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在钛表面沉积透明质酸(HA)和壳聚糖(CHI)聚电解质多层膜,并用溴代十六烷对CHI上的氨基季铵化,以评价其杀菌效果.方法 在碱化处理过的钛片上吸附带正电荷的聚乙烯亚氨(PEI),再用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在钛表面交替沉积带负电荷的HA和带正电荷的CHI,并用溴代十六烷(C16H33Br)对CHI上的氨基季铵化,形成Ti-PEI-(HA-CHI)20-N+(C16H33)3Br涂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涂层断面进行表征;以纯钛为对照组,Ti-PEI-(HA-CHI)20和Ti-PEI-(HA-CHI)20-N+(C16H33)3Br-为实验组,分别在其表面进行变形链球菌(S.m)培养24h后用荧光显微镜和SEM检测钛片表面的细菌活性.结果 SEM显示聚电解质多层膜已沉积到钛片表面并具有一定的厚度.荧光显微镜显示纯钛表面有大量的活细菌,Ti-PEI-(HA-CHI)20上细菌数量较少,且有部分死菌;而Ti-PEI-(HA-CHI)20-N+(C16H33)3Br-上细菌几乎全为死菌.SEM结果显示纯钛、Ti-PEI-(HA-CHI)20、Ti-PEI-(HA-CHI)20-N+(C16H33)3Bf 3组钛片上的细菌数量依次减少.结论 钛表面沉积HA/CHI聚电解质多层膜,并对多层膜中的CHI季铵化后,其表面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激光焊接加铜中间层镍钛-不锈钢复合弓丝(Composite Arch wire,CAW)的抗变形链球菌粘附作用。方法:将未与变形链球菌共培养的镍钛弓丝、不锈钢弓丝、复合弓丝及铜丝组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将与变形链球菌共培养的镍钛弓丝、不锈钢弓丝、复合弓丝及铜丝组分别作为实验组,经共培养48 h,进行荧光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经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复合弓丝组加铜中间层处与铜丝表面均呈红色荧光区;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实验组复合弓丝组加铜中间层处与铜丝细菌粘附均少于镍钛弓丝、不锈钢弓丝及复合弓丝的镍钛侧及不锈钢侧;且变形链球菌形态出现溶解与破碎现象。 结论:复合弓丝组加铜中间层处对变形链球菌具有一定的抗粘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钛表面锌元素注入沉积改性后,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及其对变形链球菌黏附和形态的影响。方法:应用全方位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对纯钛试件表面进行锌元素注入沉积,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研究其表面化学组成及各元素百分比;将变形链球菌接种于锌元素注入沉积前、后不同注入沉积时间组的钛样品表面,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在其表面黏附数量和菌体形态的变化。采用SPSS13.0软件包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XPS全谱图显示,锌元素注入沉积改性后,样品由钛、氧、锌和碳元素组成。随着锌元素注入沉积时间的延长,材料表面锌元素含量增高;变形链球菌相应减少,各实验组(Zn-Ti)与商业纯钛组(cp-Ti)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各实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菌体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全方位锌离子注入沉积技术可使纯钛表面形成含有锌离子的改性层,并增加了抗变形链球菌的黏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等离子渗氮对钛表面的组织结构、性能及对变形链球菌黏附的影响。方法:将相同规格的钛片60片经逐级抛光后随机分成抛光组和等离子渗氮表面处理组。测量所有试件表面的粗糙度值,并采用扫描电镜、Axiovert 25CA光学图像分析仪及GDA750对钛表面渗镀层的表面形貌情况进行分析;将材料接种于变形链球菌悬液1h,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黏附细菌的数量。结果:等离子渗氮表面处理仅使纯钛表面粗糙度略微增加,并均在0.2μm以下;扫描电镜显示,等离子渗氮表面处理后材料表面的原始划痕消失;GD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等离子渗氮表面处理后,表面主要由氮化钛化合物组成。经渗氮处理后,纯钛黏附细菌的量显著减少。结论:纯钛经等离子渗氮表面处理后形成了稳定的改性层,且能减少细菌的黏附。  相似文献   

5.
