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 研究人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对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进行鉴定。用加速器辐射去除MSC增殖分化能力。检测加入骨髓MSC前后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并对其进行凋亡分析;比较Transwell非接触培养与直接接触培养中,MSC对活化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观察骨髓MSC作用前后,活化B淋巴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能力,以及B淋巴细胞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结果 ①MSC不能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MSC抑制LPS活化的B淋巴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与浓度呈依赖性。②MSC不能诱导B淋巴细胞凋亡;Transwell非直接接触培养组中MSC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较直接接触培养组的作用弱,提示MSC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包括物理性接触抑制和非接触抑制。③骨髓MSC抑制活化的B淋巴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MSC作用下,B淋巴细胞表面HLA-DR、CIMO、CD80和CD86的表达无显著改变。结论 骨髓MSC在体外可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功能,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2.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体外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从人骨髓液中分离培养MSC,通过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记进行鉴定;将植物血凝素(PHA)及从人脐血中分离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刺激因素,经磁珠分选的人CD2^+ T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用^3H—TdR标记β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与MSC共培养前后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与MSC共培养10天后的CD2^+ T细胞内各亚群Th1、Th2、Tc1、Tc2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MSC能明显抑制由DC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P=0.004),同时MSC抑制由PHA引起的T细胞增殖,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26),MSC培养上清液单独并不具备抑制T细胞增殖的作用,与MSC共培养后的T细胞亚群中,Th2及Tc2亚群含量较共培养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MSC对由DC和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可能与细胞间相互作用及诱导T细胞亚群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rhG-CSF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PBMNCs)越来越多地用于异基因移植中。与骨髓移植相比,虽然输入10倍以上的成熟T淋巴细胞,但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未明显增加。临床数据和实验结果表明,G-PBMNCs具有特殊的免疫学特点:G-CSF作用后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反应能力下降,分泌Th2、Tc2细胞因子增加,杀伤能力下降以及CD4~-CD8~-TCRαβ~+细胞数目增加。这些功能的改变均与aGVHD的下降有关,其原因与单核细胞的抑制作用,树突状细胞诱导向Th2转化以及G-CSF直接诱导向Th2转化等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rhG-CSF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临床实践表明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动员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输入的成熟T淋巴细胞是骨髓移植的 10倍以上 ,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未明显增加[1 4 ] ,aGVHD是由于成熟供体T淋巴细胞识别受体抗原被激活产生的免疫病理反应。我们对体内和体外应用G CSF后T淋巴细胞是否发生了数量和质量的改变进行了探讨。材料和方法1 G CSF动员后的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NC)分离 标本来自 2 0 0 1年 1月至 12月 2 1名HLA配型相合的同胞健康供者 (男 10名 ,女 11名 ,年龄在 13~ 6 4岁 ,平均…  相似文献   

5.
胎盘因子的制备及其对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制备胎盘因子(placenta factor,PF)的新方法,研究PF理化性质,并探讨PF体外应用对淋巴细胞的影响,应用超滤法制备PF,对PF的含量及各种成分的分子量进行测试,并以环孢素A(CsA)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NS)为阴性对照。应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CD69的表达;应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自然杀伤(NK)细胞对肿瘤细胞K562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所制备的PF是一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主要含有两种成分,分子量分别为9.187kD及4.794kD;用Bradford法证实,多肽质量为5.7-6.9mg/g鲜重胎盘。体外研究显示,PF抑制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与环孢菌素A(CsA)相当(P〉0.05)。PF和CsA均可下调佛波酯(PMA)+离子霉素(ionomycin)刺激后T淋巴细胞活化抗原CD69的表达(PFvsCsA,P〉0.05)。细胞杀伤试验显示,PF组NK细胞杀伤活性略高于或等于NS组(P〉0.05),而CsA组杀伤活性明显低于NS组(P〈0.05)。结论:建立了制备PF的新方法,并首次证实PF在体外对T细胞有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由丝裂原及异基因抗原诱导的T细胞的增殖及活化,而且并不影响甚或促进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这一结果表明,PF在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同时,或许可以较好地保留移植物抗肿瘤效应(GVT),是一种较理想的、有应用潜能的抗GVHD制剂。  相似文献   

6.
