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20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附图为Ⅱ及 V_1连续记录。窦性 P 波不规则出现,最短的 P-P 间期为1.09s,最长 P-P2.07s,长的 P-P 间期为明显窦性心律不齐或室早逆行重整所致,平均心房率约49次/min。V_1的 ORS波呈3种不同形态:(1)V_1上行的 R_(1、6、11)及 V_1下行的 R_(1、5、9、13)为 rS 型,时间0.07s,其前无 P 波或 P-R 明显小于0.12s,QRS 均在1.30s 后发生,为房室交界性逸博。(2)V_1上行的 R_(3、5、8、10、12)及 V_1下行的 R_(3、7、11)仍为 rS 型,但 S 波振幅明显小于前者,而 r 波反大于前者,时间0.07s,其前均有 P 波,P-R 大于0.12s,为窦性心律。(3),V_1上行的 R_(2、4、7、9、13)及 V_1下行的 R_(2、4、6、8、10、12)亦为 rS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35岁,阵发性心悸、胸闷3年。临床诊断:心肌炎。心电图系1991年7月27日描记的Ⅰ、Ⅱ导联同步记录,附图 A 基本节律为窦性,QRS 波可分为3类:(1)R_(2、5、7、10、13)系配对型室性早搏(室早),呈二、二联律出现。(2)R_(1、3、6、8、11、14)QRS 波畸形,起始部见“δ”波,P-R 间期缩短而固定为0.08s,P-J 间期0.20s。此类QRS 波均出现于室早的长代偿间期(1.01—1.06s)后。故推测为慢频率依赖性间歇性 W-P-W  相似文献   

3.
1 心电资料 患者男,73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心电图为V_1同步记录:窦性心律,心率88次/min,P-R0.20s,QRS波0.16s,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R_3为室性早搏,代偿间期完全,R_4恢复正常。R_8为房性早搏,R_9呈完全右型。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室早,房早,增率依赖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疑右心室肥大。 2 讨论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45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心功能Ⅱ级。心电图(附图)可见到2种基本形态的QRS波群,第1种呈qR形(R_8、R_9),其前可见到直立P波,频率75—81次/min,P-R间期0.16s,QRS时限0.08s,为窦性心律;第2种呈R形(R_1—R_3),其前无P波,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s,频率79次  相似文献   

5.
本例V_1导联见窦性P-P规则,为0.68s,频率88次/min,有3个窦P其后未跟随QRS波群,房室呈3:2—4:3传导,存在Ⅱ度A-VR.QRS波群有3种形态:(1)左束支阻滞型,如R_(1、3、5、8),其前有窦P,P-R间期固定为0.36s;(2)rS型,如R_(2、4、6),为正常的QRS波群,其相关的P波落在前一搏动的T波顶峰上,P-R间期为0.36—0.38s;(3)QS型,如R_7,其形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P-R间期0.40s.根据P-R间期及QRS波群形态的改变,本例心电图有以下4种可能:(1)Ⅱ度—型A-VB,房室呈3:2—4:3传导.4相左束支阻滞.根据PR间期  相似文献   

6.
1 临床及心电图资料 例1男,72岁。临床诊断:肺心病。心电图(图1;Ⅱ_a、Ⅱ_b连续描记)示:基本节律为窦性,Ⅱ_a的P_(5、9、10),Ⅱ_b的P_(3、9)系多源房性早搏(房早),其P′R间期0.14~0.16s,联律间期(R—R间距)0.40~0.56s,QRS波群略畸形。Ⅱ_a与Ⅱ_b的R_6均系室性早搏(室早),联律间期0.46s。Ⅱ_a的R_2形态介于房早与室早之间,其前有P′波,P′R间期0.12s,联律间期与室早相同,系两  相似文献   

7.
患儿男性,3.5岁,1990年4月15日因“感冒”来院门诊。心电图(附图)P 波顺序出现,P-P0.46—0.52s(130—125次/min),为窦性心动过速。肢导联呈2:1房室下传,下传时 P-R 间期固定于0.14s,QRS 宽0.12s,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R-R0.92s(65次/min)。V_1R_(1、2)仍为2:1下传心搏,P-R 仍为0.14s;R_(1、2)外形略有变异,可能与胸导联随呼吸变动有关。R_3变窄为0.10s,外形变为 Rs 型,P-R 缩短为0.13s。R_4更窄,为0.08s,呈 rS 型,伴 P-R0.12s。R_5时限0.08s,s 波较 R_4更深,伴 P-R0.11s。R_6时  相似文献   

