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克罗恩病(Crohn disase,C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疾病.两病在临床特征、放射影像学、血清学、内镜及活检等方面表现有相似之处,但治疗方法及预后却完全不同.因此,如何尽早鉴别诊断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1].小样本、回顾性研究是我国两病鉴别研究的关键[2,3],从对比性研究中能发现特异度及灵敏度相对较高的鉴别诊断指标[4-6].本文就其鉴别诊断方法的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研究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与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内镜及病理特点,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16-01/2020-09月收治的34例CD及46例ITB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内镜特征及病... 相似文献
3.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鉴别诊断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特点进行分析,寻找更好的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十年(1998~2008)确诊的肠结核60例,克罗恩病30例的临床特点,内镜及手术中的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异同,抗酸染色镜检和PCR,技术检测结核杆菌DNA。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腹泻,血便在克罗恩病多见(“p〈0.05”),二者在腹痛,发热,腹部包块等在临床表现上无显著性差异。内镜及手术表现:克罗恩病表现为肠粘膜充血水肿.裂隙状溃疡,卵石状改变多见,多发生在回肠(37%)和结肠(53%);肠结核表现为假性息肉,肠腔狭窄,好发回盲部(70%)及末端回肠(20%)。病理表现:克罗恩病表现为裂隙状溃疡.非干酪性内芽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见,肠结核表现为干酪性坏死,肉芽肿性炎症。标本抗酸染色阳性(23.3%);TB—POR,检测阳性率(68.33%)。结论克罗恩病和肠结核临床表现相似,内镜和病理检查是较好的鉴别方法;标本涂片抗酸染色镜检和结核杆菌PCR,检查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8月-2011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肠结核临床患者病例35例以及同期收治的克罗恩病临床患者病例37例,通过内镜检查和临床症状观察对两组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腹泻、便秘和血便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腹部包块和发热的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差异不显著。结论对于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诊断而言,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因此应主要依照内镜和病理检查进行诊断,临床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临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近8年来确诊的41倒克罗恩病和39例肠结核的内镜、病理以及临床病例资料。结果:克罗恩病临床表现以血便、肛门直肠病变、瘘管形成多见,内镜下卵石样、节段性改变仅见于克罗恩病,病理学检查裂隙样溃疡、透壁炎症是克罗恩病的病理学特征。肠结核临床表现以腹胀多见,可合并肠外结核表现,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回盲瓣受累及,干酪性肉芽肿仅见于肠结核病,结合结核菌抗酸染色、结核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PPD实验,与克罗恩病有明显差别。结论:结合临床表现、电子结肠镜加病变组织活检、结核菌染色、PCR检查,PPD实验。是鉴别诊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重要手段。必要时手术探查及抗结核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SCT对克罗恩病、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5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克罗恩病(n=47)和肠结核(n=35)的患者,两组均采用MSCT进行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疾病临床表现、MSCT影像学征象.结果 肠结核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P<0.05).肠结核病组出现腹痛和肛周病史的情况明显低于...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肠结核(ITB)与克罗恩病(CD)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探讨结核杆菌特异性T细胞检测(QFT-GIT)在ITB与CD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2月在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明确诊断为ITB(ITB组,n=30)或CD(CD组,n=20)的患者50例。分别行结核菌素皮试(TST)及QFT-GIT检测,同时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理学特征。结果①两组在充血水肿、糜烂、节段性改变、肠腔狭窄、息肉增生比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TB组裂隙状溃疡、鹅卵石样变比例[0.0%(0/30)、0.0%(0/30)]低于CD组[30.0%(6/20)、15.0%(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肠全壁炎症、淋巴细胞聚集、非干酪性肉芽肿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TB组裂隙状溃疡[0.0%(0/30)]、隐窝脓肿[0.0%(0/30)]比例低于CD组[25.0%(5/20)、15.0%(3/20)],ITB组干酪性肉芽肿比例[23.3%(7/30)]高于CD组[0.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QFT-GIT敏感性优于TST(83.3%比46.7%),特异性优于TST(95.0%比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B与CD的内镜及病理表现相似,差异较少且不常见,易出现误诊。