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HOP-PVP与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CHOP PVP与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的疗效。方法 79例NHL患者采用CHOP PVP方案治疗 4 0例 ,采用CHOP方案治疗 39例。采用Kaplan Meier方法分析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期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CHOP PVP方案组完全缓解率 5 7.5 % (2 3/ 4 0 ) ,总有效率 87.5 % (35 / 4 0 ) ;CHOP方案组完全缓解率 33.3% (13/ 39) ,总有效率 6 9.2 %(2 7/ 39)。两组完全缓解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两组患者的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CHOP PVP组为 82 .5 % ,CHOP组为 71.8% (P >0 .0 5 ) ,但均无Ⅳ度下降发生 ,亦无与毒性有关的死亡发生。结论 CHOP PVP方案具有有效率高、副反应无明显加重的优点 ,可替代经典的CHOP方案治疗NHL。 相似文献
2.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是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的长效剂型,是在rhG-CSF的氨基酸序列N末端共价结合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而形成的一种蛋白质。 相似文献
3.
CHOP—VP16和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自1996年1月~1999年3月观察了CHOP-VP_(16)与CHOP方案治疗66例中度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6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均为病理证实。按1985年我国成都会议制定的病理分类,本组均为中度恶性。根据Ann Arbor会议制定的临床标准分期。患者均有临床客观指标,复治者均停用化疗3周以上。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CHOP组34例,男26例,女8例,年龄14岁~73岁,平均56岁;Ⅱ期5例、Ⅲ期23例、Ⅳ期6例;有B症状者16例;初治19例,复治15例。CHOP—VP_(16)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18岁~70岁,平均年龄54岁;Ⅱ期3例、Ⅲ期20例、Ⅳ期9例;有B症状者17例;初治13例,复治19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分析COED-B方案和传统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8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COED-B组和CHOP组,COED-B组患者采取COED-B方案化疗,CHOP组患者采取传统CHOP方案化疗,比较分析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生存期.结果 COED-B组治疗总有效率(88.1%)显著高于CHOP组(5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贫血、胃肠道反应、靶细胞降低、脱发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OED-B组1 a生存率显著高于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3、5 a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OED-B组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6.8个月)显著短于CHOP组(10.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ED-B方案能够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具有高效、低毒、经济的特性,对基层医院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每周期1 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每日1 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预防癌症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合并分析PEG-rhG-CSF的2 期和3 期临床研究中的单中心数据,比较疗效与安全性指标。两项研究均为随机、自身交叉对照试验。56例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 个周期常用化疗方案治疗,且化疗方案相同,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 μ g/kg 皮下注射,每个周期1 次;对照周期皮下注射rhG-CSF 5 μ g/kg ,
每日1 次。结果:2 个研究单中心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53例可进行疗效评价,PEG-rhG-CSF和rhG-CSF 各使用53个周期。在使用PEG-rhG-CSF的周期和使用rhG-CSF 的周期中,4 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 )减少未发生率均为94.3%(50/ 53),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5%(4/ 53)和3.8%(2/ 53,P = 0.678)。 全组患者中位应用rhG-CSF 天数为10(3~14)天。此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均为骨痛、注射部位疼痛、心悸、发热和乏力等。结论:1 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与连续10剂常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相似。 相似文献
每日1 次。结果:2 个研究单中心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53例可进行疗效评价,PEG-rhG-CSF和rhG-CSF 各使用53个周期。在使用PEG-rhG-CSF的周期和使用rhG-CSF 的周期中,4 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 )减少未发生率均为94.3%(50/ 53),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5%(4/ 53)和3.8%(2/ 53,P = 0.678)。 全组患者中位应用rhG-CSF 天数为10(3~14)天。此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均为骨痛、注射部位疼痛、心悸、发热和乏力等。结论:1 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与连续10剂常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相似。 相似文献
6.
