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余静 《中国药师》2016,(12):2262-2266
摘 要 目的:制备地塞米松棕榈酸酯脂肪乳注射液,并评价其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热熔乳化 高压均质法制备地塞米松棕榈酸酯脂肪乳注射液,并对脂肪乳的粒径分布、PdI、Zeta电位和微观形态进行评价;初步考察地塞米松棕榈酸酯脂肪乳注射液的稳定性。结果: 制备的地塞米松棕榈酸酯脂肪乳注射液的平均粒径为(215.1±38.2)nm,PdI 为0.218,Zeta电位为(-18.1±2.3)mV;经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地塞米松棕榈酸酯脂肪乳呈球形,大小分布较为均匀;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地塞米松棕榈酸酯脂肪乳注射液在6个月内稳定性良好。结论:采用热熔乳化 高压均质法制备地塞米松棕榈酸酯脂肪乳注射液工艺简单易行,有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之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葫芦素B脂肪乳注射液的最优处方和最佳制备工艺。方法利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葫芦素B脂肪乳注射液,分别对药物和磷脂的加入方式、均质压力和次数、pH值和灭菌方式等制备工艺进行了考察,对油相组成、磷脂、F68和油酸钠的用量及抗氧剂的选择进行了优化。结果确定了最终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将葫芦素B与2.0%磷脂溶解于无水乙醇中,70℃氮气流下挥干无水乙醇后加入2.5%长链三酰甘油、7.5%中链三酰甘油及0.05%dl-α-生育酚,70℃继续搅拌使其溶解,2.5%注射用甘油、0.2%F68和0.3%油酸钠分散于适量注射用水中,70℃加热搅拌至溶解;油相加入水相至15 000 r.min-1高速搅拌5 min得初乳;将初乳pH值调至8.0,定容,40℃下,700 bar高压均质8次;灭菌条件为121℃热压蒸汽灭菌8 min。结论所制备葫芦素B脂肪乳注射液具有较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丙泊酚脂肪乳注射液并考察对其一些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以注射用大豆油为油相,蛋黄卵磷脂为乳化剂,采用单因素考察优化乳化剂、稳定剂的用量,并优化制备工艺。结果:乳剂的最优处方为10%油相,1.8%乳化剂,0.1%稳定剂,最优工艺为水相和油相在60℃混合乳化,9000rpm,均质15min。将初乳调节pH至7.5~8.5后,900bar高压均质6次后制得终乳。结论:制得的丙泊酚脂肪乳注射液各参数质量合格,符合静脉注射液要求,制得的产品同原研产品质量相当。  相似文献   

4.
袭荣刚  石焱  弓小雪 《中南药学》2009,7(7):556-556
脂肪乳注射液是肠外营养药,可提供人体营养所需的热量和必需脂肪酸,且无氨基酸和糖类溶液高渗透压的缺点,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近期在临床使用中,发现不良反应3例,均为广州百特侨光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250mL(批号:GM0803065),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南药学》2019,(6):830-835
目的研究熊果酸纳米乳的制备和质量评价。方法考察熊果酸在不同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中的平衡溶解度,并通过水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最优的Km值和纳米乳处方,研制出适合经口给药的纳米乳制剂。分别采用离心法考察熊果酸纳米乳的外观和形态,通过电导率判断其类型以及使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大小,使用电子透射显微镜观察纳米乳形态。用HPLC测定含药纳米乳中熊果酸的含量,同时考察其稳定性、载药量、包封率等。结果优选处方为Cremophor RH40-聚乙二醇400-油酸乙酯(52.5∶17.5∶30,m/m/m)。所制熊果酸纳米乳为澄清或略带乳光的淡蓝色液体,离心后稳定不分层,电导率为33.7 ms·m~(-1),平均粒径(53.09±10.47)nm,呈Gauss分布,纳米乳液滴,外观圆整,大小均一,状态良好。HPLC检测其稳定性良好,包封率为86.5%,载药量为0.425mg·mL~(-1)。结论熊果酸在纳米乳中的溶解度明显增加,所制得的含药纳米乳易于制备且质量稳定,可以通过制作熊果酸纳米乳的方法来提高熊果酸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6.
7.
