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EA)刺激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脊髓损伤(SCI)大鼠局部存活和分化的影响,及其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大鼠BMSCs,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进行标记用于移植。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CI)、BMSCs移植组(BMSCs)、BMSCs移植+EA组(BMSCs+EA)和抑制剂IGC-001干预组(BMSCs+EA+IGC-001),每组12只。除sham组外,各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SCI模型,尾静脉注射被BrdU标记的BMSCs,并给予EA和IGC-001干预4周。移植后第1、7、14、21、28天采用BBB运动评定量表评估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4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损伤脊髓组织匀浆中神经营养素3(NT-3)的含量;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损伤脊髓组织局部BrdU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表达,评估BMSCs移植后的存活及分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损伤脊髓组织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BMSCs组大鼠BBB评分、损伤脊髓组织中NT-3含量及β-catenin、c-Myc、cyclin D1等蛋白表达水平均较SCI组显著升高(P0.05);BMSCs+EA组大鼠BBB评分,损伤脊髓组织中NT-3含量和β-catenin、c-Myc、cyclin D1等蛋白表达水平及移植后BMSCs存活数量和BMSCs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数量均较BMSCs组显著增加(P0.05)。IGC-001干预可显著逆转EA刺激作用。结论:EA刺激可促进SCI大鼠移植BMSCs存活及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介导的NT-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能作用及其对bFGF表达的影响,为BMSCs修复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采用改良的Allen的WD法建立脊髓(T12节段)损伤模型,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损伤后未移植的对照组(B组)和BMSCs移植治疗组(C组)。通过BBB行为学评分记录两组动物后肢恢复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FGF的表达。结果显示:BMSCs移植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bFGF在各组大鼠脊髓中均呈阳性表达,损伤后对照组与BMSCs移植组各个时点的表达量仍高于正常组(P<0.05),7d最高,后渐下降,但21d表达仍高于正常。其中BMSCs移植组与对照组各个时点的bFGF表达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有助于其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iR-186-5p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损伤模型组(SCI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BMSCs组)和miR-186-5p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miR+BMSCs组),每组10只;除了Sham组,其余三组通过Allen's法建立SCI大鼠模型,移植后第1、7、14、21天对各组大鼠进行运动功能(BBB)评分;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损伤病理学变化;IF检测NeuN表达情况;ELISA检测NT-3含量变化;利用qRT-PCR检测各组大鼠miR-186-5p的表达;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86-5p与FZD3的关系;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损伤脊髓组织中的FZD3、β-catenin、c-Myc、cyclinD1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SCI组相比,BMSCs组和miR+BMSCs组的BBB评分、损伤脊髓组织中NeuN的表达、NT-3的表达以及β-catenin、c-Myc、cyclinD1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FZD3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FZD3被预测并确认为miR-186-5p的靶基因.与BMSCs组相比,miR+BMSCs组的BBB评分、损伤脊髓组织中NeuN的表达、NT-3的表达以及β-catenin、c-Myc、cyclinD1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FZD3的蛋白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miR-186-5p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通过下调FZD3对SCI大鼠的神经提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人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人胚嗅鞘细胞(OE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将45只SD大鼠分成脊髓损伤后BMSCs移植组(BMSCs组)、OECs移植组(OECs组)和PBS对照组(PBS组),通过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脊髓传导功能的改善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细胞存活和分化情况,病理形态学方法观察组织结构修复情况。结果BMSCs组BBB评分高于OECs组(P<0.05);两细胞治疗组MEP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BMSCs组嗜银染色可见脊髓损伤近端有较多再生纤维向远端延伸,形成神经纤维束,而OECs组再生纤维较少;两种移植细胞均可在损伤处部分存活,BMSCs组可见BMSCs来源的细胞Nestin、NF、GFAP的阳性表达。结论BMSCs移植比OECs移植能更有效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VAP)联合甲强龙(MP)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8~10周龄雄性健康SD大鼠60只,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VAP组、MP组和VAP+MP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再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2个亚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不做SCI处理,其余4组均采用改良Allen法进行大鼠SCI模型制备。