范和救治,可以降低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刘剑峰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0):1147-1148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外力致伤因素(直接,间接暴力,混合暴力)作用下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2个以上机体解剖部位或器官较严重的损伤,至少1处损伤危及生命或并发创伤性休克[1].多发伤与单一伤比较,伤势更危急,处理更棘手,死亡率和致残率更高,是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对本科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救治的62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这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策略及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严重多发伤肠内营养不耐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10月1日实施肠内营养的149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对照组71例。对照组实行肠内营养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个体存在的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反流误吸、腹泻、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实施肠内营养12、24、36、72h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严重多发伤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期间发生不耐受存在的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不耐受的发生率,提高早期肠内营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多发伤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于2018年1—9月收治的80例急诊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入选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多发伤原因、工作状况、就诊时间、损伤部位数、是否出现呼吸系统感染以及低体温等情况,出院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价,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诊多发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损伤部位数、呼吸系统感染、低体温、就诊时间、出血为影响急诊多发伤患者生存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急诊多发伤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较多,护理人员应依据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恢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预后危险因素, 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91例入住本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的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开放伤、是否应用去甲肾上腺素药物、是否机械通气、伤后到医院的时间、到医院的距离、淋巴细胞相对值、血小板计数、乳酸、入院24 h内的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输血次数、手术次数、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既往史。根据在EICU住院期间病情是否恶化为节点, 分为恶化组和好转组。采用软件SPSS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因素,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森林图,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的影响因素制作列线图。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交通事故导致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该类损伤的发生及进一步避免残疾的出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2-08/2004-03交通事故导致颅脑损伤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患者均在伤后0.5~6.0h于所调查医院的放射科,接受CT检查,将临床诊断与影像诊断均符合DAI的病例100例作为病例组,不符合DAI诊断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参照国家道路交通事故伤的流行病学调查表,专门设计本研究的调查表涉及38个指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项目包括年龄、性别、事故发生状况、患者临床表现共38个指标。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头部受力点、多发伤、脑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comascale,GCS)、瞳孔情况、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并发症、路面情况、事故形态;其中性别、多发伤、事故形态、脑干、额颞交界区头部受力点是危险因素。结论:男性是DAI发生的高危人群,额颞交界区头部受力点、脑干损伤以及多发伤的发生提示DAI发生存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手术治疗后继发脓毒症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焦作市中站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426例行手术治疗的严重多发伤患者, 男260例, 女166例, 年龄(53.64±8.72)岁, 年龄范围为28~79岁。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后脓毒症的发生情况, 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严重多发伤患者手术治疗后继发脓毒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继发脓毒症患者70例, 未发生脓毒症患者356例, 脓毒症发生率为16.4%(70/426);单因素分析显示, 继发脓毒症患者与未发生脓毒症患者年龄、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受伤至接受治疗时间、抗生素治疗情况、出血量、血清降钙素原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ICU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增加、ISS评分升高、SOFA评分升高、受伤至接受治疗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降钙素原水平升高、CRP水平升高、IL-17水平升高是严重多发伤患者手术治疗后继发脓毒症的独...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汶川地震中多发伤合并胸伤的救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汶川地震后至2008年5月31日我院收治107例多发伤合并胸伤地震伤员的一般情况、救治情况及转归、死因等临床资料。结果多发伤急诊手术病死率前3位分别为肝修补、脾切除、颅内血肿清除减压;胸伤紧急处置病死率前3位分别为呼吸机支持、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多发伤分类病死率前3位分别为ARDS、胸骨骨折、连枷胸;死亡伤员均为AIS-90创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很高的重度、极重度多发伤,颅脑伤、腹腔脏器伤和四肢骨盆伤是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胸伤也是伤员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论汶川地震多发伤合并胸伤的救治中,严重创伤所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和重型颅脑伤是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胸伤的严重程度是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损伤部位越多、ISS评分越高、胸伤越重,病死率越高。迅速检查、快速诊断和分诊,尽早胸伤紧急处置,能为进一步抢救创造机会,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