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医家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一书中,提出了治疗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此三法多为临床医者治疗血证所遵循,并奉为圭臬。然而,临证治血,有的用之辄验,有的用之罔效。其理何在?我们认为关键是治血三法尚不能统括出血病的一切治疗方法。所以,有必要对治血三法作一个初步评析,权衡利弊,使之更好地运用于临床。一、行血与止血缪氏治吐血第一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从条文来看,缪氏倡行血不宜止血论,意在因“血  相似文献   

2.
肾性血尿从瘀论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肾性血尿属中医“尿血”范畴 ,是许多肾脏疾患的临床表现之一 ,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 ,而中医对尿血的认识历史悠久。《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二法 ,第一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 ,“行血则血循经络 ,不止自止 ,止之则血凝 ,血凝则发热恶食 ,病曰痼矣”。唐容川的《血证论》提出通治血证之大纲有四 ,其中以消瘀为第二法 ,即“以去瘀为治血之要法” ,即使由其它原因引起的出血 ,在治本的同时 ,也要适当配伍化瘀之品 ,以防止血留瘀 ,变生他患 ,提出了化瘀为治疗血证的重要法则。笔者对肾性血尿的治疗不囿于见血止血 ,而…  相似文献   

3.
缪希雍,字仲淳,明代江苏常熟县人。医学造诣深邃,临证经验丰富。关于吐血一证,缪氏立“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之三要法。此论对后世治疗血证有较大的影响。笔者谨按吐血三要法,试探析其义。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与止血是血证的两大治则。所谓行血,系指活血散血而言;所谓止血,系指固涩堵止而言。杨仁斋指出:“血随气行,气逆而上奔,则血不循于经络而涌吐矣”。缪氏从气逆血升是吐血的主要病机立论,认为:“直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  相似文献   

4.
治法琐谈     
<正> 行血以止血中医处理血证,治法较多,其中专藉凉营以冀“血得寒则凝”与用炭药以期“血见黑即止”等法,医者每恶其有“留淤”之弊。“服寒凉百不一生”的儆语,虽非绝对公允之论,但以之为擅用凉血法者之棒喝,似属必要。缪仲醇治血三法,首条即指出“宜降气不宜降火”,继又指出“宜行血不宜止血”。可谓善治血证者。否则,见血止血,则吐血者往往淤不得出,留于肺络,久之致成损怯;而女科经漏者,亦必朝止夕发,甚至下血淋漓,或量虽减而少腹反剧痛。至于用止血法而经漏量更增,人为地使“久漏成崩”者,临床亦非罕见。若用行血一法,则不止血而血自止。盖用行血之品,则淤血不再阻塞,血循经脉而行,故能自止。  相似文献   

5.
先母江淑芳氏为故乡石港一带的女中医,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擅治疗失血症。凡衄血、便血、肺胃出血等,经其处方施治,无不随手而愈。她治失血症,力主缪希雍治血要法,常说:“血无止法,宜行血,不宜止血,盖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  相似文献   

6.
清末医家唐宗海在《血证论》中以吐血为例,详阐血证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则,认为止血之法,独取阳明,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若逆而上行,则血随气升,吐衄发作,故止血首当泻胃气,使胃气下行,气顺则血不逆,出血自止。他指出:“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塞气机……不可不急去之”强调以去瘀为止血要法。所谓宁血,是指血止  相似文献   

7.
张璐辨治血证以脏腑为本,用药顾及其间的生克顺逆,提出"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少从多之治法,贵于临病处裁",治以标本兼治,首重其本,如治疗吐血,提出宜补肝,不宜伐肝,以平肝气而令血有所归,伐肝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同时以各脏腑功能的不同,所发生血证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来辨证施治。治疗时,张氏尤重胃气,因血证伤及人身正气,虚劳百伤,不管见何样血证,治先量胃气虚实用药。如对吐血血暴涌如潮者,若脉见虚大,此火势未敛,不可便与汤药,急以热童便,或藕汁灌之滋阴降火,俟半日许,脉势稍缓,方可进调养之剂。而对见吐血一吐则倾盆盈碗,或鲜血中兼紫黑大块,吐后不即凝结的,盖吐血出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所以吐多而不即凝,以中杂水谷之气也,皆劳力内伤中气而得(亦有醉饱伤内而致者),治不可骤止,止则使败血留积,为瘀血之根,不时举发,为害非轻,亦不宜峻攻,复伤其血,只宜调治胃气以安其血。  相似文献   

