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将改良剖宫产术与新式剖宫产术进行比较。方法在554例产妇中随机选择354例行改良新式剖宫产手术作为观察组,200例新式剖宫产术作为对照组,改良剖官产术在新式剖官产术式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切口稍向下,脂肪层与腹直肌前鞘分层进行,腹直肌前鞘与腹直肌稍作分离,缝合腹膜,一层缝合子宫下段切口。腹壁切口缝合5针。结果观察组胎儿娩出的平均时间为(5.2±2.3) min,对照组为(4.8±2)min,总手术时间,观察组(35.4±3.2)min,对照组(30.5±3.4)min,两组总手术的时间与胎儿娩出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术后5d拆线。结论改良剖宫产术虽然手术时间比新式剖宫产术长,但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它弥补了新式剖宫产术的不足之处,切口更美观,损伤更小,可以减少术后粘连等优点,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良式新式剖宫产与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在术式、手术指征、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切口撕裂、术中出血及术后恢复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采用了以色列Toel-Cohen开腹方式,钝性撕开脂肪及腹直肌,纵形撕开壁层腹膜,钝性撕开膀胱反折腹膜,子宫下段切口上下方向钝性撕开,术中缝合应用美国氰胺公司生产的DG缝合线,用一根线依次全层缝合子宫下段,不缝合子宫反折腹膜和壁层腹膜。另一根线连续缝合浅筋膜及2/3层皮下脂肪,不打结折回皮内缝合皮肤,留线头5 cm。术后不拆线。结果 本术式术后排气时间由原来的48±5 h缩短至6±5 h,(P<0.01)术后疼痛时间由原来的24±1 h缩短至2±1 h,切口均Ⅰ期愈合。结论 此术优于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无切口撕裂,减少了产后出血,术后疼痛轻,下床活动早,排气快,术后切口不拆线,无硬结,术后病率少,疤痕纤细,切口美观,易于掌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式剖宫产术与传统式剖宫产的效果。方法 :取下腹部两髂前上棘连线下 3cm处为切口部位 ,横直行切开皮肤全层 ,用弯钳向正中分离腹直肌 ,向两侧拉开腹直肌 ,暴露腹膜 ,分离腹膜外脂肪 ,将腹膜打一小洞 ,撕开腹膜切口。暴露子宫下段 ,将膀胱腹膜返折切一小口 ,向两侧撕开约 10~ 12cm ,下推膀胱约 2~ 3cm ,在子宫下段肌层中央切开 2cm ,向两侧弧形撕开肌肉约 11~ 12cm ,破膜娩出胎儿 ,立即徒手剥离胎盘 ,而后将子宫提出腹腔 ,子宫切口用Ⅰ号合成可吸收缝线全层连续缝合 ,用Ⅰ号合成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 ,将线结打在筋膜内 ,皮肤至皮下脂肪用 4号丝线间断全层褥式缝合 3针 ,针间皮肤用Attis钳钳夹对合5min。术后留置导尿管 2 4h ,静滴青霉素 2天。术后第一天换药一次 ,术后五天拆线。新式剖宫产术 10 0例 ,随机选择近期同类病例中下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10 0例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 (P<0 0 1) ,术后下地活动、进食、排气时间均比对照组缩短 ,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术后病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观察组术后 5~ 6d  相似文献   

4.
李虹  赵忠桢  徐虹 《天津医药》2000,28(3):146-148
目的观察改良子宫下段横切口双层缝合为单层缝合,是否缩短手术时间。方法将510例初次剖宫产产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并分别于产后42、60及90天行B超检查。结果(1)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43.84±4.73)分,比对照组(51.09±4.85)分短(P<0.01)。(2)术后病率观察组为1.5%,比对照组7.1%低(P<0.01)。(3)产后42、60及90天B超检查,子宫切口A型愈合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宫下段切口整齐,解剖清晰,较薄者,采用单层缝合法,损伤下段组织少,异物少,不影响切缘血液循环,有利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术与传统式剖宫产的效果。方法:取下腹部两髂前上棘连线下3cm处为切口部位,横直行切开皮肤全层,用弯钳向正中分离腹直肌,向两侧拉开腹直肌,暴露腹膜,分离腹膜外脂肪,将腹膜打一小油,撕开腹膜切口。暴露子宫下段,将膀胱腹膜返折切一小口,向两侧撕开约10-12cm,下推膀胱约2-3cm,在子宫下段肌层中央切开2cm,向两侧弧形撕开肌肉约为11-12cm,破膜娩出胎儿,立即徒手剥离胎盘,而后将子宫提出腹腔,子宫切口用Ⅰ号合成可吸收缝线全层连续缝合,用Ⅰ号合成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将线结打在筋膜内,皮肤至皮下脂肪用4号丝线间断全层褥式缝合3钟,针间皮肤用Attis钳钳夹对合5min。术后留置导尿管24h,静滴青霉素2天。术后第一天换药一次,术后五天拆线。新式剖宫产术100例,随机选择近期同类病例中下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0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术后下地活动、进食、排气均纟对照组缩短,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术后下地活动、进食、排气时间均比对照组缩短,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术后病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术后5-6d出院,对照组术后7-9d出院,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新式剖宫产较传统术式简单、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122例新式剖宫产术与144例直切口剖宫产术.方法 新式剖宫产采用撕拉法分离皮下脂肪、筋膜、腹膜、膀胱腹膜反折及子宫肌层,不缝合腹膜及膀胱反折,表皮缝合3针.结果 新式剖宫产与直切剖宫产比较,术中总出血时间:新式组(138±35.2)ml,对照组(185±42.3)ml;总手术时间:新式组(21±5)min,对照组(29±8)min;术后恢复时间:新式组(21±8)h,对照组(31±10)h.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 新式剖宫产具有手术时间短、步骤少、损伤小、术后病率低、恢复快、外表美观等优点,而且肥胖孕妇、巨大儿、臂位等所有有剖宫产指征的产妇均适应用本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式剖宫产术及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的利弊.方法 对198例二次剖宫产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按既往剖宫产术式分为新式剖宫产史组(A组)100例、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史组(B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T);开腹时出血量;膀胱下推情况;盆腹腔黏连状况;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1)观察组开腹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开腹出血量亦明显多于后者.(2)观察组与盆腹腔黏连状况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式剖宫产术腹直肌黏连对再次开腹手术有一定的影响;不缝合腹膜并不会加重腹腔黏连;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多数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8.
