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评价军队某部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抗-HBs)阴性/弱阳性的新入伍人员,接种剂型为20μg/ml的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Recombinant hepatitis B vaccine deriv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est,Hep B-SCY)后的免疫效果。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RIA),筛选抗-HBs为阴性的3 251名和弱阳性的1 090名新兵(学员)为实验观察对象,按照0、1和6的接种程序,接种20μg/ml剂型的Hep B-SCY,分别在每针接种后第28天采血,用化学粒子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检测血清抗体的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结果:观察对象全程免疫后,在弱阳性新兵(学员)中,第1、2和3针接种后阳转率分别为90.24%、97.82%和99.52%,第2针免疫后的阳转率明显优于1针免疫后阳转率(χ~2=25.65,P0.01),而第2与3针免疫后的阳转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4.66,P0.01);第1和第2针免疫后乙肝表面抗体的GMT值分别为1 575.92 m U/ml(374.94~4 606.45)和2 144.592 m U/ml(757.078~6 089.4),二者的GMT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Z=-2.372,P0.01)。在阴性人群中,第2和第3针接种后阳转率分别为86.13%和98.72%,其中,高应答反应阳转率分别为56.43%和87.53%,第3针免疫后的阳转率明显优于第2针(χ~2=118.5,P0.05),第3针免疫后的高应答反应率也明显高于第2针(χ~2=231.07,P0.05);第1、2和3针免疫后的GMT值分别为101.352 m U/ml(2.11~409.23)、155.812 m U/ml(26.76~840.78)和747.312 m U/ml(228.60~1893.6),第2和3针的GMT水平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23.042,P0.01),第1和2针的GMT水平之间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Z=-3.099,P0.01)。结论:接种20μg/ml剂型的Hep B-SCY可激发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抗-HBs,并可有效提高群体的阳转率和高应答反应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应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对上海、山东8~11岁的血清乙肝标志均阴性的学龄儿童,随机分至5μg、10μg和 20μg三组,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全程后 3月(即首针后 9月)三组的 Anti-HBs阳转率分别为 94.4%、99.1%和 90.4%。GMT(几何均数滴度)RIA S/N 在107.1~140.6之间;24月时阳转率仍在90.9~96.5%之间,S/N 在89.1~118.8之间。S/N≥10 者5μg、10μg和 20μg各为 90.0%、94.0%和 86.4%,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国内新生儿应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道,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过乙肝病毒(HBV),有约3.5亿人患有慢性肝病,其中的15.25%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我国曾是乙肝高感染率的国家,1992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达60%,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为1.2亿人,使乙肝成为影响我国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生儿接种国产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从东莞市石碣医院预防接种门诊登记的,2005年7~12月出生的,按规定接种程序完成乙肝疫苗接种的新生儿中随机抽取303名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新生儿免疫后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为(201.36±14.89)mIU/ml。母亲乙肝HBsAg阳性/阴性、母亲乙肝HBeAg阳性/阴性、男/女、是否出生低体重、是否早产、本地/外地的新生儿之间抗-HBs抗体GMT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转率为97.69%,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免疫成功率指标(85%)(t=6.19,P〈0.001);母亲HBsAg阳性/阴性、HBeAg阳性/阴性的新生儿之间抗-HBs阳转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HBsAg阳性率0.33%,母亲乙肝HBeAg阳性/阴性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后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为96.16%。结论新生儿接种国产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与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联合使用,有良好的母婴传播阻断保护作用。母亲乙肝感染状况(HBsAg、HBeAg阳性)是影响新生儿乙肝抗-HBs阳转率的危险因素;母亲乙肝HBeAg阳性是影响新生儿乙肝疫苗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我国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后的长期保护效果,为乙肝防控和乙肝疫苗HepB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用横断面调查和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监测点收集1987-1996年出生(13~22岁)、全程接种乙肝血源疫苗的人群,以及1997-2008年出生(1 ~ 12岁)、全程接种乙肝重组酵母疫苗人群的血清样本和资料;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检测HBV感染指标,结合本底资料和乙肝疫苗免疫史进行分析.结果 在河北正定、广西隆安、上海黄浦、青海同德和湖南湘潭5个监测点共收集1~12岁重组酵母疫苗免疫人群样本8133例,13 ~22岁血源疫苗免疫人群样本4848例,5个监测点的HBsAg平均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本底值,疫苗总体保护效果分别为86.04%~96.14%;河北正定、青海同德和湖南湘潭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广西隆安和上海黄浦的结果显示19~22岁人群HBsAg阳性率偏高;Anti-HBs阳性率随免疫年龄增长而下降,重组疫苗免疫人群从1~2岁组的86.84%下降至11~12岁组的46.40%,17 ~18岁组的Anti-HBs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而19~22岁组出现升高;几何平均浓度(GMC) <10 mIU/ml(Anti-HBs阴性)的比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100~999.99 mIU/ml和≥1000 mIU/ml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血源疫苗免疫后13~ 22年、重组酵母疫苗免疫后1~12年的总体保护效果良好;不必开展加强免疫,建议加强监测18岁以上人群的Anti-HBs水平,对GMC<10 mIU/ml者开展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6.