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供乾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PBMNCs)越来越多地用于异基因移植中。与骨髓移植相比,虽然输入10倍以上的成熟T淋巴细胞,但是急性移植物抗宿生病(aGVH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未明显增加。临床数据和实验结果表明,G-PBMNCs具有特殊的免疫学特点:G-CSF作用后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反应能力下降,分泌Th2、Tc2细胞因子增加,杀伤能力下降以及CD4^-CD8^-TCRαβ^+细胞数目增加。这些功能的改变均与aGVHD的下降有关,其原因与单核细胞的抑制作用,树突状细胞诱导向Th2转化以及G-CSF直接诱导向Th2细胞等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杨秋连  刘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2):1463-1464,1466
目的比较未抗凝外周血与不同时段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的差异,探讨EDTA-K2对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分别对未抗凝外周血与EDTA-K2抗凝15、30、45min的外周血涂片,染色后计数100个淋巴细胞,并对其中的异型淋巴细胞进行分型计数。结果Ⅰ型异型淋巴细胞和Ⅲ型异型淋巴细胞未抗凝外周血与不同时段EDTA-K2抗凝外周血异淋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异型淋巴细胞未抗凝外周血与不同时段EDTA-K2抗凝外周血异淋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段异型淋巴细胞总数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Downey分型的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可以用EDTA-K2抗凝的外周血进行初步筛查,当Ⅱ型异型淋巴细胞较多时,则应用未抗凝外周血涂片、染色、镜检,以便确诊。  相似文献   

8.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但具体机制不详。目的:观察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旁分泌机制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正常分娩产妇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按不同比例建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T淋巴细胞非接触共培养体系,以单独培养T淋巴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呈现成纤维梭型细胞样,呈旋涡状团集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CD44(+),CD34(-),CD45(-),HLA-DR(-);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组可明显抑制植物血凝素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ElISA法检测共培养组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中和试验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结果说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明显抑制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殖,可能是通过旁分泌白细胞介素10达到负向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但具体机制不详。目的:观察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旁分泌机制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正常分娩产妇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按不同比例建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T淋巴细胞非接触共培养体系,以单独培养T淋巴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呈现成纤维梭型细胞样,呈旋涡状团集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CD44(+),CD34(-),CD45(-),HLA-DR(-);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组可明显抑制植物血凝素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ElISA法检测共培养组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中和试验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结果说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明显抑制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殖,可能是通过旁分泌白细胞介素10达到负向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青蒿琥酯是青蒿素低毒、高效的衍生物,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但其具体机制仍需研究阐明。目的:初步探讨青蒿琥酯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建立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模型,40只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正常对照组、青蒿琥酯干预组、p-38 MAPK抑制剂组、基质对照组进行实验观察。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检测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38丝裂酶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蛋白的活性表达。结果与结论:局部给药后青蒿琥酯明显减轻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耳肿胀、降低脾指数、抑制刀豆蛋白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同时减弱p38MAPK的磷酸化活性表达。提示青蒿琥酯可以有效抑制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其作用途径可能与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分离正常人血淋巴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HBeAg,培养72h后,计数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同时分析细胞Toll受体(TLR)中TLR3、TLR4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率,ELISA分析7干扰素(IFN-γ)浓度。【结果】淋巴细胞的增殖随HBeAg浓度增加而明显抑制,CD4+和CD8+细胞百分比也相应降低,TLR3、TLR4和PD-1的表达率明显增高,人γ干扰素(IFN-γ)浓度降低。【结论】HBeAg体外能抑制淋巴细胞生长,使T淋巴细胞比例降低,促进PD-11的表达并抑制其活性。