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梁恒勇  甘振钊 《内科》2014,(1):22-23
目的探讨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联用埃索美拉唑预防消化道出血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PCI治疗术后6~12个月内持续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220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同时有无联合使用埃索美拉唑分为A组和B组,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不良消化道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期间,A组患者没有出现消化道出血,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24例,心血管不良事件6例,包括2例脑卒中,4例支架内血栓;B组消化道大出血18例,新发消化道不良反应64例,其中14例有粪潜血阳性,心血管不良事件10例,其中亚急性支架内血栓2例,脑卒中2例,新发心梗6例。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不降低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的疗效,同时可明显降低患者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法莫替丁和铝碳酸镁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上消化道损伤的效果。方法符合人选条件的182例患者,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B组,埃索美拉唑20mg,bid;C组,法莫替丁20mg,bid;D组,铝碳酸镁1000mg,tid。治疗期间通过观察呕血、黑便、上腹不适(或疼痛)和烧心症状,检测粪便隐血试验,胃镜检查,确定消化道损伤发生;同时观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访3个月。结果A组48例,消化道损伤发生率为31.25%(15/48);B组43例,消化道损伤发生率6.98%(3/43);C组46例,消化道损伤发生率10.87%(5/46);D组45例,消化道损伤发生率13.33%(6/45)。四组消化道损伤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C组、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2例(4.17%)因消化道出血停用阿司匹林,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埃索美拉唑、法莫替丁和铝碳酸镁对ACS患者消化道损伤的发生有预防作用,但以埃索美拉唑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用西洛他唑治疗携带CYP2C19*2功能缺失基因及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ate,HPR)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接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ACS患者334例,检测CYP2C19*1、*2等位基因及血小板聚集率。根据术后1周血小板反应性分组,A组(n=206)为快代谢型且不合并HPR组,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标准双抗治疗;B组(n=128)为携带CYP2C19*2功能缺失基因且合并HPR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药治疗。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及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 CYP2C19*2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频率43.62%,B组24周后,血小板聚集率较1周时明显下降,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61±3.65 vs 48.11±6.92,P0.05),随访24周,两组MACE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用西洛他唑治疗方案可改善携带CYP2C19*2功能缺陷基因及血小板高反应性ACS患者的疗效,且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行PCI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2例,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和西洛他唑组(48例,在常规治疗组治疗基础上接受西洛他唑治疗)。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R),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月PAR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MPV和PAR均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术后1周及1月西洛他唑组PAR显著降低[术后1周:(48.7±6.3)%比(43.5±5.7)%,术后1月:(46.8±5.8)%比(42.4±5.4)%],P均0.05。随访6个月后,西洛他唑组和常规治疗组的总MACE发生率(16.7%比17.3%)无显著差异,P0.05;西洛他唑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6.25%比19.23%,P0.01)。结论: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比较,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更显著,且出血事件明显减少,在PCI术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质子泵抑制剂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量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可以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发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但由于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出血的风险,所以目前临床推荐加用质子泵抑制剂以预防胃肠道溃疡和出血。氯吡格雷和质子泵抑制剂均通过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系统代谢,质子泵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CYP2C19,而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增加复发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最近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质子泵抑制剂影响程度不同,泮托拉唑和埃索美拉唑对氯吡格雷作用影响较小,而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和兰索拉唑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抑制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6.
<正>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的患者,最有效的治疗办法是血运重建,包括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不管选择何种治疗开通血管,术后都应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易诱发消化道出血,一旦发生,则需加服质子泵抑制剂(PPI)。据文献报道,氯吡格雷联用PPI后会增加某些心血管负性事件发生率,有可能增加患者死亡和再住院风险。原因如下:氯吡格雷作为一种前体药物,在体内须经过肝细胞P450酶特别是CYP2C19和CYP3A  相似文献   

7.
目前共识建议指出对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以降低胃肠道出血风险。但最近有研究表明,联用氯吡格雷质子泵抑制剂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高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治疗者。现就质子泵抑制剂和氯吡格雷相互作用的争议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质子泵抑制剂(PPI)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315例,进行常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90例,不加服PPI),奥美拉唑组(109例),泮托拉唑组(116例)后二组在常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口服奥美拉唑40mg/d、,泮托拉唑40mg/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7d静脉采血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并观察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治疗前3组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差异,治疗第7d三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三组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30d内MACE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较常规治疗组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4.59%比6.04%比15.55%,P〈0.05),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对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总体效应无明显影响,却能显著降低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对接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的NSTE-ACS患者145例,采取密封信封抽样形式分为A和B两组,在标准药物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调脂药以及其他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合用泮托拉唑(72例)而B组合用奥美拉唑(73例)。观察1年内患者的消化道出血事件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卒中、因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再住院、血运重建。结果 A和B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全因死亡(6.9%比5.5%)、心原性死亡(4.2%比5.5%)、因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再住院(16.6%比15.0%)和血运重建(11.1%比12.3%),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6%比5.5%,P>0.05)。结论本研究入选的NSTE-ACS患者中,两类质子泵抑制剂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质子泵抑制剂(PPIs)常被用来预防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但近年来陆续有研究表明,PPIs可能会拮抗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同时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可是也有相反报道,认为它不会增加MACE及死亡率。本文就此争议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81例ACS并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顿服后,甲组(41例)予氯吡格雷75mg/d维持,乙组(40例)予氯吡格雷50mg/d维持。