目的尝试在纯钛钛片表面构建胶原/透明质酸聚电解质复合膜涂层,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方法纯钛钛片表面经打磨抛光及氧化性混酸溶液处理,得到表面富含钛羟基的基底面(设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着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将I型胶原和透明质酸引入到钛片表面(设为实验组)。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接触角实验对两组钛片的表面进行表征。最后,在两组钛片表面培养成骨前体细胞,检测其早期粘附、增殖及分化的能力。结果 SEM结果显示,对照组钛片的表面非常平整,高倍镜下发现其表面有很多直径为数十纳米的颗粒状结构。而实验组钛片的表面也很光滑,高倍镜下也可见很多纳米颗粒,但其直径较对照组为小。XPS分析发现实验组钛片表面元素成分氮的含量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而不断升高。接触角实验显示实验组钛片表面的可湿性随着钛片表面聚电解质组装层数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实验组钛片表面的接触角较对照组小。实验组钛片明显促进了成骨细胞的早期粘附(P<0.05),而且培养在实验组钛片表面的细胞增殖得更快(P<0.05)。同时,在实验组钛片表面生长的成骨细胞分化能力更强。结论 I型胶原和透明质酸能够被成功的组装到纯钛钛片表面,该涂层结构有利于成骨前体细胞的生长,显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冷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后纯钛表面性能变化及对成骨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以冷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纯钛片为实验组,未处理的纯钛片作为对照组。(1)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两组钛片表面的化学元素和价键状态,并应用静态接触角测量仪测量两组钛片表面的接触角。(2)通过MTT细胞增殖检测和划痕实验比较两组钛片表面接种的MC3T3-E1成骨细胞增殖和迁移速度。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实验组钛片表面TiO2和Ti-OH的相对含量百分比较对照组增加;实验组钛片表面的接触角为10.55° ± 0.94°,对照组钛片表面的接触角为46.68° ± 2.7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且实验组钛片表面的接触角随着在空气中放置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增大,2 h后趋于稳定。(2)实验组钛片表面的MC3T3-E1成骨细胞增殖和迁移速度均明显较对照组快(P < 0.05)。结论 冷常压等离子体处理纯钛片表面后能增加其表面的亲水性,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可加快种植体植入后与骨组织的整合并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冷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纯钛片表面亲水性会在空气中迅速降低,因此须将处理后的种植体立即植入种植窝洞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厌氧环境下变形链球菌粘附对2种抛光方式的纯钛及钛合金表面腐蚀的影响.方法:将牙科用纯钛、钛合金材料制备成30mm×8mm×1mm板片,各32片,分为2组,分别进行机械抛光和电化学抛光.再将每组试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培养基对照组、3个月实验组和6个月实验组.将试件放入各组对应的试管,置于95%N2、5%CO2、37℃环境中,细菌每周传代1次,试件按各组预定时间取出,消毒灭菌.以表面轮廓仪测试各组试件表面粗糙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试件表面形态变化,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纯钛实验组较对照组粗糙度无显著差异(P>0.05),钛合金实验组较对照组粗糙度有显著差异(P<0.05).同种材料2种抛光方式下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粗糙度变化无显著差异.扫描电镜下可见纯钛及钛合金试件表面存在腐蚀.纯钛表面腐蚀孔较钛合金少.结论:变形链球菌黏附对纯钛、钛合金表面产生腐蚀,单纯机械抛光和电化学抛光对变形链球菌腐蚀作用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纯钛种植体的2种表面处理对细菌黏附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2种表面处理(等离子渗氮和物理气相沉积TiN涂层)对钛表面的组织结构、性能及对变形链球菌黏附的影响.方法: 将相同规格的钛片经逐级抛光后分别随机分成3 组,每组3 片,依次为抛光组,渗氮表面处理组,TiN涂层表面处理组.以抛光钛作为对照.测量所有试件表面的粗糙度值,并采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Axiovert 25CA)及辉光放电光谱仪(GDA750)对钛表面渗镀层的表面形貌进行分析;将材料接种变形链球菌悬液1 h,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黏附细菌的数量.结果:2 种表面处理仅使原有表面粗糙度略微增加,均在0.2 μm以下;扫描电镜显示2 种表面处理后材料表面的原始划痕消失;GD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2 种表面处理后,表面主要由氮化钛化合物组成.经2 种处理后,钛表面黏附细菌的量显著地减少,而2 种表面处理间细菌黏附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纯钛经2 种表面处理后形成了稳定的改性层,且能减少细菌的黏附.等离子渗氮技术有望作为种植体穿龈部和种植体基台部的表面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钛种植体的不同表面粗糙度对变形链球菌及血链球菌黏附的影响.方法:用光电3-D表面测量系统测定两种纯钛片机械切割表面和大颗粒喷砂酸蚀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将钛片与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共同培养,培养时间分别为4h,1d和5d.