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患者合并脑梗死的特点。方法11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56例,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对照组57例为非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控制血压、扩血管、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同时治疗组通过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8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两组患者均测定血压(BP)、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对比并分析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组的脑神经损伤程度高于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组血压、血糖水平、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均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组的治疗效果低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组,病死率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致残率高,糖尿病为急性脑血管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控制血压和纠正血脂是预防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住院的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糖尿病组)150例,另随机选择同期的非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1 50例。对2组患者年龄、性别、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临床表现、脑梗死部位、病情轻重程度、并发症、临床疗效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明显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TG、LDL-C、偏盲、眩晕、复视、共济失调明显升高(P<0.05,P<0.01);糖尿病组患者后循环梗死多见,占40.0%,对照组患者部分前循环梗死多见,占45.3%(P<0.01),空腹血糖<7.0 mmol/L、7.0~11.1 mmol/L、>11.1 mmol/L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分别为(5.12±1.21)分、(7.94±2.13)分、(11.90±2.35)分(P<0.01)。结论糖尿病和脑卒中的发病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临床症状轻重程度与入院时血糖水平密切相关;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后循环梗死多见,且并发症多,临床疗效及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6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与60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血糖、TC、TG、HDL-C、LDL-C的变化,对两组脑梗死的部位、面积与血糖的关系及两组的并发症、疗效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血糖、TC、TG、LDL-C较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显著增高(P〈0.05),而HDL—C显著降低(P〈0.05),两组的梗死灶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脑梗死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发症及病死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而疗效及预后低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常因存在糖代谢紊乱而合并有脂代谢异常。当发生脑梗死时,梗死面积增大、症状加重,糖代谢紊乱加剧,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损害(IGT)和血糖调节受损(IGR)。其中,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血糖≥6.1mmol/L且〈6.9mmol/L;糖耐量损害是指空腹口服75克脱水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7.8mmol/L且〈11.1mmol/L;血糖调节受损是指既有空腹血糖受损又有糖耐量损害者。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损害和血糖调节受损均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因此被称为糖尿病前期。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如果患者具有“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典型症状,只要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相似文献   

6.
高血糖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不同住院患者的血糖水平,将65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病人分成三组,探讨高血糖对其病情严重程度、脑CT扫描梗塞灶大小和急性期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现: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者,病情严重,脑组织损害范围广,病死死亡高。提出,血糖≥16.7mmol/L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急性期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诺和锐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对40例空腹血糖(FPG)≥15.0mmol/L。随机血糖≥17.4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诺和锐强化治疗,结果表明诺和锐强化治疗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空腹血糖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意义。方法:选择既往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空腹血糖〈5.6mmol/L,确诊原发性高血压的成人患者;行OGTT2h血糖测定,如果OGTT2h血糖≥11.1mmol/L,再次行OGTT以排除糖尿病。同时观察年龄,入院时血压、体重指数、血肌酐、血尿酸、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等参数的改变。结果:本组266例患者中检出糖耐量减低者(OGTT2h血糖≥7.8mmol/L)共98例(36.8%),其中确诊2型糖尿病29例(OGTT2h血糖≥11.1mmol/L),占10.9%。结论:所有空腹血糖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OGTT,以发现可能的糖代谢异常,使患者能得到早期干预,更显著地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国际糖尿病合并妊娠研究组(IADPSG)建议,为了更好的有利于母体及胎儿的健康,提议下调妊娠期诊断糖尿病的阈值,只要空腹血糖≥92mg/dl(约5.1mmol/L),或OGTT1h≥180mg/dl(10mmol/L)2h≥153mg/dl(8.5mmol/L),对于由阈值下调的轻症患者,主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前期包括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6.1~7.0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单纯糖耐量损害(IGT,空腹血糖〈6.1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和复合型糖调节受损(IFG+IGT,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糖波动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11月入住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的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为0.9mg/kg体质量。将患者按照有无糖尿病史及入院7 d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DMCI组)47例与非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NDMCI组)36例,入院7d后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入选患者进行连续72h的血糖监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血糖水平的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随访期间脑出血转化及血管再通情况,并行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其预后。结果 (1)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血糖参数的比较,DMCI组患者24 h平均血糖值、血糖水平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均高于NDMCI组患者[(8.3±2.6)mmol/L比(5.8±1.3)mmol/L,(2.1±0.4)mmol/L比(1.6±0.6)mmol/L,(4.3±0.8)mmol/L比(3.6±0.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419、15.537、15.372,均P0.01)。(2)DMCI组随访期间发生脑出血转化4例(8.5%),再通良好17例(36.2%),预后良好(90d mRS评分2分)15例(31.9%);NDMCI组发生脑出血转化1例(2.8%),再通良好21例(58.3%),预后良好21例(58.3%)。