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视力残疾患者在应用光学和电子助视器后远、近视力的康复效果。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低视力康复中心283例(9~79岁)视力残疾患者按视力残疾程度分为盲(110例)和低视力(173例)两组。分别比较两组应用Keplerian及Galilean望远镜前后远视力及脱残率的差异,以及应用带光源手持放大镜、近用眼镜式助视器及电子助视器后阅读成功率的差异。应用助视器前后的远视力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脱残率及阅读成功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应用两种远用助视器后远视力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盲目组应用Keplerian及Galilean望远镜后脱残率分别为10.9%和9.1%,低视力组分别为76.3%和7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23、P=0.899)。两组应用电子助视器阅读成功率(26.4%、86.1%)均高于带光源手持放大镜(13.6%、71.1%)及近用眼镜式助视器(15.5%、6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1)。结论助视器能帮助视力残疾患者有效利用其残余视力,改善视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是视力残疾患者康复的有效手段,应加强宣传及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行来院就诊低视力儿童的病因及低视力康复疗效,方法对门诊筛查视力低常儿童进行散瞳验光、眼底等检查,诊断为低视力者,应用远用、近用助视器进行视力康复训练;结果在25例低视力儿童中,(1)病因以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屈光不正多见,占76.00%;(2)20例选择康复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在0.1~<0.3,用4X、6X单筒近距远距观察镜康复远视力达到≥1.0,脱残率100%;(3)5例选择康复近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0.3~0.1,经过使用2.5X、3X、4X直柄放大镜和2.5X木马放大镜康复近视力≥0.5,近视力康复有效率100%。结论应用助视器能有效提高低视力儿童的远、近视力和视觉质量,让患儿有机会具备接受正常教育的用眼条件,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矫正、早康复,对低视力儿童的身心健康、拓宽知识领域、升学、就业具有积极地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有残余视力的视力残疾儿童在给予光学和电子助视器康复后进行远、近视力的分析和效果评估,探讨不同程度视力残疾患儿有效的康复手段及其对低视力康复对象范围界定的影响。方法对盲校及低视力门诊共206名4~14周岁(含14岁)视力残疾儿童按视力残疾的程度进行分组,比较应用国产4倍、6倍望远镜前后远视力和应用国产眼镜式助视器、国产简易电子助视器后两种助视器间阅读成功率的差异。远视力康复结果采用秩和检验,近视力康复结果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视力0.05以下至眼前指数的盲童组和0.3以下至0.05的低视力组应用远用助视器前后远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0.05以下至光感的肓童和低视力儿童分别使用眼镜式近用助视器与简易电子助视器后,两种助视器间阅读成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使用简易电子助视器的阅读成功率均明显高于使用眼镜式近用助视器。结论助视器康复的对象可以从低视力范围扩展到0.01甚至以下的盲童。低视力助视器是视力残疾儿童视觉康复有效和必要的手段,早期视觉康复特别是使用简易电子助视器进行近视力阅读的康复,对视力残疾儿童提高学习认知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和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低视力和盲的病因及光学助视器在康复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老年视力残疾患者87例,其中低视力74例,盲13例.其中男53例,女34例.先进行常规内外眼检查,必要时采用特殊检查,再进行病因分析.均屈光矫正,然后试配远用和近用光学助视器,检查配戴助视器后远、近视力,远视力≥0.05为脱盲,远视力≥0.3为脱残,近视力≥0.5为有效,<0.5为无效.结果:老年低视力患者致盲原因占首位的是高度近视,其次为黄斑变性、各类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屈光矫正后视力提高≥2行者62例(71%),视力不矫正或矫正≤1行者25例(29%).联合远用助视器后视力≥0.3脱残者70例(80%),远视力≥0.05脱盲者10例(11%),<0.05者7例(8%),脱残率92%.