通过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法及结晶紫染色法,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种细菌在两种粗糙度钛片上的黏附量.结果:机械切割表面和大颗粒喷砂酸蚀表面钛片的表面粗糙度Ra值分别为1.25 μm和4.25 μm.CFU计数显示,在不同的培养时间点,两组钛片上的变形链球菌及血链球菌活菌黏附数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晶紫染色显示,在不同的培养时间点,大颗粒喷砂酸蚀组钛片上血链球菌的细菌黏附总量均多于机械切割组钛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培养早期(4h),大颗粒喷砂酸蚀组钛片上变形链球菌的细菌黏附总量大于机械切割组钛片;但在培养后期(1 d,5 d)两组钛片上变形链球菌的细菌黏附总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片不同表面粗糙度对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的活菌黏附数量无影响,但粗糙表面上黏附的细菌及基质总量大于中度粗糙表面.对于变形链球菌而言,粗糙度对细菌及基质黏附总量的影响随着生物膜的成熟而消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氟对纯钛表面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黏附的影响。方法采用四唑盐比色法检测经不同浓度氟化钠人工唾液浸泡24 h后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在纯钛表面的黏附情况,并用原子力显微镜分析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黏附后纯钛表面的粗糙度及表面形貌。采用SPSS 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不同浓度氟化钠人工唾液浸泡后,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在纯钛表面黏附的OD值随着氟化钠浓度的升高越来越大:0 g/L < 0.5 g/L < 1.0 g/L < 2.0g/L (P<0.05)。此外,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黏附后,纯钛表面的粗糙度Ra值随着氟化钠浓度的升高也越来越大:0 g/L < 0.5 g/L < 1.0 g/L < 2.0g/L (P<0.05);纯钛的表面形貌有明显差异,无论是经变形链球菌还是经血链球菌黏附后,随着氟化钠浓度的升高,纯钛表面均变得越来越粗糙、不平整。结论经不同浓度氟化钠人工唾液浸泡后,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在纯钛表面的黏附、黏附后粗糙度及表面形貌结果一致,提示氟化钠加剧了纯钛的腐蚀,使得纯钛表面的粗糙度增加,进而促进了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在纯钛表面的黏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钛表面构建聚L赖氨酸(PLL)-海藻酸钠(ALG)多层膜,并在膜层中导入纳米银颗粒,以评价其杀菌效果。方法 利用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将带正电荷的PLL与带负电荷的ALG在钛片上交替吸附沉积形成聚电解质多层膜,再用盐诱导相分离技术在多层膜中形成一定尺寸的微孔并在其中包裹纳米银粒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能谱分析(EDX)对表面进行表征。并与变形链球菌共培养,观察对细菌的粘附和杀灭的作用。结果 SEM、FTIR和EDX分析证实:多层膜成功沉积在钛片表面,并且纳米银粒子被包裹于其中。荧光显微镜显示纯钛表面有大量的活细菌,沉积聚电解质多层膜后细菌数量减少,导入纳米银离子之后附着于钛片上的细菌数量更少,并且随着膜层数的增多,银离子含量增加,抗菌效果也增强。SEM结果与荧光结果一致。结论 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在钛金属表面沉积载银PLL-ALG聚电解质多层膜,能抑制细菌的粘附。同时,随着膜层数的增加,银粒子含量增加,抗菌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纯钛表面进行抗菌改性,以降低纯钛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种植术的成功率。方法 采用水相硅烷化方法,将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组装在湿化学法处理的钛表面上,并将纳米银被覆在该表面上,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能谱(EDX)对该改性表面理化性能进行分析,观察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改性后的钛表面有不规则纳米银颗粒散在的附着在其表面上,XPS分析显示银的含量为6.8%。经过24 h需氧培养,纳米银改性钛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达到94.23%,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达95.34%。结论 经过纳米银改性后的钛片具有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设计合成新型的含长链烷基季铵盐的纳米抗菌无机填料,以赋予牙科复合树脂更优良的抗菌性能。方法 在分子设计和筛选的基础上,制备了长链烷基季铵盐修饰的纳米抗菌二氧化硅填料,并对填料的抗菌性能进行评价。为进一步提高抗菌填料与树脂的结合力,采用硅烷偶联剂对抗菌填料表面进行了处理,并用红外光谱法对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新型纳米抗菌无机填料加入牙科复合树脂中,观察其在复合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情况,同时与商品化的Tetric N-Ceram纳米瓷化复合树脂进行对比;并以变异链球菌为对象,研究复合树脂的抗菌性能。结果 长链烷基季铵盐成功接枝到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表面;新型纳米抗菌无机填料的抗菌性能优于含短链烷基季铵盐的抗菌无机填料;偶联处理后的纳米抗菌无机填料在树脂基体中分散均匀,与树脂结合紧密,与Tetric N-Ceram纳米瓷化复合树脂类似;改性后的复合树脂抗菌性能良好。结论 含长链烷基季铵盐的纳米抗菌无机填料抗菌性能良好,经过表面偶联处理后可以很好地与牙科复合树脂共混,提高了牙科复合树脂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4.