8.
略论唐容川治血四法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在专著《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四法大纲,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笔者试就其治血四法之学术思想渊源,谈谈个人之管见。1血止血法之渊源 唐氏提出治吐血一证应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他认为,在虚实辨证方面,“吐血一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况血入胃中,则胃家实……然其血积在胃,亦实象也”。治疗上“止血之法,独取阳明”,同时又必须分清轻重缓急。重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方用泻心汤为主,轻者则选十灰散。从唐氏…  相似文献   

9.
王少华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1):485-487
20 行血以止血中医治疗血证 ,其专藉凉营以冀“血得寒则凝”与用炭药以期“血见黑即止”等法 ,医者每恶其有“留瘀”之弊。“服寒凉药百不一生”的说法 ,虽非绝对公允之论 ,但以之为擅用凉血法者之棒喝 ,似属必要。缪仲醇氏治血三法 ,首条即指出 :“宜降气不宜降火”,继又指出 :“宜行血不宜止血”,可谓善治血证者。否则 ,见血止血 ,则咯血者往往因血多喉小 ,瘀不得出 ,留于肺络 ,久之将成损怯。反之 ,以行血化瘀法治咯血 ,则肺络中无瘀 ,因而也就无后患可言。王清任云 :“瘀化下行不作痨”,这是经验之谈。对于女科经漏者 ,用止血法亦常朝…  相似文献   

10.
吐血一症,首当止血。张锡纯遵《内经》之旨,紧抓胃气上逆这一基本病机,无论其证或虚或实,或凉或热,皆以降胃之品为主,如代赭石、半夏、大黄等,使气顺吐止,则血不致奔脱;同时善用收敛之品如龙骨、牡蛎、山茱萸等,以敛补胃中血管破裂之处,遂成止血之功。张氏通过降逆、收敛二法,急则治标;血止之后,又须防其瘀滞,化瘀生新为其治疗吐血的第二步,常用三七、血余炭等防止瘀血产生。止血活血后进一步辨寒热虚实,为治吐血之第三步。张氏"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滋阴清降汤""保元寒降汤"等治吐血方的方名,可以体现其通过辨寒热虚实以治其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属中医吐血、便血范畴。患者以呕吐黑血及下柏油样便为主要临床见症。甚者,因盈盆盈碗吐下而发生厥脱(失血性休克人故此,迅速止血,防止有效血容量的再丢失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正如《血证论》所说:“所谓止血者,非徒止其溢人胃中之血,使不吐出而已也。盖大吐之时,经脉之血,辐转而至’··’··独动于经脉之中而尚未溢出者,若令溢出则不可复返矣。惟急止之…··例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遵止血为第一要法之旨,目拟赧石黄芍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BS例,疗效满意。现报…  相似文献   

12.
<正> 曹仁人是重庆市名老中医,平生精研中医经典著作,执业内、妇、儿科五十余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下面仅从曹老近年治验录中整理三则,以供研讨。引导止血法朱丹溪曰:“血随火而升降,凡治血证,治火为先”。然火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治宜苦寒直折,虚火则须辨别阳虚、阴虚,或治以温散,或投以滋补,切不可拘泥于诸血属火而概施凉血止血之套法。《医学三字经》提出“引导法,草姜调”的止血法,即以仲景所制甘草干姜汤治疗阳虚吐血证。甘草干姜汤,辛甘从阳之剂,以热治热,同气相求,而日“引导法”者,从治之谓也。曹老在临床上自拟加味甘草干姜汤一方,治疗脾胃阳气虚寒导致之吐血证,每收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崩中治法,方约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后世归纳为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奉为治崩之圭臬,余窃以为未必尽然。崩中原因颇多,因虚而崩者,固当塞流止血以为先。若因瘀血所致者,骤然止之,则瘀血更加凝涩,血未止而瘀益甚,即或止于一时,终因瘀血未除而复崩,法当活血化瘀抉其壅塞,惜医者多视为危途,惯以止血为万全。独王清任胆识超人,创少腹逐瘀汤治血崩。瘀血一去,血自归经,何患血崩不止。虽日活血,实则止血。  相似文献   

