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静脉转流术结合拔甲在小儿Ishikawa II区断指再植中的疗效。 方法 2013年7月至2018年11月对27例29指幼儿Ishikawa II区断指进行再植,断指远端均无静脉吻合条件,手术均采用动静脉转流术结合拔甲来解决静脉回流问题,术中行血管移植修复静脉9例、修复动脉5例。 结果 术后29指均存活,其中6例出现回流障碍,经侧切口挑治后成活。所有患儿获随访,随访时间5~18月,平均10.2个月。末次随访均指尖外形尚可,指腹饱满,指甲生长近平整。其中2例指体轻度萎缩。 结论 应用动静脉转流术结合拔甲治疗无静脉吻合条件的幼儿Ishikawa II区手指离断伤能提高再植成活率,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静脉转流术结合拔甲在小儿Ishikawa II区断指再植中的疗效。方法 2013年7月至2018年11月对27例29指幼儿Ishikawa II区断指进行再植,断指远端均无静脉吻合条件,手术均采用动静脉转流术结合拔甲来解决静脉回流问题,术中行血管移植修复静脉9例、修复动脉5例。结果术后29指均存活,其中6例出现回流障碍,经侧切口挑治后成活。所有患儿获随访,随访时间5~18月,平均10.2个月。末次随访均指尖外形尚可,指腹饱满,指甲生长近平整。其中2例指体轻度萎缩。结论应用动静脉转流术结合拔甲治疗无静脉吻合条件的幼儿Ishikawa II区手指离断伤能提高再植成活率,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浅静脉动脉化重建血运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近断端指动脉,与远断端指背、侧浅静脉吻合。总结本组20例21指再植经验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0例21指再植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期愈合,外观及功能达优良。结论:浅静脉动脉化重建血运是末节断指再植中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与传统指腹静脉动脉化再植比较,探讨指侧方静脉动脉化重建供血再植末节断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将2006年3月至2013年1月巢湖紫晨手外科医院手外科中心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9例(39指)末节断指患者纳入研究,均为正常指动脉多次吻合失败后行静脉动脉化.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20例患者采用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试验组),用近端指动脉与远端指侧方静脉吻合;19例患者采用指腹静脉动脉化再植(对照组),用近端指动脉与远端指腹静脉吻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病程、损伤指别、末节分型、动脉吻合失败次数及骨折、神经损伤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重点比较两组术后的成活率、指甲长度、两点辨别觉、远端指间关节(DIPJ)活动度、手指感觉、手指各关节活动度测定.结果 术后试验组再植指成活率100%(20/20)与对照组成活率为78.9% (15/1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55,P=0.038).试验组再植指均外形佳,指甲生长近平整;对照组再植指均出现轻度萎缩,指甲生长均不平整.术后6个月试验组再植指指甲长度(15.6 ±2.7)mm、DIPJ活动度(62±4)°及手指感觉(S3+)、两点辨别觉(4.6±0.3)mm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指各关节活动度参照总主动活动度评价标准:试验组优良率(94.4%)与对照组优良率(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889,P=0.032).结论 指侧方静脉动脉化有效克服了指腹静脉动脉化的解剖局限性,能提高再植指成活率,促进指甲生长及感觉恢复,增强DIPJ活动度,为正常供血多次失败后的末节断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指动脉静脉化重建手指再植血液回流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应用离断手指远断端非优势侧指动脉与近断端指掌侧静脉或指侧方静脉吻合治疗手指末节离断病人18例,其中指动脉与指掌侧静脉吻合11例,与指侧方静脉吻合7例。 结果 成活16例,坏死1例,部分坏死1例。 结论 指动脉静脉化为断指再植提供了重建静脉回流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伴有血管及皮肤缺损的断指再植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8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7例(7指)手指近中节离断伴掌背侧皮肤软组织及动脉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1.5 cm×2.0 cm-3.0 cm×3.6 cm,应用前臂中、远端顺行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本组7例再植皮瓣均一期愈合,皮瓣早期肿胀未出现水疱、边缘坏死等,术后伤指的外观满意、指体缩短较少,功能较好。后期皮瓣外形满意,质地良好,色泽稍暗;末次复查: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7-21 mm,平均19 mm。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标准,本组获优3例,良2例,可2例。结论应用前臂中远端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断指血管与皮肤缺损,方法相对简便,损伤小,外观及功能好,为伴有血管及皮肤缺损的断指再植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单侧指动脉结扎治疗无静脉手指末节再植成活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仔细解剖10例手共50指灌注后标本,观察其动脉分支大小、数目情况;(2)建立单侧指动脉结扎治疗无静脉可供吻合手指末节离断再植模型,探索结扎一侧动脉后其再植成活的可能机制。