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价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及其对角膜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观察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且连续配戴5 a的153例(153眼)青少年近视患者,分别于戴镜前及戴镜后1 a、2 a、3 a、4 a、5 a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评估角膜状态,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检测眼轴长度,采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六边形细胞比例及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等,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裸眼视力及等效球镜度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42.515、415.389,均为P<0.001)。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轴增长速度平均为每年0.16 mm。戴镜5 a中,64眼(41.83%)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70.31%为1级或2级角膜点状染色。与戴镜前中央角膜厚度相比,戴镜后不同时间的中央角膜厚度均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戴镜前相比,配戴角膜塑形镜5 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内皮细胞面积均无显著变化(F=0.328、0.735,均为P>0.05);但六边形细胞比例显著降低(F=12.020,P<0.001),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显著增高(F=23.016,P<0.001)。结论 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且可有效延缓眼轴增长速度,长期戴镜未引起严重的角膜或结膜并发症,对角膜内皮细胞、中央角膜厚度影响均甚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儿童及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配戴高精密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5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方法 对2012-2013年间在北京远程视觉视光眼科门诊部初诊验配日本ORTHO-K角膜塑形镜并连续观察3年的150例(300眼)患者,进行戴镜前及戴镜1、2、3年的裂隙灯眼部检查,裸眼视力检查(按五分记录法),泪液分泌检查,并进行眼轴测量,角膜厚度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检测。同时选取其中66眼,由其他品牌更换为日本ORTHO-K角膜塑形镜后,通过患者主诉及检查评分评价其舒适度、清晰度、清洁度的情况。主要指标 裸眼视力、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泪液分泌量、角膜厚度、裂隙灯检查角膜结膜状况。结果 3年间角膜结膜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戴镜前裸眼视力4.55±0.34,戴镜3年后视力提高到4.88±0.25(P<0.001)。戴镜前球镜及柱镜屈光度数分别为(-2.99±2.44)D、(-1.17±1.20)D,戴镜初期塑形稳定后球镜、柱镜度数均下降,分别为(-1.95±2.12)D(P=0.01)、(-1.11±1.06)D(P=0.001)。戴镜3年眼轴与戴镜前比较增长(0.28±0.12)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戴镜初期(1年内)角膜厚度变薄较明显,为(-7.71±2.80)μm,以后每年变化分别为(-2.56±2.78)μm、(0.44±2.95)μm。戴镜3年后较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戴镜前,戴镜1、2、3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244±309)个/mm2、(3265±304)个/mm2、(3264±299)个/mm2、(3270±296)个/mm2,戴镜3年与戴镜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泪液分泌量和泪膜破裂时间在戴镜3年后亦无明显异常变化。原类型镜片舒适度、清晰度、清洁度主觉评分分别为8.69±0.62、9.26±0.72、9.37±0.58;换镜片类型后三项主觉评分明显增高,分别为9.16±0.36、9.33±0.65、9.62±0.47(t=-2.181,-0.601,-0.830;P均<0.05)。结论  三年的随访结果显示,配戴高精密度角膜塑形镜患者主观舒适度有一定改善,对于裸眼视力提升有明显效果,并有效减缓了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展,无明显眼表损伤出现。(眼科,2018, 27: 353-357)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夜戴角膜塑形镜5年后眼轴(AL)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内皮六边形细胞比例(HEX)及内皮变异系数(CV)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选取配戴角膜塑形镜且连续戴镜5年以上、依从性好的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68例(135眼)。方法 依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将患眼分为低度近视组(-0.75~-3.00 D)及中度近视组(-3.25~-5.75 D),观察并比较戴镜前及戴镜1、2、3、4、5年后两组患者AL、CD、HEX及CV等参数的变化。主要指标 AL、CD、HEX、CV。结果 戴镜前及戴镜后1~5年,两组AL均随时间增长(F=16.863,6.780;P=0.000,0.000)。低度近视组1~5年AL增长量分别为(0.28±0.15)mm、(0.21±0.16)mm、(0.17±0.15)mm、(0.12±0.08)mm及(0.11±0.06)mm,中度近视组1~5年AL增长量分别为(0.25±0.14)mm、(0.16±0.10)mm、(0.15±0.09)mm、(0.10±0.07)mm及(0.08±0.05)mm,两组年AL增长量均随时间降低(F=28.434,21.296;P=0.000,0.000),且5年后中度近视组AL增长较缓(t=6.577,P=0.011)。