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CYP2C19中间代谢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和标准剂量替格瑞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就诊的ACS患者,排除未行PCI手术、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对568例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其中CYP2C19中间代谢型患者252例(占比44.37%),22例因各种原因(包括经济因素等)未接受PCI治疗,最终将230例CYP2C19中间代谢型患者(占比40.49%)随机分配至双倍剂量氯吡格雷组和标准剂量替格瑞洛组,并对2组患者进行长达12个月的随访,统计分析2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事件发生率差异。结果:随访1,6,12个月时2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替格瑞洛组稍高于氯吡格雷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替格瑞洛组有2例发生致命颅内出血事件,可能原因是患者为出血高风险人群。呼吸困难发生率标准剂量替格瑞洛组显著高于双倍剂量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6例患者发生显著的呼吸困难,导致患者无法耐受均转换成氯吡格雷。结论:CYP2C19基因中间代谢型ACS患者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和标准剂量替格瑞洛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安全性方面,2组患者出血事件无显著性差异,但替格瑞洛组严重出血事件高于氯吡格雷组;呼吸困难发生率标准剂量替格瑞洛组显著高于双倍剂量氯吡格雷组。基于本研究结果,谨慎建议对于CYP2C19基因中间代谢型患者,无出血风险高危因素时,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和标准剂量替格瑞瑞洛均可选择;出血高风险人群,建议选择氯吡格雷。对于使用替格瑞洛过程中发生呼吸困难,建议及时更换为双倍剂量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药物基因检测结果指导氯吡格雷的个体化给药。方法: 临床药师在参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通过基因分型,结合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对氯吡格雷慢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超快代谢型的3例患者综合判断是否需要继续使用氯吡格雷及合适的使用剂量。结果: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半月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的氯吡格雷慢代谢型患者,建议改用替格瑞洛口服;抗血小板治疗反复发生皮下出血的超快代谢型患者,建议降低氯吡格雷给药剂量,暂时停用脉血康胶囊并常规口服维生素C片;联合使用兰索拉唑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的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患者,建议增加氯吡格雷给药剂量或换用替格瑞洛,必要时可考虑选择泮托拉唑或雷贝拉唑甚或换用其他抑酸药如雷尼替丁等。结论:临床药师利用药物基因检测工具,结合药物相互作用等,可以指导氯吡格雷的临床使用,优化抗血小板的治疗方案,实现药物的个体化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查氯吡格雷弱代谢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抗血小板治疗现状。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285例陕西汉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通过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CYP2C19*2和CYP2C19*3基因多态性筛查氯吡格雷弱代谢患者,分析其抗血小板治疗现状。结果在285例患者中,快代谢型占38.6%,中间代谢型占49.1%,慢代谢型占12.3%,后两者为弱代谢型(61.4%)。中间代谢型患者,53.6%应用氯吡格雷75mg·d~(-1);46.4%调整治疗方案,如氯吡格雷剂量加倍至150mg·d~(-1),更换替格瑞洛或三联疗法(加用西洛他唑)。慢代谢型患者,54.3%应用氯吡格雷75mg·d~(-1),45.7%调整为上述治疗方案,其中28.5%更换替格瑞洛。结论在陕西汉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氯吡格雷弱代谢型发生率高,目前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并无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替格瑞洛使用情况,了解该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为提高替格瑞洛的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1~6月住院期间使用替格瑞洛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使用替格瑞洛患者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等。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6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3.77±14.69)岁;体重(70.76±11.17)kg。原发病均为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手术。36例患者中,4例为阿司匹林联用替格瑞洛,30例为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后将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1例为阿司匹林联用西洛他唑后将西洛他唑更换为替格瑞洛,1例为阿司匹林加用替格瑞洛。31例患者按说明书中所示的用法用量使用,5种患者使用其他不同的用法用量。涉及的可能与替格瑞洛存在相互作用的合并用药共8种。共6例次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其中2例(5.56%)发生出血,4例(11.11%)出现呼吸困难。结论:我院替格瑞洛多应用于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药师应严格把握该药用法用量,密切监测患者不良反应,促进替格瑞洛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行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STEMI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79例,氯吡格雷组75例,比较分析2组治疗1,6,12个月时全因死亡率、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等指标。