配阅读眼镜及近用助视器后近视力>0.5者 60例(69%),<0.5者27例(31%).助视器经常使用者58例,不经常使用18例,基本不用或放弃者11例.结论:老年低视力及盲的病因占首位的是高度近视,其次是黄斑病变.光学助视器在其康复中的应用仍是目前可靠、经济、有效的矫治方法,应鼓励患者使用助视器,提高助视器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行鱿性及遗传性眼病所致视力残疾患者的视觉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低视力门诊常见的3种先天及遗传性眼病患者配用助视器后的视功能改善及视觉康复情况。方法 对6-68a的113例(222眼)视力残疾患者,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56例,先天性小眼球小角膜31例,白化病26例,其中盲37眼,低视力178眼,全部采用国产助视器为2.5倍的单筒或双筒望远镜助视器,近用为 6- 32契镜助视器。结果 配用远用助视器后的脱盲率为78.4%脱残率为70.2%,远视力≥0.5共51眼,占23.0%,8只眼为1.0;配用近用助视器后130眼视力≥0.5,占75.1%。结论 远用视功能,使视觉康复,从而提高工作学习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应用光学助视器,对14例(25眼)老年黄斑变性低视力患者作了视觉康复.经用远用助视器,25眼中的24眼(95%)远视力有改善,其中12眼(48%)远视力≥0.4;经用近用助视器,全部眼(100%)的近视力有改善,13眼(52%)近视力达≥0.5,10例患者可阅读5号中文印刷体,阅读成功率达71.4%.结果表明助视器的应用对改善老年黄斑变性低视力患者的远、近视力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国内5所特殊教育学校视障学生的视觉损伤及康复现状,了解这些学校视障学生的眼健康状况,探讨影响视障学生视觉康复相关因素及今后工作重点。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WHO 盲及低视力眼检查记录表,对5所特殊教育学校视障班学生进行病史采集、视力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医学验光及助视器验配。采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视觉损伤分级诊断标准。采用 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筛查视障学生330例(660眼),其中可避免盲及低视力有170例(51.5%),难避免盲及低视力有115例(34.8%),因筛查条件受限不能确定45例(13.7%)。 324例视障学生中(除去6例不配合视力检查),93例(28.7%)学生屈光矫正后视力有所提高,双眼中较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由1.44升至1.19,屈光矫正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23, P<0.001)。17例(5.2%)屈光矫正后视觉损伤等级有所下降。122例(37.7%)可验配使用中远助视器提高远视力,128例(39.5%)可验配使用近用助视器提高近视力。在1级、2级及3级视觉损伤的视障学生中,远用助视器验配比例分别达到83.7%、83.3%、65.3%,脱盲率达到17.8%,脱残率达到72.2%;近用助视器验配比例分别达到77.6%、81.3%、77.6%,脱盲率达到22.8%,脱残率达到 81.4%。结论: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视障学生尚缺乏系统的眼健康筛查及视觉康复服务,部分视障学生通过屈光矫正及助视器的使用即可有效脱盲、脱残。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普及眼健康筛查及助视器的康复使用,可作为今后开展视障学生康复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蓝方方  甘露  赵武校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244-2245
目的:观察远用助视器在视力残疾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2例视力残疾患者进行屈光矫正后,然后再运用单筒望远镜式助视器或眼镜式助视器提高和改善患者远用视力。结果:配用远用助视器平均视力(logMAR视力)为0.24±0.23;而在屈光矫正的基础上再应用助视器矫正的患者平均视力(logMAR视力)为0.11±0.25,即戴镜后使用远用助视器后视力好于未戴镜患者(t=4.56,P<0.05)。试戴远用助视器后25例远视力≥0.3,脱残率为78%;进行屈光矫正后,该组病例脱残率为94%(P<0.05)。结论:远用光学助视器在视力残疾患者康复有着重要作用,它可提高患者的远用视力,尤其强调在屈光矫正的基础上应用光学助视器临床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韩丁  杜蓓  周祎  魏瑞华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7):1292-1296