QFT-GIT敏感性好特异性高,有助于提高肠结核检出率,可作为临床鉴别ITB与CD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克罗恩病(CD)及肠结核(ITB)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与比较,旨在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CD患者及23例IT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患者发病年龄小于ITB组(P<0.05),发病至确诊的时间明显长于ITB组(P<0.05).CD和ITB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但CD患者便血发生率明显高于ITB患者(P<0.05),而发热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ITB患者(P泸<0.05).CD及ITB患者病变部位相似,常累及回盲部及小肠,但是ITB患者回盲部受累的比例更高(P<0.05),CD可以累及全消化道任何部位.肠镜下见到裂隙状、纵形溃疡、鹅卵石样改变呈节段性分布有助于CD的诊断.肠镜活检及手术病理显示CD中全层炎、淋巴组织增生均比ITB多(P<0.05),而抗酸杆菌阳性及干酪样坏死仅见于ITB(P<0.01).结论 CD与ITB的鉴别需要结合临床、内镜、及影像学等综合判断,肠镜活检及手术标本的病理对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的临床差异,比较两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检查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2~2016年存档病例,CD患者15例与ITB患者35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不易鉴别,但CD易并发穿孔、瘘管及窦道,而ITB易并发腹水、肺结核。两种疾病的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差异。在手术或大肠镜下所见,CD更易有瘘管、穿孔和节段性改变。而病理学上,ITB患者的肉芽肿形成、融合要多于CD患者,CD患者的淋巴细胞聚集现象要多于ITB患者。结论 CD与ITB在临床上有很多相似点,往往较难鉴别诊断,必须要综合临床多种资料才可能区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整理肠结核及克罗恩病患者的X线和内镜检查结果,明确X线及内镜检查在鉴别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我院的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患者共121例,比较裂隙形溃疡、环形溃疡、息肉样改变、鹅卵石样改变、肠腔狭窄等典型的临床检查症状在两种疾病中发病情况,并比较两者发病部位的差异。结果:X线和内镜下的检查结果显示:肠结核组病人与克罗恩组患者在裂隙形溃疡、环形溃疡、鹅卵石样改变、末端回肠病变及回盲部病变的发病情况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P〈0.05),从发病例数及发病率来看,肠结核组以环形溃疡、回盲部病变为主,P〈0.05;而克罗恩组病人的裂隙形溃疡、鹅卵石样改变为主,发病部位以末端回肠病变为主,P〈0.05。结论:X线和内镜检查在肠结核和克罗恩的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排CT小肠成像(MDCTE)特征性征象在鉴别诊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至2014年11月经内镜、病理确诊的克罗恩病(CD)22例、结核(ITB)25例患者临床资料.每位患者入院后均行MDCTE检查,记录并分析各种MDCTE征象,寻求鉴别诊断CD和ITB有价值的CT表现.结果 CD和ITB回盲瓣受累分别占54.5%和72.0%,累及降结肠的分别占31.8%和12.0%,累及横结肠分别占18.2%和4.0%;多节段受累患者中,CD组为63.6%,ITB为36.0%;肠系膜侧肠壁增厚在CD中占50.0%,ITB则表现为环形或肠系膜对侧增厚;60.0%的ITB患者和9.1%CD患者有淋巴结中心坏死;36.4%的CD患者出现"梳状征",ITB患者中仅有4.0%,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CTE征象中,病变节段数、病变累及部位、"梳状征"和淋巴结坏死情况在鉴别诊断CD和ITB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在双腔气囊小肠镜下的溃疡形态和发生部位,评价内镜下严重
程度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医师根据内镜下表现诊断CD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前瞻性随访2015年7月
至2016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首次行全小肠双腔气囊小肠镜并确诊CD的45例患者,由2名经验丰富的消化内科
内镜医师观察小肠镜下溃疡的形态,并进行简化CD内镜评分(simple endoscopic score for CD,SES-CD),分析SES-CD与
CD活动指数(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的相关性。结果:在45名克罗恩病患者中,24例(53.33%)溃疡位于回
肠末端,5例(11.11%)位于回结肠,16例(35.56%)位于上消化道未累及回肠末端,其中8例(17.78%)仅累及空肠。在CD
患者中纵行溃疡有32例(71.11%)。SES-CD与CDAI评分无相关性(r=0.237,P=0.136)。结论:双腔气囊小肠镜下CD溃疡
表现具有多样性且可仅累及上消化道或空肠,因此不能以回肠末端及回盲瓣完好而排除CD。CDAI评分不能完全评估
CD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与健康人之间肠道菌群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收取1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女性pSS患者的粪便样本,其中9例为病情活动组(A组)、9例为病情不活动或低活动组(B组),另外收取10例健康人的粪便(C组)。收集每份粪便样品的细菌总DNA,PCR扩增,针对16SrDNA基因的V3~V4区进行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得到3组的肠道菌群生物信息数据,随后结合文献智库信息挖掘进行组间OTU分析、样品多样性分析、样品组间显著性差异分析及LEfSe分析。结果 肠道菌群多样性比较:α多样性(Alpha diversity)指数分析,Shannon指数在A组和B组间、Simpson指数在A组和B组间及A组和 C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菌群结构比较:将3组分别进行序列分析,在门水平上3组均主要有 4 个菌门组成,分别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属水平上3组均主要有4个菌属组成,分别是:大芬戈尔德菌属(Finegoldia),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_1),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分析显示3组肠道菌群主要菌门和主要菌属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treptococcus属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分析:肠道菌群 16S V3~V4 区组间显著性差异分析,在属水平上,3 组间相比,在 Alloscardovia 属、Bacteroides 属、Barnesiella 属 、Butyricicoccus 属 、Facklamia 属 、Faecalibacterium 属 、Lachnospiraceae_FCS020_group 属 、
