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马鞍山、苏州地区5岁以下腹泻儿童轮状病毒G、P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马鞍山和苏州地区5岁以下腹泻儿童轮状病毒G型和P型的分型。方法 对马鞍山和苏州地区5岁以下急性腹泻儿童粪便标本1267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轮状病毒感染和血清型。结果 轮状病毒阳性标本378份,主要来自2岁以下婴幼儿;血清型G型是优势株共250株,其中G1100株,G28株,G3111株,G43株,G93株,混合感染4株,未能分型21株(8.40%);马鞍山以G1型为主(58.54%),苏州以G3型为优势株(47.85%);P基因型两地区流行株为P[4]和P[8],分别占52.33%和47.67%,G1P[4]成为仅次于G1P[8]的GP组合。结论 在苏州和马鞍山地区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中,流行的血清型分别为G3和G1,P基因型流行株为P[4]和P[8]。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区婴幼儿腹泻的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儿科医院1999年11月-2001年12月,住院的腹泻病儿童粪便标本1230份。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轮状病毒基因组,用核酸杂交确定轮状病毒G血清型别。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统计法对不同G血清型别的临床变量作分析。结果 1230份标本中轮状病毒基因阳性493份(40.1%),其中RNA长型397份(80.5%),短型55份(11.2%),混合型18份(3.7%),未能分型23份(4.7%)。328份含有足量RNA的标本行RT-PCR扩增VP7全基因,254份标本(77.4%)获得阳性产物,进一步作杂交分型显示G1血清型141例(55.5%),占第一位;G3血清型70例(27.6%),占第二位;G2血清型24例(9.4%),占第三位;混合感染血清型16例(6.3%),占第四位;仅发现1例G4型(0.4%),未分型2例(0.8%)。所有G2型均为电泳短型,而G1、G3、G4均为电泳长型。四种型别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平均发病年龄以及发热峰值、热程、每天腹泻峰次数、腹泻天数、呕吐天数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目前上海地区腹泻儿童的主要致病原。在不同的3年中,轮状病毒的电泳型均以长型为主,流行血清型为G1-G3型,G4型很少见。未发现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与不同G血清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儿童轮状病毒(RV)腹泻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天津市儿童医院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住院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962例,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A组RV抗原。结果962例中轮状病毒阳性者361例,阳性检出率37.53%。90.86%的RV腹泻发生在2岁以下患儿。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男女比例为1.85:1;1岁以内的母乳喂养儿阳性检出率较混合喂养儿和人工喂养儿的阳性检出率低(P0.05);天津地区RV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结论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病例的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与国内外情况基本一致,秋冬季节高峰,0~24月龄组的患儿RV腹泻所占比例最大,RV腹泻更易引起脱水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09年7月-2010年6月南京地区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情况及病毒的血清及基因分型特点,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10年6月本科随机留取水样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标本采集后立即保存于- 20℃冰箱,集中进行病毒检测和数据分析.使用ELISA法检测A组人类轮状病毒(HRV),应用Trizol法提取HRV RNA,反转录合成病毒cDNA,采用巢式反转录PCR法对HRV标本进行G血清型和P基因型分型.结果 300份患儿粪便标本中113份标本检测出A组HRV,阳性率为37.67%.G血清型最常见的为G3型[44份(38.94%)],其次为G2型[10份(8.85%)],G1型、G2+G3型各2份(1.77%),G9型1份(0.88%),未能分型54份(47.79%);P基因型最常见的为P[8]型[38份(33.63%)],其次为P[4]型[19份(16.81%)],未能分型56份(49.56%),未发现P[6]、P[9]、P[10]型.G血清型和P基因型组合以G3P[8]为主(18/113例,15.93%).南京地区HRV腹泻季节高峰在10月份-次年1月份,95.58%的腹泻儿童在2岁以前感染过HRV,HRV组发热率、腹泻次数、出现呕吐和脱水症状的概率与HRV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HRV是引起南京地区婴幼儿水样泻的最主要的病原体,以G3P[8]为主要优势株. 相似文献
6.
