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医学教育的国际合作可以快速提升国内医学教育水平,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水平医学人才。武汉大学医学部通过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长期深入的教育改革合作,逐步形成适合中国学生特点的医学教育新体系。新教育体系符合医学教育的整体性、临床导向性以及终身自主学习的要求,但还需要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促使社会各界以更为前瞻性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审视并思考我国医学教育的未来改革之路。我国现行医学教育的学制学位体系存在多学制学位并存、培养年限长、培养内涵急需优化等问题。通过比较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医学教育模式,建议我国借鉴和遵循医学教育统一学制和独立设置医学学位的一般规律和经验,在现行“5+3”为主体的医学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重构医学教育的学位体系,以“5+3”一体化项目为载体推进新医科的改革,对8 年整体教育进程中医学教育的内涵、目标和教学方式进行系统化的调整、优化和完善,“5+3”一体化和医学8 年制统一授予独立设立的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增强医学教育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并为培养具有多学科素质和全球竞争力的专科医学人才建立体系保障。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健康中国建设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在现行医学教育体系中,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医学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是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必然选择。创新八年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应汲取长学制试办经验,直面现存问题,聚焦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八年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目标引领、厚植基础、面向临床、聚集创新”的办学原则,为我国卫生事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4.
八年制医学教育旨在为我国培养高水平、素质全面、可与国际接轨的高级临床医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八年制医学教育规模逐渐扩大。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八年制医学教育模式日益多元化。作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传统的单一教育评价体系仅关注书面检测及标准化考试,无法满足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需求。本文剖析了当前八年制医学教育现状,提出构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八年制医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通过构建该体系,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评估教学效果,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对真实全面反馈学习情况、提高教学实效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医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更新国内医学教育模式已刻不容缓。文章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以"医学教育改革"或"医学教学模式"为主题,并以"教育改革"或"教学模式"为关键词,对2011—2019年所有已发表论文进行筛选,通过Bicomb软件和CNKI数据分析系统对CNKI数据库2011—2019年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热点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9年我国教育模式改革热点以PBL为首,包括CBL、TBL、MOOC等新型教学模式。国内虽然仍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但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育研究者参与到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大潮中。PBL在我国的推广日新月异,随着我国医学教育水平的逐渐提高,PBL会对我国医学教育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石,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培养“白求恩式卓越医学人才”,探讨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即完善课程培养体系、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搭建多种人文素质践行平台以及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职业精神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教育体系,育人机制坚持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白求恩精神教育,凸显了基础医学教育体系与白求恩精神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通过借鉴成功经验并结合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特点,探索适合于基础医学教育的人文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以培养医疗技能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卓越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在法国接受的医学教育及博士后的学习经历,从客观的角度介绍法国医学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博士生培养理念、培养模式、教学特点等多个培养环节详细分析了法国医学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同时,根据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情况,阐述了如何借鉴法国的教育方式,提升我国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实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医学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代医学教育中存在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内容陈旧等问题,虽历经多次重大改革,取得了较大进步,促进了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但与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卫生事业改革和接轨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辽宁何氏医学院积极探索临床教育教学改革模式,针对PBL学习构建了以能力导向为主并应用新媒体手段的考核评估体系,取得了一定经验,现将改革经验并结合多年医学教学体会对应用新媒体手段培养医学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作以分享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精准医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患者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康复医疗已向"精准康复"方向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也必须顺应这种新的医学模式。我国康复治疗人才培养起步较晚,目前仍以"综合"康复治疗师培养为主,这种"庞杂"的康复治疗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上专业分化培养的现状不接轨,导致培养的人才不精不专,甚至无法与国际专业组织及人员进行对话。这就要求我们要逐步改革目前康复治疗专业教育模式,构建与国际接轨、符合精准医学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立足于国内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现状,从专业设置分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改革、临床实习带教队伍建设等5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开展分方向培养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符合精准医学理念的、满足国际国内需求的高、精、专高水平合格人才,以迎接精准医学教育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科学家是拥有精湛临床技能和创新科研能力的综合性高级医学人才,极大程度上支撑和促进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水平迅速提高,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展高水平、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基础和能力,急需在临床医学科学家的引领下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临床指南。高等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主体,培养目标除了培育优秀的临床医生外,更应以培育临床医学科学家为己任。如何通过高等医学教育促进临床医学科学家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梳理在基础和临床融合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在医学教育中的观察、体会与思考,指出医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侧重点以及可以改进的方向,提出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可行性建议和措施,旨在高等医学教育能够创造更有利于临床医学科学家培养的环境,使更多的优秀医学人才成长为临床医学科学家,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早期临床教育对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0多年来,我校以“早期接触临床”为切入点,坚持对医学生进行早期临床教育,形成了“第一课堂保障早期临床教育、第二课堂充实早期临床教育、第三课堂拓展早期临床教育”的教育模式,扎实培养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面对现代医学教育的新理念、新挑战,结合学校现状,本文提出了加强医学生早期临床教育的新举措,可为地方普通高校的医学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医学微生物学是重要的医学专业必修课程,面向二年级医学生开设.经过持续系统性课程思政建设,医学微生物学先后获批新乡医学院"首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河南省"2021年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其课程思政主要实施举措包括:教师是关键,全员培训强化意识;明确思政目标,修订教学大纲;深入发掘思政元素,编写了53个思政案例;...  相似文献   

13.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实施是中国医学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是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经过多年探索的结果,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大创新,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但是由于相关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医教双方协同不够,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佐治亚瑞金斯大学医学教育具有完备的教学设施、合理的课程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先进的远程教育、务实的教学理念等特点,体现了美国高等医学教育理念、管理方法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5.
精准医学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在合理选择病人自己的遗传、分子或细胞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精准医学的实施将会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造成影响,会把我们的医学教育带到基因水平,会产生新的精准医学相关学科及新的教材,会重新配置现有的医学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6.
北京协和医学院和牛津大学都秉承小规模精英教育的办学理念,本文通过比较其招生、课程体系等培养模式,分析其中的优势及不足,为我国医学精英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深化,人才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瓶颈,老百姓反映的“看病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看好医生难”,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医教协同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培养更多人民满意的好医生。本文在总结近年来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分析了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提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院校教育医学人才教育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加强医教协同、改革完善院校教育;多措并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全面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快建立实施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和人事薪酬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