两组患者溶栓后再通情况与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过大,可能是影响其溶栓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即刻血糖对住院期间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从2009年1月到2010年8月间因初发AMI在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93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即刻血糖水平三分位数进行分组,A组:血糖水平处于最小三分位者(入院即刻血糖〈7.69mmol/L);B组:血糖水平处于中间三分位者(7.69mmol/L≤入院即刻血糖〈11.36mmol/L);C组:血糖水平处于最高三分位者(入院即刻血糖≥11.36mmol/L)。分析三组患者心功能情况。结果C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明显高于A组和B组患者[(2.84±1.02)VS(1.81±0.67)和(2.12±0.96),P〈0.01]。B组和C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41.9%VS35.5%和9.7%,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性别(OR=0.339,95%C10.122~0.938,P=0.037)、入院时心率(OR=1.034,95%CI1.006-1.062,P=0.018)、CK—MB峰值(OR=I.007,95%CI1.002-1.011,P=0.003)、入院即刻血糖(0R=1.117,95%CI1.035—1.208,P=0.005)是心功能的影响因素。结论入院即刻高血糖是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较差心功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糖升高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玉溪矿业医院2012—2013年收治的首诊脑梗死急性期患者84例,以第1次血糖为准将患者分为高血糖组48例和正常血糖组36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血糖正常组患者脑梗死面积及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优于高血糖组(P0.05);高血糖组总有效率为66.7%,低于正常血糖组的91.6%(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糖升高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且患者脑梗死面积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血糖水平与院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急性心梗临床病例资料1 118例,根据入院后空腹血糖水平将心梗患者分为三组:血糖<6.99 mmol/L(A)组,7.00~11.09 mmol/L(B)组,≥11.10 mmol/L(C)组,按入院时有无糖尿病史分为非糖尿病组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入院即刻血糖(admission plasma glucose,APG)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至2011年间,于安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MI患者703例,测量所有患者入院时即刻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APG≥11.1 mmol/L组(n=443)和APG〈11.1mmol/L组(n=260)。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1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包括(死亡、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结果:APG≥11.1 mmol/L组MACE的发生明显高于APG〈11.1mmol/L组(16.2%vs.5.9%);随访期间APG≥11.1 mmol/L组MACE的发生明显高于APG〈11.1mmol/L组(4.6%vs.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G≥11.1 mmol/L组是总MACE的危险因素(OR=1.266,P=0.005,95%CI:1.066~2.002)。结论:APG与AMI患者近期预后密切相关,是AMI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及其与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脑梗死急性期(发病≤2周)患者177例,基本资料相匹配的非急性期脑梗死(发病〉2周)患者38例、对照组102例。检测各组入院〈72h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计算间接胆红素值,并检测血脂、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对急性期组于入院当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预后评估。结果①脑梗死急性期组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期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间接胆红素水平仅高于非急性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急性期组的三种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随着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增加,脑梗死急性期组三种胆红素水平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发病后3个月,脑梗死急性期组中,预后良好(mRS为0~2分)者入院时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高于预后不良者(mRS为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与预后良好独立相关(OR=0.807,95%CI:0.718~0.907,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呈应激性升高,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增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显著相关,但与预后良好有相关性。急性期胆红素水平的增高可能为机体对卒中事件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及氧化应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及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为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为B组,冠脉造影正常者30例为C组.对各组受试者于入院24h内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入选患者血清脂质过氧化物(MDA)、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总活力(t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均采用分光比色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入选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所显示的血管狭窄程度及部位计算Gensini积分值.对胰岛素抵抗及氧化应激指标与冠脉Gensini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FPG、FINs、HOMA-IR、MDA、Gensini积分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冠脉造影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OS、iNOS、NO急性心肌梗死组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冠脉造影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FPG、FINs、HOMA-IR、MDA、Gensini积分均高于冠脉造影正常组,而NO、tNOS、iNOS均低于冠脉造影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HOMA-IR与MDA、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与NO、tNOS、iNOS呈负相关.结论 胰岛素抵抗与氧化应激反应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病情密切相关,且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出现空腹高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改善其预后。方法分析阜外医院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初次发生ST段抬高AMI且在12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连续276例住院患者,以空腹血糖11.1mmol/L(200mg/d1)为标准划分为高血糖组和普通血糖组,分析空腹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结果全组共53例发生高血糖(53/276,19.2%)。与普通血糖组相比,高血糖组患者的年龄偏大[(70±14)岁vs(59±11)岁,P=0.039]、女性患者较多(38%vs26%,P=0.001)、糖尿病患者较多(45%vs17%,P〈0.001)、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者较多(72%vs16%,P〈0.001)、血糖值偏高[(14.3±2.3)mmol/L vs (6.6±1.4)mmol/L,P〈0.001],心力衰竭(5%vs 1%,P=0.008)和MACE发生率增高(26%vs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高龄[OR 1.048,95%CI 1.014to1.085,P=0.006],女性[OR 2.528,95%CI 1.036 to 6.159,P=0.042],心功能Killip分级≥Ⅱ[OR 11.412,95%CI 5.144 to 25.338,P〈0.001]合并糖尿病[OR 1.024,95%CI 1.089 to 1.467,P〈0.001]是空腹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276例患者中院内总病死率3.6%(10/276);与普通血糖组相比,空腹高血糖组患者死亡率增高3.5倍(9%vs 2%,P=0.025),MACE发生率增高2.7倍(26%vs 7%,P〈0.01)。结论高龄、女性、糖尿病史、心功能≥II级(Killip分级)是空腹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入院早期高血糖提示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