目的:调查天津市视障学校学生视觉损害的分级及病因,分析不同类型助视器的康复效果,为儿童视觉损害的康复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于2019-08/09纳入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学生86例。通过视力、屈光及眼部检查等方法,评估学生视觉损害的分级及主要病因。对盲和低视力学生分别验配3种远用及近用助视器,分析其康复效果。

结果:学生86例中盲49例,低视力37例,主要病因为先天性眼球发育不良26例(30%)。盲和低视力学生应用助视器后康复远视力均有所提升(F=110.59,P<0.01),低视力组远视力优于盲目组(F=184.06,P<0.01)。盲目组应用3种远用助视器脱残率及低视力组脱残率均无差异,3种近用助视器阅读成功率在盲目组无差异,低视力组电子助视器优于手持放大镜及眼镜式助视器(χ2=7.974、10.571,均P<0.01)。

结论:儿童视觉损害以先天性眼病为主,验配合适的助视器可提高其康复效果,低视力患者电子助视器康复效果优于手持放大镜及眼镜式助视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新型近用连续变焦电子助视器和近用光学助视器在低视力和盲康复中的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19例低视力患者和14例盲患者分别使用近用光学助视器和近用连续变焦电子助视器阅读报纸里的新闻文章,记录使用2种仪器后的近视力、阅读速度和阅读持续时间,采用配对t检验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使用近用光学助视器和近用连续变焦电子助视器后近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2,P<0.05);盲患者和低视力患者分别使用2种助视器后近视力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433、-8.721,P<0.01)。所有患者和盲患者使用近用光学助视器和近用连续变焦电子助视器后阅读速度相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4.290、-6.728,P<0.01);低视力患者分别使用2种助视器后阅读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4,P>0.05)。所有患者、盲患者以及低视力患者分别使用近用光学助视器和近用连续变焦电子助视器后阅读持续时间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8.211、-6.137、-6.007,P<0.01)。结论新型近用连续变焦电子助视器与传统的近用光学助视器相比,更能提高患者的近视力和改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儿童盲和低视力的病因、屈光状态、屈光矫正和配用光学远用助视器矫正后的视力情况。

方法:选取2015-12/2018-04我科门诊接诊及盲校筛查的6~16岁低视力儿童和盲童212例422眼,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和屈光状态,对部分患儿进行屈光矫正和光学远用助视器验配矫正,分析矫正后视力情况。

结果:儿童盲和低视力病因以先天性和遗传性眼病为主,本组病例中先天性白内障是首位原因(19.3%),低视力屈光不正以轻中度远视和近视多见(65.3%),屈光矫正后脱盲率(26.4%)和脱残率(14.6%)均低于联合远用助视器验配矫正后的脱盲率(58.3%)和脱残率(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儿童盲和低视力病因复杂,应加强预防和筛查工作,低视力儿童应常规进行屈光矫正并配合使用远用助视器矫正,以利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视力患者的视觉康复需求以及拒绝视觉康复的原因,为推广低视力视觉康复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低视力患者361例,年龄(44.2±23.0)岁,男193例,女168例,主要来自院内转诊(68.5%)。对视力损伤的病因、患者对视觉康复的需求、视觉康复的有效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岁以下低视力患者的病因主要是先天性白内障(30.7%)和眼球震颤(28.0%);20岁及以上主要是病理性近视(25.5%)和其他视网膜疾病(25.2%)。88.2%的患者有视觉康复需求,远视力康复的首要、次要需求是娱乐休闲活动;近视力康复的首要需求是娱乐休闲活动,次要需求是阅读。患者助视器接受率为59.4%,93.6%患者拒绝的原因是仍希望能通过手术、药物等治疗方式改善视功能。结论娱乐休闲活动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低视力门诊患者视觉康复的首要需求,制定融合娱乐休闲活动的低视力康复策略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远用和近用助视器在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残儿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 31例 (5 4只眼 )患儿分别配戴了单筒或双筒远用望远镜助视器和近用眼镜助视器。结果 :配戴远用助视器后 ,9只盲眼中有 8只眼远视力≥ 0 0 5 ,脱盲率为 88 9%。原 4 5只眼低视力中有 36只眼远视力提高到≥ 0 3,其中 17只眼可达 0 5或以上 ,脱残率为 80 0 %。 2 4例 (45只眼 )选用了近用眼镜助视器 ,15例近视力提高后达≥ 0 5。结论 :助视器在低视力门诊是必备的且有效的 ,可提高患儿视力 ,提高学习生活能力。积极推进视残儿童视觉康复工作是眼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To demonstrate the changes that have occurred in a developed world low vision population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nd to examine the present rehabilitation of the visually impaired attending a multi-disciplinary low vision clinic.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examination of the 22,860 patients attending the low vision clinic at Kooyong since its inauguration in 1972 to 1996 allowed the extraction of information on their age, gender, living status, and primary condition causing low vision. A prospective unified study of 590 patients attending the clinic over a 6-month period in 1998 examined the demographics of the present low vision population and what rehabilitation they received. 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 patients attending the low vision clinic has steadily increased, with 87% over the age of 60 years in the mid-1990s compared to 71% in the mid-1970s. The percentage of female patients attending the clinic has also steadily risen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from 59 to 66%), as has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living alone (from 23 to 41%). The main change in the conditions causing visual impairment in the clinic's low vision population has been the increase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RMD). The average presenting distance acuity was 6/38, improving to 6/30(-1) with refraction. One-third of the patients could manage N5 print with the aid of +4.00 near addition lenses or less. Over one-half were prescribed magnification aids, with 19% having need for 2 or more to accomplish their desired visual tasks. Two-thirds of the patients made use of staff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during their visual rehabilitation. CONCLUSIONS: The low vision population has changed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Major changes that have implications on low vision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are the increasing age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preponderance of ARM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