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螺距和外形对纯钛螺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钛种植体植入扭矩(ITV)和稳定系数(ISQ),分析不同螺距和外形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螺距分别为0.8 mm、1.2 mm、1.6 mm的柱状和两种锥形的机械表面钛种植体各12个植入新鲜的猪椎骨中,测量植入时扭矩和植入后种植体的稳定系数.结果:0.8 mm螺距种植体的植入扭矩(40.66±2.46)大于1.2 mm(38.33±2.60)和1.6 mm(38.05±2.83)者(p<0.05),其稳定系数(74.38±3.61)也大于1.2 mm(71.91±4.33)和1.6 mm(71.44±3.78)者(P<0.05);柱状、Taper I型和Taper Ⅱ型种植体的植入扭矩(分别为38.90±2.88、38.95、±2.68和39.20±3.08)未见明显差异(p>0.05),柱状种植体的稳定系数(73.91±4.70)大于两种锥形种植体(71.90±3.90和71.9l±3.33),(p<0.05);种植体的螺距和外形对其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无交互作用.结论:0.8 mm螺距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优于1.2mm和1.6 mm者,柱状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优于锥形种植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种植体初期稳定系数(ISQi)与植入扭矩值(ITv)在评估初期稳定性中的关系;分析不同初期稳定性种植体在骨愈合期种植体稳定系数(ISQ)的变化趋势。方法:选择牙缺失患者34例,共55枚种植体。应用Osstell ISQTM共振频率分析仪于种植体植入时测量ISQ和记录ITv,并于植入后4周、8周、12周监测ISQ变化。结果: ISQi与ITv存在强正相关性。低初期稳定性组种植体植入后ISQ呈持续上升过程,高初期稳定性组ISQ则呈先降后升趋势,4周降至最低点。结论: Osstell ISQTM能良好评价和监测种植体稳定性, ISQi与ITv均为评价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客观指标,种植体稳定性的变化趋势与初期稳定性范围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下颌骨后牙区骨组织结构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20名患者术前拍摄CT,通过软件SimPlant测量得到种植体周围平均骨密度及种植体颈部骨皮质厚度。共植入24枚种植体,术中植入后即刻用Osstell仪器测量得到种植体稳定系数(ISQ)。所有数据通过SPSS 17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结果:种植体颈部骨皮质厚度与ISQ相关(P<0.05),颌骨后牙区骨密度与ISQ无相关关系(P>0.05),性别、年龄与ISQ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术前对下颌骨后牙区骨密度的测量不能预测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与种植体颈部骨皮质厚度相关;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相关的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体修复缺失牙已被越来越广泛的人群和口腔医生所接受,有关种植体的成功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在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种植体植入后的初期稳定性是种植体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也是必须条件。下面就近年来测量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初始植入扭矩法和间断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 , RFA)法检测不同外科术式对老年微创种植牙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63名老年上颌前磨牙区后天性牙缺失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备洞组,级差备洞组和骨挤压组,在种植术后即刻记录87枚种植体旋入扭矩值和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值,术后1、2、4、6、8、12W分别记录各组ISQ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分别进行组间、组内比较扭力值和ISQ值统计学差异。结果:在种植术后记录级差备洞组旋入扭矩平均值为:33.28±3.95 N·CM,明显高于常规备洞组扭矩值(P〈0.05);术后即刻测量ISQ平均值,和常规备洞组比较,级差备洞组和骨挤压组ISQ值增加明显,术后呈现下降趋势,至4W时下降至最低值,自术后4W到12W时三组ISQ值上升均比较明显,至术后12W时三组ISQ平均值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级差备洞和骨挤压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在老年人Ⅲ类骨上微创非翻瓣植入人工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三种螺距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利用即刻负载有限元模型,研究种植体不同螺纹螺距因素对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Pro/E软件、Hypermesh软件及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四类种植体即刻负载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3种螺纹螺距(0.8mm、1.6mm、2.4mm)在分别垂直和水平加载时,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对不同螺纹螺距种植体来说,垂直加载和水平加载时0.8mm螺距螺纹种植体微动最小,2.4mm螺距螺纹种植体微动最大。结论:螺纹的螺距对垂直相对位移有影响,对水平相对位移影响不大。随着螺距的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向载荷的抵抗力减弱。