假手术组、SCI组术后30 min、6 h、8 h和24 h腹腔注入生理盐水(剂量为30 mg/kg),24 h后每天腹腔注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持续28 d;VAP组:分别于术后于30 min、6 h和24 h腹腔注入生理盐水(30 mg/kg),术后8 h腹腔注入VAP(30 mg/kg),24 h后每天腹腔注入相同剂量VAP,持续28 d;MP组:分别于术后30 min、6 h和24 h腹腔注入MP(30 mg/kg),术后8 h腹腔注入生理盐水(30 mg/kg),24 h后每天腹腔注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持续28 d;VAP+MP组:分别于术后30 min、6 h和24 h腹腔注入MP(30 mg/kg),术后8 h腹腔注入VAP(30 mg/kg),24 h后每天腹腔注入相同剂量VAP,持续28 d。选取各组A亚组大鼠:术后第1、3、7、14、28天,分别采用脊髓损伤行为学运动功能(BBB)评分标准和改良Rivlin斜板试验评价SCI后各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选取各组B亚组大鼠:术后第7天手术切取SCI区域脊髓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形态变化,Nissl染色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情况并计算凋亡运动神经元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分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的相对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的X因子(Bax)、caspase-3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 (1)组内比较:与术前相比,假手术组术后第1、3、7、14、28天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CI组、VAP组、MP组、VAP +MP组术后不同时间点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均明显降低,但随着时间延长,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比较:SCI组、VAP组、MP组、VAP+MP组SCI后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VAP组、MP组、VAP+MP组的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均高于SCI组,VAP+MP组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均高于VAP组、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假手术及造模后第7天,HE染色观察组织学特征:假手术组脊髓组织形态正常;SCI组脊髓组织可见脊髓灰质出现大量炎性细胞因子浸润,细胞出血、水肿, 运动神经元坏死、凋亡明显;VAP组、MP组、VAP+MP组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可见出血水肿显著减轻,炎性细胞因子浸润显著减少,运动神经元溶解、凋亡减轻,其中VAP+MP组效果更加显著。SCI组、VAP组、MP组、VAP+MP组脊髓空洞面积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VAP组、MP组、VAP+MP组脊髓空洞面积均明显小于SCI组,VAP+MP组脊髓空洞面积均小于VAP组和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假手术及造模后第7天,Nissl染色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SCI组、VAP组、MP组、VAP+MP组大鼠脊髓组织正常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少于假手术组,VAP组、MP组、VAP+MP组正常运动神经元数目均高于SCI组,VAP+MP组正常运动神经元数目均高于VAP组、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假手术及造模后第7天,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NF-α、IL-1β表达情况:SCI组、VAP组、MP组、VAP+M组TNF-α、IL-1β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VAP组、MP组、VAP+MP组TNF-α、IL-1β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CI组,VAP+MP组TNF-α、IL-1β表达明显低于VAP组和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假手术及造模后第7天,Western blot法测试大鼠脊髓组织中凋亡蛋白表达情况: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VAP组、MP组、VAP+MP组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与SCI组比较,VAP组、MP组、VAP+MP组Bcl-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Bax、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VAP+MP组Bcl-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VAP组、MP组,Bax、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VAP组、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结论 VAP联合MP能够显著改善大鼠SCI后神经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局部炎性反应、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和减少凋亡蛋白Bax、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α-硫辛酸对脊髓全横断损伤(SCI)大鼠损伤部位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探讨α-硫辛酸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制作并评价SD大鼠SCI模型后,6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SCI组)、SCI+游泳训练组(游泳组)和SCI+α-硫辛酸组(硫辛酸组)。各组按手术后7、14、21、28 d等4个时间点收集标本,每个时间点大鼠均为4只。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各组4个时间点的GAP-43和Caspase-3表达用免疫组化测定,同时用Western Blot检测GAP-43表达。结果:游泳训练和用硫辛酸均能提高脊髓损伤大鼠的BBB评分(P0.05)。与SCI组比较,游泳组和硫辛酸组GAP-43表达显著增加,Caspase-3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且硫辛酸组比游泳组的GAP-43表达增加和Caspase-3表达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游泳训练和α-硫辛酸可以上调脊髓损伤大鼠GAP-43表达和抑制Caspase-3表达促进损伤神经修复,对改善大鼠运动功能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0.9%生理盐水(Saline)、0.01M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存活、增殖等生物学特性以及对修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模型大鼠损伤效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C57BL/6小鼠BMSCs,进行生理盐水、PBS及增殖培养基(PCM)处理不同时间,通过台盼蓝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通过Brd U法检查各组细胞增殖情况。体内,通过LFB染色法检测各移植组SCI大鼠脊髓组织髓鞘再生情况;通过BBB运动功能评分检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存储液处理的BMSCs呈现出时间依赖的存活与增殖能力下降,PBS-BMSCs组存活率下降程度小于Saline-BMSCs组。