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论证分体螺旋式人工股骨头置换的合理性。是否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方法:利用9具新鲜成入股骨标本,用三种不同人工髋置换后进行实验应力分析和比较。结果:证明分体螺旋式人工股骨头在应力分布、界面应力、应力遮挡车、初始微动等生物力学特性上优于珍珠面假体和钢制人工髋。结论:分体螺旋式人工骨头置换后应力分布合理,固定牢固,具有高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3.
改进型分体螺旋式人工髋的生物力学试验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改进型分体螺旋式人工髋进行生物力学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工关节技术的发展,人工假体置换在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手术干预已成为当今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手段。我院自2004年5月至2006年8月采用AK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70岁以上的高龄股骨颈骨折2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可以较快速地重建髋关节功能,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比较理想而可靠的方法。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Medline(1990/2011-03,Ovid检索平台),Embase (1984/2011-03),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Issue 2,2011),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6/2011-03)。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纳入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 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1.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Harris评分显著提高,但在需二次手术人数、术后发生脱位人数、1年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全髋关节置换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置换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方面均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6.
股骨头表面置换后股骨近段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对股骨近段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集8具青年正常新鲜髋关节标本,建立静止单腿站立位股骨头受力模型,WD-5生物力学测试机测试1 000N载荷下股骨头表面置换前后的载荷-应变关系、近段股骨应力分布、刚度和扭转力学性能.结果 载荷为1 000 N时,置换前后的平均应变、最大平均应力、最大平均位移、刚度等指标的测试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面置换前后最大扭矩值相差19%,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表面置换能有效维持近段股骨的正常应力传递,从而能有效保留近段股骨的骨量,为日后翻修提供良好条件.表面置换是适用于年轻患者的过渡性手术.  相似文献   

7.
背景:Crowe Ⅱ、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真臼发育差,且受股骨头蚀损影响,外侧壁常有缺损,因此大部分患者均需采用自体植骨、假臼重建。 目的:观察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7-03/2009-11四川省骨科医院髋部创伤科收治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15例15髋,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为(2.7±0.8) cm,置换前Harris评分为(41.6±12.8)分。术中15髋采用标准全髋关节置换,同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置换后随访摄骨盆正位和患髋侧位X射线平片评价髋臼和股骨假体位置、植骨块愈合情况以及双下肢长度。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一两年,平均1年。置换后12个月X射线平片示植骨块均已愈合。末次随访时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0.8±0.3) cm,Harris评分为(89.3±6.5)分,与置换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X射线平片示髋臼和股骨假体无移位,未见植骨块有明显移位和吸收塌陷征象。提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老年股骨颈骨折主要通过髋关节置换来进行关节功能重建,重建形式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单极或双极)和全髋关节置换。 目的: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双极与单极)与全髋关节置换对6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01/2011-05 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femoral neck fracture,unipolar hemiarthroplasty,bipolar hemiarthroplasty,total hip arthroplast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1990-01/2011-05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股骨颈骨折,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文献516篇。 结果与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有多种治疗方式,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不能达到髋关节的解剖复位及功能复位,因此只作为对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要求不高患者的处理方案。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的恢复、疼痛率及置换翻修率均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此是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人工股骨头置换;老年;骨质疏松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39  相似文献   

9.
