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测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神经内镜下的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模拟内镜下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手术,进行内镜下的解剖观察与测量.结果: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内镜下可清晰显露侧脑室三角区,以及部分侧脑室颞角、枕角等.顶内点至大脑纵裂的距离为(35.4±1.1)mm,顶内沟的深度为(19.2±1.0)mm,顶内沟底部至三角区皮质厚度为(21.3±1.3)mm.结论: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解剖研究,能清晰显露侧脑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可应用于侧脑室三角区和体后部内的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显微镜下观测侧脑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探讨经皮层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09年9月—2011年5月选择10具(20侧)正常成人尸头标本,模拟经皮层侧脑室后锁孔入路手术,进入侧脑室三角区,在显微镜下对所暴露的脑室系统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并测量顶内沟与中央后沟交点(顶内点)和大脑纵裂的距离、顶内沟的深度、顶内沟底部至三角区皮质厚度。结果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进入侧脑室,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侧脑室三角区的底部为侧副三角;前壁内侧为穹窿脚,外侧为丘脑枕;内侧壁上部为胼胝体球,下部为禽距;外侧壁为尾状核围绕丘脑枕部形成。侧脑室三角区的脉络丛有一明显突起,即脉络丛球;脉络丛向外侧伸入侧脑室颞角,向前部伸向侧脑室体部,侧脑室枕角没有脉络丛。测量顶内沟与中央后沟的交点至大脑纵裂的距离为(35.36±1.06)mm;顶内沟的深度为(19.16±1.03)mm,顶内沟底部至三角区皮质厚度为(21.31±1.32) mm。结论经皮层侧脑室后锁孔入路可避免术中对皮层的牵拉、减轻对脑组织的挫伤、缩短到达脑室的距离,并可清晰地显露侧脑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通过相关数据的测量可帮助术中定位顶内沟及判断是否进入侧脑室。对位于侧脑室体后部和三角区内的病变,采用此手术入路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颞下经下颌入路显露侧颅底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颞下经下颌入路应用解剖,为术中保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选用成人尸头10例(20侧),摹拟手术入路,解剖观察、测量相关结构,探求入路涉及的骨、肌肉和神经血管间的解剖关系。结果影响该入路暴露的主要结构包括面神经、腮腺、颧弓和下颌升支。颞下窝和翼腭窝血管神经丰富,茎突及其筋膜将咽旁间隙分为咽旁前和咽旁后间隙,后者容纳颈内静脉、颈内动脉和Ⅸ、Ⅹ、Ⅺ及Ⅻ对脑神经。结论颞下经下颌入路暴露充分,熟悉其应用解剖对手术治疗侧颅底区沟通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暴露颅底中线区域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该术式切除颅底中线区域肿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该入路暴露的颅底中线区域脑组织、血管及神经。 结果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可充分暴露前床突及其内侧前颅底硬脑膜、嗅沟及嗅神经;蝶鞍区可显露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前间隙、垂体上动脉、眼动脉、颈内动脉及其周围间隙;上斜坡区域可显露鞍背硬脑膜、乳头体、基底动脉末端、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及脑桥腹侧。 结论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切除颅底中线区域肿瘤在解剖学上可行,临床上可作为常规显微镜手术及经鼻内镜入路手术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模拟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手术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 成人尸头湿标本8具(16侧),模拟神经内镜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观察内镜下显露的最大视野,辨识弓状隆起、三叉神经、岩浅大神经、岩上窦等解剖结构,标识Kawase三角的边界,测量不同磨除范围下Kawase三角的各边长,显露小脑膜切迹间隙、脑干腹外侧、上中岩斜区、中下岩斜区交界处及其邻近结构。