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RV)腹泻的分型特点。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03年7月~2004年6月兰州地区收集的624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中的271份进行轮状病毒病原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进行分型。结果ELISA法RV阳性率为56.46%(153/271),阳性率与性别无关。不同年龄段的感染率以6~11个月和12~23个月年龄段最高,分别为57.38%、63.33%,但各年龄段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月份的感染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发病高峰在10、11月份,分别为86.27%和73.81%。在ELISA阳性标本中RT-PCR法检出G3 94例(61.44%),G2 4例(2.61%),G9 3例(1.96%),未发现G1、G4型和混合感染,52例(33.99%)未能分型。G分型阳性标本中检出P[8]型28例(40.58%),其他未能分型。结论轮状病毒是兰州地区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其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G3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南宁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状况及临床特征,为轮状病毒疫苗的研制及有效控制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收集2005年9月至2007年8月到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对确诊为轮状病毒感染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分析轮状病毒腹泻流行及临床特点.结果 共检测标本1176例,其中轮状病毒阳性416例.每年12月到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12~24月龄发病率最高,为199例(47.83%).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表现以水性腹泻和发热、呕吐为主,重症轮状病毒腹泻以6~24月龄的婴幼儿多见,占95.6%.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肠外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91%(87/416),其中最常见的是呼吸系统并发症(70/87,80.46%).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是南宁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加强轮状病毒监测和研制有针对性的轮状病毒疫苗,对预防婴幼儿腹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1973年Bishop等首次发现轮状病毒(Rotavirus,RV)以来,关于轮状病毒感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迄今为止,轮状病毒仍是世界范围内两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疾病的最主要病原,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每年至少有60万病人死于轮状病毒腹泻,通常是婴幼儿致命性腹泻的首要病因。疫苗是控制轮状病毒感染的最有效途径,对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各种疫苗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静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9,26(3):120-123
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全球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原因。本文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分型、分布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等进行详细阐述,指出疫苗研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急性腹泻儿童中A群轮状病毒(R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7年4月至12月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的2039例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标记金的A群RV单克隆抗体,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A群RV抗原.结果 2039份粪便标本中,621份检测到A群RV,总检出率为30.5%(621/2039),其中男430例(69.2%),女191例(30.8%).RV感染者中,以6个月~2岁年龄段的患儿为最多,共571例(91.9%).检出率以10~12月份最高,均在30%以上,其中高峰出现在11月份,达43.4%.北京地区18个区县的统计数据显示,距市区较近的区县RV抗原检出率较低,边远区县较高.少部分患儿合并肠道细菌感染.结论 A群RV为北京地区2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病的主病原,6个月~2岁婴幼儿是A群RV的易感人群,10~12月份为北京地区的流行高峰.在流行季节对肠道细菌感染患儿常规进行A群RV抗原检测有助于避免漏诊和进行更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5岁儿童轮状病毒(RV)流行病学情况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为其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江南分院门诊检验科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腹泻标本439例,同时采集患儿相关临床信息。