背景:股骨头置换术后不同类型髋臼磨损的发生率在不同的研究之间存在差异,随着临床人工股骨头置换病例的增多,其并发症也逐渐凸显。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的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中医院关节科收治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因髋臼磨损导致失败的病例56例(56髋),给予全髋关节一期翻修治疗。患者因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入院,术前Harris评分为33.71±1.85,目测类比评分为6.91±0.67,术后3,12,24个月定期随访,以后每年复查1次,并选取术前和术后随访的评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56例患者随访24-72个月,平均(47.52±15.80)个月,所有患者随访X射线摄片可见假体无松动、位置良好、力线正常,无感染等并发症;②术后随访各时间点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 < 0.05),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显著低于术前(P < 0.05);术后24个月Harris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与术后12个月随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非感染的并发症主要是髋臼软骨磨损,疼痛为其主要症状,临床中如果软骨破坏或退变明显或预期寿命较长者,应慎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如果术后出现髋臼软骨磨损并疼痛的情况,解决方式为给予患者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翻修处理,能够重建髋关节并恢复髋关节正常的功能。https://orcid.org/0000-0002-2976-0340 (王上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BACKGROUND: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repair of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Artificial prosthesis replacement may affect original femoral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lead to a variety of adverse consequences.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with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ETHODS: One male old volunteer wa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population who underwent health examination. The left femur was scanned with spiral CT,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s of the human femur and prosthesis were established.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actual working conditions of human climbing stairs, and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bone channels around the surface of the femur and the prosthesis was analyz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Under normal condition, the stress of the human femur was in a consistent state. Stress changed gradually from the proximal end to the distal end. The stress of the prosthesis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section. The prosthesis of inner stress distribution was analyzed to obtain stress distribution of prosthesis and femur cancellous bone interface. The analysis found that stress change trend was consisten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does no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verall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human femur, and the overall stress distribution does not change, and the maximum stress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whole femur. After the reconstruction,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of the femur is not observed.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下地活动时间,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2组髋关节Harris评分,记录并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下地活动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术后6月、1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适合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大直径球头(36mm)Delta陶瓷-陶瓷界面人工髋关节的早期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25例(25髋)采用36mm大直径球头Delta陶瓷-陶瓷界面全髋假体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随访Harris评分系统和影像学资料进行髋关节功能和假体情况评估,并报告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关节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假体脱位、感染。1例患者出现术中陶瓷内衬破裂。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月,平均2年3个月。术前Harris评分为(52.5±5.4)分,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91.0±7.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没有患者报告与关节相关的异响。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未见假体松动、下沉、移位及碎裂发生,骨溶解。结论大直径球头Delta陶瓷人工髋关节临床应用的早期结果满意,其陶瓷材料性能的改善和使用大头径假体可以减少关节假体磨损和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假体的三维数字模型,应用有限元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股骨应力分布进行分析,评价置换术后的初始稳定性。 方法 利用螺旋CT对志愿者的左侧股骨进行断层扫描获取图像数据,经Mimics软件和Unigraphics建模软件处理,重建股骨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标准柄股骨假体三维实体模型,最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0.0建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结果 应力分析显示:正常股骨的应力由近端向远端逐渐上升,并于中下段达到最高。同时人工股骨头假体的应力集中于中段,与正常股骨的应力变化基本一致。人工股骨头置换没有改变股骨总体的应力模式,股骨距部位未见明显的应力集中区,依然是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增加,应力峰值区域亦于全长股骨的中下段。 结论 标准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不会引起股骨应力分布的明显改变,可以获得重建后的初期稳定。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年来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大量增加,而75岁以上患者选择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式仍有较大争议,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对增加手术安全性、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置换后并发症、减少翻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对75岁以上患者行髋关节置换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二者间优劣,试图寻找更加准确的手术适应证。 