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冠心病(CHD)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566例老年CH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相同时期入院诊治的400例非CHD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及CAG检查,观察不同诊断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单...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对已确诊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疾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解下肢动脉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关系。方法:采用高频探头对临床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36例(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对照者100例(对照组)进行分析对比,观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包括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下肢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为70.6%vs12.0%(P<0.01),并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下肢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多支病变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单只病变组,为87.5%vs46.4%(P<0.01)。结论:下肢动脉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下肢动脉硬化对冠心病发生及病变程度的预测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和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低踝肱指数(AB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的发生率,探讨亚临床血管病变的筛查与诊断切点。方法对213例受试者进行踝肱血压测试,将所测得的踝肱血压数据分为≤0.9的低ABI组、0.91~1.29的正常ABI组和≥1.3的高ABI组;同时进行超声仪探测,对比3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寻找出高发组群。结果低ABI、正常ABI、高ABI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别为(1.04±0.14)mm、(0.61±0.08)mm、(0.83±0.13)mm;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0.48%、18.52%、45.24%,呈U型分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低ABI组与ABI正常组比较,均P0.05。结论 ABI1.3与ABI0.9的高、低ABI者,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群体,应重点监测、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预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102例T2DM患者、72例糖耐量减低(IGT)患者,与糖耐量正常(NGT)对照组75例,分别对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常规血脂项目进行检测,计算AIP指数.T2DM患者再根据HbA1c的含量又分成血糖控制良好组(HbA1c≤7.0%,n=62)和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7.0%,n=40),并与NGT组进行比较.结果 T2DM组和IGT组血清Hcy、AIP指数显著高于NG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T2DM组与IGT组比较,血清Hcy、Lp(a)、hs-CRP、AIP指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7.0%),其血清Lp(a)、AIP指数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HbA1c≤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和hs-CRP也较血糖控制良好组(HbA1c≤7.0%) 升高(P<0.05),并且Hcy、Lp(a)、hs-CRP和AIP指数水平均具有随HbA1c升高而升高的趋势.结论 同时监测AIP指数及血清Hcy、Lp(a)、hs-CRP水平有助于判断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相比而言,AIP指数和Hcy水平优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可作为IGT及T2DM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对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患者.根据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比较两组间AIP及血脂水平差异.分析颈动脉ISR的独立危险因素及AI...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拟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28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194例为冠心病组,冠状动脉无狭窄或狭窄程度〈50%的86例为对照组;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双支、多支病变亚组。分别测定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颈总动脉与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颈总动脉与颈动脉分叉处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冠心病组,随病变分支的增多,颈动脉超声检查指标与血尿酸随之升高(P〈0.05或0.01)。结论颈动脉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与冠心病相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痛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0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64例)及非冠心病组(66例),检测颈总动脉及颈动脉分又处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及宽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超声观察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动脉(CCA)及锁骨下动脉(SA)超声检测对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患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82例高血压及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患,并与54例健康人作对照,用高频超声同时检测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面积(IMS)、斑块指数、管腔内径及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结果:各患病组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指数明显高于健康组,以心脑血管疾病组增高尤其显,各患病组管径较健康组增宽,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增加。结论: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可作为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以及下肢动脉硬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45例糖尿病的患者为观察组资料,同时间段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人45例为对照组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和下肢动脉斑块、血管狭窄、内膜增厚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高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硬化的临床检出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选取于我院确诊的91例CHD患者为CHD组,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27例为健康组,给予两组研究对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不同测量位点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不同冠状动脉支数的CHD组患者与健康组患者的造影图像参数,并分析CHD患者的颈总动脉IMT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CHD组LCCA、LICA、LECA、LB、RCCA、RICA、RECA、RB测量位点的IMT均大于健康组(P<0.05)。