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与肾虚本质相关性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认为哮喘是脏腑亏虚,痰瘀伏留,外邪引发所致的本虚标实之证。与肾虚关系密切。本文从肾虚的本质出发,探讨支气管哮喘发生的机理。认为哮喘的宿根是肾虚,其本质以基因遗传为主,与Th1/Th2细胞因子、神经内分泌及自由基代谢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以喘息、气促、胸闷、咳嗽为主症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医认为哮喘的发作“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治疗上历来主张“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为急”.但笔者通过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发现[1],“肾虚质”是哮喘患者的基本体质,在哮喘缓解期或急性发作期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肾虚”,故在治疗上主张祛邪与补肾兼施,并用于指导临床针灸治疗取穴,往往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就哮喘“肾虚质”及其对针灸治疗哮喘时取穴思路的指导意义做一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肾气虚哮喘大鼠脾脏Th17的表达变化探讨肾气虚哮喘发病及益肾喘宁汤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哮喘组、肾气虚哮喘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共6组,采用多因素复合法复制肾气虚哮喘大鼠模型;后分别给予相应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各组大鼠脾脏中Th17细胞百分比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哮喘组及肾气虚哮喘组大鼠脾脏中Th17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组,药物干预组Th17细胞百分比均较模型组降低。结论:模型组Th17表达变化明显,可能与哮喘发病机制相关,益肾喘宁汤对哮喘的干预机制可能与调节Th17有关,且中西药结合干预的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认为上盛下虚是哮喘的基本病机;上盛以风盛、痰阻和气滞为主,下虚则以肾虚为要.当以泻上(祛风、化痰、理气)和补下(温阳补肾)为防治哮喘的基本法则.同时强调活血和通腑法在哮喘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近年来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的中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多数医家认为,咳嗽变异型哮喘(CVA)当属本虚标实,本虚多责之肺虚、脾虚、肾虚,而标实多为气滞、伏痰、郁火、邪风,日久可兼瘀血.治则不外乎祛邪与扶正.但目前仍存在尚无统一病证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缺少对远期预后及复发的关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学者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和肾虚本质进行了大量研究,揭示了它们在基因遗传、Th1/Th2细胞因子、神经分泌、自由基代谢及微量元素等方面的关系,中医则从肾论治哮喘,应是控制哮喘复发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秦璞  冯金环  王霖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0):30-30,32
探讨缓解期哮喘儿童不同证型-肺虚、脾虚、肾虚型外周血Th1/Th2状态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中医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许多哮喘患者为控制疾病发作,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由于周期长、用量大,往往会使患者产生对激素的依赖.激素依赖型哮喘在中医学中当属"哮证"范畴,哮证的发生与夙根有关.笔者认为禀赋不足,肾气虚衰,痰浊内蕴于肺,则形成发病的夙根.正如《景岳全书》所说:"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由此可见,夙根是发病的基础,与肾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目前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的呼吸道疾病,现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全世界约有一亿五千万人患有哮喘。我国成人发病率为0.7%~1.5%,一般季节性发作。中医认为哮喘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标实可因风、寒、痰、瘀、气等邪气所致,或素有痰饮者感受诸邪更易发病。本虚责之于肺、脾、肾诸脏亏虚。或本有肺、脾、肾虚,感受外邪而发病;或外邪侵犯发为哮喘,日久诸脏受损,终致本虚标实之虚实夹杂证。其中血瘀和肾虚在哮喘发作日久的患者中占有突出地位。西医认为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相似文献   

