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成人正常胸、腰椎体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VNCa)骨髓成像的量化标准值。方法 对2016年8—1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名正常体检者进行前瞻性胸、腰椎双源双能量CT扫描,按年龄、性别分为<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以及≥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4组各50人。在虚拟去钙技术下,测量获得T3~L5各椎体的骨髓CT值,再根据测得的各椎体的骨髓CT值的相近程度分成T3~T5、T6~T9、T10~L1、L2~L5 4部分并取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上述测量参数在不同年龄分组及性别分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45岁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29.00±10.62)HU、(-35.81±12.36)HU,均高于≥45岁组的(-41.67±17.16)HU、(-44.81±14.35)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6、-4.746,P值均<0.01)。<45岁女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27.76±9.55)HU、(-37.56±9.05)HU,均分别高于≥45岁女性组的(-37.80±15.97)HU、(-45.45±14.0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8、3.339,P值均<0.01);<45岁男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30.73±12.16)HU、(-33.91±14.64)HU,均分别高于≥45岁男性组的(-46.07±17.42)HU、(-44.68±14.8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5、3.653,P值均<0.05);<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4,P<0.05);<45岁组和≥45岁组的男、女性间腰椎的骨髓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对象胸、腰椎体的骨髓CT值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463、-0.402,P值均<0.01)。对于T3~T5、T6~T9、T10~L1、L2~L5 4段椎体平均骨髓CT值而言,<45岁组的各段骨髓CT值均高于≥45岁组的骨髓CT值(P值均<0.01);不同性别间比较,仅≥45岁组的T6~T9、T10~L1椎体节段骨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7、-2.326,P值均<0.05)。本组检测者CT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4.53~18.79(8.73±2.98)mGy和117.34~1678.42(421.53±230.85)mGy·cm,有效辐射剂量为(6.35±3.43) mSv。结论 正常人胸、腰椎双源双能VNCa骨髓成像的量化CT值较为稳定,可为椎体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的量化标准值,且其辐射剂量值并未增加甚至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西北地区国人正常髌股关节CT影像相关解剖学测量数据在不同性别间差异,为人工膝关节假体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5月—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募的78名志愿者156侧正常膝关节CT影像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美国GE Revolution CT机,对78名志愿者自髂棘至足底进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两侧髌骨厚度、髌骨关节面厚度、髌骨宽度、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髌骨纵向长度、髌骨关节面长度、股骨左右径、股骨前后径、前股骨偏心距、滑车沟角。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间各观测指标的差异;应用线性回归模型控制年龄、身高、体质量偏倚,再次分析不同性别间各测量指标的差异,并对所有观测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78名志愿者,不同性别间年龄、身高、体质量、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70、17.602、11.366、4.377,P值均<0.01)。在控制年龄、身高、体质量偏倚前,男性髌骨厚度、髌骨关节面厚度、髌骨宽度、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髌骨纵向长度、髌骨关节面长度、股骨左右径、股骨前后径、前股骨偏心距分别为(22.39±1.53)mm、(11.75±0.94)mm、(47.04±2.81)mm、(27.18±2.16)mm、(45.18±2.74)mm、(30.60±2.28)mm、(86.31±3.94)mm、(66.76±3.26)mm、(6.37±1.38)mm,均明显大于女性的(19.75±1.29)mm、(10.91±0.95)mm、(40.47±2.30)mm、(23.37±1.61)mm、(38.74±2.51)mm、(26.76±1.70)mm、(74.28±3.00)mm、(60.07±2.89)mm、(5.63±1.3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92、5.582、16.024、12.518、15.303、11.969、21.545、13.581、3.381,P值均<0.01);控制偏倚后,髌骨关节面厚度和前股骨偏心距男性、女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指标男性、女性之间差异仍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7、6.581、5.207、4.673、3.045、8.053、2.331,P值均<0.05)。而滑车沟角男性为139.43°±4.78°,女性为138.29°±4.22°,无论是否控制年龄、身高、体质量偏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滑车沟角与年龄、髌骨关节面厚度、前股骨偏心距之间呈负相关,其他观察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在呈正相关的指标中,前股骨偏心距与其他指标相关系数均<0.30,呈弱相关性;滑车沟角除与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相关系数为0.32外,与其他指标相关系数均<0.30,呈弱相关性。结论 不同性别间正常髌股关节CT影像相关解剖学测量数据存在差异,即使在同样大小的股骨或髌骨时,前股骨偏心距与滑车沟角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因此,在设计膝关节假体时不仅要根据性别不同满足患者的需要,同时应注意股骨前髁设计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CT三维重建及3D打印技术进行改良髂骨螺钉技术的相关解剖学观测及钉道设计,探讨改良髂骨螺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2017年3月佛山市中医院60例患者骨盆CT检查数据,其中男女各30例,年龄21~65岁,骨骼发育均成熟且排除骨盆疾病。