周少静  关俊霞 《安徽医药》2019,23(3):533-535
目的 探讨子宫下段全层缝合术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发生率的改善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河北省任县医院妇产科收治的符合剖宫产分娩指征且为首次剖腹产的产妇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子宫下段常规缝合方式,观察组采用子宫下段全层缝合方式。评估手术1年后两组剖宫产术后子宫憩室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剖宫产术后子宫憩室发生例数(8例比2例)、肌层厚度[(6.03±0.88)mm比(7.51±0.96)mm]及憩室容积[(0.42±0.05)mm3比(0.31±0.04)mm3]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  2 0 0例行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 ,另 2 0 0例行新式剖宫产。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娩头困难例数、子宫切口撕裂例数、新生儿Ap gar评分等 ,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平均出血量为 138 85± 5 3 74ml,明显低于新式剖宫产平均出血量 190 5± 5 9 18ml,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娩头困难例数、子宫切口撕裂例数、新生儿Apgar评分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结论 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少 ,优于新式剖宫产 ,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0%葡萄糖酸钙减少择期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术前静脉推注 10 %葡萄糖酸钙减少择期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足月妊娠剖宫产孕妇 160例 ,分为两组 ,观察组 80例 ,于剖宫产术前 3 0min静脉推注 10 %葡萄糖酸钙 10ml ;对照组 80例 ,术前常规开放静脉液路。两组均于胎儿娩出后 ,宫体注射催产素 2 0U ,观察术中、术后 2 4h的出血量。结果 总出血量 ,观察组 (2 10± 45 )ml ,对照组 (3 0 0± 5 0 )ml,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择期剖宫产术前静脉推注 10 %葡萄糖酸钙比单纯术中应用催产素 ,使子宫收缩更强、更持久 ,可减少术中、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子宫下段剖宫产、腹膜外剖宫产三种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1999年12月-2003年2月收治的268例需行剖宫产的孕妇分为3组:观察组(A组)为改良新式剖宫产90例,对照组(B组)为子宫下段剖宫产组90例,对照组(C组)为腹膜外剖宫产组88例。3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在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中出血、术后24小时切口疼痛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A组改良新式剖宫产胎儿娩出时间短、手术总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伤口疼痛轻、排气快、病率少,是目前较好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新式剖宫产与子宫下段剖宫产再次手术难易程度及盆腔粘连情况,以期以改进手术方式,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对110例新式剖宫产史(观察组)及115例子宫下段剖宫产史(对照组)病例再次剖宫产手术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在切皮至胎头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开腹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腹壁及腹腔粘连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胎头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多(P<0.05),两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观察组发生率高(P<0.05)。结论子宫下段剖宫产为目前应用最广的剖宫产术式,而新式剖宫产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术式,但再次开腹手术胎头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均长,粘连发生率高,因此应按受术者具体情况征求患者本人意见选择术式;同时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王婧  刘博  杨筱凤 《安徽医药》2018,22(10):1972-1974
目的 探讨缩宫素与卡前列甲酯栓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出血量及首次排气排尿时间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行剖宫产产妇共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于术后给予缩宫素和卡前列甲酯栓治疗;比较两组产妇术后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尿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术后2 h和4 h出血量分别为(196.46±25.32)mL和(231.01±35.12)mL,对照组分别为(241.38±37.04)mL和(295.83±48.47)mL,观察者均少于对照组(t=7.079、7.657,P<0.001);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4.95±3.60)h显著短于对照组(31.70±4.33)h(t=8.476,P<0.001);观察组术后<1 h、1~2 h、2~4 h、>4 h的排尿人数分别为3例、20例、24例和3例,对照组分别为7例、33例、10例和0例,秩和检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整体短于对照组(Z=3.525,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0%和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4,P=0.505)。 