结果 弓状隆起最高点到棘孔、岩浅大神经裂孔、岩浅大神经与下颌神经的交点;三叉神经压迹外侧缘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2.90±2.34)mm、(14.05±2.09)mm、(24.94±1.98)mm、(23.49±2.38)mm;Kawase三角磨除面积为(3.04±0.47)cm2,扩大磨除Kawase三角面积为(3.7±0.69)cm2,平均增加了0.66 cm2的面积。结论 经神经内镜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避免了对脑膜中动脉的损伤,保留了岩浅大神经。适合处理位于小脑幕切迹间隙,上、中岩斜区,中、下岩斜区交界处,部分桥小脑角脑干腹外侧广泛区域的肿瘤、动脉瘤等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解剖观察完全神经内镜下经Poppen锁孔入路开颅松果体区手术的相关解剖结构及其特征,并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2具经10%甲醛固定、红蓝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实验观察,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4~71岁。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具标本随机分为内镜组和显微组,每组6具,分别采用完全神经内镜Poppen锁孔入路和显微镜常规Poppen入路进行模拟开颅手术松果体区手术。模拟手术中,利用神经导航对松果体区以及手术间隙进行观察测量:(1)观察2组松果体区重要解剖结构;(2)内镜组术中,于剪开小脑幕前后,分别测量松果体区暴露面积,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3)内镜组与显微镜组术中,分别测量第1、2、3手术间隙的暴露面积,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4)其他重要解剖结构间距的神经内镜测量。结果 (1)2种入路均可观察到双侧基底静脉、小脑中脑裂静脉、大脑内静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等重要血管,以及滑车神经、四叠体、胼胝体压部和松果体等重要解剖结构,但显微镜常规Poppen入路的手术通道狭窄、倾斜,视野局限。(2)内镜组模拟手术中,剪开小脑幕前后松果体区显露面积分别为(73.14±3.38)mm2和(127.77±7.90)mm2,剪开后明显大于剪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4,P<0.001)。(3)内镜组和显微镜组模拟手术中,第1、2、3手术间隙的暴露面积分别为(20.93±2.49)mm2、(72.55±4.18)mm2、(208.57±11.79)mm2和(9.12±1.12)mm2、(53.45±3.17)mm2、(175.29±9.98)mm2,内镜组均大于显微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2、12.61、7.41,P值均<0.001)。(4)神经内镜测量显示:双侧基底静脉最大距离为(14.41±0.94)mm,双侧小脑中脑裂静脉最大距离为(8.23±0.84)mm,双侧大脑内静脉最大距离为(8.41±0.96)mm,双侧大脑内静脉最小距离(第1间隙最窄长度)为(2.58±0.22)mm,松果体中心点至丘脑枕部中心点距离为(16.83±1.16)mm。结论 完全神经内镜下经Poppen锁孔入路模拟手术中间隙恒定,可安全到达松果体区;与显微镜常规Poppen入路相比,完全神经内镜Poppen锁孔入路的手术操作空间更大,松果体区显露得更充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镜下经纵裂胼胝体侧脑室入路到达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10例成人尸头标本经纵裂胼胝体前部侧脑室入路在神经内镜下观察侧脑室、第三脑室结构并测量数据。 结果 (1)胼胝体厚度(6.1±1.2)mm,室间孔长、宽径为(5.6±1.4)mm、(3.0± 1.6)mm,中间块长、宽径(6.3±1.8)mm、(3.4±1.2)mm;(2)冠状缝前5cm引流静脉很少;(3)神经内镜观察侧脑室前角、侧脑室体部及室间孔的Y形结构,且可以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进行较好的暴露和观察;(4)胼胝体切开1.5 cm,硬质内镜操作空间和观察范围受限,胼胝体切开2.0 cm时,适合神经内镜操作和观察。 结论 经纵裂胼胝体前部侧脑室入路按生理间隙进入,操作距离短,内镜直接指向室间孔,可同时显露对侧脑室,是处理双侧脑室、室间孔区及第三脑室病变的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及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cm处,下界至C2水平。分层翻转枕下肌群,显露枕骨远外侧,做直径约3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神经内镜及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调整神经内镜及显微镜角度,经枕下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同侧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神经、后组脑神经、舌下神经和延髓腹外侧等结构。结论:枕下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可很好地显露上述结构,应用神经内镜技术,可在不磨除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情况下进行颅颈交界区手术。 相似文献
9.