汉坦病毒基因组由L、M、S3个负链RNA片段组成,M片段编码囊膜糖蛋白G1和G2,G1和G2在病毒的吸附、病毒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中和抗体的产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腺病毒为载体的活载体疫苗安全性好,能有效感染呼吸道和肠道等组织细胞,不仅能激发黏膜免疫,还能诱导系统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我们分别以腺病毒和质粒pcDNA3.1为载体,构建了含有完整汉滩病毒基因M片段和单独表达G1的重组腺病毒和重组DNA疫苗。DNA疫苗能够引发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但接种后只能引发很弱的免疫应答。为了克服上述疫苗的缺  相似文献   

7.
8.
中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和免疫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我国是以农村为重点的乙型肝炎 (乙肝 )高发区 ,表面抗原携带者达 1 2亿。 2 0 0 0万人为慢性肝炎患者 ,受感染者达我国总人口的 5 0 %~ 6 0 % ,因此 ,研制、开发和大量推广高质量乙肝疫苗是我国乙肝预防工作的重点。为了控制乙肝流行 ,国家从“六五”开始 ,就把病毒性肝炎列为重大国家科研规划之中。 1985年我国研制成功血源乙肝疫苗 ;1992年研制出基因工程CHO疫苗 ;1994年引进美国Merck公司的酵母基因工程疫苗开始试生产。在我国乙肝基因疫苗开发、引进和大量生产、应用上均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如国产CHO疫苗和引进酵母疫…  相似文献   

9.
HIV DNA疫苗与重组腺病毒伴随病毒联合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含HIV-1B亚型中国株gagV3基因的DNA疫苗及重组腺病毒伴随病毒(rAAV)疫苗,并研究DNA疫苗和rAAV联合免疫的免疫效果。方法 将HIV-1B亚型中国株gagV3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neo上,构建了含HIV-1 gagV3基因的DNA疫苗pCI-gagV3。采用电击法将pCI-gagV3质粒转染p815细胞,用G418压力筛选,得到转入重组质粒的细胞系p815-gagV3,用免疫酶法检测细胞系中HIV-1基因的表达。用该DNA疫苗进行小鼠免疫实验,检测免疫效果;用该DNA疫苗初次免疫,含同样gagV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伴随病毒rAAV-gagV3加强免疫,采用免疫酶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HIV-1特异性的抗体水平,用乳酸脱氢酶法检测免疫小鼠的HIV-1特异性CTL水平。结果 pCI-gagV3可以在p815细胞中表达HIV-1的基因,免疫BALB/c小鼠后可以在小鼠体内诱发HIV-1特异性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HIV-1特异性抗体滴度为1:20;效靶比为50:1时,CTL平均杀伤率为41.7%。pCI-gagV3与rAAV-gagV3联合免疫并不能明显提高抗体水平,但可以提高CTL反应,效靶比为50:1时,CTL平均杀伤率为61.3%,高于单独用DNA疫苗或重组AAV疫苗免疫后产生的CTL活性。结论 DNA疫苗与重组腺病毒伴随病毒联合免疫可以提高免疫小鼠产生的HIV-1特异性CTL反应。  相似文献   

10.