《Dental materials》2022,38(1):169-182
ObjectiveImplant-related infections are a primary reason for implant failures that affect millions of patients. It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develop novel implants that possess the dual functions of osteogenesis-promo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1) develop novel dual-functional titanium (Ti) implants by combining oxygen non-thermal plasma and covalent bonding of antibacterial organosilicon quaternary ammonium monomers; (2) investigat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bioactivity and antibacterial effects of the modified implants for the first time.Methods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ified Ti surfaces were tested. Adherence and viability of rat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s (rBMSCs) on the surface were evaluated. Metabolic activity of biofilm on the surfaces were measured. The stability of the dual-function after 5000 thermal cycles was also evaluated.ResultsThe presence of chemical bonding between Ti and organosilicon monomers demonstrated covalent immobilization of the antibacterial agents. The water contact angle of the treated Ti surfaces decreased from 70.98 ± 3.68° to 59.86 ± 4.91°. The adhes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rBMSCs on the modified Ti were increased by 40%, 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metabolic level of biofilms on modified Ti were reduced by more than half, compared to control (P < 0.05). The modified Ti implants exhibited cell-promotion and antibacterial stability after thermal cycles.SignificanceThe new dual-functional Ti implant is promising to promote osteogenesis while simultaneously preventing infections. Furthermore, the novel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processing methods have applicability to enhancing a wide range of other implants to improve bioactivity and combat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合成新型的纳米抗菌无机填料,为赋予牙科复合树脂抗菌性能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有机合成的方法,首先合成了季铵盐:N,N,N-三甲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1-碘化铵,然后再将其枝接到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得到新型纳米抗菌无机填料季铵盐修饰纳米二氧化硅,并对合成产物结构进行表征。然后以变异链球菌为对象,研究季铵盐修饰纳米二氧化硅的抗菌性能。结果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季铵盐成功地枝接到了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表面。与对照组相比,新型纳米抗菌无机填料对变异链球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P<0.01)。结论季铵盐修饰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可以用来提高牙用复合树脂的抗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己定修饰多孔钛的抗菌性能及其对成骨细胞黏附及增殖的影响,为构建具有抗菌性能的种植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直径10.0 mm、厚度1.5 mm的光滑纯钛试件,以碱热处理后钛试件为对照组、碱热处理+共价结合氨基硅烷的钛试件为硅烷化组、碱热处理+共价结合氨基硅烷+戊二醛接枝氯己定的钛试件为接枝组。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试件表面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元素组成、接触角测量仪分析亲水性(每组6个)、酸性橙Ⅱ法分析氨基或亚胺基团含量(每组5个);用光密度法测定氯己定组5个钛试件的氯己定接枝密度;用死活菌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涂板计数法、抑菌环法评价各组钛试件抗菌能力,甲基噻唑基四唑法评价各组与成骨细胞共培养1、3、5 d后的细胞活性,细菌-细胞共培养评价有菌环境中各组钛试件的细胞黏附能力。