脂肪乳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晓声  谢芬  沈娣  王腾 《中国药师》2011,14(5):724-724
1病例资料患者,女,59岁,体质量52kg,既往无过敏史。因“右肺癌,两肺转移cTxN3M1”于2010年6月11日入院治疗。6月14日先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和氨茶碱注射液0.25g,ivd。qd。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和注射用盐酸氨溴索60mg,ivd,bid;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难溶性药物水飞蓟宾的溶出度,本试验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混悬剂(Sy-NS),并以粒径和多分散性指数(PDI)为指标,优化了处方因素(如稳定剂、投药量、冻干保护剂)和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由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聚乙烯基己内酰胺-聚乙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Soluplus)组成复合稳定剂,且在药...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 ,77岁 ,因肺癌晚期 ,伴有心肌梗死。 2 0 0 1年 3月5日来我院化疗后 ,首日给予 5 %葡萄糖注射液加氯化钾注射液5mL ,维生素C 1 0mL ,维生素B64mL;2 0 %脂肪乳注射液 (广药集团广州侨光制药厂 ,批号 :0 1 0 2 2 71 ) 2 50mL ,静脉滴注。约 30min后 ,患者头痛、胸闷、恶心、体温升高到 39℃ ,全身逐渐出现红色小斑点 ,瘙痒。次日 ,先输 2 0 %脂肪乳注射液 2 50mL ,约 30min后出现第一天症状。诊断为脂肪乳过敏 ,立即停药。给地塞米松注射液 5mg,im。2 0min后胸闷、头痛、恶心、红色小斑点逐渐消失。脂肪乳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周银芝$解放军第456医院药械科!山东济南250031 @刘金玉$解放军第456医院药械科!山东济南250031脂肪乳注射液;;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0.
脂肪乳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8岁,汉族,因反复便血1年余,再发5d于2009年8月13日入院。入院诊断为:1)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消化道出血;2)胆囊结石。既往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后急查血常规:WBC 26.14×10^9·L^-1,N 0.88,RBC 1.31×10^12·L^-1,Hb 37g·L^-1,PIJ217×10^9·L^-1;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硫酸氢氯吡格雷亚微乳注射液,并对其性质进行考察。方法:以注射用大豆油和注射用中链脂肪酸三酰甘油为混合油相,以蛋黄卵磷脂、泊洛沙姆188和聚山梨酯-80为复合乳化剂,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硫酸氢氯吡格雷亚微乳注射液,通过粒度和粒度分布、Zeta电位、pH值、渗透压和含量测定以及稳定性考察等对其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制备的乳剂外观为乳白色,略带蓝色乳光。3批样品的粒径分别为(158±22)、(160±22)和(161±33)nm,平均Zeta电位为(-37.70±0.79)mV,平均pH值为(7.51±0.03),平均渗透压为(279.33±0.58)mmol.kg-1,平均含量为(99.19±1.68)%,在(6±2)和(25±2)℃条件下放置6个月稳定。结论:制备工艺可行,制剂理化性质稳定,符合静脉注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静脉注射用多烯紫杉醇亚微乳;对其理化性质和溶血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多烯紫杉醇亚微乳。在最佳处方的基础上,考察制备工艺因素对乳剂的影响。考察亚微乳的粒径和ζ-电位以及制剂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判断其有无溶血发生。结果亚微乳粒度分布均匀,药物含量质量分数达到90%以上;试管溶血试验阴性。结论多烯紫杉醇制备成静脉注射亚微乳后可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注射用环孢素A亚微乳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悦  李英  李三鸣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12):982-985
目的:制备静脉注射用环孢素A亚微乳。方法: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环孢素A亚微乳,以离心稳定性参数、药物含量和Zeta电位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试验对处方进行了优化。在最佳处方的基础上,考察工艺因素对乳剂的影响。结果:在优化处方及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环孢素A亚微乳稳定性良好,可以通过热压灭菌,热压灭菌后的平均粒径为(124.7±15.1)nm。结论:该处方及工艺可行,制得的环孢素A亚微乳可达到静脉注射使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吡喹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释放度。方法:以硬脂酸为脂质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为乳化剂,利用热熔乳化超声法制备吡喹酮-固体脂质纳米粒,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和均匀度,纳米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分散指数、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并进行体外释放试验。结果:制备的固体脂质纳米粒为类圆球状,粒径分布较均匀、表面光滑。纳米的平均粒径、分散指数、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316.5±22.8)nm、0.23±0.05、(-25.3±0.7)mV,(92.64±5.12)%和(18.45±1.34)%。药物在制剂的过程中稳定性良好。