8.
交界性逸搏心律伴四相性束支阻滞少见,呈文氏型传导更少见,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6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附图(连续描记的V_1导联)显示:窦性P波均齐,P-P 0.56 s,率107次/分,P_1及P_8以P-R 0.22~0.24 s下传正常QRS波群,余各P波均与QRS波群无关。在R_1之后0.98 s出现R_2呈rsR′型,时间0.10 s,在R_2之后1.04 s出现R_3,R_3之后1.08 s出现R_4,均为rSR′型,时间增至0.12 s,当R_5距R_4之后0.72 s出现  相似文献   

9.
蒋建华 《心电学杂志》1999,18(2):112-113
患者女性,32岁.因心悸、胸闷3天就诊.体检:心界不大,心率65次/min,律不齐、心尖区闻及Ⅱ~Ⅲ级收缩期杂音,两肺清晰.心电图V_1导联(图1)示:各P波形态一致,呈正负双相,PTF_(v_1)=-0.04mm·s,P-P间期规则(0.54s),心房率113次/min.QRS波群呈4种形态:第1种呈rS型(R_3、R_4、R_7、R_9),QRS时间0.07s,为正常窦性心搏.第2种呈宽大的QS型(R_1、R_5),时间0.12s,考虑为窦性下传呈左束支传导阻滞.第3种亦呈QS型(R_6、R_8),但QRS时间相对较短,为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第4种呈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60岁。临床诊断:高血压、冠心病。血钾:4.3mmol/L,ECG:P—R间期为0.16s,Q—T间期为0.36s;R_4、R_7为室性早搏,室早配对间期为0.44s。室早前窦性心动的U波倒置,室早后第一个窦性激动U波转为直立,并伴T波振幅降低。4次窦激动后U波逐渐恢复倒置。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现许多心血管病变均可导致U波变化,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11.
本例长Ⅱ导联P-P间距基本规则,频率84次/min,P_(4、8、12)重叠在QRS波群之中,使该QRS波振幅增高,P-R间期由0.28—0.36s(P_4-R0.34s、P_5-R0.28s、P_9-R0.36s)→0.41s→0.71s延长,R_2-R_3、R_5-R_6、R_8-R_9间距固定为1.03s。根据这些心电图表现,此例心电图有2种可能:(1)Ⅱ度一型A-VB,房室呈4:2传导,交界性逸搏(R_(3、6、9),该搏动干扰了每组文  相似文献   

12.
1 心电资料 患者女,36岁。临床诊断:心肌炎。附图为V_1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正负双向,时间0.08s,P-P间期1.14s。R_1、R_5、R_(12)为窦性P波下传的正常QRS波,P-R 0.13s。R_3、R_4、R_7、R_8、R_(10)、R_(11)QRS波形态与窦性QRS波略有不同,时间小于0.12s,其R-R间期1.3s。R_3、R_7、R_(10)前面无P波,R_4、R_8、P_(11)前面虽有窦性  相似文献   

13.
患者因心慌、胸闷1月余就诊。体检:T 36.4℃,P 20次/min,BP 130/85mmHg,神志清,心率75次/min。24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P波,P—P规则,79次/min。R_(1、2、5、8、10、11),QRS波形态一致,时间0.10s,P—R间期0.16s,为窦性心搏。R_(3、6、9)时间为0.14s,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QRS波形态、联律间期一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5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附图):P-R间期<0.12s,QRS波群起始部可见δ波;V_1、V_2导联主波向下,V_5、V_6导联主波向上,心电图诊断为预激综合征(B型)。Ⅰ、Ⅱ、Ⅲ导联R_4提前出现,畸形增宽,代偿间歇完全,系室性早搏。室早后第1个QRS波群(R_5)δ波消失,P-R间期>0.12s。  相似文献   

15.
1 心电资料 患者男,5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Ⅱ期高血压。 图示V_5、V_1,系同次非同步记录。V_1可见快而匀齐之异位房性P波(P′),P′率230次/min,R-R匀齐,室率76次/min。P′-R固定0.24s,房室传导呈3:1阻滞。V_1呈rs、V_5呈R型。QRS时间窄(0.08s)宽(0.12s)交替,V_1导联形成正常图型与CLBBB交替出现(2:1左束支阻滞)。但V_5导联中,R_(1、3、5、7、9)呈CLBBB型,R_(2、4)形态界于正常(R_(6、8))与CLBBB之间,系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ICLBBB)。形成QRS波正常、  相似文献   