结果解剖学研究提示指动脉末节分支数有(12.9±2.6)支,指动脉弓处分支(4.9±1.1)支,分支外径为(0.31±0.09) mm。通过实验模型研究显示在输液速度及水下位置相同的前提下,容量越大,输液管小口距针头距离越远,于模拟舒张期自输液管小口处流出的墨水染色液体的量越少。结论解剖学及模拟实验证明结扎单侧指动脉并不会减少手指末节动脉血供,其主要的机制是通过舒张期动脉侧支回流的方式完成循环过程,结合原有的文献报道,推测此种方法对于Ⅲ区及以远的末节断指再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伤指两侧指动脉供血吻合方法(双动静脉吻合与单动静脉吻合)在静脉动脉化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0月丹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拇指近节或第2~5指中节离断患者37例(40指), 其中男27例、女13例, 年龄29~45(37±7)岁。37例40指均因断指动脉损伤严重、动脉吻合通血失败≥2次、动脉缺损不能直接吻合且血管移植困难, 而采用伤指两侧指动脉供血的静脉动脉化技术进行断指再植术。按照动静脉血管吻合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双动静脉吻合口组18例20指, 分别将伤指两侧指动脉近端与远端静脉端端吻合和端侧吻合;单动静脉吻合口组19例20指, 先将非优势侧指动脉近端端侧吻合于优势侧指动脉上, 再将优势侧动脉的近端与远端静脉端端吻合。对比观察2组患者术中血管吻合时间、术后血管危象发生情况, 以及术后伤指指甲生长速度、两点辨别觉、感觉功能分级和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等。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伤指指别、手术时机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每组有3例发生动脉血管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剥脱中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时误扎股静脉或/和股动脉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1 年9月—2015 年10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外院转诊的7例大隐静脉剥脱术中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时误扎股静脉或/和股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9~61岁;股静脉破裂1例,股静脉切断结扎4例,股动脉切断结扎1例,股动、静脉切断结扎1例。7例患者中,股静脉破裂修补1例,屈髋屈膝位吻合血管3例,对侧大隐静脉移植桥接修复2例,人工血管移植桥接修复1例。结果 本组7例患者术后血管造影示术侧股动、静脉通畅。术后随访6个月~ 3年,所有患者患肢功能满意,行走正常。结论 实施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手术时,应熟练掌握解剖基础;术中误扎股动、静脉后,应根据缺损程度及时采取适当的术式进行修复重建,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甲床扩大术的解剖基础及在指端横断性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一种甲床部分缺失的指端横断性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对16例指端横断性缺损,以甲床扩大延长术结合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平均面积约1.5cm×1.0cm。结果:本组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5个月。修复后的指端外观良好,质地柔软,手指无明显触痛,活动功能正常。术后指甲平均延长3.5mm。其中指甲与甲床完全附着12例,附着3/4的4例。结论:甲床扩大延长术结合指动脉侧方岛状皮瓣修复指端,手术简单,指甲美观,是重建指端外形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儿童腘窝瘢痕挛缩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6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5例采用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儿童腘窝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8~15岁;外伤 3例,烧伤 2例;皮瓣切取最大面积18 cm×8 cm,最小10 cm×6 cm。结果 5例患者移植皮瓣均一期成活,随访6个月~3年,腘窝部均获得满意外形及功能,股后部供瓣区亦未遗留明显畸形,儿童生长发育未受明显影响。结论 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充分、供区较隐蔽、可供切取范围广、手术操作简单、不牺牲下肢主要动脉、皮瓣供区可一期缝合,是修复儿童腘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腕横纹部桡动脉掌浅支血流桥接皮瓣应用于复杂性断指再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2月徐州仁慈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11例复杂性断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8~41岁,平均29.5岁。患指均血运障碍,伴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5 cm×2.5 cm~3.0 cm×6.0 cm,指动脉缺损长度1.0~3.5 cm。