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和损伤脊髓横断面髓鞘化程度显著恢复,并且PBS-BMSCs治疗组优于Saline-BMSCs治疗组。结论存储液处理BMSCs对SCI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功能评价指标运动诱发电位(MEP)和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16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对照组只施行手术,不给予外力打击。实验组应用PSI-IH装置复制脊髓损伤模型。记录并分析损伤前以及损伤后3 h、1 d、3 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大鼠脊髓运动诱发电位(scMEP)和肌肉运动诱发电位(mMEP),同时采用BBB评分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6周后观察大鼠脊髓组织学结构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后3 h scMEP波幅减小,为正常波幅的32.69%±0.83%,2周后为正常波幅的52.93%±2.23%并处于稳定状态,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损伤后3 h mMEP波形消失,1 d后恢复至正常波幅的1.16%±0.17%,3 d后波幅明显恢复,4周后达正常波幅的48.20%± 3.70%并处于稳定状态,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后3 h和1 d,所有大鼠BBB评分均为0分,3 d后评分(1.38±0.52)分,4周后评分(11.50±0.93)分,达到稳定状态,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后3 h~6周,scMEP与BBB评分均为显著相关(r值为0.732~0.908,P值均<0.05)。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后1~6周mMEP与BBB评分呈中度至高度相关(r值为0.718~0.951,P值均<0.05)。对照组大鼠以上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发生后,scMEP、mMEP和BBB评分三个脊髓功能指标会先后顺序恢复,而且scMEP、mMEP与BBB评分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大鼠脊髓损伤后,scMEP、mMEP是较BBB评分更为灵敏的脊髓功能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下腹主动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细胞凋亡、caspase-9表达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移植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仅行手术操作;缺血再灌注组阻断肾下腹主动脉120 min后开放,恢复脊髓再灌注5 min后经动脉留置管推注1 mL培养基;移植组恢复再灌注5 min后推注100万BMSCs悬液1 mL.术后1、3和7d对大鼠进行BBB评分;用RT-PCR、Western blot 检测术后7d大鼠缺血节段脊髓内caspase-9基因和蛋白表达,TUNEL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和移植组大鼠BBB评分于术后1、3和7d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移植组术后3、7 d BBB评分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移植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损伤脊髓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增加(P<0.01),缺血再灌注组增加更为显著(P<0.01).缺血再灌注组和移植组损伤脊髓内出现大量凋亡细胞,而移植组凋亡细胞数少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 肾下腹主动脉移植BMSCs可通过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caspase-9表达,减轻脊髓局部细胞凋亡,改善其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利用血清培养技术获得SD大鼠BMSCs行CM-DiI标记。8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损伤组、BMSCs移植组、bFGF+BMSCs移植组,每组各20只。建立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移植组采用明胶海绵和细胞悬液填充。分别于术后3、7、14、21 d用BBB评分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损伤区CM-DiI、GFAP和GAP-43的表达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FGF+BMSCs移植组和BMSCs移植组大鼠的左后肢运动功能较损伤组有明显改善(P0.05),且bFGF+BMSCs移植组与BMSC移植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损伤组GAP-43的表达量极少,BMSCs移植组则有少量表达,而bFGF+BMSCs移植组呈高表达;bFGF+BMSCs移植组术后早期GFAP高表达,BMSCs移植组次之,损伤组最少,但14d后,GFAP表达刚好相反。结论:bFGF+BMSCs移植较BMSCs移植能更好地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脐带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影响及细胞在心肌内的迁移和分化。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6月收集南京鼓楼医院妇产科10例健康胎儿脐带,采用胶原酶胰酶消化法分离脐带干细胞。选取8周龄、体质量260~280 g 的SD雄性大鼠30只,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后第14天行心脏超声检查,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12只)和对照组(11只),并分别经心肌每只大鼠注射200 μl人脐带干细胞悬液和PBS。在细胞移植前和移植后第14、28天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脏功能。在移植后28天,处死移植组大鼠,制作心脏冷冻切片。切片采用血管特异性平滑肌动蛋白α(α-SMA)抗体、内皮特异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抗体及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 (cTnT)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脐带干细胞的存活、迁移情况,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 30只大鼠中造模成功23只,脐带干细胞移植后存活20只,其中移植组10只,对照组10只。超声心动检查,与移植前比较,两组大鼠干细胞移植后第14、28天的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均有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射血分数=3.864、3.690,t短轴缩短率=6.397、5.904,P值均<0.05)。