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7例冠心病患者,115例脑梗死患者及70例健康人进行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常规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和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冠心病组和脑梗死组无显著性差异,且冠心病组和脑梗死组PT、APTT及TT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其他凝血指标相比,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及诊断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指标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记录患者首诊时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以血浆PT、FIB及D-二聚体水平正常值上限为界将所有患者分为血浆PT、FIB、D-二聚体升高组及其对应的正常组,分析其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比较各组间患者生存期的差异。结果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的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脉管癌栓密切相关(P<0.05)。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均较其对应的正常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与胰腺癌进展、病理分型、疗效、预后相关,通过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并早期给予恰当的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外周血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D—Dimer,DD)活性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STAGOSTA-Compact全自动凝血仪检测96例肺癌患者外周血血浆FIB、FDP、D-二聚体的表达水平,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作比较。结果:肺癌患者FIB、FDP及D-二聚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B、FDP及D-二聚体在肺癌组临床Ⅰ、Ⅱ期患者与Ⅲ临床Ⅲ、Ⅳ期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FIB、FD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结论:肺癌患者FIB、FDP及D-二聚体水平异常升高,说明其在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且其变化对肺癌的转移及疾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骨折时间与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阳性率的关系。方法选取377例下肢骨折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按骨折发生时间分为7组,比较各组D-二聚体浓度及阳性率。结果下肢骨折发生时间少于1d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发生时间大于30d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5)。且下肢骨折发生10d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达89.6%。结论下肢骨折发生10d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阳性率均明显升高,临床需密切关注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74例SCLC患者(SCLC组),7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肺良性疾病组),60例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析D-二聚体及FIB与SCL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比较SCLC患者放疗和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SCLC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肺良性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泛性SCLC(ED-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局限性SCLC(LD-SCL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与SCLC患者吸烟、肿瘤累及部位、最大肿块直径、远处转移有关(P0.05);FIB水平与SCLC患者肿块数目、病理分型、远处转移有关(P0.05)。SCLC治疗有效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较放疗和化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情稳定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前后D-二聚体和FI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放疗和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IB可作为SCLC辅助诊断、病情监测、放疗和化疗疗效和预后判断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1例糖尿病伴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30例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及30例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伴并发症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D-二聚体、FI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P=0.092).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病理性凝血和纤溶状态.D-二聚体及FIB测定可预示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影响股骨骨折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护理预防研究。方法选取某院创伤骨科收治的98例股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38例,年龄20~60岁。通过进行静脉造影确定患者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为非血栓形成的80例患者,研究组为有血栓形成的18例患者。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骨折分型,D-二聚体水平,内科合并症,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血管神经损伤等资料,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股骨骨折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加强血栓患者的护理,并应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复杂骨折,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D-二聚体水平升高,手术时间长,有原发内科合并症等因素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占比较高,是患者发生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复杂骨折,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D-二聚体水平高,是影响股骨骨折患者(DVT)风险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12例血栓患者经治疗5~7 d,6例治疗8~15 d后症状明显好转,经血管彩超检查显示血栓消失,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复杂骨折或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或D-二聚体水平较高的患者是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术后正确的应用抗凝药物和功能锻炼有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肺癌患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与肿瘤分期、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的不同分期与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连续收治经病理明确诊断的肺癌患者102例,其中鳞癌57例,腺癌35例,小细胞癌7例,神经内分泌癌3例。肺脏良性病变45例,测定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根据影像学检查评价肿瘤分期。结果肺癌组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数值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而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PLT)无统计学差异。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患者FIB及D-二聚体显著高于无转移患者(P<0.05)。将TxN0M0患者进行分层分析,T3期患者FIB及D-二聚体显著高于T1及T2期肿瘤患者(P<0.05)。结论肺癌患者FIB及D-二聚体较良性肿瘤患者明显升高,肿瘤临床分期越晚,其数值也越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在肺癌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肺癌患者115例作为肺癌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tago-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进行检测。结果肺癌患者PT、APTT、TT、FIB、D-二聚体、FDP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转移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肺癌局限者(P〈0.05)。肺癌患者抗凝血酶Ⅲ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对肺癌的转移及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使用Innovance D-Dimer试剂盒检测的D-二聚体水平与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相关性,为临床排除、诊断和治疗提供辅助依据。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E患者68例,其他肺部疾病(肺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84例以及体检健康人60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肺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结果 68例PT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 077±2 008)μg/L纤维蛋白原等量单位(FEU),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100.0%(68/68)。