颞底-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后颞部进行解剖学研究 ,为颞底 -经小脑幕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干性颅骨标本 2 0例及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 15例 ,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颞底 -经小脑幕入路。结果 :横窦从窦汇处开始向前逐渐升高 ,在顶乳突缝前角处 ,呈弧形向外移行于乙状窦 ,上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 (11.2± 2 .2 )mm (8.2~ 14 .5mm )。顶乳突缝前角、星点与STP距离分别是 (2 .1± 2 .6)mm (0~ 9.3mm) ;(2 0 .4± 4.0 )mm(14 .1~ 2 6.4mm )。星点位于横窦上缘上、横窦上 1/2、横窦下 1/2、横窦下缘下分别占 16.7%、2 6.7%、3 3 .3 %、2 3 .3 %。颧弓、乳突上嵴与其相对应的颅中窝底相平。结论 :颞底 -经小脑幕入路骨窗的关键孔 (孔 1) :圆心在乳突上嵴 ,孔后缘与顶乳突缝前角相切。孔 2 :于关键孔后方 ,下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 15mm。孔 3 :于关键孔前方 ,下缘平颧弓。星点变异大 ,不易作为定位横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腕尺侧副韧带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特性。方法:对17侧成人腕关节的尺侧副韧带进行大体解剖,观察该结构的起止、走行、比邻和分部,作该韧带不同部位的组织学切片,并和尺三角韧带作相关比较。结果:尺侧副韧带起于尺骨茎突,分别止于三角骨、豌豆骨和豆三角关节囊,因而分为三部,与周边结构分界明显。镜下显示该结构的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结论:腕尺侧副韧带是独立的解剖学结构,组织性质属于韧带,但不具有侧副韧带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神经内镜下侧脑室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侧脑室、第三脑室的重要解剖学结构,为神经内镜下治疗脑室病变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成人尸头分别采用冠状缝前侧脑室前角、三角区及后角3种入路在神经内镜下观察脑室结构并测量数据。结果 (1)侧脑室前角入路可清晰显示侧脑室前角和体部,室间孔的Y形结构,且可以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2)冠状缝前穿刺点到侧脑室、室间孔距离为(28.7±2.6)mm、(55.1±2.8)mm,侧脑室前角到室间孔距离为(30.8±2.3)mm,室间孔长、宽径为(5.6±1.4)mm、(3.2±1.1)mm,中间块长径、宽径为(6.3±1.8)mm、(3.4±1.2)mm。(3)侧脑室后角及三角区入路可以观察到侧脑室体部结构及脉络丛。结论 (1)冠状缝前侧脑室前角入路是处理侧脑室、室间孔区及第三脑室病变的理想入路;(2)侧脑室后角入路是治疗侧脑室后角及三角区病变的理想入路;(3)侧脑室三角区入路应用价值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外踝及其周围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为外踝骨折内固定及设计外踝定位导向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①80例(男20对,女20对)干燥腓骨下端形态进行观察分析;②40例(男20,女20)X线片观察外踝的大体形态;③40具(男20,女20)尸体解剖观测外踝前动脉、腓浅神经,腓肠神经毗邻关系。 结果 (1)外踝从上往下骨质逐渐均匀的变薄变窄,近似一个倒立的三角形;(2)骨性标本外踝左右两侧高度、宽度、厚度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性别差异(P<0.05)。(3)男女X线片上外踝角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外踝前动脉在距离外踝尖端平面男性(4.30±0.22)cm,女性(4.11±0.6)cm处由胫前动脉发出,先斜向外下方至腓骨下端;然后紧贴腓骨下端及外踝前缘进入足背。(5)腓浅神经主干距离外踝前缘男性(1.59±0.20)cm,女性(1.31±0.64)cm;腓肠神经经过外踝后外下方,距离外踝后缘男性(1.80±0.13)cm,女性(1.62±0.34)cm; 结论 外踝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测量结果为外踝骨折内固定以及设计外踝定位导向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颞下锁孔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进行入路相关解剖结构观察和测量 ,在 9例新鲜标本上模拟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手术 ,记录入路的显露范围及可利用的操作空间 ,尝试增加显露和操作空间的方法。结果 :圆孔、卵圆孔、棘孔、三叉神经压迹、弓状隆起、岩大神经裂孔到颞下颌关节处颧弓上缘和中线的距离分别为 :(4 5 .2± 3 .3 )mm和 (2 0 .1± 2 .3 )mm、(3 2 .6± 2 .1)mm和 (2 3 .7± 1.2 )mm、(2 8.9± 1.1)mm和 (3 1.2± 3 .1)mm、(4 0 .1± 1.2 )mm和 (15 .6±2 .7)mm、(2 5 .0± 2 .7)mm和 (3 3 .8± 0 .9)mm、(2 6.7± 2 .3 )mm和 (2 9.6± 0 .8)mm ,Kawase三角各边长度 :耳蜗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 (18.6± 1.6)mm、耳蜗至三叉神经孔 (19.6± 1.5 )mm、三叉神经孔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 (16.2± 0 .8)mm ;Day菱形区各边长度 :三叉神经孔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16.2± 0 .8)mm、弓状隆起至三叉神经孔 (2 1.7± 2 .5 )mm、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至膝状神经结 (7.2± 1.3 )mm、膝状神经结至弓状隆起 (12 .5± 2 .1)mm ;颞下锁孔入路最大控制范围前至视交叉 ,后到脑干腹外侧乳头体至中下斜坡的区域。结论 :颞下锁孔入路是治疗鞍上区和岩斜区病变 相似文献
14.