戴镜前及戴镜1~5年后,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双眼CD(F=1.239,1.421;P=0.290,0.216)、HEX(F=2.156,2.227;P=0.058,0.051)及CV(F=2.147,2.038;P=0.059,0.073)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期双眼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5年的随访结果显示角膜塑形镜对中度近视控制效果优于低度近视。长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眼科,2018,  27:141-145)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2015年105例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儿童,年龄8~12岁,等效球镜度-0.50~-5.00 D。方法 观察组35例(70眼)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照组配比70例近视儿童配戴框架眼镜。随访观察1年,测量裸眼视力(LogMAR视力表)及屈光度(等效球镜);采用IOL-Master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Humphery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心角膜厚度。主要指标 视力、屈光度、眼轴、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及变化量。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组(观察组)戴镜前球镜度数为(-4.15±1.08)D,戴镜后1年为(-3.21±1.02)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 P<0.001);对照组为(-4.71±1.36)D,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0.9±1.6)D,对照组(0.06±1.9)D(t=2.35,P=0.02)。观察组戴镜前裸眼视力为0.69±0.14,戴镜后0.42±0.11(t=10.8, P<0.001),对照组0.58±0.15(t=-5.43,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0.26±0.19,对照组-0.03±0.19(t=-5.7,P<0.001)。观察组戴镜前眼轴长度为(27.42±0.91)mm,戴镜后(27.0±1.2)mm(t=1.8,P=0.07),对照组(28.2±1.1)mm(t=-16.97,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0.35±0.6)mm,对照组(1.3±1.1)mm(t=8.02,P<0.001)。观察组戴镜前角膜厚度为(550.2±30.5)μm,戴镜后(548.1±26.8)μm(t=0.31, P=0.71),对照组(554.2±23.6)μm(t=1.55,P=0.24);观察组前后变化量(2.3±1.36)μm,对照组(1.8±1.31)μm(t=1.78,P=0.08)。观察组戴镜前角膜曲率为(43.52±1.07)D,戴镜后(38.02±2.20)D(t=17.2, P<0.001),对照组(44.37±2.12)D(t=-13.87,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3.81±2.17)D,对照组(0.91±1.4)D(t=8.03,P<0.001)。角膜健康状况良好,因戴镜所致不适症状经适当用药或镜片处理后均可消失。结论 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轻、中度近视是一种有效地矫正视力和控制近视进展的方法。(眼科,2016, 25: 98-10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线近视屈光度对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进展效果的影响。方法:自身双眼对照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或框架眼镜矫正的双眼近视性屈光参差青少年儿童。49例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青少年儿童纳入实验组;32例接受框架眼镜矫正的青少年儿童纳入对照组。根据戴镜前的等效球镜度(SE)将同一患者的双眼分成2个亚组:较高度数眼分别纳入实验A组或对照A组;较低度数眼分别纳入实验B组或对照B组。记录基线双眼角膜地形图、眼轴长度、屈光度及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数据。结果:实验A、B组基线SE分别为(-5.00±1.53)D和(-3.06±1.60)D(t=-20.593,P<0.001);两亚组间基线角膜曲率、角膜散光、角膜E值、角膜厚度及瞳孔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A、B组基线SE为(-5.05±1.43)D和-2.81(-2.00,-4.38)D(Z=-4.952,P<0.001)。戴镜1年后,实验A、B组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03±0.14)mm和(0.12±0.1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17,P<0.001)。对照A、B组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49(0.07,0.75)mm和0.40(0.17,0.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0,P=0.610)。实验组基线双眼眼轴差值为(0.72±0.34)mm,戴镜1年后减少为(0.63±0.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7,P<0.001)。对照组基线双眼眼轴差值为(0.74±0.38)mm,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差值的中位数为0.83(0.38,1.0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0,P=0.610)。结论:基线近视屈光度越高,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控制效果可能越好。  相似文献   

6.