水平加载时,螺纹的螺距对颈部微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螺旋CT检查不同区域颌骨骨密度并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相比较,观察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例接受种植修复患者,术前行颌骨CT扫描检测缺牙区骨密度,术中记录种植体植入扭矩并通过动度测量仪测量植入后种植体动度,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0例患者共植入39颗种植体,按照解剖区域分为下颌前牙区、下颌后牙区、上颌前牙区、上颌后牙区,各部位的平均骨密度为:776.66 Hu、746.72 Hu、431.68 Hu、193.28 Hu;平均植入扭力为:33.56 Ncm、30.80 Ncm、27.66 Ncm、25.50 Ncm;平均动度为:75.61、70.85、67.96、58.59。统计学分析发现不同缺牙区域中牙槽骨骨密度、种植术后扭力以及种植体动度测量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三组不同数据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通过术前CT扫描检测骨密度可以有效地预测术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从而有可能提高种植成功率,减少失败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复习,梳理明确种植初期稳定性的性质、意义、测试、参数以及影响因素.种植初期稳定性即种植体-骨界面的锚固力,是一种纯粹的机械现象,其意义在于维持种植体静立不动状态,使新骨不受干扰地生长附着在种植体表面,避免纤维组织生长,最终达到骨整合.临床比较常见的初期稳定性测试方法有植入扭力(insertion torque,...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种植体螺纹的旋转角度和密度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建立即刻负载的5种种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0.8mm、1.6mm和2.4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以及双螺纹和三螺纹种植体),进行垂直和水平加载,分析5种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相对位移。结果在3种不同螺距的单螺纹种植体中,垂直加载时0.8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最小(分别为1.600μm和1.199μm),2.4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最大(分别为2.451μm和2.019μm);在螺纹密度相同、旋转角度不同的3种种植体中,0.8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最小,三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最大(分别为1.994μm和1.602μm);在螺纹旋转角度相同、密度不同的种植体中,双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分别为1.913μm和1.495μm)均比1.6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分别为2.412μm和1.799μm)小,三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均比2.4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小。结论随着种植体螺纹螺距的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载荷的能力减弱;随着种植体螺纹旋转角度的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载荷的能力减弱;随着种植体螺纹密度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载荷的能力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共振频率分析法观察不同的种植体植入扭矩值对不同时间点种植体稳定性以及骨结合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牙列缺损成年患者49名,共植入86颗种植体,手术由同一高年资种植科医生操作完成。根据种植体植入就位后的所测最终扭矩值(Itv)进行分组:A低扭矩组,Itv为0~15 N·cm;B中扭矩组,Itv为16~35 N·cm;C高扭矩组,Itv为36~50 N·cm。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分别对种植即刻、术后8周、术后12周的稳定指数(ISQ)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组内以及不同组间不同时间点种植体稳定性以及骨结合效果的差异。结果 1各扭矩组内比较,随着时间的延长,所有组ISQ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低、中扭矩组内各时间点间均有统计学差异,高扭矩组内各时间点间均无统计学差异。2各扭矩组间第8周ISQ值无明显差异,低扭矩组第8周ISQ值增加幅度最大;各扭矩组间第12周ISQ值无明显差异。结论种植体植入8周以内是形成良好的种植体骨结合的关键时期;不同的种植体植入扭矩值对于8周以后的骨结合效果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即刻加载条件下微型种植体碰触牙周膜对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上颌前突患者153名。由Choi定位装置引导,在上颌左右两侧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之间颊侧植入自攻型微型种植体306枚。术后对植入部位行CT扫描。微型种植体被分为2组:1)完全不接触牙周膜组(Ⅰ组);2)碰触牙周膜,但未触及牙根组(Ⅱ组)。即刻加载4个月后,采用SPSS 9.0统计学软件对成功率进行统计。结果306枚微型种植体中,162枚完全未接触牙周膜;136枚碰触牙周膜,但未触及牙根;另有8枚碰触牙根,被排除在本研究范围之外。2组微型种植体的成功率分别为87.0%和65.4%,且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微型种植体在上颌左右两侧分布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对牙周膜的激惹是导致其初期松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Brаnemark提出的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理论认为,口腔种植体须经6~12个月无负荷的愈合期后才适合承担牙合力,此时种植体和骨组织间才能形成较好的骨整合界面[1].