大剂量化疗联合应用G-CSF治疗难治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剂量化疗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没有干细胞支持情况下,治疗难治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大剂量化疗。MIE方案:异环磷酰胺1500mg/m2,iv,d1~6;美斯纳800mg/次,于异环磷酰胺后0、4、8小时,iv,并同时水化;足叶乙甙250mg/m2,iv,d1~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μg·kg-1·d-1,于末次化疗结束后24小时开始应用,至白细胞达2.0×109/L持续3天停用,4周重复下1个疗程。17例患者共接受化疗24个疗程。结果:大剂量化疗总有效率76.5%(13/17),其中6例(35.3%)获完全缓解,7例(41.2%)获部分缓解,稳定1例(5.9%),无效和恶化2例(11.8%),1例(5.9%)于大剂量化疗后第7天死于颅内出血。大剂量化疗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降到最低的中位时间分别为6天和5天,其恢复时间分别为10天和12天;13例(76.5%)为发热性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6天,应用抗生素的中位时间为7天,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中位时间为7天。结论:在无干细胞支持的情况下,采用大剂量化疗辅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是治疗难治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措施,具有疗效高,早期死亡率低,不良反应能够耐受,无需全环境保护,费用较低的特点,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30例经病理证实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5例)采用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化疗,对照组(15例)采用ECHOP方案化疗,6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其后的毒副反应和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2组临床差异和不良反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是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有效方案,完全缓解率高,且毒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CHOP和CHOE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2周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方案和CHOE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的有效性和毒副反应。将51例NHL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采用标准CHOP、CHOEP和CHOP-14方案治疗并观察疗效和毒副反应。51例中CR29例,PR16例,总有效率(OR)88.2%(CR+PR),各组的CR和OR分别为50.0%和85.0%(CHOP),56.0%和87.5%(CHOEP),66.7%和93.3%(CHOP-14)。CHOEP和CHOP-14对NHL的疗效比标准CHOP有提高的趋势,但各组之间CR和O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之间毒副反应相似。CHOEP和CHOP-14均可作为NHL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剂量化疗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没有干细胞支持情况下,治疗难治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大剂量化疗方案,DIAEM方案:异环磷酰胺1 500 mg/m2,静脉滴入,d1~d5;美斯纳800 mg/次,于异环磷酰胺后0、4和8 h静脉滴入,并同时水化;依托泊苷200 mg/m2,静脉滴入,d1~d5;表柔比星60 mg/m2,静脉滴入,d1。地塞米松20 mg,静脉滴入,d1~d5。ESHAP方案:顺铂25 mg/m2,静脉滴入,d1~d4;替尼泊苷(Vm-26)100 mg,静脉滴入,d1~d4;甲基泼尼松龙500 mg,静脉滴入,d1~d4;阿糖胞苷1 500 mg/m2,d5。两方案交替进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μg/(kg.d)于每周期化疗结束后24 h开始应用,至白细胞达2.0×109L-1且持续3 d停用。结果:大剂量化疗总有效率61.1%(22/36),其中CR12例(33.3%),PR10例(27.8%),SD 4例,PD 10例,1例于大剂量化疗后第7天死于颅内出血。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降到最低的中位时间分别为6和5 d,其恢复时间分别为10和12 d;27例(76.5%)出现发热性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6 d。结论:在无干细胞支持的情况下,采用大剂量化疗辅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是治疗难治或复发性NHL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CHOP联合口服VP 16方案和CHOP标准方案治疗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的临床疗效和毒性。方法 选择NHL国际预后指数 (IPI)为高中度、高度危险组的中、高度恶性NHL 72例 ,随机分为强化方案及标准方案两组 ,分别采用上述两方案治疗。结果 两组CR率分别为 6 7.6 % (2 5 / 37)和 4 5 .7% (16 / 35 )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强化方案组二年生存率和二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5 9.5 % (2 2 / 37)和 4 3.2 % (16 / 37) ,明显优于标准方案组的 34.3% (12 / 35 )、2 0 .0 % (7/ 35 ) ,差异显著 (P <0 .0 5 )。毒副反应方面 ,强化方案组WBC降低发生率高于标准方案组(χ2 =4 .6 7,P <0 .0 5 ) ,其中Ⅲ~Ⅳ度WBC降低及PLT降低均明显高于标准方案组 (P <0 .0 1) ,因WBC降低发热亦明显多见 (χ2 =4 .6 6 ,P <0 .0 5 )。两组给药的相对剂量强度分别为 93.7%和 96 .6 %。结论 强化方案... 相似文献
11.