Lachnospiraceae_ND3007_group属、Lachnospiraceae_UCG-001属、Lachnospiraceae_UCG-004属、Lachnospiraceae_UCG-008属、Ruminococcaceae_UCG-002属、Streptococcus属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Coprococcus_1属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P<0.01)。3组间肠道微生物进行高维生物标识和揭示基因组特征的分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S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在主要菌门水平和菌属水平上虽无显著性差异,但在Streptococcus属等一些特定细菌比例有显著差异;3组肠道菌群在16S V3~V4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菌群结构的差异在pSS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1 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是由T细胞介导的以胰岛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高血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0 世纪中叶后T1D的发病率急剧上升,提示环境因素在T1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人类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在生命初期形成,在3 岁左右趋向稳定。早期肠道菌群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且与免疫系统的成熟有密切关系,这提示早期环境暴露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分布,进而参与T1D的发生发展。抗生素、剖宫产
术等可影响早期肠道菌群的定植。明确这些因素对早期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与T1D的联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T1D的发病机制,为T1D的一级预防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与正常大鼠的肠道菌群特征,探讨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分别饲以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2周后收集血、肝脏及盲肠黏膜等标本,检测血脂、肝功能指标,行HE染色明确肝组织病变程度,提取盲肠黏膜组织DNA行16S rDNA高通量Illumina测序检测肠道微生态变化.结果 模型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LDL-C浓度比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显示正常组的sobs、chao、ace、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在菌门水平上,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下降(2.192±0.144 vs 1.543±0.250,P=0.034),而疣微菌门的比例显著增加(0.088±0.016vs 0.254±0.056,P=0.003);在菌属水平上,模型组乳杆菌属比正常组明显下降(0.683±0.207 vs 2.908±0.841,P=0.025).结论 肠道菌群变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3):183-185+192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肠结核患者临床治疗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肠道菌群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肠结核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规范化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进行细节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舒适度、护理质量和肠道菌群状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护理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肠道菌群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细节护理在肠结核患者临床治疗护理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对患者肠道菌群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离体实验观察人肠道内细菌对七叶皂苷的代谢。方法 离体培养人肠道内细菌,与七叶皂苷厌氧温孵,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七叶皂苷的肠菌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和代谢转化产物的鉴定。结果 代谢产物经IR、MS和NMR鉴定为:21β-巴豆酰基原七叶皂苷元(I),21β-当归酰基原七叶皂苷元(Ⅱ),21β-巴豆酰基-22α-乙酰基原七叶皂苷元(Ⅲ),21β-当归酰基-22α-乙酰基原七叶皂苷元(Ⅳ)。其中Ⅲ和Ⅳ为首次发现的新天然产物。结论 在离体条件下,七叶皂苷可被人肠内菌代谢为21β-巴豆酰基原七叶皂苷元(I)、21β-当归酰基原七叶皂苷元(Ⅱ),21β-巴豆酰-22α-乙酰基原七叶皂苷元(Ⅲ)、21β-当归酰基-22α-乙酰基原七叶皂苷元(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