移植后组间比较:干细胞移植后第14天,两组大鼠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短轴缩短率移植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1,P<0.05);干细胞移植后第28天,移植组大鼠的左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7、2.140,P值均<0.0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组可见脐带干细胞能够在梗死心肌内存活并发生迁移,α-SMA抗体、vWF抗体和cTnT抗体染色显示移植的脐带干细胞能够分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结论 脐带干细胞能够在梗死心肌内迁移,在局部梗死心肌微环境下,能够分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促进血管新生和心肌再生,从而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手术治疗的14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48例患者中男82例,女66例;年龄43~78(65.3 ±10.7)岁。其中69例患者采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微创组),79例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取石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对比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球蛋白(G)、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皮质醇变化情况,对比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微创组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开腹组,而取石时间长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ALT、AST、TBIL以及WBC、中性粒细胞在术后第1天显著升高,此后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血清ALB、G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皮质醇在术后逐渐升高,在第3天达高峰,之后降低(P<0.05)。组间比较: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ALT、AST、TBIL、ALB、G、WBC、中性粒细胞、皮质醇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1、3、7天,微创组患者的血清ALT、AST、TBIL、WBC、中性粒细胞、皮质醇均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血清ALB、G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微创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25%(5/69),低于开腹组患者的18.99%(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4, P<0.05)。结论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Zero-P)和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PCB)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10月63例前路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Zero-P组(32例)和PCB组(31例)分别行Zero-P和PCB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远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包括螺钉位置丢失、吞咽困难和骨性融合不佳。结果 Zero-P组中1例因随访丢失予以剔除,最终每组均有31例研究对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JOA评分、N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Zero-P系统组随访时间(15.52±1.93)个月;PCB组随访(16.10±2.3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9,P>0.05)。Zero-P组、PC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3.45±10.87)、(85.97±12.04)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4.35±11.53)、(66.26±19.6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30、5.358,P值均<0.01)。两组患者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恢复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在手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恢复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水平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但在末次随访时PCB组在术后维持Cobb角方面更有优势(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5),Zero-P组的NDI评分改善程度优于PCB组(P<0.01)。至末次随访,两组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PCB组出现2例螺钉位置丢失、3例吞咽困难,远期并发症方面Zero-P组优于PCB组(P<0.05)。结论 Zero-P和PCB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Zero-P组具有手术较简易、颈椎功能保留多、螺钉位置丢失和吞咽困难的相关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点。而较之Zero-P,PCB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术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90例,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18~63岁;膝关节游离体54例,半月板损伤3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时关节腔分别注射镇痛药:罗哌卡因组(R组)为0.25%罗哌卡因14 mL+生理盐水1 mL;低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组(RD1组)为0.25%罗哌卡因14 mL+右美托咪定0.5 μg/kg加入生理盐水配成1 mL;高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组(RD2组)为0.25%罗哌卡因14 mL+右美托咪定1.0 μg/kg加入生理盐水配成1 mL。