而随着口腔生物力学、组织形态学、材料学等研究的发展,即刻负荷种植成了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单、双、三螺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三维有限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分析单、双、三螺纹种植体即刻负载时的稳定性的情况,对这3种螺纹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利用Pro/E软件、Hypermesh软件及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3类种植体即刻负载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3种螺纹在分别垂直和水平加载时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3种螺纹形态中,单螺纹的垂直相对位移和综合相对位移最小,三螺纹最大。结论:随着种植体旋转角度的增加,其对抗垂直载荷的抵抗力减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上颌后牙种植区骨体积分数并了解其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口腔中心行上颌后牙种植术的32例患者(37个缺牙位).术中采用环钻在种植位点取出骨块,制作组织切片并利用PANNORAMIC全景切片扫描成像技术联合医学数码病理图像分析软件Im-age Pro Pl...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口腔种植修复中种植体需要经过3~6个月的骨愈合期.种植体植入后的愈合过程必须无干扰.随着口腔材料学、骨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力学等的发展,临床试验和研究表明,刚植入的种植体在一定的生理载荷的作用下也可以形成骨结合.种植体即刻负载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种植体在承受负载时保持稳定.种植体即刻负载的成功与种植体、宿主、手术等因素有关.本文就种植体即刻负载成功的影响因素和种植体即刻负载的适应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仪器监测Straumann种植体骨愈合期的稳定性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5例牙列缺损患者,共植入Straumann种植体52颗。用RFA仪器分别测量各种植体在种植术当天、术后1、4、6、8、12周的种植体稳定性(ISQ值)。将ISQ值进行通用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采用Minitab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所有种植体在植入时都取得了良好的初期稳定性。种植术后当天,ISQ平均值为64.39±0.66,术后呈现下降趋势,并在术后第4周下降至最低,而从第4周到第6周出现明显上升。统计学分析表明,种植区和牙槽骨对种植体ISQ值有显著影响(P〈0.05),种植体长度、颈部高度对种植体ISQ值无明显影响。术后12周,种植体存活率为100%。结论:种植体稳定性与种植体区位置和牙槽骨类型关系密切,而种植体的长度和颈部高度的影响尚缺乏足够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17.
种植体骨结合稳定性测量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测量种植体骨结合稳定系数(ISQ),分析影响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9名种植术后3~6个月后要进行修复的患者(男25,女14),102枚ITI种植体骨结合稳定性进行共振频率(RFA)测量。结果:ITI种植体骨结合ISQ为:76.29±5.25;ITI种植体稳定性主要受种植体骨质影响,密质骨(I、II)种植体稳定性(78.73±3.5)要高于松质骨(III、IV)的稳定性(74.27±5.63)(P<0.05);上颌与下颌的种植体稳定性差异不明显(P>0.05),上颌后牙区稳定性(77.57)要高于前牙区(73.65,P<0.05),下颌前后牙区无明显差别(P>0.05);不同长度不同直径种植体之间稳定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种植体稳定性与种植体周围骨质关系密切,种植体ISQ可以协助判断上部结构的修复时机,缩短种植修复的周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种植体黏膜(dental implant mucosa,DIM)与种植体乳头(dental implant papilla,DIP)水平及周围软组织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月于青岛市海慈医院接受口腔种植体修复的患者86例,从治疗起随访至2020年12月,分别于植入物放置即刻(T0)、4周(T1)、2年(T2)和随访结束(T3)时检测边缘骨吸收水平(MBLs)、中颊黏膜水平(MBMLs)、DIP、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改良出血指数(mBI)植入物稳定性系数(ISQ)水平及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1.0~5.2年,平均(4.79±0.34)年,脱落2例,最终纳入患者84例(95颗种植体)。与T0时相比,T1、T2、T3时mSBI、mPLI、mBI、邻牙接触点的远端骨水平、中骨水平依次显著降低(P<0.05),DIP高度显著升高;T0、T1、T2、T3时,PD、MBLs、MBMLs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牙接触点的远端骨水平、中骨水平可影响DIP高度(P<0.05)。DIP增加49例,丧失46例;T0时,DIP增加、丧失组的ISQ水平均较高;T1时较T0时DIP增加、丧失组的ISQ水平降低(P<0.05);T2、T3时,DIP增加组ISQ值显著大于丧失组(P<0.05)。结论: DIM、DIP水平之间存在依赖性,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稳定性取决于角化组织高度和DIP高度。  相似文献   

19.
曾琳  兰泽栋 《广东牙病防治》2008,16(11):524-526
近年来微型种植体支抗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它能为口腔正畸和矫形治疗提供了有效而理想的支抗,从而扩大矫治的范围,取得高质量的矫治效果。笔者就微型种植体支抗的发展、材料及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Osstell谐振频率分析仪初步评估骨挤压术时Branemark和Replace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不同外科技术在提高种植体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上颌后牙IV类骨质的牙列缺损患者,按照Noblebiocare标准守则,分别采用骨挤压术和传统备洞技术植入Replace和Branemark种植系统共计48颗种植体,其规格均为φ5.0×L10.0mm.记录种植体系统类型、植入最终扭矩和Osstell谐振频率分析仪测定的初期稳定性ISQ值,对观察结果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骨挤压术较传统备洞技术所获得的种植体稳定性高(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