患者均采用腕横纹部桡动脉掌浅支游离皮瓣桥接进行断指再植,观察患者患指成活情况,术后1年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功能。结果 本组11例,1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桡动脉掌浅支的浅支血管缺如,改行静脉皮瓣完成手术。10例患者术后皮瓣及患指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皮瓣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皮肤相似,供区无明显瘢痕,腕部功能正常。术后1年患指功能优8例,良1例,差1例,劣0例。结论 腕横纹部桡动脉掌浅支血流桥接皮瓣的血管蒂与指动脉口径匹配,适宜用于复杂性断指再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拇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第1掌背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9月—2015年8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同侧拇指不同部位软组织缺损患者45例(45指)进行前瞻性观察,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2组:逆行组24例(24指),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20~60(39.0± 10.7)岁,采用拇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顺行组21例(21指),男15例、女6例,年龄18~56(36.5 ± 9.2)岁,采用第1掌背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比较两组患者皮瓣手术时间、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拇指关节总活动度(TAM)。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功能,依据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定患指外观满意度。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逆行组手术时间(60.2±5.9)min,顺行组手术时间(71.1±5.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91,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逆行组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5个月;顺行组随访12~25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均恢复到S3+或S4级,其中逆行组S3+级24例,顺行组S3+级20例、S4级1例。逆行组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7.9±1.2)mm、TAM为134.8°±8.7°,顺行组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7.4±1.3)mm、TAM为131.0°±1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09、1.323, P值均>0.05)。拇指功能评定,两组优良率均达到100%。患者对修复后拇指外观均满意。结论 拇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第1掌背动脉顺行岛状皮瓣血供恒定,安全可靠,适用于拇指指端、指腹及指背缺损的修复;拇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外形更美观,操作更简单、省时,且供区副损伤小,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腓动脉远端蒂穿支皮瓣修复外踝区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2月周口淮海医院手足外科9例外踝区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9~63岁,平均36岁;左侧5例,右侧4例;交通事故伤6例,机械绞伤2例,高处坠落伤1例。9例均采用腓动脉远端蒂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术治疗,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7.0 cm~7.0 cm×13.0 cm。术后依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患肢足踝功能。结果 本组9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7.5个月。皮瓣质地与外形优良,行走功能及感觉恢复良好。足踝功能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 腓动脉远端蒂穿支皮瓣具有穿支血管恒定、设计灵活、切取方便,并且皮瓣薄厚适中、外形美观等优点,是修复外踝区中、小创面的理想术式,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膝上外侧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应用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10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收治的12例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2~46岁;左侧7例,右侧5例。均合并肌腱、韧带和/或骨关节外露,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4 cm×5.5 cm~12 cm×6 cm。均采用膝上外侧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创面。