16.
患儿女,6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入院时Ⅱ导联连续描记(附图)示窦性P-P间期0.48—0.62s,频率97—125次/min,P-R间期0.12s。QRS波群呈3种形态:(1)窦性心律,呈RS型,时间仅0.06s,如上行R_(2、3、5、7、8、10、11、13、14),中行R_(1、3、5),下行R_(9—16);(2)室性期前收缩,呈R型,时间0.14—0.16s,如上行R_15,中行R_(2,4、6—17),下行R_1—8、17);(3)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室性融合波群,呈R型,时间0.06—0.12s,如上行R_(1、4、6、9、12其形态差异较大,是由室性期前收  相似文献   

17.
思考与分析     
V_3导联心电图窦 P 和 QRS 均规则出现,频率各为80次/min 和50次/分,P 与 R 无固定关系,但均各自按其固有频率发放激动,房率快于室率,故可确诊Ⅲ°房室传导阻滞。QRS 形态有3种:(1)R_1呈 rS 型,S 波宽大,ORS 时限达0.12s,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R_4形态同R_1。但 QRS 时限<0.12s,为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2)R_(2、5)呈 Rs,s 波略粗钝,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3)R_(3.6)呈 R 型,R 顶端错折,QRS 时限达0.1 2s,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这3种形态的 QRS 波按一定的顺序周而复始规律性出现,故考虑逸搏发生于阻滞区以下的房室交界区,并在前向传导中伴有左右束支不同步、不等速的传导阻滞。R_1激动沿右束支下  相似文献   

18.
顾炳岐 《心电学杂志》1995,14(4):242-243
患者男性,59岁,心悸、胸闷加剧4天。高血压病史10年,高血脂病史5年,吸烟史30年。体检:BP166/90mmHg(22/12kPa),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器质性杂音,早搏4—5次/min,二肺呼吸音低。拟诊冠心病,心律失常。平卧位Ⅱ导联连续记录(附图)上行R_4是插入性室早,QRS时间0.14s,呈rS型,推测起源于心室左后分支,R_(5、6)之前P波振幅变低,其后P波均不清楚。中行R_3是插入性室早,亦呈rS型,R(4、5)之前P波振幅变低,其后P波亦不清,直至中行最后1个R波之前出现P波,但振幅仍低。下行起P波形态及振幅恢复正常。ECG诊断:窦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37岁,因反复劳累后胸闷、气促近4年伴咳嗽、咯血丝1月就诊。无昏厥史。心脏听诊:心率约40次/min,心律不齐,各瓣膜区无杂音。心电图Ⅱ导联连续描记(附图)见心率平均46次/min,上行 P_(1—8)、下行 P_1—3)、P_(5—7)为逆行 P 波(P~-),均落在 ORS 波群之前,其 P~--P~-间距极不规则,上行 P_1~--P_2~-最长达2.71s,最短P_3~--P_4~-间距为1.14s,但 P~--R 固定为0.12s;下行 R_3-R_4为1.60s,R_4-R_5为1.58s,R-R 间距基本固定。下行 P_4~-落在 QRS 波之后,R-P~-间期0.08s,其 P~--形态与其余 P~--形态不同,下行 R_5前后无 P~--波。图中箭头所示为窦性 P 波,(即 P波提前发生,P-R 间期>0.12s,在 P_(Ⅱ、aVF)表现为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56岁。因头晕、心慌一周来诊。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食管心房调搏: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3100ms,窦房传导时间(SACT)560ms,房室结文氏点110次/分。附图为入院后描记的Ⅱ导联:QRS波群呈三联律(R_1-R_2-R_3)形式出现,QRS时限均为0.07s,R1在长间歇(1.56s)后出现,前无P,为交界性逸搏,其T波平顶切迹,有一P波重叠其上,并以0.36s的P-R间期下传R_2,为窦性夺获,R_2后0.36s见一逆行性P’波,P’-R30、14s R_1R_2R_3振幅呈递增,从1.25→1.50→1.60mV而T波振幅则呈低→高→中改变;P-P间期2.74s。以上改变周而复始出现。心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