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on antibodies,PRA)特殊结果的探讨,了解PRA抗体产生及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学基础理论。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监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gG 抗体的水平及其特异性变化。结果无传统致敏因素受者156例中3例产生PRA抗体,百分比为1.92%;产生PRA抗体再次复查者68例中15例PRA抗体特异性发生改变,百分比为22.06%;再次移植受者15例中3例未产生PRA抗体,百分比为20%。结论(1)除妊娠、输血、移植外,感染也可导致机体产生PRA抗体;(2)PRA抗体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免疫反应;(3)除PRA抗体外,其它因素(如MICA抗体、次要组织相容性抗体等)也可导致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监测对移植肾存活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9年12月于该院行肾移植术的患者共计1 430例次,根据术前PRA检测结果分为阴性组(PRA<10%)和致敏组(PRA≥10%),分析两组间术后一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肾存活率的差异;结合临...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病人群体反应性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6名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群体淋巴细胞来源。采用补体依赖微量淋巴细胞毒方法,进行了55例肾移植病人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和随机淋巴细胞毒试验(random panel lymphocytotoxicity test,RPLT)的检测,结果显示,55例病人进行血清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实验(CDC)检测,只有1例阳性(1.82%),而PRA及R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供者特异性抗体(DSA)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了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接受肾移植的128例患者。PRA检测采用美国One lambda公司和美国GTI公司提供的ELISA筛选HLA-I类I、I类混合抗原板。DSA检测使用Micro-AMS HLA-I&II DSA检测试剂盒。结果 128例肾移植患者有13例在术前、术后排斥及恢复期的3个时间点的PRA和DSA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结果。在128例肾移植患者有10例为再次肾移植患者,其中有9例在术前、术后排斥及恢复期的3个时间点中呈现不同程度的PRA和DSA阳性结果。而初次肾移植患者为118例,仅有4例在术前、术后排斥及恢复3个时间点的PRA和DSA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结果。结论DSA和PRA检测在肾移植抗体检测中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尿毒症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种类与频率。方法分析2008-2013年本院门诊及住院的2727例尿毒症患者PRA检测结果,血清样本以ELISA方法检测HLA I类、Ⅱ类混合抗原板。将检测结果分为阴性组(PRA〈10%)和阳性组(PRA≥10%),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患者PRA阳性率的差异。结果2727例患者中,PRA阳性组366例,PRA阴性组2361例,阳性率13.4%。其中,男性1840例,阳性率为10.1%(186/1840),女性887例,阳性率为20.3%(180/887),男女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2,P〈0.01);各年龄组阳性率比较,结果显示少年组为4.8%(4/83),青年组为10.0%(85/854),中年组为16.1%(268/1660),老年组为6.9%(9/130),各年龄组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4,P〈0.01)。ELISA方法能检出HLA-A、B、CW、DR、DQ位点特异性抗体20种、27种、5种、13种和7种。各位点出现频率较高的抗体种类分别是A2、A25、A23、A24、A66;B7、B13、B57、B44、B60;CW4、CW 6、CW 10、CW 7、CW8;DR11、DR1、DR7、DR9、DR12;DQ6、DQ5、DQ7、DQ8、DQ2,频率分布与中国人群HLA抗原频率分布不尽一致。结论尿毒症患者PRA阳性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阳性率也有显著差异,以少年组最低,中年组最高。针对不同等位基因的HLA抗体产生频率不同。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中群体反应性抗体与性别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性别在产生群体反应性抗体(penal reactive antibody,PRA)时的差异以及对肾移植的影响。方法:参照肖露露建立的PRA检测方法,对自1991年起10年间的4242例初次或再次等待肾移植的男女患者检查PRA。结果:女性患者每年的PRA阳性率与男性患者每年的PRA阳性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其中9例肾移植术由于高PRA介导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8/9例由于HLA配合程度低造成预后非常差。结论:有妊娠史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易致敏淋巴细胞免疫抗体,因此女性患者应该避免输血和特别重视初次移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间的关系。方法对256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测定其血清PRA水平,并对PRA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超急性、加速性、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PRA阴性组、轻度致敏组、高致敏组3组间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3,P〈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8.32~-2.87,P〈0.05、0.01)。男性组PRA阳性率低于女性组(χ^2=14.18,P〈0.01);无输血史组PRA阳性率低于有输血史组(χ^2=5.39,P〈0.05);有妊娠史组与无妊娠史组PR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66,P〉0.05);二次移植组PRA阳性率明显高于初次移植组(χ^2=20.10,P〈0.01)。结论输血、再次移植是PRA阳性的危险因素。随着PRA水平的升高,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升高。肾移植受者血清低水平的PRA可降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人、肾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移植肾长期存活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时已超过10年存活的377例肾移植患者进行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结果 377例存活大于10年以上肾移植患者中,301例患者PRA阴性,76例患者PRA阳性。男性与女性患者间PRA阳性产生的频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85,P<0.025)。PRA阴性患者移植肾功能正常率明显高于PRA阳性患者,差异有显著性(χ2=179.26,P<0.0001)。结论男性肾移植患者产生抗HLA抗体的几率高于女性;PRA阳性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肾移植和肝移植术后患者抗HLA抗体产生几率。方法研究对象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的肾移植患者371例和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肝移植术后患者82例。采用美国莱姆德公司和GTI公司提供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结果 371例肾移植患者中,29例患者PRA阳性,占7.82%,342例患者PRA阴性,占92.18%。