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2组患者治疗5 d时血小板抑制率和抵抗率。结果:替格瑞洛组1,6,12个月时全因病死率、MACE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左室射血分数优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但症状轻微,无需特殊治疗;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时替格瑞洛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氯吡格雷组(69.22±12.34)% vs (46.87±22.1)%(P<0.05),血小板抵抗率低于氯吡格雷组(2.53% vs 22.67%)(P<0.05)。结论:在行PCI治疗的STEMI合并DM患者中应用替格瑞洛可改善预后,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ACS患者CYP2C19酶代谢型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药效的影响,以期为患者制订PCI术后个体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症、已行PCI术,同时进行了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的患者130例。根据代谢类型不同,将患者分成快、中、慢代谢3组,分析3组患者氯吡格雷及替格瑞洛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出血不良反应以及院外用药情况。结果:①CYP2C19基因检测快代谢型46例,中代谢型62例,慢代谢型22例;②在不同代谢型患者中,慢代谢组氯吡格雷的使用率显著低于快代谢组和中代谢组,而替格瑞洛的使用率显著高于快代谢组和中代谢组;③在慢代谢组中,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替格瑞洛,慢代谢组使用氯吡格雷患者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快代谢组和中代谢组;④出血不良反应在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⑤快代谢组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率显著高于中、慢代谢组,其余合并用药的使用率在3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临床治疗中,检测CYP2C19代谢类型将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患者获得更大益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80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与替格瑞洛组,各40例.氯吡格雷组患者采取氯吡格雷治疗,替格瑞洛组患者采取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心功能指标,住院时间,不良出血事件发生率、不良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按照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氯吡格雷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口服;替格瑞洛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每日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替格瑞洛片90 mg,每日2次,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氯吡格雷组144例和替格瑞洛组145例。替格瑞洛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90%,高于氯吡格雷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的NLR水平分别为3.26±0.15和3.10±0.11;LDL-C水平分别为(2.24±0.14)和(1.77±0.16)mmol·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患者在术后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对不同CYP2C19代谢型健康志愿者体内氯吡格雷及其活性代谢物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为对象,根据其CYP2C19基因型按随机数字表法挑选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受试者各8例分组,采用单剂量、随机、开放、两周期的交叉试验设计,各组患者在试验周期内分别单次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 mg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 mg+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 mg,清洗期为7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受试者血浆中氯吡格雷及活性代谢产物H4(MP-H4)的质量浓度,通过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比较。结果:3种代谢型受试者年龄、身高、体质量、肝酶、血肌酐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用氯吡格雷者比较,联用雷贝拉唑的快代谢型组受试者体内氯吡格雷的达峰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上升了36%和27%,MP-H4的cmax和AUC00-t分别下降了34%和28%(P<0.01);中间代谢型受试者氯吡格雷的cmax和AUC00-t分别上升了19%和18%,MP-H4的cmax和AUC00-t分别下降了19%和16%(P<0.05或P<0.01);而慢代谢型受试者联用雷贝拉唑后体内氯吡格雷及MP-H4的cmax、AUC00-t以及各代谢型受试者体内氯吡格雷及MP-H4的tmax与单用氯吡格雷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YP2C19快代谢型和中间代谢型受试者中,联用雷贝拉唑可明显增加氯吡格雷的暴露量并降低其活性代谢产物MP-H4的暴露量;而这种联用对CYP2C19慢代谢型受试者体内氯吡格雷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后应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根据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将在我院接受分站式HCR治疗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术后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 替格瑞洛片90 mg口服、2次/d, 连续服用1年)与氯吡格雷组(术后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1次/d, 连续服用1年)。