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人体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4  
目的我国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于1995年开始生产,目前对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和抗体应答水平尚不完全清楚。本次研究目的为评价国产重组酵母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法应用3批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1批Mer-ck和1批Amgen进口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189名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进行了1年母婴传播阻断研究;同时对363名小学生进行了1年的免疫效果观察。免疫程序均为0,1,6月3针免疫。结果所有接种的新生儿和小学生中未发现严重副反应者。国产重组酵母疫苗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为85.97%,达到进口Merck(90.33%)和Amgen(86.59%)重组酵母疫苗的保护率水平。小学生完成3针免疫后1月(T7)时,接种各疫苗组的抗体阳转率均达90%以上。结论本次研究证明国产重组酵母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近期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80年代第一个基因工程疫苗———乙肝疫苗研制成功 ,以后随着对目的基因选择、抗原表达系统、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对其质量问题产生了不同见解。不同乙肝疫苗抗原来源于不同的表达系统 ,糖基化程度和生产工艺有所不同 ,由此引起保护率、抗体水平和免疫持久性的差异如何 ?以及以何种方法评价方能较科学地反映疫苗质量 ,均为乙肝预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对确定我国乙肝疫苗生产发展的方向 ,即选择、推广何种类型的乙肝疫苗十分重要 ,为制定疫苗更新换代的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本文对疫苗免疫效果考核和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九种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比较各种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的人体免疫学特点及效果。方法 应用美国MSD、Amgen公司、日本熊本、法国巴斯德、阿根廷莱茵美州公司五个国外厂家及北京、长春、深圳康泰三个国内厂家的酿酒酵母、哺乳动物细胞、牛痘毒重组、甲基营养型酵母4个表达系列、12个批次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免疫715名6~10岁小学生,使用放射免疫法(RIA)、美国Bbbott试剂检测免后不同时间的抗-HBs。结果 四个系列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免疫人体后安全有效;国产疫苗免后抗体高峰期出现在首针免后7个月;哺乳动物细胞疫苗的批间稳定性较好;酿酒酵母疫苗在峰值后的抗体水平下降幅度较小;含量10μg/支的疫苗较5μg/支者显示出有持久的优势。甲基营养型酵母疫苗是国内首次观察;含量10μg/支的疫苗较5μg/支者显示出有持久的优势。甲  相似文献   

13.
HLA-DRB1*07,13等位基因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机体HLA-DRB1*07,13等位基因对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完成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10 μg/次,0、1、6月)的广西籍汉族健康大学生896名,于末次接种疫苗后的第6个月采血检测血清抗-HBs水平,对无或低应答者再次接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20 μg,4周后筛选出无或低应答者99名及初次检测中或强应答者136名作为研究对象,应用PCR-SSP技术对研究对象外周血HLA-DRB1*07,13等位基因进行检测.结果:HLA-DRB107在无或低应答组中的表达频率为16.16%,显著高于中或强应答组的表达频率(4.41%)(P<0.05);HLA-DRB1*13在无或低应答组和中或强应答组的表达频率分别为1.01%和3.6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无或低应答与HLA-DRB1*07基因密切相关;而HLA-DRB1*13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鼠疫F1-V重组蛋白疫苗滴鼻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以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rCT-B)为鼠疫F1-V重组蛋白的佐剂制备黏膜疫苗,观察小鼠诱导的黏膜免疫和系统免疫应答效果。方法以制备的鼠疫黏膜疫苗滴鼻免疫小鼠4次免疫后,采用间接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抗F1-V的IgG和IgA抗体及抗体亚型分类,检测鼻咽喉、肺、小肠及阴道灌洗液中特异性抗F1-V的黏膜分泌型IgA;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鼻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细胞、脾淋巴细胞、肠系膜淋巴结及小肠PP结T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结果以rCT-B为佐剂的鼠疫F1-V重组蛋白黏膜疫苗滴鼻免疫后,能够诱导血清中IgG、IgA抗体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同时诱导鼻咽、肺、小肠和阴道内特异性黏膜抗体升高,尤其是肺和生殖道冲冼液内抗体升高极为显著(P〈0.01)。与单纯的F1-V组相比,不同剂量比例疫苗组都能诱导较高、较快的血清IgG、IgA和黏膜sIgA,其中1:2疫苗组能诱导更强的系统免疫和黏膜免疫,但是相比之下,5:1疫苗组是最合适的免疫剂量。