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Radiation protection is a pivotal challenge for radiation workers employed in medical fields, industry, and also space professionals with an increasing role in medica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Radioprotective effects of amifostine and lycopene and their ability to moderate the level of radiation-induced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dicentric chromosome assay.MethodsParallel human whole blood samples, pretreated with amifostine (250 μg/mL), lycopene (5 μg/mL), and/or their combinations were irradiated for 30 minutes with 60Co γ rays (1, 2, 3, and 4 Gy) with a dose rate of 98.46 cGy/min at SAD = 100 cm, in vitro and cocultured with control groups. The frequencies of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the lymphocyte of the cells were analyzed.ResultsThere were no apparent chromosome aberrations in controls and also in the drug-treated groups in the absence of radiation. Radiodrug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equency of the radiation-induced chromosome aberrations compared with radiation alone (P < .05). Amifostine reduced the frequency of radiation-induced dicentrics by 15.8%, 21.9%, 4.5%, and 11.6%, with dose protection factors (DPFs) of 1.2 ± 0.02, 1.3 ± 0.1, 1.05 ± 0.03, and 1.13 ± 0.02. Lycopene reduced the frequency by 17.2%, 3.07%, 1.63%, and 16.6%, with DPFs of 1.21 ± 0.12, 1.03±0.05, 1.02±0.03 and 1.12±0.03. The combination treatment reduced the frequency by 28%, 24.9%, 9%, and 31.2%, with DPFs of 1.38 ± 0.06, 1.33 ± 0.06, 1.09 ± 0.02, and 1.45 ± 0.03 with radiation doses of 1, 2, 3, and 4 Gy, respectively.ConclusionsIt can be suggested that pretreatment with combined amifostine and lycopene may reduce the extent of ionizing radiation damage in cells.  相似文献   

13.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Blood Transfus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wrence D. Petz MD 《Transfusion》2000,40(12):1547-154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黄素联合可见光照射对诱导血液中淋巴细胞凋亡的效果。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核黄素光化学法处理的淋巴细胞的凋亡。结果淋巴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加。结论核黄素联合可见光照射可有效诱导淋巴细胞凋亡,凋亡是淋巴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前认为免疫功能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发病、发展及向白血病的转变中 ,可能起重要作用[1] 。本实验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双标记技术来检测 2 0例MDS患者外周血活化T细胞的变化 ,以探讨MDS的发病机制 ,以期为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MDS患者 2 0例 (RA 12例、RAS 1例、RAEB 5例、RAEB t 2例 ) ,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 9- 6 0岁 ,中位年龄 32岁 ,均符合MDS的诊断标准[2 ] 。所有患者均为初治 ,2周内无感染、发热 ,亦未曾输过血 ;正常对照组 12例 ,均为健康的本室工作人员 ,年龄 2 0 - 4 2岁 ,中位年龄 33 5…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敏  王曾礼  刘小菁  强欧  刘刚 《华西医学》1999,14(2):137-139
目的:通过2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现象观察,探讨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与SLE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及流式细胞仪(FCM)观察SLE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现象。结果:①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类风湿关节炎(RA)组(P<0001),经48小时培养后,凋亡率更高可达3344%;②凋亡率与疾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r=0866),P<0001)。结论:凋亡率的变化可作为评估SLE病情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 X射线照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后 miRNA表达谱的变化,为寻找新的辐射损伤生物标志物奠定基础。方法 采集健康成年男性外周血,给予 2Gy与 4Gy X射线照射后分别于 12h和 24h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各组细胞总 RNA,采用 Taqman低密度流体芯片技术检测照射组与对照组的 miRNA表达谱差异,并选取 4种 miRNAs进行 PCR单管验证。结果 2Gy与 4Gy X射线照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12h可诱导 283种 miRNAs表达上调,473种 miRNAs表达下调; 2Gy与 4Gy X射线照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24h可诱导 464种 miRNAs表达上调,331种 miRNAs表达下调。其中, 2Gy与 4Gy X射线照射后,有 20种 miRNAs同时表现出时间反应性,即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其升高倍数为 0.25~27.43倍; 8种 miRNA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下调倍数为 0.11~13.84倍。其次,照射 12h与 24h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仅发现 2种 miRNAs表现出剂量反应性,即随着照射剂量的升高而升高,其升高倍数为 0.16至 1.12倍; 24种 miRNAs随着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下调倍数为 0.08~45.34。结论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 2Gy与 4Gy X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可筛选出多种差异表达的 miRNAs,这些差异表达的 miRNAs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和剂量反应性,可能是辐射损伤评估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8.
