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河源地区正常女性腰椎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采用定量CT测定法检测河源地区280例正常女性第2、3、4腰椎松质骨的骨密度.结果:达峰值以前腰椎骨矿含量逐年增加,骨矿含量峰值出现在20~29岁年龄段,达峰值后开始下降,50~59岁年龄段呈快速下降期,之后进入下降缓慢期.结论:河源地区正常女性机体骨矿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情况以及达峰值年龄段与文献报道国内其它地区基本相同,骨矿含量峰值及同一年龄段骨矿含量均比其它地区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用MetriScanTMX线骨密度测定仪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及老年男女易骨折的骨密度阈值。方法对濮阳地区20岁以上的健康男女各1080人和50岁以上有骨折史的男149人、女278人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本地区骨密度峰值在30~39岁,之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女性50~59岁骨量丢失加速。男性骨量丢失是缓慢,但在70岁以后也有一快速骨量丢失过程。结论用本地区20~39岁男女骨密度均值减去2.5SD(男0.628g/cm2;女0.511g/cm2)为濮阳地区老年患者的骨密度阈值。OP的防治重点在老年女性患者,老年男性患者也应受到重视,尤其70岁后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健康者腰椎、髋部不同部位及桡骨中1/3骨密度(BMD),提供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依据。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研究对象2—4腰椎、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及桡骨中1/3BMD。结果①女性腰椎、股骨颈、大转子、桡骨中1/3BMD50岁后开始明显下降,Ward’s三角BMD40岁后开始明显下降。②男性腰椎、股骨颈、大转子、桡骨中1/3BMD60岁后开始明显下降,Ward’s三角BMD50岁后开始明显下降。结论男女BMD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Ward’s三角为骨密度下降最早部位,同一部位男女骨量丢失开始年龄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QCT骨密度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在广州地区选取年龄为50岁以上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症患者200例,应用TOSHIBA64排螺旋CT扫描机和配套的校准体模及骨密度分析软件进行腰椎骨密度定量CT(QCT)分析,并通过中医辨证进行分型,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腰椎椎体的OCT骨密度值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量存在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的规律,而60~65岁年龄段骨量下降明显加速(P0.01)。女性骨密度值峰值高于男性,而随年龄增长其值下降较迅速,65岁以后骨密度低于男性。根据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分型:肾虚型共64例(32.0%),其中肾阴不足31例(15.5%)、肾阳虚衰33例(16.5%);脾肾两虚型42例(21.0%);肝肾阴虚型43例(21.5%);瘀血阻络型18例(9.0%);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各型骨量减少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地区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椎体骨密度减低存在随时间递减的规律,证候分型亦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其与骨密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可能与样本量较少、地区单一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尚需在日后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10岁儿童年龄、身高及体重指数对全身及各部位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体检的儿童100例,按年龄分为两组:低年龄组(3~6岁,50例)和高年龄组(7~10岁,50例)。对比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全身及各部位骨密度值以及不同身高儿童全身及各部位骨密度值。结果: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全身及各部位骨密度值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低年龄组或高年龄组不同身高及BMI儿童全身及各部位骨密度值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全身及各部位骨密度与年龄密切相关,与身高及体重指数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襄樊地区部分人群骨密度,为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数据提供资料,为襄樊乃至全国骨质疏松预防、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襄樊部分人群1123例进行骨密度检测,以分析软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统计出各年龄组骨密度,计算骨密度丢失率及患病率,比较骨密度差异。结论:襄樊地区男女骨密度峰值均在30岁年龄组,女性50岁、男性60岁以后骨密度丢失率、患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7.