首先采用患者CT DICOM数据,使用Mimics Research 21.0软件进行骨盆CT三维重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骨盆3D打印模型。在60例骨盆CT三维重建模型上,分别按照传统髂骨螺钉(对照组)和改良髂骨螺钉(改良组)两种不同方法模拟植钉,测量最大进钉深度、尾向倾角、外向倾角、入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与中线距离、钉道最窄髂骨厚径,测量数据分别纳入对照组和改良组,并进行组间、组内比较。在骨盆3D打印模型上采用改良髂骨螺钉技术分别植入直径7.5 mm长80 mm的髂骨螺钉,观察植钉成功率以及有无螺钉穿出或钉道受阻情况。结果 改良组以髂后上棘向尾侧1 cm处、髂骨缘内半中心点为进钉点,以髂前下棘与髋臼上缘中点为进钉方向,尾向倾角为28.6°±4.2°、外向倾角为32.8°±4.9°,为改良组的髂骨螺钉钉道。对照组的最大进钉深度(123.6±5.0)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4.5±3.6)mm、尾向倾角29.5°±2.1°、外向倾角31.4°±5.1°,与改良组的最大进钉深度(122.1±5.8)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5.4±2.7)mm、尾向倾角28.6°±4.2°、外向倾角32.8°±4.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的入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0.0±0.0)mm、与中线距离(44.3±4.9)mm,与改良组的入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16.5±2.9)mm、与中线距离(32.1±4.3)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72、14.496, P值均<0.05)。改良组中男性最大进钉深度(124.9±6.1)mm、外向倾角33.4°±5.6°、入钉点与髂后上棘垂直距离(17.3±1.9)mm、与中线距离(33.2±3.8)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5.5±2.9)mm,与女性最大进钉深度(122.3±5.5)mm、外向倾角32.2°±5.6°、入钉点与髂后上棘垂直距离(16.1±2.9)mm、与中线距离(31.0±4.8)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4.9±2.9)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中男性尾向倾角30.3°±3.6°与女性尾向倾角26.9°±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2, P<0.05)。60例3D打印模型均顺利植入髂骨螺钉,植钉成功率100%,未见螺钉穿出或钉道空间受限情况。结论 改良螺钉钉道的最大进钉深度、钉道最窄厚径、尾向倾角、外向倾角恒定,均能满足长度为8 cm、直径7.5 mm的髂骨螺钉,符合临床髂骨螺钉的植入安全性;改良后的进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与中线距离,较传统进钉点更接近L5、S1椎弓根螺钉进钉点所在的直线,方便安装,并可降低进钉点切迹,减少并发症。改良髂骨螺钉是髂腰固定手术中一种较佳的髂骨植钉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D打印骨骼模型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32~67岁,平均52.3岁。病变节段均为L4/5节段,其中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18例,侧方型椎间盘突出40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4例;合并侧隐窝狭窄8例。采用WSPS V1.0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处理影像学检查数据,生成3D打印机可识别的GCODE格式文件。使用聚乳酸材料,用3D打印机打印出完整的病变节段腰椎骨骼模型。依据病变部位将两侧椎间孔分为患侧组与健侧组,在骨骼模型上确定“5点2线”解剖标志,测量椎间孔的“3距1角”(椎间孔宽度、椎间盘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以及上关节突腹侧倾斜角)。患侧均行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并根据术中是否行椎间孔成形术,将患侧组椎间孔又分为成形组与未成形组。比较骨骼模型患侧组与健侧组椎间孔的3距1角,以及成形组与未成形组患者患侧椎间孔的3距1角。结果 62例打印模型中,患侧组椎间孔宽度、椎间盘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以及上关节突腹侧倾斜角分别为(6.30±1.71)mm、(4.88±1.63)mm、(21.07±3.78)mm、16.28°±1.13°,健侧组分别为(7.27±1.86)mm、(5.31±1.71)mm、(18.57±3.34)mm、25.72°±1.03°;患侧组椎间孔宽度、上关节突腹侧倾斜角均小于健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3、2.877,P值均<0.05),而椎间盘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行椎间孔成形38例,行椎间孔成形24例。成形组患侧椎间孔宽度、椎间盘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以及上关节突腹侧倾斜角分别为(4.77±0.83)mm、(4.97±1.35)mm、(16.23±2.02)mm、11.50°±2.15°,未成形组分别为(7.42±1.24)mm、(5.19±1.88)mm、(16.63±1.94)mm、22.22°±4.28°。成形组的椎间孔宽度及上关节突腹侧倾斜角均小于未成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81、8.001,P值均<0.05);而椎间盘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采用3D打印骨骼模型,术前可以精确测量椎间孔形态的各项参数、建立试行通道、选择手术入路和方式、预判椎间孔成形、预估手术难度,对经皮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术中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国人健康成人颈椎和腰椎体积骨密度值(vBMD)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招募770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329名,女441名,年龄21~59岁。志愿者按年龄分为4组:A组(21~30岁)142人,B组(31~40岁)262人,C组(41~50岁)263人,D组(51~60岁)103人。采用日本TOSHIBA 128排CT机对志愿者行颈椎和腰椎定量CT扫描,并使用Mindways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C2~C7、L2~L4椎体的vBMD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颈、腰椎中vBMD在不同性别、年龄组、节段的分布情况,男性、女性颈腰椎间各椎体vBMD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男性志愿者C2~C7和L2~L4椎体vBMD分别为(288.40±60.63)、(275.71±56.33)、(283.91±59.62)、(278.95±53.76)、(253.38±49.99)、(217.94±44.96)和(151.64±31.74)、(145.22±31.77)、(147.16±35.81)mg/cm3,女性志愿者分别为(329.24±74.34)、(313.88±67.86)、(328.54±73.40)、(323.22±72.53)、(286.44±66.36)、(251.53±58.63)和(168.50±37.10)、(160.78±37.00)、(162.81±37.10)mg/cm3。