结论 相较于缩宫素,卡前列甲酯栓用于剖宫产术后产妇可有效降低术后出血量,加快胃肠功能恢复进程,实现早期排尿,且未加重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横切口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5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横切口剖宫产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2组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术后排气时间、切口疼痛情况、术后24h切口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和总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24h切口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横切口剖宫产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切口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产妇术后生活质量,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B-Lynch缝合治疗剖宫产产后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大出血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B-Lynch缝合,观察组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宫体注射联合B-Lynch缝合,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产后出血量、术后24h血小板计数及D-二聚体水平,并统计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2.8±11.7) min,短于对照组的(60.3± 13.4) min(P<0.05),术后恶露持续时间为(15.6±2.8)d,短于对照组的(25.6±3.7)d(P<0.05),月经恢复时间为(5.3±1.2)月,早于对照组的(6.7±1.8)月(P<0.05),观察组产后2h出血量为(86.5±15.2) ml及产后24h出血量为(70.8±11.7) ml,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00.8±19.1) ml和(150.3±13.3) ml(均P< 0.05),术后24 h观察组血小板计数为(158.6±25.7)×109/L,高于对照组的(89.5±11.1) ×109/L(P<0.05),D-二聚体水平为(0.6±0.1)μg/ml,低于对照组的(3.1±0.5) μg/ml (P<0.05).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和血压升高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宫体注射联合B-Lynch缝合能有效减少剖宫产术后大出血量,减少术中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张淑敏 《上海医药》2005,26(6):280-281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直肠用药联合催产素对剖宫产术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122例妊高症剖宫产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2例,术中在胎儿娩出后,于子宫肌壁注射催产素20U,在产妇直肠塞入米索前列醇400μg;对照组60例,在胎儿娩出后,宫体肌肉注射催产素20U,再静脉滴注催产素20U。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2h内出血量及术后2~24h出血量。结果:术中及术后2h平均出血量,研究组为(276.4±82.1)ml;对照组为(340.2±90.2)ml,2~24h出血量,研究组为(56.2±11.1)ml,对照组为(76.1±20.8)ml,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米索前列醇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较强,米索前列醇直肠用药能较好地预防妊高症剖宫产术后出血,且用药经济、方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新式剖宫产产妇中不缝合膀胱子宫返折腹膜与腹壁腹膜对于再次剖宫产手术造成的不利因素.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住院部76例再次剖宫产产妇进行分析,首次剖宫产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有缝合腹膜产妇38例作为对照组;首次剖宫产为新式剖宫产,没有缝合腹膜产妇38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产妇再次剖宫产时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产妇盆腔粘连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长,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产妇在手术出血量、切口愈合、住院时间等指标上相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新式剖宫产造成盆腔粘连比子宫下段剖宫产严重,不仅增加了再次剖宫产手术难度,还延长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新式剖宫产术式的特点。方法 分析 35 0例新式剖宫产产妇术中、术后情况 ,并与同期子宫下段剖宫产比较 ,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排气时间等。结果 新式剖宫产较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时间平均缩短约14min(P <0 0 1) ,术后进食平均早 12h(P <0 0 1) ,术后排气时间平均早 16h(P <0 0 1) ,出血量平均少 12 2ml(P <0 0 1) ,对膀胱无干扰 ,术后无血尿及排尿困难。结论 新式剖宫产优点多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米索前列醇用于预防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 12 0例剖宫产者 ,随机分成米索前列醇组及对照组各 6 0例。实验组于胎儿娩出后 ,立即将米索前醇 2 0 0μg置入子宫下段。对照组于胎儿娩出后立即用催产素 2 0 u宫肌注射。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减少 (P<0 .0 1)。结论 米索前列醇置入子宫下段对促进子宫收缩 ,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静  白桦 《河北医药》2014,(13):2019-2020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术后对母体的影响。方法选取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50例为观察组,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子宫与腹膜、大网膜及膀胱粘连情况、术中出血情况、手术完成时间及术后情况比较。结果新式剖宫产组子宫与腹膜、大网膜及膀胱粘连情况、术中出血情况、手术完成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05);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切口感染及住院时间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新式剖宫产较改良新式剖宫产对母体远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