方法:纳入171例全髋(观察组)和半髋(对照组)关节置换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观察组51例、对照组120例。通过对两组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出血量、置换后并发症、置换后住院日、置换后1周、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方面来比较二者差异。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经过3-39个月(平均23个月)随访,二者在置换前基础疾病、平均年龄、置换后住院日、置换后并发症及置换后1周Harris评分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假体置入后3个月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方面,观察组效果优于与对照组(P < 0.05)。结果说明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达到较好的短期疗效,使高龄患者髋关节功能较早恢复,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高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3个月关节功能恢复相对较好,并发症发生率并未明显增加,提示即使高龄患者,只要做好充分置换前准备工作,仍建议优先选择全髋关节置换。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从儿童到老年均有发病,虽然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但如何根据患者年龄和分期进行治疗尚无定论。 目的:根据不同年龄和分期采用不同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对获得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方法:自1998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202例(242髋),根据年龄分组,儿童组(4-14岁)45例47髋,采用带血管蒂大转子或髂骨骨膜瓣移位术式;青壮年组(15-45岁)100例125髋,采用带血管蒂大转子或髂骨骨瓣移位术式;中老年组(46-81岁)57例70髋,采用混合型或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 结果与结论:20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随访6个月-10年,平均6.3年。儿童组、青壮年组、中老年组优良率分别为87%,89%,86%,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青壮年组术后Harris评分提高至(88.1±0.9)分,目测类比评分降低至(0.9±0.4)分;中老年组术后Harris评分提高至(91.5±1.0)分,目测类比评分降低至(0.60±0.07)分。结果显示:带血管蒂大转子或髂骨骨膜瓣移位术较适用于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带血管蒂大转子或髂骨骨瓣移位术较适用于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尤其是15-45岁Ficat Ⅱ、Ⅲ期患者;混合型或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适用于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及保头治疗失败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PFNA与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35例,依据不同术式将35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PFNA术2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对两种术式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12~24个月,PFNA28例,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例,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Harris评分PFNA术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基本一致,但PFNA能使患者在早期随访中获得更高的Harris评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个体化股骨头导板在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9 年 1-5 月,选取昆明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的17具成人骨盆标本,其中男 9 具、女 8具,年龄40~70岁,身高155~165 cm。每具骨盆标本按侧别分为导板组(左侧)和对照组(右侧)。导板组基于标本CT轴位扫描数据计算出股骨颈的解剖轴线,设计并制作出与股骨颈部表面解剖形态一致的导板,利用导板辅助定位针置入标本。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骨头假体定位方法置入定位针。术后行X线摄片和CT扫描,观察定位针与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股骨头定位针有无内外翻和前后倾。测量对比术前股骨颈干角(NSA)和术后定位针柄干角(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来评价导板辅助手术的准确性。结果 (1)在导板组中,术中股骨头导板与股骨颈部贴附紧密,稳定性好,能够辅助定位针顺利置入。术后CT、X线摄片显示,17例标本定位针均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正位X线片显示15例外翻、1例内翻、1例平行,侧位X线片显示14例平行、2例前倾、1例后倾。(2)对照组术后CT显示,12例标本定位针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正位X线片显示,定位针12例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12例外翻、2例内翻、3例平行;侧位X线片显示,定位针15例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10例平行、5例前倾、2例后倾。(3)术前NSA和术后定位针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导板组分别为133.1°±3.52°、138.0°±4.1°、5.2°±2.1°、4.6°±2.3°,对照组分别为133.7°±3.4°、144.3°±5.6°、13.0°±1.7°、8.2°±2.9°,两组间比较,术前N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导板组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07、14.280、3.520,P值均<0.05)。结论 个体化股骨头导板应用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能为股骨头假体的精确定位、定向置入提供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可预防和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但其作用机制尚未阐明。肝素在体内与乙酰肝素酶呈动态平衡状态,可抑制其表达水平。 目的:观察乙酰肝素酶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在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股骨头坏死骨内及外周血液中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乙酰肝素酶在股骨头坏死中的病理生理作用及意义。 方法:选取特发性股骨头坏死患者36例为实验组,按照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分期Ⅰ-Ⅳ期分为4组,每组9例;选取新鲜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9例做对照组;治疗前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乙酰肝素酶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含量;治疗中取ARCOⅡ-Ⅳ组股骨头内坏死骨组织,行Western Blot蛋白定量,行病理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 结果与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浆中的乙酰肝素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表达含量较对照组增加,随在病程进展而呈弧形改变,其中ARCOⅢ期含量最高,Ⅳ期含量稍显下降,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坏死股骨头局部的乙酰肝素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强,在ARCO Ⅲ期含量最高,Ⅱ、Ⅳ期中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乙酰肝素酶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中随着坏死程度的发展表达逐渐增高,在股骨头坏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