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决奈达隆与胺碘酮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空白期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我科收治的98例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按照术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类型,患者被随机分为决奈达隆组(52例)和胺碘酮组(46例)。比较两组术后3月内房颤复发发生率、术后1月、3月QTc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内,决奈达隆组房颤复发率显著高于胺碘酮组(26.9%比10.9%),P=0.04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QTc均显著延长[决奈达隆组:(423.9±40.0)ms比(439.6±37.7)ms比(441.6±38.7)ms,胺碘酮组:(422.2±29.8)ms比(447.5±30.2)ms比(447.6±23.1)ms],P均<0.01;该不同时间点,两组间QTc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决奈达隆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胺碘酮组(26.9%比47.9%),P=0.032。结论:房颤导管消融术后3个月空白期内,决奈达隆维持窦律疗效不如胺碘酮,而总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心房扑动(房扑)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后新发房扑、于我院行二次消融术,术中明确房扑为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且达消融终点的患者261例。根据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索他洛尔组(n=78)、胺碘酮组(n=39)、普罗帕酮组(n=42)和空白组(n=102)。比较各组患者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结果: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随访(3.7±1.2)个月,索他洛尔组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率(6.4%)低于胺碘酮组(10.3%)、普罗帕酮组(23.8%)及空白组(20.6%),与普罗帕酮组及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胺碘酮组、普罗帕酮组及空白组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口服索他洛尔能更好地预防房颤消融术后新发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房扑二次消融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胺碘酮联合安博维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安博维预防房颤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阵发性房颤复律后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40例。B组常规口服胺碘酮及原发病治疗,A组口服胺碘酮加用安博雏150mg 1次/d及原发病的治疗。疗程12个月。结果A组治疗后房颤复发率明显下降(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联合安博雏能有效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决奈达隆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一种脱碘的苯并呋喃衍生物, 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与胺碘酮类似, 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决奈达隆主要用于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患者的节律控制, 减少房颤/房扑的复发, 并降低再住院风险。不建议决奈达隆用于长程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 以及射血分数减低的房扑或房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规律监测心电图、电解质和肝肾功能, 并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择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113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胺碘酮治疗组(n=62)和非胺碘酮治疗组(n=51),胺碘酮治疗组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600μg/min持续静脉泵入,同时开始给予口服胺碘酮0.23次/日,7天后改为0.22次/日,7天后改为0.21次/日维持。非胺碘酮治疗组则给予洋地黄类或短效β受体阻滞剂治疗。胺碘酮治疗组对术后房颤的转复和窦性心律维持率均高于非胺碘酮治疗组(P<0.001)。结论:静脉及口服胺碘酮重叠应用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房颤可提高房颤的转复率,减少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冠心病手术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195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97例术前口服胺碘酮,开始为200mg,3次/天,连服7天后,改为200mg/天至手术前,术后当天静脉使用胺碘酮,能进食后改为200mg/天口服。B组98例,按常规不予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情况,房颤发生率及心室率的变化。结果A组房颤发生率、房颤时心室率均低于B组(分别为12.4%vs38.8%;112±12次/分vs134±15次/分,P均<0.05)。结论胺碘酮能安全有效降低冠心病手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减慢房颤发生时的心室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尼非卡兰和胺碘酮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中转复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因持续性房颤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术后未能转复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的房颤患者82例,随机分为尼非卡兰组(n=45)和胺碘酮组(n=37),分别给予尼非卡兰(0.3mg/kg负荷量静脉推注,0.4mg·kg~(-1)·h~(-1)维持)及胺碘酮(首剂150 mg静脉推注,3mg·kg~(-1)·h~(-1)维持),观察30 min后患者的窦性心律或规律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转复率,转复时间,QT间期及并发心律失常等相关资料。结果尼非卡兰组总体有效转复率高于胺碘酮组(55.6%vs 32.4%,P0.05);平均转复窦律时间少于胺碘酮组[(13.2±6.1) min vs (19.5±2.5) min,P0.05]。尼非卡兰组10例转为房扑,附加线消融后转为窦律;胺碘酮组有6例转为房扑,附加线消融后转为窦律。尼非卡兰组有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伴室性早搏。胺碘酮组有1例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两组各1例。结论尼非卡兰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应用具有良好的转复效果,转复时间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胺碘酮联合普罗帕酮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91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65例)给予普罗帕酮片150mg口服,1次/8h。B组(68例)给予胺碘酮200mg口服,3次/d,1周后改为200mg口服,2次/d,再1周后改为200mg口服,1次/d。C组(68例)开始给予胺碘酮200mg口服,3次/d,普罗帕酮片150mg口服,1次/8h,治疗1周后,停用普罗帕酮片,同时胺碘酮改成200mg口服,2次/d,再1周后,胺碘酮改为200mg口服,1次/d。