14.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言:“咳血之原由于肺,吐血之原由于胃,人之所共知也”.然考张氏所举吐血诸案,尚包括支气管扩张咯血等.所以其言“吐血之原由于胃”之“胃”为中医之胃,非西医之“胃”.现将张氏吐血证治之要诀归结于下,以供临证时参考.1 镇冲气、降胃气为止血之要务,代赭石、半夏为首选之良品 张氏遵《内经·厥论篇》:“阳明厥逆呕血”之论,认为“阳明指胃腑而言,以传递、腐熟水谷为职,以下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可将胃壁之膜排挤破裂,而成呕血之证”,“治之者,皆当以降胃之品为主,而降胃之最有力者,莫赭石者也,故愚治吐衄之证,方中皆重用赭石”,又云“吐血之证,多由于胃气挟冲气上逆”,“降阳明胃气之逆者,莫半夏者也”.因此提出了“赭石、半夏以镇冲气,使之安其故宅”,“夫血为气之配,气为血之主,气安血自安矣.此所以不治吐血,而吐血自止也”.故张氏在其所订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健胃温降汤等皆用此二味以镇冲降胃.  相似文献   

15.
谢健  赵淳 《中国中医急症》2000,9(4):172-173
多年来 ,在研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后 ,发现张氏对代赭石研究较深、运用较广 ,尤其是对一些急症如吐衄、中风、喘证、癫狂、痫风等 ,均以代赭石为主药 ,疗效颇佳。兹浅介如下。1 治吐衄张氏治吐衄 ,制寒降汤、清降汤等十余方。张氏云 ,治吐血、衄血 ,“以寒凉重坠之药 ,降其胃气则血止矣。或以温补开通之药 ,降其胃气 ,则血止矣”。方中皆重用赭石 ,疗效颇佳。张氏认为“盖胃腑以腐熟水谷 ,传送饮食为职 ,其中气化 ,原以息息下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 ,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 ,可将胃壁之膜排挤破裂 ,而成呕血之证 ;…  相似文献   

16.
张锡纯,中国晚清著名中西汇通医学家。他一生深研经典古籍,遵古参西,被誉为晚清三贤之一,著有医学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在治疗吐衄血证上,立方新颖,指出“胃气上逆”是其基本病机。吐血是阳明胃气逆冲而上;衄血是胃气沿经络上行,探究其根本原因,二者皆因胃气上逆而导致。在治疗上,张锡纯反对单纯止血,他主张应以降胃气为主,以理气药加减配伍,形成了独特的治疗吐衄血证的思想体系。文章从吐衄责之阳明、止血活血、收敛开通畅达内外、治血不忘理肝等方面对其治疗吐衄血证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通过案例,一诊治以养肝阴滋肾水为主,辅以理气清热,进而达到标本同治之效,畅达全身气机,降逆上行之气血,气血和调,血止病安。二诊拟方酸枣仁汤、生脉饮合百合地黄汤加减养心除烦,安神和胃。探析张锡纯思想及谴方经验,希望为临床治疗吐衄血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载:“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尤在泾将“气”作“阴气”,进而解为“阴”,曰:“阴不足者阳独盛,血为热迫而妄行不止矣”,亦有把心气不足与吐衄看作并列的  相似文献   

18.
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出:“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的治吐血三要法。临床用于治疗吐血,有一定的实用价  相似文献   

19.
张广丽  许华 《新中医》2007,39(10):71-72
《血证论》是清·唐容川所撰,其中提出血证用药宜忌,即:"汗吐攻和,为治杂病四大法,而失血之证,则有宜与不宜"。纵观全书,其遣方用药可归纳为四个原则:忌汗、禁吐、宜下慎下、主和。具体阐述如下。1忌汗失血之人,因肺之气阴两伤,导致卫气虚弱,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不可以常规汗法解表。一则吐血既伤阴血又伤水津,发汗必更伤肺津;二则吐血之人,气最难敛,发汗解表药乃辛散疏泄之品,用后气更难敛,往往血随气溢而吐血不止;  相似文献   

20.
刘新生 《国医论坛》1994,9(5):35-35
仲景《金匾要略很悸吐间下血肉满瘀血病脉还治》将中17条云:“心气不足,吐血、田血,泻心杨主之。”泻心沥方:大黄二两,黄连、黄羊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历代医家对其中“心气不足”理解各异,大概有如下几种观点:尤在经在《金匾要略心典》中云:“心气不足者,心中阴气不足也.阴不足则阳独盛,血为热迫,而妄行不止矣,大黄、黄连、黄等,泻其心之热,而血自宁.”若果加尤氏所言,心气不足为心中明气不足,则证清明虚阳亢为虚证,治当养阴港田以止血,岂可以苦寒之剂直折呢?难道不犯虚虚实实之戒吗?《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