结果 术后12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1个月,平均17.5个月。末次随访皮瓣外形佳,质地柔软,弹性好,皮瓣感觉S2~S3,两点辨别觉8~11 mm,平均10.3 mm。膝关节功能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优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11/12。结论 膝上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能有效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供区副损伤小,疗效满意,可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指,趾甲复合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77只(足40,手37)标本上观察了指、趾甲及其周围组织的血供规律。甲床根部的血供来自指、趾两侧的动脉(指固有动脉或趾底动脉)横行吻合支形成的动脉弓的分支;甲床两侧血供来自指固有动脉或趾底动脉甲床支。血管进入甲床后互相吻合形成稠密的血管网。根据解剖学观察,建议临床可有选择地开展吻合血管的术式。指甲床血管较趾甲床血管要粗,这可能是指甲生长较快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垂体的组织构筑及不同构筑部位的血供分布特点。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PubMed、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以“垂体”“组织构筑”“血供分布”“影像学”和“pituitary”“ tissue architecture”“blood supply distribution”“ imaging”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18年10月之前发表的与垂体解剖及垂体相关疾病研究的文献,归纳总结垂体的组织构筑及血供分布特点。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1 536篇,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6篇文献,其中包括4篇中文文献和22篇英文文献。垂体主要分为腺垂体(前叶)和神经垂体(后叶)两部分,腺垂体包括结节部、中间部和远侧部,神经垂体包括正中隆起、漏斗茎和漏斗突。垂体内还存在某些与血管分布密切相关的恒定区域。垂体的血供主要来源与颈内动脉的分支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垂体上动脉主要为垂体前叶供血,垂体下动脉为垂体后叶供血的同时还有少许细小分支为垂体前叶后部供血。垂体内部血液主要通过门静脉、垂体内部的血窦、垂体表面的微静脉及附近的海绵间窦回流至颈内静脉系统。结论 垂体微小,结构却十分复杂,其具体血供及血液回流方式目前仍不十分明确,关于垂体及垂体相关疾病的血流分布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显微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5例(30侧) 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男9例(18侧),女6例(12侧)。开颅后自桥脑水平离断脑干取出大脑,保留Willis环的完整性;显微镜下观察后交通动脉的起始部位、分支血管数量,测量后交通动脉的长度、起始部外径,并根据其管径进行分型;观测后交通动脉最粗大分支乳头体前动脉的起始部位及起始部外径,并根据其形态特点进行分型。结果 30侧后交通动脉均发自颈内动脉外侧壁。左侧长度(13.63±0.42)mm,直径(1.72±0.56)mm,发出分支血管(6.92±0.55)支;右侧长度(14.42±0.46)mm,直径(1.81±0.60)mm,发出分支血管(6.22±0.48)支。后交通动脉为胚胎型4侧,过渡型2例,发育不全型7侧,成人型17侧。15例30侧标本中,乳头体前动脉缺如1侧,其余29侧后交通动脉均发出乳头体前动脉,其中单干型24侧、双干型3侧、多干型2侧。29侧乳头体前动脉中,起自后交通动脉的前1/3者7侧,中1/3者15侧,后1/3者6侧,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汇合处者1侧。结论 后交通动脉的管径及其分支血管的数量、起始部位、管径等均存在一定的变异;处理鞍区病变,特别是显微夹闭后交通动脉瘤时,应详细了解后交通动脉的解剖结构特点,并注重分支血管的保护,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指侧方岛状皮瓣和微型静脉皮瓣在皮肤缺损型断指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在应用解剖研究基础上,按掌侧、背侧及环状缺损3种类型选取皮肤缺损型断指病例12例13指,分别设计指侧方岛状皮瓣、前臂微型游离静脉皮瓣及前2种皮瓣之联合皮瓣3种术式进行再植修复。结果:13指及皮瓣均成活,患指长度无明显缩短,外观良好,移植皮瓣质地良好。结论:指侧方岛状皮瓣和微型静脉皮瓣可扩大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皮肤缺损型断指的再植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递进式皮下蒂双V-Y皮瓣联合甲床扩大术修复部分甲床缺损的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对17例19指指端横断缺损伴甲床缺损的患者采用同指递进式皮下蒂双V-Y推进皮瓣联合甲床扩大术治疗。患指创面面积为1.0 cm × 0.8 cm ~ 1.6 cm × 1.5 cm。随访观察术后伤指功能、外观,以及钩甲畸形发生率。 结果 术后随访8 ~ 24月,平均13个月。19指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感觉恢复达S4级。重建后指端呈弧形,手指外观满意,关节活动正常。指甲外观、质地良好;甲床长度平均增加3.3 mm(2 ~ 4 mm);均未出现钩甲畸形,指甲再生优良率为94%。 结论 递进式双V-Y皮瓣联合甲床扩大术修复伴甲床缺损的指端横断缺损,在重建指端及指甲外形的同时,减少了钩甲畸形的发生率,使伤指最大限度地恢复外形与功能,是一种疗效确切、便于操作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