Haim N Shulman K Goldberg H Tsalic M 《Medical oncology (Northwood, London, England)》2005,22(3):229-232
Secondary prophylactic administration of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 following an episode
of febrile neutropenia is recommended if maintenance of dose-intensity is desired. This policy was adopted in our center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 intent for cure or durable complete respon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this policy. Patients in whom neutropenia was associated with a life-threatening infection and those who
developed prolonged myelosuppression were excluded. Fifty-one patients who developed febrile neutropenia that required intravenous
antibiotics following moderately myelotoxic chemotherapy were included. These patients received the next cycle of the same
chemotherapy regime without dose modification but with the support of filgrastim (300 or 480 mg/d sc for at least 10 consecutive
days). Diagnoses included lymphoma (n=19), breast cancer (n=15), germ cell tumor (n=7), small-cell lung cancer (n=5), and other solid tumors (n=5). The incidence of febrile neutropenia during the first cycle given with filgrastim support (N1) was 8/51 (16%). Intravenous
antibiotics were required for 3–7 d (median, 4.5 d). During the following cycle (N2), febrile neutropenia developed in 4/41
(10%) patients. Intravenous antibiotics were given for 2, 4, 5, and 7 d. Other dose-limiting toxicities developed in 1/51
patients who received N1 and in 1/41 patients who received N2. There was no drug-related death associated with either cycle.
In conclusion, a policy of full-dose chemotherapy with secondary G-CSF support in patients who develop febrile neutropenia
following moderately myelotoxic chemotherapy is relatively safe and feasible.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诱发的Ⅳ度粒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为合理使用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化疗诱发的Ⅳ度粒细胞减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以同期化疗未出现粒细胞减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出现Ⅳ度粒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为PS2分、临床分期Ⅳ期、化疗前1周内使用GCSF、化疗延期大于1周、化疗周期数≥4个、多西紫杉醇+顺铂方案、合并放射治疗。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现Ⅳ度粒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分期Ⅳ期、化疗前1周内使用GCSF、化疗延期大于1周、化疗周期数≥4个、多西紫杉醇+顺铂方案。结论Ⅳ度粒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分期Ⅳ期、化疗前1周内使用GCSF、化疗延期大于1周、化疗周期数≥4个、多西紫杉醇+顺铂方案。高风险患者应该预防性应用GCSF。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应用策略。方法:选择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第1个周期中曾出现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者32例,化疗方案为AC、FEC100和EC方案。采用3种预防应用rhG-CSF的方法:皮下注射300μg/d,方法1为化疗后第2~15天注射;方法2为第3~10天注射;方法3为第6~13天注射。3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1~3比较组和2~3比较组,在化疗的第2、3个周期采用自身交叉对照法进行比较。结果:方法1的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化疗后无明显下降,在第16~18天时出现高峰。方法2的ANC化疗后出现短暂上升,第10~12天最高,之后下降较明显。方法3的ANC变化较平稳,无明显下降也无明显高峰;方法1和方法3的平均ANC最低值、ANC<2·0×109L-1持续天数及ANC减少症发生率均相似,方法2的平均ANC最低值明显低于方法3,P=0·033;方法1的骨骼肌肉疼痛和注射局部硬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方法3,P=0·023和0·029。结论:3种方法总体上均显示了预防化疗后ANC减少的作用,方法3疗效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法而言,是一种更好的预防用药策略。 相似文献
14.
15.