郭曦  杨丽娜  谢培英 《眼科》2012,21(6):371-374
【摘要】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7年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3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方法 对2000-2005年间在北医眼视光学研究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且连续配戴7年及以上并可按时复查的30例(60眼)患者,使用综合验光仪、裂隙灯、A超等仪器,分别进行戴镜前及戴镜后6个月,l 、3、5和7年时间点的屈光度、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等检查的比较,综合各指标评估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主要指标 球/柱镜度数、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平均K 值、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结果 戴镜6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从4.26±0.28提高到4.71± 0.36(P=0.00),角膜曲率平均K值从(43.66±1.85)D变平坦到(42.41±1.66)D(P=0.00),球镜屈光度(-4.76±2.20)D明显减小到(-2.06±2.90)D(P=0.00);戴镜6个月至7年,裸眼视力、球镜度、角膜曲率平均K值分别为4.70、-2.80 D、42.40 D,基本趋于稳定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镜前至戴镜7年及以上眼轴长度从(25.59±1.07)mm缓慢增加到(26.28±1.44) mm。结论 科学合理配戴角膜塑形镜7 年的结果显示,其可有效地降低患者近视度,提高患者裸眼视力,控制眼轴增长。(眼科, 2012, 21: 371-374)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矫正屈光参差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病例研究。收集2014 年1 月至2016 年12 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单眼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屈光参差儿童40 例,年龄9~15 岁,随访时间1 年。双眼根据是否配戴角膜塑形镜分为配戴角膜塑形镜眼组(戴镜眼组)和未配戴角膜塑形镜眼组(未戴镜眼组)。戴镜眼组40眼,等效球镜度(-2.51±0.95)D;未戴镜眼组40眼,等效球镜度(0.10±0.52)D。双眼屈光度数差异范围1.00~4.38 D,平均(2.61±1.04)D。观察戴镜前及戴镜1 年后的双眼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数、眼轴、前房深度及角膜形态参数等变化,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双眼UCVA(LogMAR)差值由0.77±0.29下降至0.17±0.22(t=-15.865,P < 0.001),双眼屈光度数的差值由(2.61±1.04)D下降至(2.07±1.05)D(t=-7.366,P < 0.001),双眼眼轴的差值由(0.97±0.66)mm降至(0.67±0.63)mm(t=-5.995,P < 0.001),双眼前房深度的差值由(0.47±0.11)mm下降至(0.01±0.13)mm(t=-2.704,P=0.027)。相关性分析发现戴镜后屈光参差减少量仅与双眼眼轴差值变化量、双眼UCVA差值变化量具有相关性(r=0.539、0.418,P < 0.001)。结论: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对屈光参差儿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控制近视进展、矫正屈光参差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之间开始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32例,年龄8~16(11.2±2.2)岁,随访时间2年。双眼等效球镜屈光度差值≥1.00 D,滴用睫状肌麻痹剂后的等效球镜度范围为-0.75~-6.00 D。患者分为高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高眼)和低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低眼),每组32眼,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观察双眼戴镜前以及戴镜后半年、1年、1.5年,2年的眼轴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双眼眼轴差值由戴镜前(0.46±0.24 mm) 下降到戴镜2年后(0.33±0.2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8,P<0.001),高屈光度眼组戴镜2年后眼轴变化量(0.38±0.21)mm小于低屈光度眼组眼轴变化量(0.51±0.2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01)。结论: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减小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之间的眼轴差值,减少屈光参差量,可以更有效减缓近视屈光度较高眼的眼轴增长,配戴角膜塑形镜是改善屈光参差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圆锥角膜患者连续3年以上配戴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眼表的影响.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73例圆锥角膜患者.方法 收集2001年7月~2004年7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研究中心连续3年以上配戴RGPCL的73例患者(142眼),分别于戴镜前、戴镜1年、2年、3年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改变;用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眼轴长、中央及旁周边角膜厚度;定期复查,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有无眼表并发症.主要指标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改变、角膜厚度、眼轴长、眼表改变.结果 患者戴镜前、戴镜1年、2年、3年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901.92±445.20)个/mm2、(2862.78±497.13)个/mm2、(2854.71±526.80)个/mm2、(3015.61±421.22)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1,P=0.20);其他形态学改变也均无统计学意义.