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结果住院期间,c组在控制室性期前收缩的时间上明显短于B组;出院后,c组在停药后的3个月里室性期前收缩复发率远低于A组。结论联合使用胺碘酮及普罗帕酮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胺碘酮和毛花甙C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及心房扑动(房扑)的疗效。方法阵发性房颤及房扑发作1~72h,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0例)和毛花甙C组(28例),毛花甙C组静脉注射毛花甙C0.4~0.8mg;胺碘酮组静脉注射胺碘酮150或225mg后改为静脉滴注150~450mg,观察其复律情况,心室率的变化,QT间期及药物副作用。结果毛花甙C组,阵发性房颤24例,复律成功11例,阵发性房扑4例,复律成功2例。胺碘酮组,阵发性房颤25例,复律成功19例,阵发性房扑5例,复律成功3例。两组未复律者心室率均有明显控制,QT间期及副作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毛花甙C组复律平均时间3.5h,胺碘酮组平均复律时间6.5h。结论阵发性房颤及房扑的复律胺碘酮疗效高于毛花甙C,二者心室率的控制及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别,复律时间毛花甙C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静脉应用胺碘酮150m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于10min静脉注入。转复窦性心律后静脉维持(600μg/min),同时口服胺碘酮,每周5d。第1周600mg/d,第2周400mg/d,第3周200mg/d。对照组用普罗帕酮70mg,加入5%葡萄糖液稀释,5min~10min静脉注入。转复窦性心律后次日口服普罗帕酮200mg,8h口服1次,一周后逐渐减量至150mg/d维持。观察两组转复窦性心律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及维持率。结果治疗组转复率为86%,维持率为81%;对照组转复率为84%,维持率为56%。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均可静脉应用于转复阵发性房颤。但胺碘酮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较普罗帕酮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可行性。 3例房颤患者房颤持续时间 2个月至 1年4个月。术前口服胺碘酮 ,1例转为窦性心律伴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 ,1例转为房早与短阵房颤和阵发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 ,1例转为房早与阵发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 )。经导管作点状消融或点状消融加房扑线性消融 ,2例术中房早消失 ,1例房早显著减少 ,经快速心房刺激或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均不能诱发房颤。 1例术后有短阵房颤发作 ,服用莫雷西嗪 ,房颤未再发作。结论 :某些持续性房颤用药物后可转复成窦性心律伴频发房早、房扑或房速 ,局部单点消融或单点消融加线性消融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观察静脉、口服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48例快速房颤患者首先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之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改为0.5mg/min静脉点滴24~48h;同时用药当天给予口服胺碘酮1200mg,第二天为600mg,3天后改为200mg/d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9例,转复率39.6%;3天内45例转复率93.8%。应用胺碘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负荷静脉、口服胺碘酮用药治疗快速房颤可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利伐沙班用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接受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患者分为利伐沙班组(57例)和华法林组(100例)。利伐沙班组: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给予10 mg,2次/d或20 mg,1次/d口服,服用1个月后根据不同临床情况调整剂量,给予10 mg 1次/d或20 mg 1次/d再服用1个月。华法林组: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给予华法林3~6 mg/d,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INR在2.0~3.0,共服用2个月。所有患者从抗凝开始到抗凝结束选用同一种抗凝药物。结果 基线水平的比较除性别外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华法林组和利伐沙班组均未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死亡、脑栓塞、肺栓塞、体循环栓塞)。两组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不明显出血事件利伐沙班组为5%(3/57)、华法林组为11%(1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服利伐沙班用于血栓栓塞低、中危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抗凝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内服用胺碘酮对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是否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分两组:胺碘酮组和对照组,胺碘酮组92例[年龄(56.5±6.87)岁,男性60.0%],对照组54例[年龄(56.5±6.42)岁,男性64.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术后空白期3个月内的复发及住院情况,以及12个月复发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3个月的随访发现,胺碘酮组复发29例(31.5%),对照组复发26例(48.1%),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首次记录到的房颤复发时间显示胺碘酮组复发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Log-rank:P=0.024)。胺碘酮组再住院患者12例(13.04%),对照组15例(27.78%),两组再住院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12个月的随访发现,胺碘酮组92例患者中失访3例,复发23例(25.8%);对照组54例患者中失访2例,复发16例(30.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口服胺碘酮安全,且有效改善患者空白期内的房颤复发,减少再住院率但不能改善术后12个月的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胺碘酮和毛花甙C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及心房扑动(房扑)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取在该院住院治疗的病发阵发性房颤及房扑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毛花甙C治疗组。两组患者分别给予胺碘酮静脉滴注治疗和毛花甙C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后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胺碘酮组复律成功26例(72.2%),毛花甙C治疗组16例(44.4%)。两组比较胺碘酮的治疗有效率较毛花甙C明显偏高(P<0.05)。两组患者给药后心室率均出现明显下降,但两组治疗后差异不显著(P>0.05)。毛花甙C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较胺碘酮组(8.3%)明显偏高(P<0.05)。结论胺碘酮对治疗阵发性房颤及房扑的成功率高,转复律疗效高于毛花甙C,且治疗安全,副作用少。可作为阵发性房颤和房扑患者复律治疗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6.
