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肿瘤淋巴管的生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特异性识别新生淋巴管的标志物,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远远落后于肿瘤相关血管生成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淋巴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肿瘤淋巴管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许多研究证实了VEGF-C及VEGF-D对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作用,使得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开始成为肿瘤淋巴转移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及淋巴道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道转移是恶性实体肿瘤难以根治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由于近年来淋巴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和对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与淋巴道转移的研究领域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回顾了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资料,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深入探讨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与淋巴道转移的研究,将成为继血管生成机制研究之后的另一前沿领域;针对该机制开发靶向药物有望谱写肿瘤生物治疗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胃癌淋巴管生成的相互关系及其可能途径,进一步探索HGF在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胃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胃组织和20例胃溃疡组织标本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记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HGF、c-Met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结合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HGF、c-Met表达明显上调,其微淋巴管密度(MLD)也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和胃溃疡组织(P〈0.001),有无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和胃溃疡边缘淋巴管内皮有c-Met表达,HGF和肿瘤MLD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系(P〈0.001)和多元线性回归关系(P=0.001)。结论HGF与VEGF.C一样是胃癌的淋巴管生成刺激因子,它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刺激淋巴管的增生,促进肿瘤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临床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决定结直肠癌患者病理分期、治疗及预后评判的关键因素。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但是其具体机制和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肿瘤淋巴管的特点以及促进和抑制肿瘤淋巴管形成的基础、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对淋巴管的结构特征、淋巴管内皮分子标记物、肿瘤淋巴管的起源、认识进展、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因素、肿瘤淋巴管形成与肿瘤淋巴转移的关系、以及近年来抗肿瘤淋巴管形成治疗实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 在肿瘤形成、发展的同时伴有淋巴管增生,增生的肿瘤淋巴管及其结构特点有利于肿瘤的淋巴转移,近年来抗肿瘤淋巴管增生以及抑制肿瘤淋巴转移的动物实验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结论 肿瘤的淋巴管形成与肿瘤的淋巴转移和预后明显相关,抗肿瘤淋巴管生成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又一新兴途径。  相似文献   

6.
胃癌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mRNA及其蛋白在5株胃癌细胞株和3对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正常黏膜中的表达。此外,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6例胃癌标本的淋巴管密度(LVD)和VEGF-C蛋白的表达。结果:VEGF-C mRNA和蛋白高表达于3株胃癌细胞,而VEGFR-3 mRNA和蛋白在上述3个细胞株中均呈弱表达。VEGF-C和VEGFR-3 mRNA均表达于3对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和相应的正常黏膜组织中,但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肿瘤组织。VEGF-C蛋白在66.3%(57/86)的病例中呈阳性表达。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VEGF-C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更显著(P<0.001),其表达与淋巴管浸润(P<0.001)和TNM分期(P<0.01)均密切相关,但与病人的年龄和性别、肿瘤大小、位置、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远处转移均无明显相关。LVD则与VEGF-C蛋白表达(P<0.001)、淋巴结转移(P<0.01)、淋巴管浸润(P<0.01)、TNM分期(P<0.05)及组织学类型(P<0.05)密切相关,但与病人的年龄和性别、肿瘤大小、位置、浸润深度及远处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在胃癌中,VEGF-C可能通过VEGFR-3信号通道促进淋巴管生成,从而增加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因此,肿瘤淋巴管生成可能成为治疗胃癌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是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与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因其可以为肿瘤细胞提供扩散的途径而成为癌症转移的关键要素。本文总结了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和肿瘤淋巴管的发生及其与肿瘤预后和治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与血管生成对原发肿瘤的生长和生存一样,肿瘤诱发的淋巴管生成是肿瘤转移能量的重要因素。肿瘤细胞为了生存必须分泌血管生长因子。癌肿细胞逸入淋巴管当根据淋巴内皮的机械性和化学性结构,淋巴管生成过程是转移中的重要步骤。能募集新淋巴管的因子对癌肿细胞在淋巴管中生存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摘要: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胃组织、44例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和4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微淋巴管密度(LMVD)、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示, VEGF-C在胃癌组织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组(P<0.01);胃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强度与微淋巴管密度(LMVD)有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胃癌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胃癌组淋巴结转移的数目与VEGF-C的表达强度有关(P<0.05)。提示:VEGF-C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VEGF-C和微淋巴管密度(LMVD)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表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与血管和淋巴管密度及肿瘤淋巴转移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胃癌组织中VEGF-C、CD-31及淋巴管内皮标记物VEGFR-3,计算VEGF-C表达的阳性率及肿瘤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密度. 结果淋巴结阳性组中VEGF-C阳性率(70%)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30%), P<0.05;与VEGF-C阴性组(24.4±2.1)比较,VEGF-C阳性组淋巴管密度(29.6±3.0)明显增高,P<0.05,而微血管密度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与淋巴结阴性组比较,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淋巴管密度(31.6±2.1)、微血管密度(40.2±2.3)均有显著提高,P<0.05. 