体外释放表明吡喹酮-硬脂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在生理盐水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突释和显著的缓释效果。结论:本试验制备的吡喹酮-硬脂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具有较好的均匀度和高载药量,并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七叶树皂苷和熊果酸及其衍生物对HIV-1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探讨构效关系。方法:采用体外实验法,将待测化合物、HIV-1蛋白酶基质与HIV-1蛋白酶在37℃共温育,根据HIV-1蛋白酶对其基质的水解强度计算待测化合物对HIV-1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七叶树总皂苷、七叶树皂苷-Ia和七叶树皂苷-Ib混合物、异七叶树皂苷-Ia和异七叶树皂苷-Ib混合物、七叶树皂苷-Ia、全乙酰化七叶树皂苷-Ia、七叶树皂苷-Ib、熊果酸和乙酰熊果酸在100μmol.L-1浓度对HIV-1蛋白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86%,89.9%,50.8%,100%,74.6%,89.3%,100%和100%。七叶树皂苷-Ia、全乙酰化七叶树皂苷-Ia、七叶树皂苷-Ib、熊果酸和乙酰熊果酸对HIV-1蛋白酶活性抑制作用的IC50分别为35,35,50,8和13μmol.L-1。阳性对照药乙酰胃酶抑素在本实验条件下的IC50为0.30μmo.lL-1。在100μmol.L-1浓度,七叶树皂苷-IVc,-IVd,-IVe,-IVf,异七叶树皂苷-Ia,-Ib,-IIa,-IIb,原七叶树皂苷元,21β-O-巴豆酰基原七叶树皂苷元,21β-O-当归酰基原七叶树皂苷元,2α-羟基熊果酸和委陵菜酸对HIV-1蛋白酶活性的抑制率<50%。结论:七叶树总皂苷、七叶树皂苷-Ia和七叶树皂苷-Ib混合物、异七叶树皂苷-Ia和异七叶树皂苷-Ib混合物、七叶树皂苷-Ia、全乙酰化七叶树皂苷-Ia、七叶树皂苷-Ib、熊果酸和乙酰熊果酸对HIV-1蛋白酶活性有抑制作用,最强者为七叶树皂苷-Ia、熊果酸和乙酰熊果酸。  相似文献   

16.
秦凌浩  唐星 《药学学报》2006,41(10):945-949
目的制备克拉霉素乳剂并考察其刺激性和体内药物动力学行为。方法通过高压均质方法制备克拉霉素乳剂,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以克拉霉素溶液剂为对照,观察了乳剂的刺激性和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行为。结果高压均质法制备克拉霉素乳剂,平均粒径为156 nm,zeta 电位为-31.8 mV。于4 ℃留样观察6个月内样品稳定。与克拉霉素溶液剂相比,乳剂可以明显降低刺激性。两种制剂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曲线相似,符合双隔室模型。克拉霉素乳剂和溶液剂AUC0-t分别为(66.76±16.34)和(59.00±11.20) μg·h·mL-1。结论高压均质法可以制备出性质稳定的载药乳剂,克拉霉素乳剂可以明显降低静脉注射时引起的刺激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和熊果酸不同剂量和配伍对大鼠脂质代谢紊乱模型的影响,寻找青蒿琥酯和熊果酸配伍应用的最佳配比。方法 利用喂养高脂饲料诱导大鼠形成脂质代谢紊乱模型,通过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的血脂水平筛选最佳配比。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青蒿琥酯(高剂量)+熊果酸(高剂量)均有显著降低TG、CHO、LDL-C作用,可明显升高HDL-C,对H/L值也有一定的升高作用。综合降脂效果优于阳性药非诺贝特,也优于单用同等剂量的青蒿琥酯或熊果酸。各受试样品对大鼠肝功能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正常组比较)。结论 青蒿琥酯和熊果酸1:1配比降脂效果最佳,建议剂量为(50+50) mg/kg。  相似文献   

18.
Eleven novel ursolic acid (UA) derivative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with modification at positions of C-2, C-3, and C-28 of UA. Their structures were confirmed by MS, 1H NMR, and elemental analysis. Their in vitro cytotoxicities against various cancer cell lines (HeLa, HepG2, and BGC-823) were evaluated by MTT assa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compounds could inhibit cell proliferation of HeLa, HepG2, and BGC-823 cells. Among them, compounds I3 and I4 showed more potent cytotoxicity on these three tumor cells than gefitinib (positive control), worthy to be studied further.  相似文献   

19.
目的:合成具有一定水溶性的聚乙二醇(PEG)缀合熊果酸衍生物并考察其体外抗癌活性。方法:以熊果酸(ursolic acid,UA)作为母核,采用PEG、琥珀酸对其C28位进行接合修饰,合成一系列PEG缀合熊果酸衍生物并考察其水溶性和抗癌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探讨其抗癌机制。结果:所合成系列PEG缀合熊果酸衍生物的水溶性较熊果酸有明显改善,同时具有更显著的体外抗癌活性;化合物8c对5株受试肿瘤细胞的IC50(48 h)均小于10μmol.L-1,将AGS细胞阻滞于G2/M期并具有诱导凋亡作用(凋亡率高于70%)。结论:将熊果酸C28位进行PEG修饰是保持和提高其抗癌活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熊果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熊果酸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菌、降血脂等药理作用,现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熊果酸提取分离方法和含量测定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熊果酸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亟待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