任晓萍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2,9(1):24-25
目的 观察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在肿瘤大剂量联合化疗中预防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全组病人 16 7例 ,采用自身对照 ,以第一周期为对照周期 ,第二周期为治疗周期 ,在治疗周期末次给药后 48小时起 ,皮下注射rhG CSF 75 μg/d。 结果 化疗后白细胞降低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上所需的时间治疗周期显著缩短 (约 11天 ) ,白细胞的下降程度治疗周期显著优于对照周期 ,治疗周期感染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周期。结论 rhG CSF的应用可有效预防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及其程度 ,有力支持肿瘤大剂量联合化疗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体内半衰期长,可有效防治同步放化疗所致的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相比疗效上更具优势.但由于PEG-rhG-CSF临床时间尚短,合并应用rhG-CSF是否能够进一步减轻重度骨髓抑制程度及缩短恢复时间等相关研究非常少见.本研究通过比较PEG-rhG-CSF联合rhG-CSF与单纯PEG-rhG-CSF治疗恶性肿瘤同步放化疗后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有效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4-01-2016-06-31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一病区就诊,共52例经同步放化疗所致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肿瘤患者.52例患者分为单药治疗组9例及联合治疗组43例.其中Ⅲ度中性粒细胞缺乏34例,给予单纯PEG-rhG-CSF 3 mg单次皮下注射患者4例,PEG-rhG-CSF 3 mg单次皮下注射联合rhG-CSF(1次/d)皮下注射患者30例.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18例,给予单纯PEG-rhG-CSF 3 mg单次皮下注射患者5例,PEG-rhG-CSF 3 mg单次皮下注射联合rhG-CSF(1次/d)皮下注射患者13例.联合组至中性粒细胞恢复≥2.0×109L-1后停用rhG-CSF.分析各组患者挽救性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用药后24~48和72~96 h)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中性粒细胞增殖率以及中性粒细胞恢复至≥2.0×109 L-1所需时间.结果 单药组及联合组在挽救性治疗后24~48 h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分别为(5.86士8.31)×10 9及(4.99±5.80)×109 L-1,P=0.94;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69.94±1 125.30)×109及(635.70±908.99)×109 L-1,P=0.57.治疗后72~96 h 2治疗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分别为(7.05±6.19)×109及(9.29±8.07)×109 L-1,P=0.52;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25.00±162.10)×109及(260.50±391.139)×109 L-1,P=0.42.单药组恢复时间[(69.33±51.54) h]与联用组[(63.07±42.88) 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亚组分析显示,无论Ⅲ度还是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在挽救性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及恢复时间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独应用PEGrhG-CS即可有效缓解同步放化疗所致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保证患者能够足量地按疗程进行抗肿瘤治疗,同时减少补充rhG-CSF剂量. 相似文献
17.
rhGM-CSF预防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rhGM-CSF(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和治疗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ANC)减少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临床研究的方法,对64例病人进行化疗和rhGM-CSF治疗, 每一例病人连续观察2个周期。AB组病人第1周期为治疗组(A周期),采用化疗加rhGM-CSF治疗,第2周期为对照组(B周期),采用单纯化疗;BA组病人第1周期为对照组(B周期)采用单纯化疗,第2周期为治疗组(A周期)采用化疗加rhGM-CSF治疗。结果: 59例病人可评价疗效,治疗组WBC和ANC下降持续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WBC和ANC最低值也高于对照组,并且最低值时的中位化疗序日也比对照组明显提前,第21天时,治疗组WBC和ANC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延迟的例数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rhGM-CSF对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保证化疗如期进行,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8.
rhGM—CSF预防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随机对照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rbGM-CSF(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和治疗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ANC)减少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临床研究的方法,对64例病人进行化疗和rhGM-CSF治疗,每一例病人连续观察2个周期。AB组病人第1周期为治疗组(A周期),采用化疗加rhGM-CSF治疗,第2周期为对照组(B周期),采用单纯化疗;BA组病人第1周期为对照组(B周期)采用单纯化疗,第2周期为治疗组(A周期)采用化疗加rhGM-CSF治疗。结果:59例病人可评价疗效,治疗组WBC和ANC下降持续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WBC和ANC最低值也高于对照组,并且最低值时的中位化疗序日也比对照组明显提前,第21天时,治疗组WBC和ANC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延迟的例数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rhGM-CSF对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保证化疗如期进行,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R-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39例接受rhGM-CSF联合R-CHOP方案及39例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反应率(ORR)、完全缓解(CR)率、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组及R-CHOP方案组的ORR分别为87.2%(34/39)、82.1%(3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94,
P=0.53),CR率分别为71.8%(28/39)、56.4%(22/3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χ2=2.006,
P=0.157)。随访截至2020年9月19日,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组生存32例,死亡7例,其中1例死于肠癌,原发病仍处于CR状态;R-CHOP方案组生存32例,死亡7例。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组及R-CHOP方案组2年OS率分别为82.5%、73.9%(
χ2=0.038,
P=0.845),2年PFS率分别为67.1%、55.2%(
χ2=0.457,
P=0.49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组及R-CHOP方案组的生发中心B细胞型亚组间、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亚组间、Lugano分期Ⅰ~Ⅱ期亚组间、Lugano分期Ⅲ~Ⅳ期亚组间、年龄<60岁亚组间、年龄≥60岁亚组间CR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其所致感染,两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及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予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无治疗相关死亡。
结论: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用于初治DLBCL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