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什么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  相似文献   

2.
何成花 《现代保健》2009,(14):111-112
职业倦怠症(job burnout)又称“职业枯竭症”,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于1974年提出,指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工作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职业倦怠实际上是心理上的疲乏。职业倦怠症在各行各业中均会出现,其中又以教师、秘书、医护工作者中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正一份工作干久了,你是不是一想到上班就沮丧,幻想假期明天就来临,觉得自己承受不了目前的工作压力……如果你有了上述情况,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陷入了职业枯竭症的烦恼之中。职业枯竭症也称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和生活的重重压力使人产生的心理倦怠和生理疲惫,总感觉下一刻自己就会被压垮了。  相似文献   

4.
职业枯竭症     
《家庭医生》2011,(1):2-2
在工作中患得患失,情绪波动?经常拼命忍受工作压力,加班加点?精神越来越不集中,效率越来越低?频繁上厕所?老是忘事情?失眠成习惯?--小心你得了“职业枯竭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枯竭的关系。方法采用职业枯竭问卷、工作压力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湖南省衡阳市61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的整体状况并不严重,但教师情绪衰竭体验较为严重。(2)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与工作压力呈显著正相关,工作压力越大,职业枯竭的程度越严重。角色冲突、学生因素、职业发展带米的压力是引起教师职业枯竭程度加重的主要原因。(3)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即社会支持对教师的职业枯竭具有调节作用。(4)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枯竭之间具有典型相关关系。结论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对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在已经进入职业枯竭的高发期,女性新闻工作者职业上的特殊性和社会性别上的劣势地位决定了其更容易引发职业枯竭.通过文献和个案研究,该文重点探讨了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枯竭来源,结果 表明,其枯竭来源表现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和个体等层面,其中对成功的歧视、职业机会上的不平等和工作家庭冲突是造成女性新闻工作者职业枯竭的独特来源.  相似文献   

7.
《医药与保健》2011,(7):22-23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这被称作“职业倦怠症”,加拿大著名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据调查,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靠惯性来工作。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职业倦怠指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外资企业工人职业紧张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深圳市外资企业工人职业紧张的来源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外资企业工人职业紧张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深圳市4家外资企业工人,应用职业紧张国际量表等进行调查测试,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分析与职业紧张有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深圳市外资企业工人740人,其总的工作不满意率为17.4%(125/720),其中,对工作本身不满意率为16.0%(117/732),对工作组织不满意率为24.1%(178/739)。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心理控制源”、“工资满意度”、“工作危险”、“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等紧张因素是工作满意度的负面影响因素,“组织认同”、“提升机会”、“非工作活动”为贡献因素。“角色冲突”和“工作期望”是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因素,“应对紧张控制策略”和“组织认同”为主要贡献因素。结论外资企业工人的主要职业紧张因素为:工作心理控制源、工作危险、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任务过重、工作环境以及缺乏安全感等。  相似文献   

10.
职业疲竭症(job burnout)是个体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引起的心理综合征[1].Maslach关于职业疲竭的三成分模式已为多数学者所公认,即职业疲竭包含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1].武警战士是职业疲竭症的易感人群,本研究探讨中文通用版马斯勒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在我国武警战士人群中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医生的职业特征与职业枯竭的关系及其在医生职业枯竭形成中的作用,从而为医生创造更好的执业环境。[方法]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原则分别从济南、潍坊、德州抽取公立医院医生,采用课题组自编的"职业枯竭"和"职业特征"分量表进行调查。共发放量表2102份,有效量表1910份,有效率回收率为95.07%。[结果]分层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职业特征所解释的方差变异量,在情感枯竭维度、去人性化维度、职业承诺维度和成就感维度4个维度分别增加了37.4%,14.1%,13.3%和9.1%。[结论]职业特征可以有效的预测医生的职业枯竭,工作负荷重、长时间情绪压抑、职业风险高、学习占用休息时间较长可增加职业枯竭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军队离退休干部心理卫生保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队离退休老干部有着特殊的职业与经历,因此老干部心理特征既有老年心理的共性特征,又有特殊的心理特征,而心理健康保健是老干部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老干部心理健康的内涵心理“健康”和“不健康”是统一在心理“正常”的范围内,用来讨论“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和程度如何;也是用来区分和讨论有精神障碍或无精神障碍等心理问题的一对范畴,在老干部保健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这个概念包含在心理“不健康”的概念之中[1].  相似文献   

13.
有的人觉得“心理医生能看穿人的心理啊,厉害厉害!”有的人认为“心理医生怎么连我想什么都不懂。”还有人会觉得“心理医生懂得心理,咱们可得防着点儿。”由于很多人不了解这个职业,从而增加了它的神秘感。那么,心理医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职业呢?首先需要有医师资格证,经过临床医学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临床知识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心理医生。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及职业枯竭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教师工作压力是教师因为职业所赋予的要求、期待和职责而感受到的压力[1].教师若长期处于高水平压力体验下将会产生职业枯竭.教师职业枯竭的征兆是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疲倦状态,这种状态会加剧消极行为和教师流失率的增多.  相似文献   

15.
职业倦怠与中小学教师心理亚健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职业倦怠是西方职业压力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中一个较为流行的概念。职业倦怠源自于与职业经历相关的人的内心感受和外部表症,经常发生在与需要服务帮助的对象有直接接触的职业行为个体中。中小学教师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职业特点和职业行为方式使其容易出现心理亚健康状态,研究职业倦怠与中小学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形成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克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机制,有助于减少其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对148名在职护士进行职业枯竭程度评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唾液中α淀粉酶浓度。结果显示唾液α淀粉酶基础浓度与人格解体呈正相关(P0.05);工作期浓度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职业枯竭呈正相关(P0.05),与个人成就感呈负相关(P0.05);平均浓度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职业枯竭呈正相关(P0.01)。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越严重,职业枯竭程度越高,唾液α淀粉酶浓度越高。提示唾液α淀粉酶浓度测定,可作为职业枯竭评估的潜在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临床护士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职业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对843名临床护士的心理状态、主要工作体位、是否发病等方面进行主观问卷调查,对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者给予复诊并进行病情分析.结果 65.3%的临床护士存在不良心理状态;83.4%的临床护士感觉工作压力较大;主要工作体位为站立前屈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病率为11.6%,在重患较多或工作强度较大的临床科室发病较多.结论 工作体位、持重负荷、心理因素、自我保健意识缺乏等是临床护士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职业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对策预防本病发生.  相似文献   

18.
古汉字的“习”,意寓“小鸟张开双翼”。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意思是:学习(工作)的同时,还要“像小鸟飞翔一样快乐地玩耍”,张弛有度,心情才会快乐。若是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地学习、工作,那势必引发心理障碍。2013年,中国首起“反抑郁症歧视案”曾备受关注。主角恰恰就是一位业界精英,而让他最终陷入抑郁症泥淖的正是因为疯狂的工作让他“心理枯竭”……  相似文献   

19.
编辑部并转心理专家: 前不久,我在一家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非典”恐惧(症)有很强的传染性。我承认“非典”这种病是有很强的传染性,可是这种病引起的心理恐惧还会传染吗?请向心理专家请教。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预防医学领域也在发展和深入。国内外一些职业卫生学家明确指出,当今的职业卫生已经不仅仅是预防和控制职业病,而应涉及到工作与人体的完全健康之间关系的各个方面。本文就职业活动对职业人群心身健康的影响及对策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