分析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前后不同时点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P2Y12反应单位(PRU)], 术后血小板抑制率[阿司匹林抵抗(AA)、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抵抗(ADP)],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124例, 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各62例, 2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合并疾病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术后24 h、7 d、1个月MPAR均低于术前[(50±9)%、(36±8)%、(29±6)...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法(TEG)和VerifyNow P2Y12法检测来评估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并比较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入选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因ACS入院且服用氯吡格雷(75 mg·d-1)和阿司匹林(100 mg·d-1)的患者230例,使用焦磷酸测序检测其CYP2C19基因型,并在服用氯吡格雷7 d后,使用TEG法检测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和VerifyNow P2Y12法检测其血小板反应单位(PRU)。结果:TEG法结果显示CYP2C19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的比例分别为8.9%、40.2%和59.4%。VerifyNow P2Y12法检测结果显示各代谢型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的比例分别为6.9%、29.9%和50.0%。慢代谢型及中间代谢型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的概率明显高于快代谢组(P<0.05)。2种方法氯吡格雷抵抗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检测结果显著相关(r=-0.719,P<0.001)。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显著影响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的疗效。TEG法和VerifyNow P2Y12法检测抗血小板聚集结果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药动/药效(PK/PD)理论应用仿真模拟评价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伏立康唑(VRC)用药方案的影响,促进个体化用药。方法:查找已发表的VRC药动学资料,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估不同的CYP2C19基因型患者分别在接受不同的VRC给药方案下可能达到的稳态谷浓度水平及其概率分布,进而找出最优给药方案。每种给药方案模拟10 000例次。结果:快代谢基因型(EMs)患者给予VRC300 mg/q12 h口服(po)或200 mg/q12 h静滴(iv);中间代谢基因型(IMs)患者给予100 mg/q12 h po或100 mg/q12 h iv;慢代谢基因型(PMs)患者给予50 mg/q12 h po或50 mg/q12 h iv时稳态谷浓度分布于推荐谷浓度范围(0.5~3 mg·L-1)内的中靶概率(PTA)最大(均超过85%)且高于3 mg·L-1的PTA最小(均小于10%),为最佳给药方案。结论:临床应根据患者CYP2C19基因型来个体化制定VRC的用药方案,以此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YP2C9、CYP4F2、GGCXVKORC1基因多态性对房颤患者华法林使用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PCR-RFLP法检测157例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房颤患者CYP2C9、CYP4F2、GGCXVKORC1基因多态性,登记并计算患者INR稳定在1.5~3.0时一周的平均日剂量。比较不同基因型房颤患者华法林日用量的差异。结果:INR稳定在1.5~3.0时,CYP2C9*1/*1个体使用华法林剂量[(2.73±0.80)mg·d-1]显著高于*1/*3使用量[(1.83±0.51)mg·d-1];VKORC1TT基因型携带者使用剂量[(2.56±0.79)mg·d-1]显著低于CT基因携带者使用量[(3.31±0.75)mg·d-1];CYP4F2 CC基因型使用剂量[(2.58±0.78)mg·d-1]显著低于TT基因携带者使用量[(3.21±1.04)mg·d-1];GGCX CC基因型使用剂量[(2.49±0.89)mg·d-1]显著低于GG基因型使用量[(3.04±0.75)mg·d-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9、VKORC1和GGCX与个体华法林剂量有关。结论:CYP2C9、VKORC1和GGCX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个体华法林使用剂量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呼吸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探讨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并对肺部真菌感染老年患者伏立康唑给药剂量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呼吸科肺部真菌感染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并测定浓度的住院患者,从病历系统采集患者基本情况、伏立康唑及合并用药情况和肝、肾功能等临床数据,数据录入SPSS统计分析。结果:214名住院患者425例次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中,<1 mg·L-1、1~5 mg·L-1、>5 mg·L-1分别占16.0%、71.3%、12.7%。使用伏立康唑400 mg·d-1和300 mg·d-1,年龄≥70岁患者平均稳态谷浓度显著高于年龄<70岁患者[(4.05±2.24) mg·L-1 vs. (3.24±2.10) mg·L-1,P=0.02][(3.28±2.03) mg·L-1 vs. (2.60±1.56) mg·L-1,P=0.04]。同时用质子泵抑制剂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高于未用患者[(3.41±2.15) mg·L-1 vs. (2.92±1.81) mg·L-1,P=0.03]。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显著高于未发生者[(3.75±2.28) mg·L-1 vs. (2.72±1.83) mg·L-1, P=0.00],年龄≥70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谷浓度更高,为(4.44±2.25) mg·L-1。