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颈椎及腰椎的体积骨密度值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志愿者同一年龄组内比较:C2~C7不同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L2~L4不同椎体的v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志愿者同一年龄组内比较:C2~C7不同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组L2~L4各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组v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志愿者,在任何年龄组,颈椎vBMD均>200 mg/cm3,腰椎vBMD值均<200 mg/cm3,颈椎vBMD值均高于腰椎(P值均<0.01)。男性、女性颈腰椎不同椎体间vBMD值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男性=0.509~0.968, r女性=0.658~0.976, P值均<0.01);男性中,r颈椎间=0.667~0.928,r腰椎间=0.850~0.968,r颈椎与腰椎间=0.509~0.675;女性中,r颈椎间=0.754~0.933,r腰椎间=0.956~0.973,r颈椎与腰椎间=0.658~0.752;颈椎间或腰椎间vBMD相关系数均高于颈腰椎之间相关系数。结论 颈椎和腰椎vBMD在不同性别、年龄、节段分布存在差异,但各椎体vBMD均存在中-强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监测骨质疏松、评估骨折风险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正常成人完整骨盆CT扫描三维重建数字化测量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度,为临床提高髂骨与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提供影像解剖学参数支持。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行CT三维重建检查的正常成人完整骨盆数据,其中男60例(120侧)、女40例(80侧),平均年龄42.18岁。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0.0软件,去除周围软组织、骶骨以及双侧股骨,建立完整双侧独立的三维髋骨模型;将髂骨翼分为前、中、后三区,依据骨盆相关骨性标志标记髂骨翼各分区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并利用Mimics软件进行测量。比较同性别左右侧、不同性别间相应倾斜角的差异,以及不同部位倾斜角的差异。结果 男性和女性的前、中、后区倾斜角分别为142.40°±5.62°和142.03°±4.82°,130.78°±5.75°和126.37°±6.17°,101.27°±5.40°和100.46°±5.44°。同性别左、右侧前、中、后区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间前区与后区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中区倾斜角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6, P<0.05)。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前、中、后三区倾斜角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在不同性别、不同部位有一定变化,该解剖学参数可以为术中指导髂骨与髋臼骨折解剖复位提供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从整体角度提高骨盆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并能评价骨折的旋转移位情况,弥补Matta评价标准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量MSCT影像成人寰枢正中关节间隙(MADI)的正常值范围,探讨MADI值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年8月—2014年7月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18岁以上行寰齿关节MSCT扫描的700例患者影像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排除外伤、累及上颈椎各类疾病者,按年龄分为18~24岁、25~29岁、30~39 岁、40~49岁、50~59 岁、60~69 岁 和≥70 岁7组,每组入选100例。对寰齿关节正中矢状位CT影像进行多平面重组,并测量寰椎前后结节中点连线经过寰齿关节间隙的长度,即MADI。计算不同年龄组患者MADI值,并采用线性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MADI值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结果 7组由低至高不同年龄患者的MADI值依次为(1.77±0.39)mm、(1.61±0.37)mm、(1.58±0.36)mm、(1.41±0.29) mm、(1.34±0.28)mm 、(1.31±0.29)mm、和(1.06±0.47)mm,MADI 随年龄增加而递减 (r=-0.511, P<0.01)。男性MADI(1.50±0.36)mm,女性MADI(1.38±0.34)mm,MADI 在不同性别之间无相关性 (r=0.000, P>0.05)。结论 在MSCT正中矢状位上MADI值与年龄呈负相关,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矢状化小关节角度(FJA)与退变性腰椎滑脱(DLS)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单节段L4/5 DLS住院患者89例纳入DLS组,按年龄分为A1、B1两亚组,A1组44例(男14例、女30例),年龄<65岁;B1组45例(男17例、女28例),年龄≥65岁。对照组100例为同期骨科门诊腰腿痛患者,性别、年龄与DLS组相当,但未见腰椎滑脱者。按年龄分为A2、B2两亚组,A2组54例(男18例、女36例),年龄<65岁;B2组46例(男15例、女31例),年龄≥65岁。在腰椎CT软组织窗测量各组L4/5和L3/4节段FJA,并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FJA、小关节不对称(FT)程度和小关节退变分级之间的差异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DLS组内,L3/4节段A1组和B1组FJA分别为54.73°±7.26°和56.60°±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A1组、B1组FJA分别为58.43°±10.41°和63.28°±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L3/4节段A2和B2组FJA分别52.16°±10.07°和54.66°±8.66°,L4/5节段A2组、B2组FJA分别为45.36°±7.78°和47.82°±9.