记录和比较患者术后1、2、4、6、8、12、24 h静息时和运动时VAS,术毕至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术后24 h内地佐辛用量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静息和运动状态下,三组患者VAS术后1 h最低,逐渐升高,在术后8 h达高峰;各组术后不同时间V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8.116、90.791,P值均<0.01);不同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258、23.521,P值均<0.01);不同时点RD2组VAS均低于RD1组,RD1组均低于R组,其中术后1、2、4、6 h时点的V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术后8、12、24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D1、RD2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长于R组(P值均<0.05),RD2组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长于RD1组(P<0.05);24 h内总的地佐辛用量RD1、RD2组少于R组(P值均<0.05),RD2组少于RD1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24 h内,均无嗜睡、心动过缓、低血压、低氧血症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对膝关节镜术后镇痛比单独使用罗哌卡因效果更佳,且镇痛效果与右美托咪定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髓芯减压联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杆及多孔生物玻璃骨移植物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 本实验为前瞻性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2009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4例(84髋),采用信封法行简单随机分组,分为髓芯减压联合n-HA/PA66杆及多孔生物玻璃骨移植物组(治疗组,29例38髋)及髓芯减压联合自体松质骨移植组(对照组,35例46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HHS)、VAS及其变化,随访终点时临床及影像学失败率,并应用生存曲线分析两组髋关节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VAS、HH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终点时,治疗组VAS、HH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1);与术前比较,两组随访终点VAS、HHS评分有显著改善(P值均<0.01)。两组除Steinberg ⅡB、ⅡC、ⅢA患者间术前与术后随访终点HHS评分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01、2.242、4.435,P值均<0.05)外,其余分期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除Steinberg ⅡB、ⅡC、ⅢA患者间术前与术后随访终点VAS评分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3、2.119、3.513,P值均<0.05)外,其余分期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在随访期内治疗组髋关节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经Log-rank检验提示两组之间髋关节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53,P<0.05)。治疗组影像学失败率为21.05%(8/38),低于对照组的45.65%(21/46);临床失败率23.68%(9/38),亦低于对照组的52.17%(2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571、7.081,P值均<0.05)。结论 髓芯减压联合n-HA/PA66杆及多孔生物玻璃骨移植物法可以显著缓解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并阻止股骨头塌陷。由于本手术方法对股骨头坏死治疗效果可能与其Steinberg分期有关,推荐将该方法应用于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I Schizas形态学B、C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保守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Schizas形态学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Schizas形态学分型为B、C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43~74岁。Schizas形态学B型39例,其中保守治疗20例(保守组)、手术治疗19例(手术组);C型23例,其中保守治疗13例(保守组)、手术治疗10例(手术组)。B、C型保守组和手术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别比较B、C型患者保守组和手术组治疗前及末次随访ODI、JOA评分、VAS及治疗期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9~16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Schizas B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在保守组及手术组治疗后末次随访ODI分别为10.88%±2.84%和11.44%±2.80%,JOA评分分别为(22.41±2.26)分和(22.36±2.25)分,VAS分别为(0.84±0.52)分和(0.93±0.41)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22、0.065、-0.646,P值均>0.05),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30、-5.339,P值均<0.01)。Schizas C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保守组和手术组治疗后末次随访腰椎ODI分别为16.72%±4.04%和10.10%±1.63%,JOA评分分别为(17.92±2.43)分和(22.75±2.99)分,VAS分别为(1.60±0.82)分和(0.70±0.2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56、-4.271、3.713,P值均<0.01),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53, P>0.05),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32, P<0.01)。结论 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症状,MRI Schizas形态学分型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选择上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活动性出血休克大鼠血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乳酸钠林格液复苏组(晶体组)、羟乙基淀粉复苏组(胶体组)和晶胶液复苏组(晶胶组),各实验复苏组分别制作活动性出血休克模型,于休克前、休克后平均动脉压(MAP)为40 mmHg(1 mmHg=0.133kPa)维持30 min后(0时相)、MAP为60 mmHg维持30 min后(1时相)、MAP为80 mmHg维持60 min后(2时相)以及复苏成功24 h后(3时相)分别取外周血,对照组只在实验前和3时相取血,各组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6和TNF-α含量。结果 各组大鼠休克前及休克开始复苏前(0时相)血浆中IL-6和TNF-α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复苏过程中,晶体组血IL-6和TNF-α的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3时相血IL-6和TNF-α含量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胶体组和晶胶组在复苏过程中IL-6和TNF-α的含量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3时相血IL-6和TNF-α的含量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时相、2时相和3时相晶胶组血IL-6和TNF-α的含量均较胶体组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晶胶液比晶体液、胶体液能更好地抑制活动性出血休克大鼠的促炎介质释放,可能是一种相对较好的复苏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