结论 VEGF-C主要通过调节胃癌组织微淋巴管的生成而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微淋巴管密度与微血管密度均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EphB4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PCa和1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EphB4和LYVE-1蛋白的表达,根据LYVE-1染色结果计数淋巴管密度(LVD).结果 相比BPH,EphB4在PCa组织中高表达,LVD值低于BPH;在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IPC)组织中EphB4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ADPC)组织;肿瘤为中低分化、临床病理分期>T2、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PCa组织中EphB4阳性率、LVD值显著高于肿瘤高分化、临床病理分期≤T2、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癌组织,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EphB4表达、LVD值与PCa的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肿瘤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结论 EphB4在PCa的发生发展和PCa的淋巴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其促进肿瘤浸润和转移.阻断EphB4抑制PCa淋巴管生成,可能成为PCa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大多数结直肠癌在早期即发生淋巴转移,在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率达50%.因而对直肠癌淋巴转移的机制进行研究是提高结直肠癌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以往由于缺乏特异性淋巴管标记物使得肿瘤淋巴转移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肿瘤淋巴管生成是肿瘤转移播散的研究热点,有关肿瘤中是否存在新生淋巴管以及淋巴管生成在肿瘤转移播散中的作用机制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有关结直肠癌中淋巴管生成的研究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旨在对特异性淋巴管内皮标记物、淋巴管生成因子、与结直肠癌中淋巴管生成有关的研究进展以及结直肠癌抗淋巴管生成治疗的可能前景与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6例乳腺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同时应用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D2-40标记淋巴管并计数,分析两者的关系,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OX-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6.5%,COX-2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雌、孕激素受体和Her-2表达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肿瘤组中淋巴管密度(D2-40 positive lymph vessel density,LVD)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且LVD与COX-2的表达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OX-2在乳腺癌组织中呈较高表达,其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乳腺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与LVD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提示在COX-2可能通过受体途径诱导肿瘤淋巴管的生成,促进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淋巴管生长因子以及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的相继发现,使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延伸到肿瘤淋巴生成和转移领域,为肿瘤转移研究展示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骨肉瘤(osteosarcoma, OS)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具有侵袭性强且易发生转移的特点, 恶性程度高。骨肉瘤的转移方式主要包括血行转移(最常见为肺转移)和淋巴结转移, 相较肺转移, 骨肉瘤淋巴结转移的预后更差。目前临床上经常忽视对初诊骨肉瘤患者进行区域淋巴结筛查, 对于治疗骨肉瘤淋巴结转移亦无规范标准的方案。骨肉瘤淋巴结转移的两个核心机制是具有转移能力的骨肉瘤细胞浸润淋巴管和骨肉瘤细胞诱导淋巴管新生, 但目前仍无法完整阐明其发生、发展的机制。此外, 骨肉瘤细胞到达区域淋巴结自适应增殖后, 可能再通过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紧密的解剖学关系向靶器官肺部进行远处转移, 其生物学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骨肉瘤细胞直接侵袭病灶周围淋巴管、骨肉瘤细胞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C/VEGFR-3信号轴诱导淋巴管新生、骨肉瘤细胞通过Hsp5B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造淋巴结微环境以适应生存、骨肉瘤细胞经上皮-间充质转化促使其从淋巴结转移至肺部, 小分子化合物抗骨肉瘤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的的散与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淋巴管密度(MLVD)和VEGF-C水平与胃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56例胃癌和18例正常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和D2-40标记的MLVD。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均P<0.05),胃癌组织中MLVD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均P<0.05);VEGF-C的表达以及MLVD与胃癌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且MLVD与胃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VEGF-C阳性胃癌组织MLVD明显大于其阴性胃癌组织(P<0.05)。结论:VEGF-C的表达和MLVD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是预测胃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管嵌合体密度(lymphatic mosaic density,LMD)与直肠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将48份直肠癌组织切片标本进行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直肠癌淋巴管嵌合体(lymphatic mosaic,LM)的组织学形态,并计数单位面积下直肠癌LM阳性表达数,将其与直肠癌转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LMD与病人性别及发病部位无明显相关性;LMD与病人年龄(r=0.520,P〈0.05)、Dukes分期(r=0.799,Pd0.01)和远处转移(r=0.621,Pd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临床上,LMD对直肠癌的预后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判断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lial growth factor,VEGF)家族是特异性地作用于脉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他由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和PIGF组成。其中VEGF-C主要是致淋巴管生成因子。它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淋巴管上皮上的受体VEGFR-3,促进淋巴管上皮的增生。转基因鼠试验已证实:VEGF-C的高表达能促进皮肤淋巴干增生而没有血管的增生。  相似文献   

20.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分期的重要内容和预后指标,而淋巴管生成对肿瘤淋巴结转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多种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的发现和淋巴管生成模型的建立,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淋巴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和分子调控,以及其受体在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过程中的地位.淋巴管生成因子正逐渐成为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和抗肿瘤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