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LS组与对照组L3/4、L4/5节段FJ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内各亚组间FT比较,L3/4与L4/5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LS组与对照组组间FT比较,在L4/5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3/4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4/5节段及L3/4节段,小关节退变程度DLS组均高于对照组, DLS组内B1组均高于A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对照组内两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LS患者具有更加矢状化的FJA,这可能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二次重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P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经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152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TLIF组(80例)和PLIF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采用腰痛VAS和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TLIF组和PLIF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8±225)mL和(772±32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4, P<0.01);手术时间分别为(3.84±1.00)h和(3.94±0.99)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6, 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80、-0.770,P值均>0.05),但术后3个月时TLIF组VAS评分(3.6±1.4)分较PLIF组(4.3±1.1)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51, P<0.05)。两组间JOA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22、0.522、-1.070, P值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LIF和P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TLIF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腰痛恢复更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及腰椎前凸角(LL)测量上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月行外科支具治疗或手术治疗且密切随访的120例AIS患者的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和仰卧位MRI全脊柱重建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站立位X线全脊柱正侧位片上分别测量主弯侧凸Cobb角、TK及LL。于患者仰卧位MRI全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片上的相同节段测量侧凸Cobb角、TK和LL。应用配对t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两组之间测量值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 120例站立位X线片上和仰卧位MRI上主弯侧凸Cobb角分别为33.8°±20.1°和24.9°±18.3°,TK分别为15.2°±9.7°和10.5°±7.7°,LL分别为43.6°±13.8°和37.1°±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站立位X线片上和仰卧位MRI上主弯侧凸Cobb角、TK和LL均有相关性,r分别为0.920、0.706和0.565(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Y站立位X线侧凸Cobb角=0.901×X仰卧位MRI侧凸Cobb角 +12.517、^Y站立位X线TK=1.055×X仰卧位MRI TK+3.865、^Y站立位X线LL=0.718×X仰卧位MRI LL+17.135。结论 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片在AIS患者主弯侧凸Cobb角、TK及LL的测量具有差异且呈线性相关,利用仰卧位MRI可计算出站立位X线片上患者的侧凸Cobb角、TK和LL。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在股骨标本单髁置换(UKA)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性依据。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2月选取复旦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成人股骨标本40根,男性22根、女性18根,年龄35~78岁,身高152~178 cm。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导板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导板组采用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辅助UKA手术,术前采用薄层CT扫描对股骨进行医学图像数据采集,然后利用3D反求技术进行导航模板的设计,再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并进行UKA术。对照组在UKA术中采用传统定位截骨。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疗小组完成。评估两组标本的股骨侧手术截骨时间,并采用影像学评价下股骨假体力线和假体位置。结果 导板组术中导板与股骨髁骨性解剖结构贴合紧密,无明显移动。导板组与对照组手术截骨时间分别为(3.31±0.56) min和(4.45±0.74) min(t=-5.500, P<0.01),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分别为1.31°±0.86°和2.84°±1.58°(t=-3.789,P<0.01),股骨假体后倾角度分别为8.84°±0.60°和6.25°±1.96°(t=5.66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导板组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及后倾角更接近0°和10°,并且离散度小。结论 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用于UKA术能提高股骨假体冠状位和矢状位力线的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HOA)患者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行单侧HOA的29例患者(HOA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40~66(51.6±5.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2017年7月—2018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常规行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的4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2~68(49.2 ± 6.8)岁。术后采用 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评定髋关节功能。