入院后24h内和第28d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R),肝、肾功能并统计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发生率。结果:(1)两组年龄,性别.血小板聚集率.肝、肾功能的基础状态无显著差异(P〉0.05);(2)甲组第28d血小板聚集率[以0.5μmol/L、1μmol/L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刺,分别为(24±15)%、(40±16)%],与基础状态(53±10)%、(75±11)%比较明显下降(P〈0.05);乙组第28d血小板聚集率(24±14)%、(41±15)%与基础状态(52±10)%、(74±12)%相比也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后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28d内共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9例,甲组4例(9.8%),乙组5例(12.5%),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3)轻度出血,甲组5例(12.2%),乙组1例(2.5%),甲组明显增加(P〈0.05);中重度出血甲组1例,乙组0例,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服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均安全有效,低剂量(50mg/d)可减少轻度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CYP2C19)倡2基因型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及MACE对血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 PCI术后血瘀证患者355例,常规术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口服,术后维持1年。根据是否发生M ACE ,患者被分为M ACE发生组(64例)和未发生组(291例)。比浊法检测PCI术前和术后一周血小板聚集率,应用多聚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CYP2C19倡2基因多态性。结果:(1)与MACE未发生组比较,MACE发生组 PCI术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 ,(36.38±14.57)%比(44.87±11.63)%]和残余血小板聚集率[RPA ,(25.76±12.69)%比(34.45±15.58)%]明显升高(P均<0.01),CYP2C19倡2基因突变型(GA+ AA)比例明显升高(36.43%比75.0%,χ2=27.832, 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5岁、CYP2C19倡2基因突变(GA+AA)、肾功能不全(肌酐>1.5mg/dl)、左室射血分数降低(LVEF<50%)是影响PCI术后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64-5.947, P<0.05或<0.01);(3)二元线性相关分析显示CYP2C19倡2基因突变与 PCI术后RPA呈正相关(r=0.437, P<0.001)。结论:CYP2C19倡2基因变异影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其检测有助于识别冠心病血瘀证患者PCI术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失败后,需要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的患者,术前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围术期的出血、输血和并发症等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CABG的患者86例,其中术前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至手术当日的患者38例(组1),停用3d的患者48例(组2),选择术前停用5 d以上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组3)。比较三组的术中、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二次开胸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三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胸腔引流量组1明显高于组2和组3[(867.63±215.72)vs.(426.08±135.35)vs.(275.00±85.23)mL,P〈0.05],组2虽然高于组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住院死亡、脑卒中及心肌梗死等相关并发症。结论:急诊CABG术前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至当日会明显增加术后失血量,术前3 d停用较停用5 d以上不会明显增加围术期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高危患者在急诊CABG前应该综合考虑心血管事件和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前瞻性研究氯吡格雷抵抗对冠心病患者发生近、中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102例冠心病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及服药后4天取血,利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R),计算PAR基线值与服药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差值,其差值≤10%为发生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抵抗组24例,非氯吡格雷抵抗组78例。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2~12,平均(7.57士2.91)个月,COX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对103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近、中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氯吡格雷抵抗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58.3%,显著高于非抵抗组(16.7%),P〈0.001。COX回归分析发现,氯吡格雷抵抗(RR=70.262,95%CI=0.123~0.558,P=0.001)和冠脉病变程度(RR=1.052,95%CI=1.030~1.075,P〈0.001)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近、中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氯吡格雷抵抗、冠脉病变程度重的患者容易于PCI术后近、中期发生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5.
李红宇 《山东医药》2013,53(35):46-48
目的 探讨PCI术后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 (Lp-PLA2)的影响.方法 将162例行PCI手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所有患者PCI术前均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治疗,术后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150mg/d,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d,30 d后两组患者均以75 mg/d维持治疗.术前及术后30 d测定并比较两组血浆hs-CRP和Lp-PLA2.随访1 a,观察两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7%,对照组为9.9%,两组比较,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观察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为9.9%,对照组为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0 d时血浆hs-CRP和Lp-PLA2均降低(P<0.05或<0.01),且观察组治疗后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 PCI术后双剂量氯吡格雷可以更明显减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炎症情况,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病人或有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病人血栓事件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或有多种危险因素聚集的605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302例,给予氯吡格雷75mg/d加阿司匹林75mg/d),阿司匹林组(303例,单用阿司匹林75mg/d),观察两组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心性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及次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过性脑缺血等)发生情况。结果:MACE发生率:联合用药组为6.8%,阿司匹林组为7.3%,相对风险0.93,95%CI 0.83~1.05,P=0.22,无显著差异。次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联合用药组16.7%,阿司匹林组17.9%,相对风险0.92,95%CI 0.86~0.995,P=0.04联合用药组的次要事件显著少于阿司匹林组;严重出血事件率两组分别为1.7%和1.3%,P=0.08,无显著差异;少量出血事件率两组分别为2.5%和1.3%,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比较对于心血管病人或有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病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效果相当,次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显著减少,但少量出血事件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评价半量替罗非班治疗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效果。方法: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高龄ACS患者126例被随机分为替罗非班半量组和全量组,各63例。两组均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手术前开始应用替罗非班。监测两组术前、术后12h的血栓弹力图变化。观察两组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出血、血小板减少)及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梗死、靶血管重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2ha角[半量组:(61.3±14.7)。比(38.5±8.2)°,全量组:(58.7±12.8)°比(36.1±5.7)°]、曲线最大幅度(MA值)[半量组:(49.3±17.8)mm比(24.8±12.5)mm,全量组:(54.2±19.6)mm比(21.4±13.6)mm]均显著下降(P均〈0.01);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半量组:(27.5±14.3)%比(69.3±18.2)%,全量组:(32.4±15.2)%比(72.6±20.3)%]显著增加(P〈0.01)。术前及术后12h两组间各血栓弹力图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11.1%比17.5%)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9.5%比11.1%),全量组轻度增多,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5.9%比14.30.4,P〉0.05)。结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半量替罗非班相对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