采用胶体金法检测A组RV,再将阳性标本通过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RV的G血清型及P血清型进行分型鉴定。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标本439例(其中男247例、女192例),检出RV阳性179例(40.77%)。该地区11月、12月及1月为RV检出高峰;阳性率最高年龄组为13~24月龄,2岁以内婴幼儿占总阳性数的88.27%;呕吐及发热是其最常见的伴随症状。基因分型结果:G基因型最常见为G9(51.40%,92/179),其次为G1(19.55%,35/179)、G3(12.29%,22/179)、G2(5.03%,9/179),未分型占11.73%(21/179)。P基因型最常见为P[8](86.03%,154/179),其次为P[4](6.15%,11/179),未分出型别(7.82%,14/179)。2016年G/P组合基因型最常见G9P[8](48.60%,87/179),其次为G1P[8](16.76%,30/179)、G3P[8](9.50%,17/179)、G2P[8](4.47%,8/179)、G9P[4](1.12%,2/179)及G2P[4](0.56%,1/179),未分型(18.99%,34/179)。结论 2016年该地区RV检出率为40.77%,RV检出高峰为2016年11月、12月及1月,阳性率最高年龄组为13~24月龄,呕吐及发热是最常见的伴随症状,其中G9P[8]为最主要的流行基因型。 相似文献
12.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尽管对其流行病学及防治进行了深入研究,但RV腹泻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RV非结构蛋白NSP4在病毒致病性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一致重视。本文就NSP4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其在RV腹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NSP4基因变异与RV腹泻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NSP4与RV腹泻的防治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2009至2010年南京儿童医院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南京儿童医院(我院)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HRV)、人杯状病毒(HuCV)、星状病毒(AstV)和肠道腺病毒(Ad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于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A组HRV,阳性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毒株分型鉴定;HuCV、AstV和AdV采用RT-PCR或PCR法进行检测。
结果研究期间共收集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其中男188例,女112例。年龄1~59月龄,平均(10.5±9.2)月龄。4种病毒检测阳性率依次为HRV(37.7%,113/300)、HuCV(23.7%,71/300)、AstV(4.0%,12/300)和AdV(2.7%,8/300)。①HRV G血清型以G3型(38.9%)最常见,其次为G2型(8.8%);P基因型以P[8](33.6%)为主。G血清型和P基因型组合以G3P[8](15.9%)为主。113份HRV阳性标本中,7~12月龄儿童占43.4%(49/113),高发季节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②HuCV感染中诺如病毒检出67份,扎如病毒4份。HuCV感染于2009年8月出现一个小高峰,发病年龄高峰为7~12月龄(38/71),24月龄以下患儿占95.8%(68/71)。③10/12例AstV感染发生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月龄分布为2~16月龄。④8例AdV阳性标本PCR产物经克隆测序,AD 2、3、5、7、12和41型各1例,AD 31型2例。AdV感染高发于2010年1至6月,发病高峰为7~12月龄(4/8)。⑤60.0%(180/300)至少检出4种病毒中的一种。混合感染23份,其中12份(52.2%)为HRV+HuCV,5份(21.7%)为HRV+AstV,2份为HuCV+AstV, HRV+AdeV、HuCV+AdeV、AdeV+AstV、HRV+AstV+HuCV各1份。
结论 HR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最主要的病毒病原,以G3P[8]为主要优势株。HuCV、AstV和AdV也是重要的病原。 相似文献
14.
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及其型别的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目的 以广州地区为代表,了解我国南方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特点及病毒的型别分布。方法 从1994年11月至1998年1月(连续39个月、历经四个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季节)收集因非细菌性腹泻而收入广州市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共1207例,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轮状病毒基因组RNA,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用RT-PCR分别扩增病毒VP7和VP4基因,对RT-PCR阳性标本再进一步用套式PCR(对VP7)和斑点杂交(对VP4)作型别鉴定。结果 1207例标本中,有537例检测到轮状病毒基因,阳性率为47.5%。这些阳性标本主要来自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的高峰集中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2月。VP7以1型(G1)为主(86.0%),VP4以1A型(P1A)为主(83.1%)。G1 P1A组合占所检测到的标本的84.1%,其次为VP7 2型、VP4 1B型(G2 P1B)(5.7%)和VP7 3型、VP4 1A型(G3 P1A)(2.3%),还有一些混合感染的病例。结论 轮状病毒是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5.