184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655±564)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39.7%(73/184)。60例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90±130)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1.7%(1/60)。68例肺血栓栓塞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分别明显高于其他肺部疾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88±543)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52.9%(36/68),有效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对于临床肺血栓栓塞症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在得到有效的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股骨颈骨折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0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 股骨颈骨折头下型16例,经颈型24例,基底型62例;Garden Ⅰ型骨折18例,Garden Ⅱ型骨折59例,Garden Ⅲ型骨折19例,Garden IV型6例。3例股骨颈骨折继发缺血性坏死。 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全面、准确地诊断股骨颈骨折,对患者治疗方法选择、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烟台市腹泻病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状况和致病型分布特点,对社区和综合医院中两家哨点医院腹泻门诊的腹泻患者进行DEC监测,为DEC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对生化反应符合DEC特征的菌落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确认,根据5种DEC特征基因,确定型别。 结果 在1 174例腹泻病患者的粪便中共检出生化反应鉴定为DEC的268株,进行基因确认25株,感染率为2.13%,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5株,占阳性菌株的60.00%,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8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均未检出,毒力基因pic占53.33%,20 ~ 44岁年龄组患者检出率最高(64.00%),6 — 10月检出率为84.00%。 结论 烟台市DEC感染的致病型以EAEC为主,基因型以pic为主,DEC感染年龄主要集中在20 ~ 44岁年龄组,全年均有感染,夏秋季多发,应注意加强季节性防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与马尾神经冗余征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2月160例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信息,将其分为冗余组和非冗余组。测量狭窄处椎管前后径、狭窄层面硬膜囊面积、马尾神经冗余相对长度等数据;记录性别、年龄、腰椎管最狭窄的位置、狭窄处突起是否锐利、是否多节段狭窄等参数。统计上述变量是否与马尾神经冗余征及马尾神经冗余相对长度相关。 结果 不同马尾神经冗余征的性别、年龄、腰椎管最狭窄的位置、狭窄层面硬膜囊面积、狭窄处突起锐利、多节段狭窄等变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腰椎管多节段狭窄(P<0.01),不同性别、狭窄处是否突起锐利、狭窄处椎管前后径的马尾神经冗余相对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马尾神经冗余是一种与腰椎管狭窄相关的MRI征象,其中性别、年龄、腰椎管多节段狭窄、狭窄层面硬膜囊面积、腰椎管最狭窄的位置、狭窄处锐利突起等均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东某高校教职工慢性病患病情况,为实施相应的健康干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广东某高校教职工2013~2015年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3~2015年,该高校教职工血脂异常、肥胖、脂肪肝、肾结石、高尿酸、胆囊息肉、高血压、肝囊肿、心电图异常、高血糖检出率较高,教职工血脂异常、脂肪肝、肾结石、高尿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高校女性教职工乳腺增生、阴道炎、宫颈囊肿、乳腺退化不良、宫颈糜烂样改变等5种妇科疾病检出率较高,其中,宫颈糜烂样改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比较中,血脂异常、肥胖、脂肪肝、高尿酸、胆囊息肉、高血压、心电图异常、高血糖等8种疾病异常检出率连续3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均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比较中,肥胖、脂肪肝、肾结石、高血压、肝囊肿、心电图异常、高血糖等7种疾病异常检出率连续3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该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应采取多种干预措施,有效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医院前10位病种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医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提取医院2002~2015年住院患者病案首页信息并使用IBM 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和肿瘤稳居前2位病种且呈现上升趋势,消化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位居全院病种的第3、4位。2002~2015年前10位病种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88.0%下降至2015年的83.8%,呈现病种多方面发展。 结论 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为肿瘤疾病,需各相关部门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控管理,对居住环境的安全监测,个人需加强运动,合理饮食,从而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脓毒血症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变化及降钙素原变化趋势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住急诊ICU的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 结果 死亡组的PCT和凝血功能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降钙素原最佳截断点为34.24时,曲线下面积(AUG)为93.4,敏感度87.1%,特异度93.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最佳截断点为14.75时,AUG为72.5,敏感度54.8%,特异度93.1%;国际标准化比值最佳截断点为1.31时,AUG为72,敏感度48.4%,特异度89.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最佳截断点为39.20时,AUG为71.7,敏感度67.7%,特异度86.2%;Fbg最佳截断点为3.31时,AUG为90.3,敏感度58.6%,特异度93.1%。 结论 降钙素原和凝血功能与脓毒血症病情密切相关,可作为监测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功能性不稳踝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随机选择本院收治的踝关节损伤者45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收治的45例患有其他足部疾病(排除踝关节损伤)患者为对照组。对各组患者进行MRI检查,并通过测量轴向踝指数、踝间指数、踝距指数观察患者距骨和腓骨位置。 结果 经MRI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中检出距骨软骨损伤的有16例,软骨骨折伴周围组织水肿的有8例,腓骨肌腱损伤有11例,韧带损伤有7例,跟腱断裂有3例。研究组轴向踝指数(11.15±1.14 vs 7.69±1.88)、踝距指数(88.94±10.21 vs 84.32±10.39)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踝间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RI检查对关节软组织损伤,尤其是韧带、肌肉、肌腱、软骨等具有较高敏感性。功能性不稳踝关节损伤患者存在距骨内旋现象,但腓骨在踝穴内的位置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人工半髋置换联合镍钛环抱式接骨器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股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我院收治1例70岁老年男性,因交通事故导致右侧复杂性股骨骨折,包括右侧股骨颈骨折(经颈型)和股骨中段骨折(横断型)。对患者进行人工半髋置换联合镍钛环抱式接骨器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患者关节活动情况及骨折部位固定情况。 结果 术后患者骨折部位固定良好,旋转关节活动自如,无脱位,患者满意度高。 结论 人工半髋置换联合镍钛环抱式接骨器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股骨骨折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纯空心螺钉微创内固定对髌骨横形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74例髌骨横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观察组接受C型臂X线机辅助下微创空心钉内固定,对两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 术后随访6月,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89%,高于对照组的72.97%(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切合延迟愈合、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疗效确切,相比较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切口小,患者接受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浙江省余姚市水灾后沙门菌在外环境和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中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情况,为食源性疾病防治和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浙江省余姚市主城区外环境、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进行沙门菌增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分型及药敏试验。 结果 共检出32种血清型、沙门菌283株,鼠伤寒沙门菌占总数的40.28%。 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率最高,分别为51.59%和42.05%,多重耐药菌36株。 结论 余姚市沙门菌污染率高、菌型繁多、耐药率高、多重耐药高,优势菌为鼠伤寒沙门菌。 水灾后余姚市外环境和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中沙门菌血清分布和耐药既有相关性又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