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手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第三脑室的解剖结构和影像学特点,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成人尸头和25例脑积水第三脑室底造瘘手术病人神经内镜下观察侧脑室、三脑室在内镜下的解剖结构,并录象作记录和研究之用。结果:额角入路可以观察到侧脑室额角和侧脑室体部,且可以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室间孔的Y形结构是脑室内观察和定位的重要标志。枕角、三角区和颞角入路分别可观察到侧脑室相应部位和脉络丛。结论:侧脑室额角入路是观察侧脑室和三脑室的最常用入路,观察侧脑室范围最大,也是第三脑室底造瘘的最佳入路,枕角入路便于对侧脑室三角区和侧脑室体后部病变的观察和治疗,三角区和颞角入路很少用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下颈椎侧方臂丛后解剖间隙进行椎间孔镜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40侧成人尸体标本,沿胸锁乳突肌后缘对应C3~7椎体作纵切口,由浅入深经臂丛前、后方按临床手术显露椎间孔途径逐层解剖观测至椎体及附件结构,并模拟手术,牵拉相应组织,测量其牵拉角度、范围。 结果 ①臂丛C5~8根长度、根角度及根间距测量结果表明臂丛前、后入路均可直视神经根对椎间孔周围病变进行操作;② C4~6横突与膈神经的距离测量结果表明与臂丛前入路相比,臂丛后入路不易伤及膈神经;③C3~7横突与颈交感干的距离测量结果表明与臂丛前入路相比,臂丛后入路不易伤及颈交感干;④胸导管70%在C7~T1水平汇入静脉角,C7水平臂丛前入路要注意保护胸导管,臂丛后入路不易损伤胸导管;⑤在C7横突水平处将椎动脉向外牵拉的距离为(2.5±0.4)cm,臂丛前、后入路均应注意保护椎动脉;⑥C7横突末端下方至胸膜顶的距离为(1.9±0.4)cm,C7水平臂丛前、后入路均可能伤及胸膜顶。 结论 下颈椎侧方臂丛后解剖间隙可为颈椎间孔镜手术提供安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为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①2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分别灌注红色乳胶及明胶墨汁,切取皮瓣,后者制成透明标本;②在10侧头面部铸型标本上,观测侧颌颈部皮肤和皮瓣蒂部的动脉血管分布及静脉回流。结果:侧颌颈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颞浅动脉、枕动脉的分支,亦有甲状腺上动脉的终末支分支营养,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其蒂部血供来源于颞浅动脉小穿支形成的真皮下血管网。颞浅动脉和面动脉的小穿支在侧颌颈区相互吻合。结论: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可以依赖于耳前蒂部小穿支真皮下血管网供血成活,但临床应用时应考虑其方向性。 相似文献
17.
内窥镜下侧脑室后角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的侧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头部防腐标本进行经后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观测 ,对 9具新鲜尸头在神经内窥镜下进行后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侧脑室后角到前角、颞角及室间孔的距离分别为 (86.0± 6.9)mm、(5 9.5± 6.7)mm、(5 7.3±5 .4)mm ,侧脑室三角部脉络丛球到室间孔距离为 (4 0 .5± 2 .3 )mm ,脉络丛球与室间孔之间侧脑室底弓形隆起的高度为 (9.9± 1.6)mm ,三角部的最大宽度 (9.1± 2 .1)mm ,三角部上、下方宽度分别为 (8.5± 2 .0 )mm、(9.3± 1.8)mm。神经内窥镜进行侧脑室后角入路手术时 ,硬镜下可看清侧脑室三角部及体部的后半部分 ,而软镜甚至可看清室间孔及前角结构 ,颞角结构硬镜下观察困难 ,软镜可看清局部结构。结论 :内窥镜下后角入路侧脑室手术可有一个理想的侧脑室后半部分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内镜下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治疗岩下斜区及周围疾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 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 cm处,下界至C2水平。做直径约2 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内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 结果 内镜下可以观察到后组脑神经的出颅部位,包括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内口,此外,还可以显露脑干腹侧面的结构及椎动脉的末端。神经与血管间复杂毗邻关系亦可得以显示;骨窗外缘至颈静脉内口的距离为(1.75±0.29) cm。 结论 内镜的使用,可缩小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的骨窗;副神经的脊髓根及颈静脉孔内口均可以作为经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内镜下岩下斜区结构的定位标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