结论rCT-B佐剂不仅能提高鼠疫F1-V黏膜疫苗的系统全身免疫应答,还能促进诱导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等局部黏膜sIgA抗体,增强局部免疫应答,提示rCT-B佐剂能显著提高鼠疫感染的免疫应答作用,这为下一步疫苗的免疫保护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后无(低)应答者加大剂量再免疫的效果,以提高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保护率。方法对近3年已完成标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程序至少一年、复查乙肝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的健康人群,随机地接受3种再免疫方案,按常规程序(0、1、6个月)予肌肉注射。A组40例:进口重组乙肝疫苗(安在时),每次剂量40μg;B组40例:安在时,每次剂量20μg;C组40例:国产重组乙肝疫苗,每次剂量20μg。在首针乙肝疫苗接种前及接种后第1、2、7个月(T1、T2、T7)采血检测抗-HBs。结果T1时,进口40μg组、进口20μg组和国产20μg组复种后应答率分别为45.0%(18/40)、37.5%(15/40)和30.0%(12/40),3组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0,P=0.383);T2和T7时,3组复种后应答率分别为67.5%(27/40)、47.5%(19/40)、40.0%(16/40)和77.5%(31/40)、55.0%(22/40)、50.0%(20/40),进口40μg组应答率高于其余两组(χ^2为4.014~6.545之间,P均〈0.05)。T2和T7时,进口40μg组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3,P=0.317)。各组患者复种后均未出现严重副反应。结论对乙肝疫苗无(低)应答者增加疫苗剂量加强免疫是有效的措施,抗-HBs应答率随疫苗剂量增加而提高。进口40μg组加强2针即可,加强3针未能较加强2针明显提高抗-HBs应答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带有EBV-LMP2的非复制型Ad-LMP2重组腺病毒疫苗免疫恒河猴诱导的针对EBV-LMP2的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方法分别使用高剂量(4·5×1011VP/kg)、中剂量(1·5×1011VP/kg)、低剂量(0·5×1011VP/kg)三个剂量的Ad-LMP2重组腺病毒,肌内注射免疫恒河猴,每5d免疫一次,共免疫6次,第7周时使用ELISPOT方法检测猴外周血细胞毒性T细胞应答,同时应用免疫酶方法检测血清中抗LMP2抗体。结果3个剂量免疫恒河猴均可以诱导出有效的细胞免疫应答及一定的抗体应答,免疫应答水平的高低与病毒剂量的高低有一定的关系,较高剂量产生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水平比低剂量的要高。抗腺病毒中和抗体和抗LMP2抗体免疫2周后就可以检测到,其中抗LMP2抗体在免疫3~4周时滴度较高,7周时则与3~4周时接近或有所下降。结论非复制型Ad-LMP2重组腺病毒疫苗可以有效的诱导恒河猴产生EBV-LMP2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卡介苗联合疫苗与单价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实验动物采用豚鼠,按0、1、2月三针免疫程序接种,并于每针免疫后1个月采血,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体滴度。实验分三部分进行。实验一:三种不同规格的联合疫苗与单价乙型肝炎疫苗的比较;实验二:同一规格连续三批联合疫苗与单价乙型肝炎疫苗的比较;实验三:联合疫苗与两种单价疫苗同时免疫的比较。结果:在三个实验中,联合疫苗组第一针血清抗体滴度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疫苗组第二、三针血清抗体滴度均高于对照组,也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联合疫苗组三针免疫程序的HBsAg的效力与单价乙型肝炎疫苗组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蛋白的可溶性微针体外检测方法及体内免疫效果评价。方法通过动态光散射(DLS)检测蛋白粒径、BCA法检测单片微针的蛋白浓度、活体成像实验检测微针皮内注射后蛋白在体内的停留时间,通过DRIZE评分评价微针注射后的皮肤情况,通过动物实验评价重组SEB蛋白可溶性微针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效果。结果DLS分析显示SEB蛋白可溶性微针负载的重组SEB蛋白粒径与重组SEB蛋白溶液中的SEB蛋白粒径无明显差别,单片微针中重组SEB蛋白含量为(13.2±1.4)μg,活体成像实验显示相对于肌肉注射,重组SEB蛋白可溶性微针皮内给药后荧光蛋白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延长,动物实验显示13.0μg的重组SEB蛋白可溶性微针即能引发免疫反应,并且在2LD50SEB攻毒剂量下能够产生很好保护效果。结论重组SEB蛋白可溶性微针能够刺激小鼠机体产生较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效果,为发展疫苗新型免疫途径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旋毛虫Ts87重组蛋白诱导的小鼠黏膜免疫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探讨旋毛虫Ts87重组蛋白灌胃免疫小鼠诱导的黏膜免疫保护性作用。实验分对照组、佐剂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组,CTB)和免疫组(CTB Ts87重组蛋白),灌胃免疫,间隔1周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第7天用400条旋毛虫感染期幼虫攻击,比较3组小鼠肠道成虫数、雌虫生殖力和肌幼虫数。且于末次免疫后第7天刮取肠黏液、取血检测特异性sIgA、IgG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免疫组小鼠成虫减虫率、新生蚴减虫率、肌幼虫减虫率分别是81·34%、67·02%、84·49%;小鼠肠黏液sIgA水平及血清Ig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佐剂组。结果表明Ts87重组蛋白黏膜免疫能够诱导小鼠产生抗旋毛虫的保护性免疫。灌胃免疫能显著提高肠黏液特异性sIgA水平,对促进肠道成虫的排出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