眼轴长分别为(25.15±1.50)mm、(24.93±1.36)mm、(24.78±1.25)mm、(25.39±1.3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18,P=0.10).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489.09±59.64)μm、(484.02±60.80)μm、(496.61±59.74)μm、(487.44±54.25)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91,P=0.40);旁周边角膜厚度的改变也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裂隙灯检查发现轻度结膜充血69眼,角膜点染12眼,角膜上皮粗糙6眼,无其他异常表现.结论 圆锥角膜患者科学合理地长期配戴RGPCL,不会引起显著的眼表异常变化,无明显的眼部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夜晚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矫治中高度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收集中高度(-4.00 D以上)青少年近视患者38例(75眼),年龄11~19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6.76±1.45)D。夜晚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白天采用框架眼镜矫正残余近视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戴镜前和戴镜后各参数变化。结果裸眼视力(UCVA):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戴镜后1 d、1周、1个月、1年分别为3.93±0.27、4.53±0.21、4.85±0.19、4.90±0.11、4.94±0.13;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戴镜1年后散瞳验光的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OLMaster测量戴镜前和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6.88±1.03)mm、(26.91±1.1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夜晚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矫正残余近视度数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中高度青少年近视患者UCVA,短期内控制近视度数加深和眼轴增长,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之间开始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32例,年龄8~16(11.2±2.2)岁,随访时间2年。双眼等效球镜度(SE)差值≥1.00 D,滴用睫状肌麻痹剂后的SE范围为-0.75^-6.00 D。分为高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高眼)和低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低眼),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观察双眼戴镜前以及戴镜后半年、1年、1.5年,2年的眼轴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双眼眼轴差值由戴镜前的(0.46±0.24)mm下降到戴镜2年后的(0.33±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8,P<0.001),高屈光度眼组戴镜2年后眼轴变化量[(0.38±0.21)mm]小于低屈光度眼组眼轴变化量[(0.51±0.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01)。结论: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减小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之间的眼轴差值,减少屈光参差量,可以更有效减缓近视屈光度较高眼的眼轴增长,配戴角膜塑形镜是改善屈光参差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少年儿童近视屈光度与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眼压(IOP)、角膜曲率(CC)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CT)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儿童近视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6 年3-12 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散瞳验光测量屈光度并测量CCT、IOP、AL、CC及CT等数据。依据等效球镜度(SE)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分析屈光度与CCT、IOP、AL、CC及中心凹下CT的关系。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 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共纳入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80例(158眼),年龄(7.9±2.4)岁。低、中、高度近视组SE分别为(-2.28±0.85)D、(-4.43±0.82)D、(-8.51±1.50)D。低、中、高度近视组AL分别为(24.0±0.7)mm、(25.0±0.6)mm、(26.6±1.5)mm,3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03,P < 0.001),中心凹下CT分别为(280±82)μm、(207±63)μm、(184±72)μm,3 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4,P < 0.001)。各组间CCT、IOP、C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屈光度的绝对值与AL呈正相关性(r =0.858,P < 0.001),与CT呈负相关性(r =-0.590,P < 0.001)。CT与AL、CCT呈负相关性(r =-0.567,P < 0.001;r =-0.300,P=0.007),余指标间无相关性。结论:随青少年儿童近视屈光度增加,AL增加,中心凹下CT厚度的减小,而屈光度与CCT、IOP、CC的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3.
