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2.
卒中在美国是继心脏病和肿瘤之后的第3位致死原因,并且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主要致残原因。在过去的20年,卒中治疗方面有许多进展,主要集中在预防、急性期干预和减少相关死亡率方面。大多数急性期的干预目标是灌注不足和功能受损的脑组织(缺血半暗带)。缺血半暗带是指如果没有足够的、及时的脑血流供应将会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区 相似文献
3.
2005年是卒中临床及基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stroke》杂志在回眸2005年时,总结出15篇关于卒中不同领域研究进展的文章,我刊将其进行编译并分期刊登,以期为神经科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关注卒中后静脉血栓栓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血栓栓塞(简称VTE)临床表现有两种形式,即深静脉血栓(简称DVT或静脉炎)和肺栓塞(简称PE)。在美国,VTE症年新发病例为1/1000,其中1/3为PE, 2/3为DVT,PE和DVT往往并存。有研究显示50%被确诊为DVT的患者同时存在PE,而高达70%被确诊为PE的患者同时存在DVT。我国九五攻关课题“肺血栓栓塞早期诊断与防治”的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后DVT的发病率为6.67%。详 相似文献
5.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临床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卒中急性期(发病2周内)DVT的发生率高达50%,多发生在瘫痪侧肢体,其危险度与肢体瘫痪程度、年龄呈正相关,此外,大约13%~25%的卒中患者早期死亡与合并PE有关,常常发生于卒中后第2~4周。 相似文献
6.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卒中的关系胎儿时期,肺不能接受血流,返回到右心房的血液是通过开放的卵圆孔分流至左心房的。出生后,约75%的人卵圆孔自动关闭,而25%的人发生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卵圆孔未闭不影响血流动力学,正常情况下,卵圆窝膜可阻挡左向右的分流,当右房压力升高时,卵圆孔重新开放,为奇异性栓塞(如矛盾性栓塞,反常性栓塞,paradoxical embolism)提供了一个管道。 相似文献
7.
2005年卒中和脑血管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两年来,卒中和脑血管病在遗传学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冰岛工作小组识别了两个新的缺血性卒中相关基因:磷酸二酯酶4D(PDE4D)基因和5-脂氧合酶活化蛋白(ALOX5AP)基因。研究发现,此相关性主要来源于这些基因的特殊单倍型,然而并未发现与疾病相关的特异性突变。 相似文献
8.
梁国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5,(1)
<正>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脑血管病发病率仍在增加,其病死率和病残率极高,造成极大的社会负担。我国每年有150~200万新发病例,其中约85%是缺血性卒中。我国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规范化救治方面起步较晚,与欧美国家差距很大,许多病人错失治疗良机。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同道对这个问题给予重视,各地区各大医院相继成立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9.
10.
11.
<正> 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患者再发卒中和其他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TIA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TIA患者90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10%~20%。其中50%的患者是在2 d(48 h)内发生卒中。复发卒中比初发卒中更有可能致残和致死。20%~40%卒中患者病前有TIA或非致残卒中。卒中二级预防的重点在于阻止或推延高危人群的未来疾病事件,实现功能和临床症状的改善,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幸运的是,有足够的证据显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管理血管危险因素和适当药物治疗来大大减少再发卒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Edward S. Tauber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2013,49(4):605-607
In this paper I propos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lf-care problems. This framework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frequent countertransference “pulls” encountered with such patients toward what might be called concerned action—the impulse to intervene actively in a protective or directive way in the hope of fostering better self-care. I suggest that, rather than simply acting on these impulses, on one hand, or viewing them as projectively or intersubjectively induced impulses simply to be processed internally by the analyst for purposes of interpretation, on the other, we view such impulses as the opening of a paradoxical or dialectical potential space in the transference–countertransference relationship. I argue that self-care problems result from the breakdown of a central dialectic in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rned action and empathic recognition and that it is this dialectic that must be reestablished and reworked in the treatment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正>对于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最佳的诊断过程和快速的血管内治疗需要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medical service,EMS)人员、急诊科医师、卒中医师、神经介入医师和麻醉医师的密切合作。2019年Stroke杂志新发表的一项系统性回顾和荟萃分析探讨了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救治,特定的工作流程改进对快速行血管内治疗的效果。这些具体的工作流程改进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