10.
对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上盛下虚是哮喘的基本病机。上盛以风盛、痰阻和气滞为主,下虚则以肾虚为要。当以泻上(祛风、化痰、理气)和补下(温阳补肾)为防治哮喘的基本法则。同时强调活血和通腑法在哮喘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黄吉赓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肺系病专家,认为支气管哮喘(哮喘)属本虚标实之证候,其本为肾虚(先天禀赋不足)和伏痰(夙根),并根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认为哮喘(缓解期)特别适合冬令膏方调治,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哮喘是一种具有复杂免疫机制的气道炎症疾患,其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中医认为哮喘与肾密切相关.现代研究揭示了肾虚与哮喘在神经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异常、自由基损伤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为运用补肾法防治哮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哮喘是临床常见的气道炎症性疾病,中医称为"哮病"。中医认为哮病"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发时治肺""平时治肾"。但研究发现,哮喘发作期不仅存在气管炎症过度、气道痉挛和痰液高分泌等肺实的表现,还存在以HPA轴和免疫功能紊乱等为代表的机体内在抗炎能力低下之类肾虚的表现;缓解期不仅存在机体内在抗炎能力低下等肾虚的表现,还存在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气道重塑等肺实的表现。结合上述关于"肺气实"和"肾气虚"内涵的研究,我们认为肾虚为哮喘患者的基本体质,哮喘患者无论临床上有无肾虚见症,皆存在"隐匿性肾虚"证。哮喘发作期不仅存在"肺实",还伴有一定程度的"肾虚";哮喘缓解期不仅存在"肾虚",还伴有一定程度的"肺实"。在哮喘发作期采用清肺平喘结合补肾益气法治疗,疗效优于单纯的清肺平喘法;而在哮喘缓解期采用补肾益气法结合清肺平喘等治法,可使气道反应性进一步降低,气道重塑等得以减轻。哮喘的治则不能单纯地"发时治肺""平时治肾",而应推行"发时治肺兼顾肾"、"平时治肾兼顾肺"的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10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等,将其归纳辨证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气虚血瘀型、肾虚肝郁型.结果发现各型所占比例依次为气虚血瘀、肾虚肝郁、阴阳两虚、气阴两虚、阴虚热盛.分析认为五脏虚弱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内在原因,血瘀贯穿于疾病始终,肝与本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总结周安方教授运用泻肝补肾法治疗男科疾病的经验.认为肝实肾虚是男科疾病的基本病机,但肝实与肾虚较少孤立存在,二者常常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虚实夹杂,肝肾同病.从而形成“肝实肾虚”相兼的病机特点.鉴于男科疾病属纯实纯虚者少,而以虚实相兼者多.因此,临床上必须根据其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补泻并举,虚实同调;又因其实多虚少,因此,又当泻实为主,补虚为辅.  相似文献   

16.
免疫失衡机制在哮喘的发病中占有主导地位,既往认为Th1/Th2比例失衡是哮喘的主要免疫发病机制,但近年来,Th17/Treg免疫失衡与哮喘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Th17细胞比例的上调、Treg细胞比例的下降导致的Th17/Treg免疫失衡与哮喘发病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中医药治疗哮喘历史悠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阐释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机制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不仅为中医药治疗哮喘赋予科学内涵,也为更多的哮喘患者带来福音。本文通过阐释Th17、Treg细胞在哮喘中的作用,对近十年来中医药对哮喘Th17/Treg免疫失衡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供同仁互鉴。  相似文献   

17.
正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病"、"喘证"范畴,发作期亦可从"咳嗽"辨证论治。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上气即为喘,水鸡声即为哮。历代医家普遍认为"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王洋认为支气管哮喘之所以反复发作,本质源于虚,虚又非单纯的肺虚,往往夹杂脾虚、肾虚。多脏皆虚更需慢调,而膏方在调治支气管哮喘,预防反复发作独具优势,可以明显减少发作次数,达到预防与治疗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介绍胡学军教授从脏腑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经验.胡教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在于脏腑功能失调,尤其与肺、脾、肾虚损密切相关,其病理因素主要为风、气、痰、瘀,久病不愈之关键为脏腑虚损,气机失调,多体现在肺失宣降,痰伏肺络;脾失健运,胃肠壅滞;肾气亏虚,虚气上逆等.治疗上主张急则治其标,祛风顺气以化痰行瘀;缓则治其本,调节脏腑...  相似文献   

19.
丽荣 《光明中医》2002,17(4):40-42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情较重的特点 ,为呼吸系统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 ,历代医家对本病进行了长期摸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代医家不断总结祖国医学经验 ,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 ,对本病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这里将近年来对本病的研究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方面哮喘发作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 ,由多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所致 ,目前除了传统理论论述外 ,又有了新的创立 ,而且也为哮喘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1 1 肾虚为本 肾虚是哮喘发作的根本 ,沈自尹[1] 教授认为大多数哮喘患者表现为本虚标实…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名医李积敏关于妇科疑难病“肾虚血瘀”病机的学术思想 ,阐述了“肾虚血瘀”病机理论的基本内容为 :久病则虚 ,肾虚为本 ;久病则瘀 ,瘀生怪病 ;久虚则瘀 ,诸虚皆可致瘀 ;虚瘀相兼 ,病机错杂。确立了补虚与祛邪兼顾的“益肾祛瘀”治疗大法 ,并认为“肾虚血瘀”病机理论不仅是妇科疑难病的病机规律 ,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各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