结果氯己定接枝后多孔钛表面的孔隙减小,C、N、Cl原子百分含量增加,接触角下降至37.5°±4.0°,氯己定接枝密度为(5.07±0.39)μg/cm^2;死活菌染色及扫描电镜显示氯己定组仅有少量细菌黏附且细菌壁破裂;氯己定组菌液涂板仅见零星菌落,抑菌环透亮;细胞培养1、3 d氯己定组细胞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5 d氯己定组细胞活性(0.547±0.087)显著小于对照组(0.751±0.056)(P<0.05);细菌-细胞共培养显示对照组钛表面黏附大量细菌,氯己定组钛表面黏附大量细胞,且细胞形态良好。结论氯己定接枝修饰的多孔钛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在有菌环境中可保障细胞黏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有机硅季铵盐溶液浸泡处理纯钛试件,研究该方法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抗菌效果.方法 制作纯钛试件,将其随机分为A~F的6组,A~E组分别用浓度为1%、5%、10%、30%、60%的有机硅季铵盐溶液对纯钛试件进行抗菌处理,F组用蒸馏水浸泡处理作为对照,每组再分4小组,各小组处理时间分别为30、60、120、240 min,用比浊法统计分析有机硅处理后的纯钛试件对白假丝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将试件分别进行0、2 500、5 000、10 000次的冷热循环实验后再进行细菌培养,检验有机硅季铵盐是否具有长效抗菌性.结果 不同处理浓度对白假丝酵母菌生长有影响;不同处理时间对白假丝酵母菌生长无影响;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两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1%的有机硅季铵盐浸泡纯钛即可使其产生抗菌性,浸泡120 min抗菌效果最佳.冷热循环5 000次后纯钛仍具有抗菌性;10 000次后无抗菌性.结论 有机硅季铵盐溶液浸泡纯钛,对白假丝酵母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可使纯钛具有长效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8.
氟离子注入钛表面改性抗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氟离子注入纯钛进行表面改性后,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及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粘附和形态的影响。方法应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装置对钛试件进行氟离子注入,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研究其表面化学组成及各元素百分比;将牙龈卟啉单胞菌接种于氟离子注入前、后的钛样品表面,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在其表面粘附数量和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XPS全谱图显示氟离子注入后样品由钛、氧、氟和碳元素组成,且随着氟离子注入时间的延长,材料表面氟元素百分比增高;氟离子注入钛表面改性可影响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粘附数量和菌体形态。结论氟离子注入可成功的将氟元素引入纯钛表面形成含有金属氟化物的表面改性层,该层可有效地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粘附并影响其菌体形态,提示其具有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9.
氨基注入钛表面及其微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氨基基团注入纯钛表面后,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方法 在室温下将氨基以每平方厘米5×1017, 1×1017和5×1016离子的注入剂量注入到纯钛表面,注入能量为100 keV,离子束电流密度为10μA/cm2。对改性材料进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以研究注入后材料表面的化学成分,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材料注入前后表面物理结构的变化。结果 得到了XPS全谱、结合能值以及扫描电镜照片,发现注入后,样品表面由氧、钛、碳、氮元素组成, 用高斯拟合对材料表面可能存在的元素化学状态进行了分析。扫描电镜结果发现材料表面结构在注入前后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氨基基团注入可成功地将有机氨基基团引入到纯钛材料表面,形成以TiN为主的含钛、氨基化合物的改性层。此方法对材料本体的机械性能及粗糙度等方面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表面接枝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酸胆碱(2-methacryloyloxyethyl phosphorylcholine,2-MPC),制备一种具有抗菌能力的牙周引导组织再生膜。方法:用紫外光接枝聚合法将2-MPC接枝于PLGA表面,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验证接枝的成功,并用扫描电镜观察样品改性前后的表面形貌。以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株,在已接枝的和未接枝的样品表面接种1×106 CFU/mL浓度的细菌悬液,37℃孵育4 h,梯度脱水后扫描电镜观察。并且在材料表面接种小鼠成骨细胞系MC3T3-E1培养12 h,进行活细胞染色观察样品表面细胞形态。结果:红外和扫描电镜结果证明2-MPC成功接枝于PLGA膜表面,抗菌实验结果显示接枝后的材料抗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能力显著提高,并且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证明,表面接枝2-MPC在有效提高材料抗菌能力的同时,2-MPC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并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在PLGA表面接枝2-MPC可以获得一种具有优良抗菌性能的牙周组织引导再生膜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