红细胞碎片对白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在 CD-1 70 0型血液分析仪上作白细胞 ( WBC)计数检测时 ,在 3 5 fl线附近出现一匕首样峰的异常白细胞直方图和不准确的白细胞计数结果的原因。方法 对 2 0例 (肝病患者 1 8例 ,新生儿 2例 )异常白细胞直方图的可能原因进行逐一分析 ;采用制片染色作显微镜检查 ,用稀释液洗涤红细胞后再用仪器检测和进行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同时对这些标本用显微镜目测法计数 WBC,并与计数法结果进行配对 t检验。结果 出现异常直方图的 WBC计数结果与目测法结果的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 ,仪器法结果显著增高 ,且这些标本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均显著降低。结论 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与红细胞膜脆性变化密切相关。建议出现异常白细胞直方图时 ,须用显微镜目测法计数白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对重症结核病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 方法选取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84例重症结核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TI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UTI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入住ICU第2天给予UTI 10万单位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和外周血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IL-6、IL-10、IL-12、干扰素γ(INF-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Tregs细胞及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Tregs细胞表达水平。 结果治疗后,UTI组及对照组重症结核病患者APACHEⅡ评分[(22.5 ± 2.2)分vs.(25.8 ± 1.5)分,t = 2.025,P = 0.043]、IL-6 [(137 ± 33)ng / L vs.(116 ± 42)ng / L,t = 2.785,P = 0.045]、IL-10 [(29 ± 6)ng / L vs.(26 ± 5)ng / L,t = 2.143,P = 0.039]、IL-12 [(84 ± 26)ng / L vs.(65 ± 22)ng / L,t = 2.009,P = 0.043]、TGF-β [(8.5 ± 2.3)ng / L vs.(9.8 ± 2.8)ng / L,t = 1.613,P = 0.045]、CD8+T淋巴细胞[(43 ± 13)% vs.(38 ± 12)%,t = 1.856,P = 0.043]及Tregs细胞[(5.8 ± 1.1)% vs.(5.1 ± 0.9)%,t = 1.645,P = 0.045]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L-2[(835 ± 188)ng / L vs.(744 ± 324)ng / L,t = 0.656,P = 0.458]、INF-γ [(200 ± 88)ng / L vs.(203 ± 78)ng / L,t = 0.912,P = 0.061]、TNF-α [(854 ± 256)μg / L vs.(808 ± 213)μg / L,t = 0.956,P = 0.785]、CD4+T淋巴细胞[(48 ± 8)% vs.(49 ± 14)%,t = 0.756,P = 0.985]及ICOS+Tregs细胞[(1.0 ± 0.7)% vs.(1.0 ± 0.9)%,t = 0.956,P = 0.089]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UTI能够调节危重症结核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减轻重症结核病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改善其APACHEⅡ评分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B淋巴刺激因子(BLyS)和CD38的变化.[方法]收集48例HCV感染者和20例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BLyS和CD38的变化.[结果]HCV感染者外周血BLyS阳性淋巴细胞、CD19 淋巴细胞和CD19 CD38 淋巴细胞显著增加,BLyS 淋巴细胞增加与CD19 CD38 淋巴细胞增加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HCV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BLyS和CD19 B淋巴细胞表达CD38 均显著增加,且二者增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