在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HOA组术前、术后1年和正常对照组的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骶骨骨盆角(SPI)、骶骨骨盆后角(SPPA)。结果 HOA组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6个月。HOA组术前、术后1年PT分别为6.0°±10.6°、6.3°±10.8°,SS分别为38.8°±8.6°、38.4°±7.1°,正常对照组PT为 12.4°±8.4°,SS为31.2°±7.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OA组术前、术后1年PT减小、SS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T=4.092、2.732, tSS=2.902、4.225, P值均<0.01);而PI、LL、SPI、SPPA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OA组内比较,术后1年HHS评分(86.5±4.1)分,与术前(32.6±6.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44, P<0.01);而PI、PT、SS、LL、SPI、SPPA HOA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排除了下腰痛对HOA矢状面参数的影响,THA在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不会改变无下腰痛单纯原发性HOA患者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为HOA患者维持矢状面平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uperPATH微创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堂医院骨科行THA的153例(160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其中男79例、女74例,年龄25~86(60.81±10.55)岁。左侧68例,右侧78例,双侧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SuperPATH组)69例(72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传统手术组)84例(88髋)。对比2组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SuperPATH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量分别为(112.09±21.93)min、(8.45±1.10)cm、(243.18±66.00)mL、(186.36±65.80)mL、(84.07±51.69)mg/L和(46.95±19.58)mm/1h,传统手术组分别为(94.69±13.13)min、(14.69±1.41)cm、(290.38±69.31)mL、(240.38±61.68)mL、(134.72±57.51)mg/L和(64.05±27.17)mm/1h。两组间比较,SuperPATH组手术时间大于传统手术组,而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小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36、16.703、2.822、3.069、2.922、2.339, P值均<0.05)。153例(160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1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假体周围骨折、感染、脱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假体均未见松动下沉,未见透亮线及骨溶解发生;SuperPATH组屈髋和髋外展角度分别为118.18°±7.64°和42.95°±3.67°,大于传统手术组的110.77°±10.55°和38.08°±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81、3.022, P值均<0.05);而VAS、Harris评分、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perPATH组1例(1髋)股骨柄轻度内翻,传统手术组股骨柄均为中立位植入,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手术比较,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行THA,尽管手术时间偏长,但可在术后最大限度地保留髋关节周围动力结构,减少手术创伤,增加关节活动度,符合目前髋关节外科微创化发展和加速康复理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I Schizas形态学B、C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保守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Schizas形态学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Schizas形态学分型为B、C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43~74岁。Schizas形态学B型39例,其中保守治疗20例(保守组)、手术治疗19例(手术组);C型23例,其中保守治疗13例(保守组)、手术治疗10例(手术组)。B、C型保守组和手术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别比较B、C型患者保守组和手术组治疗前及末次随访ODI、JOA评分、VAS及治疗期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9~16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Schizas B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在保守组及手术组治疗后末次随访ODI分别为10.88%±2.84%和11.44%±2.80%,JOA评分分别为(22.41±2.26)分和(22.36±2.25)分,VAS分别为(0.84±0.52)分和(0.93±0.41)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22、0.065、-0.646,P值均>0.05),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30、-5.339,P值均<0.01)。Schizas C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保守组和手术组治疗后末次随访腰椎ODI分别为16.72%±4.04%和10.10%±1.63%,JOA评分分别为(17.92±2.43)分和(22.75±2.99)分,VAS分别为(1.60±0.82)分和(0.70±0.2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56、-4.271、3.713,P值均<0.01),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53, P>0.05),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32, P<0.01)。结论 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症状,MRI Schizas形态学分型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选择上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