龙岩市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龙岩市中老年人群骨密度(BMD)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对龙岩市4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BMD测定,受试者共176人,准确记录受试者性别、年龄,使用美国Lunar公司的DEXA测定L2~4及髋部的BMD,然后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的BMD以50岁组或60岁组最低;女性的BMD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下降,但70岁组下降平缓;除了40岁组外,同龄组男性BMD大于女性BMD.男性各年龄组腰椎(L2~4)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低于女性各组,且较女性迟10年.结论:女性在40岁以后应监测BMD的变化,男性在50岁以后应监测BMD的变化,60岁组应为男女性BMD监测的重点.龙岩市中老年人群应普及预防知识,加强锻炼,增加户外活动,以减少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随机选取上海地区20-80岁妇女共776例,运用肌肉功能分析评估系统检测股骨颈抗骨折能力,描述其随年龄 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股骨颈抗骨折能力、下肢最大肌力均于20-30岁先于骨密度达到峰值,以后逐步下降,与骨密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骨密度70岁以后下降缓慢,而股骨颈抗骨折能力、下肢最大肌力一直保持快速下降趋势。基于初步调查,提出了骨质疏松症的骨强度诊断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福建省健康人群峰值骨量(PBM)的基本情况,为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福州市25~45岁健康人群共246人,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前臂远端的骨密度(BMD);选取漳州市25~50岁健康人群共300人,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足跟的PBM;选取泉州市健康女性人群共302人,用DEXA测量腰椎(L2~L4)正位及股骨近端(Neck,Ward's,Troch)BMD.结果:男性和女性前臂远端PBM均在30~34岁年龄组,其中男性BMD为0.577±0.061 g/cm2,女性BMD为0.496±0.037 g/cm2.男性、女性足跟峰值PBM均在35~39岁年龄组.男性BUN峰值为78.87±6.08db/MHz,SOS峰值为1528.88±35.60M/S,STI峰值为98.51±7.90%;女性BUN峰值为73.23±8.34db/MHz,SOS峰值为1522.97±34.91M/S,STI峰值为93.37±8.20%.女性腰椎(L2~L4)和股骨近端(Neck,Ward's,Troch)的PMD均见于35岁~39岁年龄组,分别为0.9749±0.1243,1.0449±0.1268,1.0717±0.1380,0.8756±0.0984,0.8032±0.1147,0.7391±0.0876(g/cm2).运动有利于PBM形成,而吸烟和饮酒不利于PBM形成.结论:骨骼不同部位到达骨峰值的年龄不同;身高、体重、运动、营养、吸烟和饮酒均是PBM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健康女性进行 DEXA骨密度检测 ,探讨腰椎骨密度的变化与年龄增长的关系 ,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规律 ,为骨质疏松病人提供群体防治依据。对 338例健康非体力劳动女性采用美国 Holgic公司生产的 QDR- 4 5 0 0型双能 X线吸收仪进行腰椎正侧位扫描 ,检测腰椎骨密度值 ,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证实骨密度 30岁以前呈增加趋势 ,30~ 35岁达峰值 ,此后逐渐下降 ,5 0岁以后明显下降 ,绝经后时间越长 ,骨质疏松发病率越高 ,说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年龄增长及绝经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健康女性进行DEXA骨密度检测,探讨腰椎骨密度的变化与年龄增长的关系,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规律,为骨质疏松病人提供群体防治依据。对338例健康非体力劳动女性采用美国Holgic公司生产的QDR-4500型双能X线吸收仪进行腰椎正侧位扫描,检测腰椎骨密度值,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证实骨密度30岁以前呈增加趋势,30-35岁达峰值,此后逐渐下降,50岁以后明显下降,绝经后时间越长,骨质疏松发病率越高,说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年龄增长及绝经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健康体检人群体成分的分布特点,为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2209例于2014年9月~2016年3月期间在福建中医药大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体检人群,进行体成分、身高、体重调查。结果:健康体检人群的身高、体重、BMI、脂肪量等所有指标均有性别差异(P0.05),男性在身高、体重、BMI、去脂体重、肌肉量大于女性(P0.05),在脂肪量、体脂肪率、躯干脂肪率及四肢脂肪率小于女性(P0.05)。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身高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男性BMI在40~49岁时达到峰值,而女性BMI在70~80岁时达到峰值。研究对象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8.2%、7.4%。男性体脂肪率在50~59岁时达到峰值,躯干脂肪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女性随着年龄增加,体脂肪率、躯干脂肪率及各部位脂肪率均随年龄上升而增加。结论:超重和肥胖的筛查需要结合BMI和体成分指标,从而更好地预测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成年女性跟骨骨密度变化,探讨中医天葵盈亏的演变.方法 选择20岁以上女性健康体检者5125例,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PTXI外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骨密度.以10岁年龄段分组,,计算受试者的骨密度BMD、BMC及T值;统计各年龄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所占百分比,比较各组R值大小,计算相关系数.结果 年龄与骨量正常比例负相关,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比例正相关,50岁前,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50岁后,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BMD、BMC和T值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50岁前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50岁后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P<0.01).