结论:伏立康唑浓度个体差异性大,年龄和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影响其血药浓度,需要开展伏立康唑浓度监测;建议年龄≥70岁患者伏立康唑给药剂量为300 mg·d-1。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冲击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儿对其血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ITP患儿,根据治疗药物分为2组,观察组(n=101)给予IVIG 1 g·kg-1·d-1冲击剂量1次,同时加用阿赛松1.6 mg·kg-1·d-1口服和地塞米松0.2 mg·kg-1·d-1静滴;对照组(n=106)仅给予阿赛松1.6 mg·kg-1·d-1口服和地塞米松0.2 mg·kg-1·d-1静滴。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细胞计数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前2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后2 d观察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2组发生溶血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及单核细胞减少症的人数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IVIG冲击治疗ITP可以观察到多种血液细胞成分数量下降,认为与其细胞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国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稳态浓度的分布情况,为开展伊马替尼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达稳态(29 d)的GIST患者血浆,HPLC-MS/MS法检测血浆伊马替尼浓度。分析不同剂量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的差异以及个体间和个体内变异。结果:共收集88例GIST患者的154份血浆样本。服用伊马替尼600 mg·d-1n=4)、400 mg·d-1n=81)、300 mg·d-1n=1)、200 mg·d-1n=2)的患者血药浓度分别为(3 032.50±679.94)ng·mL-1,(1 525.14±599.87)ng·mL-1,1 155 ng·mL-1,(655.57±21.92)ng·mL-1。伊马替尼个体间变异39.57%,个体内变异为22.32%。单变量分析显示,伊马替尼血药浓度与性别、年龄、肿瘤切除部位以及是否转移无关。结论:中国GIST患者服用伊马替尼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十分有必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抗凝用药方案对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疗效与安全性的差异,为房颤合并心衰的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各大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搜集房颤合并心衰患者抗凝方案的随机对照试验(RTCs).筛选文献后,用Cochrane手册5.3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数据,使用Stata15.1软件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C反应蛋白(CRP)研究不同炎症程度对伏立康唑代谢及外周血谷浓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血液科住院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并同时测定伏立康唑(VCZ)谷浓度、伏立康唑N-氧化(N-oxide VCZ)浓度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156名患者纳入分析。结果:在3组患者体质量标准化剂量无差异(P=0.477)情况下,重度炎症组(CRP≥100mg·L-1,n=27)患者VCZ谷浓度(4.60±2.10mg·d-1)明显高于中度炎症组(40-1,n=37)患者VCZ谷浓度(3.10±1.43mg·L-1)和轻度炎症组(CRP≤40mg·L-1,n=92)患者VCZ谷浓度(2.66±1.72mg·L-1)(P=0.000)。重度炎症组N-oxide VCZ/VCZ(0.38±0.25)明显低于中度(0.64±0.41)和轻度(1.17±1.66)炎症组(P=0.009)。156名患者伏立康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8%,而重度炎症组伏立康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结论:重度炎症抑制伏立康唑代谢,升高增加稳态谷浓度,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炎症期间需要密切监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剂量沙格列汀与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5年第4期)、PubMed(1978-2015.12)、EMbase(1974-2015.12)、CNKI(1978-2015.12)、VIP(1989-2015.12)、CBM(1978-2015.12)、网上图书馆(Elsevier Science-Science Direct,Nature Publishing Group,Oxford University Press,Science,Wiley-Blackwell and Springer Link)建库至2015年12月的所有文献资料。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查找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剂量沙格列汀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风险与安慰剂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2,95%CI(0.86,1.47),P=0.40],其中[2.5mg·d-1RR=1.12,95%CI(0.86,1.47),P=0.40;5mg·d-1RR=1.04,95%CI(0.86,1.26),P=0.67;10mg·d-1RR=1.20,95%CI(0.86,1.67),P=0.29]。而且相同剂量的沙格列汀单药和联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风险均与安慰剂组相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剂量沙格列汀单药和联合治疗均不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风险。但其远期安全性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长期随访的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