厄贝沙坦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或联合小剂量胺碘酮在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中的疗效。方法阵发性、症状性房颤患者88例,随机分为厄贝沙坦 胺碘酮、胺碘酮、厄贝沙坦和空白对照组,分别给予厄贝沙坦150mg/d 胺碘酮0.2mg/d、胺碘酮0.2mg/d、厄贝沙坦150mg/d,随访1年。观察房颤复发率、第一次复发间隔、发作频率、房颤持续时间等。结果①房颤复发率:厄贝沙坦 胺碘酮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52.2%,85.0%,p<0.01);②第一次复发间隔:厄贝沙坦 胺碘酮组显著高于厄贝沙坦和对照组(p<0.01;p<0.01),与胺碘酮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胺碘酮组又高于对照组(p<0.05),厄贝沙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发作频率:厄贝沙坦 胺碘酮组显著低于厄贝沙坦组(p<0.01)、对照组(p<0.01)以及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组也显著低于厄贝沙坦组(p<0.05)、对照组(p<0.05);厄贝沙坦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房颤持续时间:厄贝沙坦 胺碘酮组低于对照组(p<0.01)、厄贝沙坦组(p<0.01)和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组也低于对照组(p<0.05)。厄贝沙坦组与对照组、胺碘酮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0.05)。结论单用厄贝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应用,预防房颤复发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用胺碘酮与培哚普利对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律的影响。方法将92例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46例。常规治疗组予以胺碘酮复律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4 mg/d。观察两组4周内的转复率及平均复律时间。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4周转复率明显升高、平均复律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胺碘酮与培哚普利可显著提高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转复率并缩短复律时间。  相似文献   

18.
45例频繁发作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口服国产胺碘酮600mg/d,1周;400mg/d,1周,显效或有效者第3周开始维持量。若无效者继续400mg/d,总共30天。若显效或有效者改服维持量,若仍无效者,停用胺碘酮。维持量200mg/d,6个月后开始减量,3~6月1次,每次每周减400mg。复发者改服600mg/d或400mg/d,1周后再服维持量。结果:45例治疗30天,6个月,1年,2年总有效率分别为88.9%,82.2%,73.3%,64.4%,其中34例随访5年仍达55.9%。副作用2例,发生率4.4%。结论: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疗效显著及远期小剂量维持疗效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患者4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西地兰缓慢静脉推注,0.4 mg/次,1次/d,连续治疗3 d;之后使用地高辛静脉滴注,0.250 mg/次,1次/d,1周后减量至0.125 mg/次,1次/d。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胺碘酮150 mg溶入10%葡萄糖溶液15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注完,连续治疗7 d;之后给予胺碘酮片口服,0.2 g/次,1次/d。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63.64%(χ2=4.98,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对照组为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疗效较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不良反应及疗效,并与胺碘酮作比较。方法选择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39例,随机分为A组(稳心颗粒组)71例,服用稳心颗粒5g/次,3次/d。B组(胺碘酮组)68例,服用胺碘酮600mg/d,连服2周后,减量为400mg/d,再服两周后减量为200mg/d,8周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和B组转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A组心室控制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症状改善明显高于B组(P〈0.05)。不良反应则少于B组(P〈0.05)。结论稳心颗粒转律率小于胺碘酮,心室率的控制基本等同于胺碘酮,且不良反应小,可以作为治疗房颤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