结论 随着年龄增加,骨密度逐渐降低,肾气逐渐亏耗,肾气、天癸、骨质、骨密度密切关联.骨密度变化指标可作为女性肾气盛衰表达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郴州市。0-14岁儿童不同体重的超声骨密度状况以及不同体重男女之间的比较研究。方法:选择0-14岁郴州市居住的正常健康儿童为检测对象,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受检者左小腿胫骨中段的骨密度(BMD)值。结果:体重在0-30Kg的儿童骨密度值随体重的增长逐渐增加,到体重达30Kg前骨密度达到最大值,30Kg以后渐下降。不同体重的男女儿童超声骨密度比较:在体重为8Kg~组儿童超声骨密度值有男女性别差异,为女性高于男性;其他各组儿童超声骨密度值无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结论:不同体重儿童的骨密度值不同,男女性别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BMI)与骨密度的关系,对低体重指数的男性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人群进行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811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正位1~4椎体(L1~4)、左侧髋部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转子内区(Inter)、髋部总体(Total)和华氏三角(Ward′s)的骨密度。按年分为3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内又按体重指数分为:BMI≤20kg/m2为低体重组(A组),20 kg/m225 kg/m2为超重组(C组),比较各部位骨密度的变化。结果: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各年龄段内各部位骨密度均为超重组>正常体重组>低体重组,而且大部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内体重和体重指数均与骨密度有相关性,而且与体重的相关性更强。结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各部位骨密度随体重指数增加而增加。体重对骨密度的影响更大。低体重指数的糖尿病患者易并发骨质疏松。因此,对低体重指数的糖尿病患者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治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年龄段人群高血压患病状况,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于2008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武汉市、北京市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及周边居民3084名。利用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并进行高血压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被调查的3084名18~79岁居民中,高血压患者1372人,患病率44.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加有升高趋势;并与家族遗传、吸烟、被动吸烟、心理素质、饮食习惯、体质指数、中心性肥胖等状况有关。危险因素行为形成率前3位依次为高钠摄入、肥胖、遗传;女性的知晓率要高于男性,各年龄段知晓率均随年龄组的增加而增加。各年龄组女性的高血压治疗率明显高于男性。各年龄组,在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的控制率是增加的;在女性,20~50岁年龄段,控制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在50~60岁年龄段以后控制率则下降。结论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高血压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93例,均为门诊病例,随机分为三组。中西药组31例,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21—40岁9例,41—50岁14例,50岁以上8例。中药组31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21—40岁10例,41~50岁15例,50岁以上6例。西药组31例,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21—40岁8例,41~50岁13例,50岁以上10例。三组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骨密度、骨代谢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老年男性COPD继发性骨质疏松的风险。方法选择156例老年男性COPD患者作为COPD组,另选同期50例健康老年男性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左侧股骨近端(包括股骨颈、股骨大转子、Ward’s三角)和腰椎(L1—4)的骨密度值;采集2组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钙、磷、镁、总碱性磷酸酶(TAL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比较2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以及各部位骨密度、骨代谢及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 COPD组骨量正常率、各部位骨密度值、血镁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骨质疏松发生率及血PTH、BGP、TRACP、HDL-C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与同龄健康人群比较,老年男性COP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显著增加,患者骨密度值下降除了和血钙、血磷、血镁以及骨代谢指标的异常改变有关外,还可能与血清HDL-C以及TNF-α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 72例患者中,职业用声音者60例占83.3%,非职业用声音者占16%;男性27例,女性45例.发病年龄在25~50岁之间,其中25~30岁及40~50岁两个阶段为发病高峰期,中医辨证,风热型21例,虚火型34例,痰滞型17例.  相似文献   

20.
我们于1984年4月~1987年4月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加用α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与中药丹参、大黄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25例,与对照组对比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50例均为住院患者,根据1984年南宁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订的重型肝炎诊断标准诊断,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男性22例,女性3例。年龄20~50岁,平均32.4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例,年龄19~50岁,平均32岁。两组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