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腹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2001年12月~2002年11月在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集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粪便标本244份,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巢式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进行基因分型;阴性标本用ELISA和RT-PCR进行杯状病毒病原检测。结果 224份标本轮状病毒检出率为45.5%(111/244份),G分型中G3为58.6%,G1为18.0%,G2为4.5%,G9为2.7%,混合型为6、3%,11例未能分型。P分型中P[8]为61.0%,P[4]为7.3%,混合型为2.4%,14例未能分型。133份轮状病毒阴性标本杯状病毒检出率为15.8%,其中ELISA检测阳性率为11.3%,RT-PCR检测阳性率为9.0%。结论 轮状病毒是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2002年流行株为G3型,发现了G9型轮状病毒感染;杯状病毒也是引起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之一,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甘肃白银市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感染状况、流行特点及轮状病毒(rotavirus,RV)血清型分型.方法 收集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腹泻患儿粪便标本519份,其中住院181例,门诊338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RV、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HuCV)、肠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EADv)、人类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V)的检测,以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对RV检测阳性标本进行血清型分型.结果 检测的519份标本,4种病毒总阳性率为45.09%,其中RV 34.68%、HuCV 7.32%、EADv 2.12%、HAstV0.96%.RV是导致该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180份RV阳性标本,G血清型流行优势菌株为G3型(35%),其次是G1型(20.6%),比例最低是G4型(2.2%).P基因型最常见的毒株类型是P8型(63.3%),其次是P4型(10%),最少的是P10型(0.6%).其发病高峰在每年10月、11月和12月为主,患病年龄以6~23月龄婴幼儿为主.结论 RV是导致白银地区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其次为HuCV、EADv及HAstV.RV亚型以[P8]G3为主,存在混合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五所城市儿童医院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监测我国城市儿童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流行特征.方法 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我们在上海、杭州、广州、重庆和天津门诊急性腹泻儿童中进行一项前瞻性的流行病学调查,随机收集急性非细菌性痢疾样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用胶体金试剂盒检测A组轮状病毒,轮状病毒阴性标本进一步用一步法实时定量荧光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G Ⅰ和GⅡ基因组.描述性分析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检出率、季节流行规律和易感儿童年龄特征.结果 连续1年期间,共收集到标本5091份,轮状病毒检测阳性标本数为1563份,占30.7%,各地轮状病毒检出率分别为上海29.5%(268/916)、杭州36.1%(334/926)、广州26.3%(254/968)、重庆34.1%(359/1054)和天津28.2%(348/1233).诺如病毒在3528份轮状病毒阴性标本中检出数为1049份(29.7%),各地检出率分别为上海21.2%(136/642)、杭州31.3%(185/592)、广州24.2%(173/714)、重庆31.8%(221/695)、天津37.7%(334/885).估计诺如病毒在所有样本中检出率至少为20.6%(1049/5092).1049份诺如病毒株中,GⅡ基因型1036份(98.7%),G Ⅰ基因型16份(1.5%),3份标本同时检测到G Ⅰ和GⅡ型.1049例诺如病毒腹泻儿童年龄在1个月~14岁,年龄中位数10(13.9±16.9)个月,91.8%患儿≤2岁.1563例轮状病毒腹泻儿童年龄在1个月~11.3岁,92.5%患儿≤2岁,年龄中位数10(12.9±13.7)个月.年龄中位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流行高峰发生在秋冬季10月至次年2月份,而诺如病毒在北方天津地区流行高峰出现在冬春季(11月至次年4月),诺如病毒在上海、杭州和重庆自4月份开始活跃,流行高峰常在夏秋季7至10月份,而在广州地区除春季散发外其他季节都有较为显著的流行.结论 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是我国婴幼儿腹泻主要的病毒病原.全国轮状病毒高峰季节基本一致,但是诺如病毒流行季节因地区而异,北方冷季呈现流行高峰,东部和西南部地区主要在夏秋季最流行,南方夏秋季和冬季都可出现较强的流行. 相似文献
18.
19.
马鞍山、苏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特征和G血清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马鞍山和苏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 (RV)腹泻的临床特征和G血清型。方法 收集马鞍山和苏州地区5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粪便标本 1 2 67份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巢式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RV感染和血清型。结果 1 2 67份标本中RV阳性 378份 ,血清型G型是优势株共 2 50株 ,其中G1 1 0 0株 ,G3 1 1 1株 ,G2 8株 ,G4、G9各 3株 ,混合感染 4株 ,未能分型2 1株 (8.40 % )。马鞍山地区以G1型为主 (58.54 % ) ,苏州地区以G3型为优势株 (47.85 % )。结论 RV是导致马鞍山和苏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流行的血清型分别为G1和G3型。 相似文献
20.
收集该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 5个中心乡卫生院的所有 0~ 5 9个月腹泻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 2 37人份 ,进行病毒检定和血清分型及相关资料分析。现介绍如下。材料和方法收集粪便标本共 2 37份 ,- 2 0℃冰箱保存备用。轮状病毒的检测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PAGE) ,从粪便样品中抽提病毒dsRNA ,经PAGE后硝酸银染色 ,从HRV的特征核酸带型检测病毒[1] 。对PAGE阴性标本再用ELISA法检测 ,采用组特异MAb作包被抗体[2 ] 。HRVVP7G分型采用型特异MAbsELISA ,实验中所用Mabs购自日本Sere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