29例PRA阳性患者中7例抗HLA-I例抗体阳性患者,5例抗HLA-II例抗体阳性患者,17例抗HLA-I+II例抗体阳性患者。82例肝移植患者中,7例患者PRA阳性,占8.54%;75例患者PRA阴性,占91.46%。7例PRA阳性患者中1例抗HLA-I例抗体阳性患者,4例抗HLA-II例抗体阳性患者,2例例抗HLA-I+II例抗体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与肝移植术后抗体产生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576,P0.05)。结论肾移植与肝移植术后抗HLA抗体产生几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肾功能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可追踪到具有PRA结果的6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患者。于2012年10月采用美国GTI公司提供的ELISA筛选HLA-Ⅰ类、Ⅱ类混合抗原板,检测肾移植术后PRA。肾移植术后未发生恶性肿瘤的肾移植患者为正常对照组,共计902例。肾移植患者移植手术时间最早在1995年11月,最迟移植患者手术时间为2008年3月。结果 6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患者中,PRA阳性患者11例,占17.46%(11/63),移植肾功能下降患者5例,占45.45%(5/11)。902例正常对照组的肾移植患者中,PRA阳性患者94例,占10.42%(94/902),移植肾功能下降患者83例,占88.30%(83/94)。肾移植术后正常患者与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患者肾移植术后产生PRA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2.33,P0.25)。结论虽然免疫抑制剂可抑制移植肾的排斥反应,但在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和正常患者间产生PRA的几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后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肾移植受者的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gG抗体水平及其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应用莱姆德抗原板和混合抗原板通过微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85例患者的抗HLA特异性IgG 抗体。结果:685例肾移植受者中HLA-IgG抗体阳性者占12%,致敏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0%,明显高于HLA-IgG抗体阴性受者(P<0.01),而移植物存活率则显著低于HLA-IgG抗体阴性受者(P<0.01),移植后HLA-IgG抗体水平升高组,其排斥发生率和移植物丢失率分别为82%和77%,均显著高于HLA-IgG抗体无变化组(P<0.01),而排斥逆转率则显著低于后者(P<0.01)。结论:HLA-IgG抗体是预测受者HLA免疫致敏的一个敏感指标;动态监测HLA-IgG抗体水平的变化对临床筛选合适供者,减少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肾移植致敏受者围手术期分别采用血浆置换、免疫吸附或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对降低群体反应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和减少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122例肾移植致敏受者分为3组,分别在术前使用血浆置换(69例)、免疫吸附(33例)、IVIG(20例)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及肾移植术后监测PRA的变化和排斥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血浆置换组、免疫吸附组、IVIG组的PRA水平比治疗前分别下降45%、45%、55%;肾移植术后1年,3组PRA的反弹率分别为41%、420k、30%;且IVIG组比其它两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病例要少、结论:肾移植致敏受者围手术期采用血浆置换、免疫吸附或IVIG等方法治疗均可降低PRA水平, 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其中IVIG组效果更佳。部分患者术后PRA会反弹,使用免疫抑制药可使 PRA稳定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的术前致敏状态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总结分析1209例肾移植受者术前的致敏状况[包括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水平及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类型]与肾移植效果[包括急性排斥反应、肾移植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及移植肾存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209例中97例PRA阳性,其中轻度致敏62例(5.1%),中度致敏20例(1.7%),高度致敏15例(1.2%).97例致敏受者共检出HLAⅠ类抗体阳性54例,HLAⅡ类抗体阳性32例,HLAⅠ和HLAⅡ类抗体均阳性11例.PRA阳性各组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肾功能延迟恢复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均为P<0.01).HLAⅠ和HLAⅡ类抗体均阳性组的肾功能延迟恢复率(45%)明显高于Ⅰ类或Ⅱ类抗体阳性组(分别15%和19%).致敏受者的移植肾存活率也低于非致敏受者(P<0.01).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前致敏状态对肾移植效果有明显影响.术前检测致敏状态相关指标,可以及时准确了解受者对供体的致敏状态,预测移植的效果,指导配型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亲属肾移植患者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产生的频率和肾功能的变化,为预测移植肾长期存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7年9月可追踪的74例亲属肾移植患者进行PRA检测和血肌酐/尿素氮观察。74例患者术前PRA均阴性。结果 23例患者接受了父亲提供的肾脏,5例PRA阳性患者,其中1例抗HLA-I+II类抗体,4例抗HLA-II类抗体。23例患者中21例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在正常范围,2例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不正常,且均为抗HLA-II类抗体患者。19例患者接受了母亲提供的肾脏,2例PRA阳性患者,其抗体分别为抗HLA-I+II类抗体和抗HLA-II类抗体,且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不正常。在26例兄弟姐妹之间供肾的患者中,25例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在正常范围,仅1例患者肾功能不正常;26例兄弟姐妹之间供肾的患者PRA均阴性。结论接受亲属移植肾的肾移植患者术后产生抗HLA抗体的几率低,移植肾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特异性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对脐血CD34+细胞的影响。取含PRA的β地中海贫血患儿血清,与脐血CD34+细胞、补体联合孵育,观察其对CD34+细胞的影响,并以[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DNA合成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PRA血清组细胞培养上清中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RA血清组脐血CD34+细胞DNA合成能力较对照组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各实验组间脐血CD34+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特异性PRA血清对脐血CD34+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补体可增强上述作用;特异性PRA血清对脐血CD34+细胞的凋亡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