CHD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发生率高于健康组,且两组的斑块分型有显著差异(P<0.05)。单支冠脉异常组、多支冠脉异常组及健康组的TTP、IMAX%、AUC均有显著差异(P<0.05)。91例CHD患者的平均Gensini评分与IMT呈正相关(r=0.617,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HD相关,且CHD可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冠心病及可疑冠心病患者167例,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ba-PWV、IMT、ABI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ABII、MT、ba-PWV 3个检测指标单一应用时,冠脉单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双支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当ABI、IMT、ba-PWV均异常或任意2个指标为异常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单支病变组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ba-PWV、ABI、IMT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联合应用ba-PWV、ABI和IMT,可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与压力反射波增强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的相关性,并研究AASI测量的简化方法。方法研究对象包括2组。第1组患者用于AASI与AI的相关性研究,选取因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同时行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85例。第2组患者用于AASI方法学的简化研究,连续入选100例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标准AASI的计算:首先根据24小时动态舒张压与收缩压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回归斜率,AASI定义为1减去舒张压与收缩压关系的斜率。简化AASI(AASIs)的计算:AASIs定义为1减去动态血压监测期间由最小收缩压与最大收缩压两点计算的舒张压与收缩压斜率。结果AASI与AI呈正相关关系(r=0.597,P〈0.001)。标准AASI为0.51±0.16,AASIs为0.51±0.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显著正相关(r=0.573,P〈0.001)。Bland—Altman及Mountain plot分析显示两种方法可以替换使用。结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是一种通过24小时舒张压与收缩压动态关系反映动脉硬度的方法;从24小时动态血压记录中选取最小收缩压与最大收缩压两对数值求出的简化AASIs与标准AASI有显著相关性,可以替代标准方法计算的AASI。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尿酸水平测定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探讨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9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尿酸水平,并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浓度为(271.3±50.1)μmol/L,明显低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315.2±48.3)μmol/L(P〈0.05);颈动脉狭窄组的血尿酸最低浓度为(347.8±51.2)μmol/L,明显高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315.2±48.3μmol/L)(P〈0.05);颈动脉狭窄组(分轻、中、重共3组)的血尿酸浓度分别为(347.8±51.2)μmol/L,(392.4±49.3)μmol/L和(430.7±48.6)μmol/L,三者之间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r=0.4623,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间存在正相关,临床诊疗中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冠心痛患者强化降脂后,血管内皮功能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变化.方法 随机将148例冠心痛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10 mg/d)组72例,强化降脂(40 mg/d)组76例;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6个月后采空腹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以超声观察CIMT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变化.结果 强化降脂组治疗后6个月,CIMT由用药前(1.52±0.19)mm降至用药6个月时的(1.42±0.20)mm,且治疗后与常规剂量组(1.51±0.19)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叉(均P<0.05);两组FMD升高,TC、LDL-C水平降低,治疗后6个月的强化降脂组比常规剂量组更明显(P<0.01).结论 强化降脂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TC和LDL-C水平,改善内皮功能,降低CIMT,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women perceive barriers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risk modification and to determine if access to a nurse practitioner (NP) decreases perceived barriers to CHD risk modification. DATA SOURCES: Surveys completed by 120 women between the ages of 35 and 60 years, with no known history of CHD. The barriers scale was used to examine women's perceived barriers to CHD risk modification. CONCLUSIONS: Women with access to an NP had less perceived barriers to CHD risk modification.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NPs are ideally suited to decrease th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CHD through education strategies and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barriers women face when attempting to incorporate CHD risk factor modification into their lifestyl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的临床预测指标价值,以便为防治冠心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在该院因胸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73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80例)和非冠心病组(3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各生物化学指标及动脉硬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餐后2h血糖(2hFBG)、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游离脂肪酸(FFA)、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钠尿肽(BNP)、一氧化氮(NO)、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受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DL-C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β=-1.70,P0.05),LDL-C、ApoB、hsCRP、BNP、ET-1及baPWV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β=0.34、0.15、0.28、0.35、0.85、0.98,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血脂指标、hs-CRP、BNP、ET-1及baPWV水平对老年冠心病的预测诊断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