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与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相关的因素。方法: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2217例(4398眼),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电脑验光仪测量屈光度,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查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曲率,并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及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情况。结果:近视患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548.57±30.42μm,男女眼之间、左右眼之间、低龄与高龄眼之间平均中央角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中央角膜厚度与屈光度呈正相关(r=0.506,P=0.000)。中央角膜厚度与眼内压呈正相关(r=0.634,P=0.000)。中央角膜厚度与角膜曲率之间无相关性。中央角膜厚度与是否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有关,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患者与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患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0)。结论: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与屈光度、眼内压及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情况等因素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和最薄角膜厚度的大小、位置关系,以及近视程度对角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接受近视性屈光手术的150例(30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等效球镜分为低、中、高近视3组,提取他们的术前Pentacam检查资料.左右眼参数的相关性和差异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配对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同一侧眼不同参数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左眼平均中央角膜厚度和最薄角膜厚度分别为(555.83±31.83)μm和(552.88±31.48)μm,右眼平均中央角膜厚度和最薄角膜厚度分别为(554.10±31.47) μm和(549.26±31.25)μm.左眼角膜最薄点72.00%(108/150)位于颞下方;右眼角膜最薄点70.67%(106/150)位于颞下方.不同程度近视组间的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最薄角膜厚度与中央角膜厚度并不一致,双眼角膜最薄点均主要位于颞下方,其次在鼻下方.角膜厚度与近视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近视患者角膜中央厚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近视眼患者2027例4002眼用超声角膜测厚仪、电脑验光仪、非接触眼压计、A超和角膜地形图分别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屈光度、眼压和内皮细胞计数等数据,并统计是否有配戴角膜接触镜史。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无配戴角膜接触镜史与角膜中央厚度为负相关(t=-4.475,P=0.000)。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呈正相关(r=2.856,P=0.000);与屈光度数为负相关(r=-0.662,P=0.000),与内皮细胞计数无相关(r=0.003,P=0.065),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0.626X1-0.662X2+0.003X3+2.856X4+500.606。结论:影响近视眼患者角膜中央厚度的主要因素是:配戴角膜接触镜史、屈光度数和眼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夜用角膜塑形镜停戴后角膜参数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新力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并坚持戴镜且欲停戴重新验配的近视患者26例(49眼)。方法 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角膜厚度,观察配戴前、连续戴镜12个月、停戴3~4周后各指标的变化。主要指标 角膜平坦轴曲率、角膜陡峭轴曲率、角膜散光、角膜厚度。结果 角膜平坦轴曲率配戴前、连续戴镜12个月、停戴3~4周后分别为(42.32±1.87)D、(40.18±1.83)D、(41.97±1.86)D,角膜陡峭轴曲率分别为(43.46±1.76)D、(41.46±1.74)D、(43.30±1.90)D,两指标配戴前与停戴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534,0.777)。各时间点角膜散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戴镜中角膜厚度略变薄,配戴前及连续戴镜12个月分别为(546.23±24.33)μm、(537.18±27.89)μm,停戴后逐渐恢复至(541.23±22.25)μm,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塑形效果稳定后每矫正-1.00 D屈光度实际下降K值为(0.52±0.18)D,实际角膜厚度变薄为(2.35±2.23)μm。停戴3~4周后K值恢复程度为(86±15)%,角膜厚度恢复程度为(68±45)%。结论 停戴夜用角膜塑形镜3~4周后各角膜参数恢复至接近戴镜前水平。(眼科,2016, 25: 306-3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