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在枕颈融合中的生物力学研究,来探讨该技术应用于单纯前路枕颈融合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具颈椎标本,男4具,女2具,死亡年龄(49±8)岁。对标本进行软组织剥离建立正常模型组,切除正常模型寰椎前弓、部分寰椎侧块、齿状突、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寰椎横韧带,破坏关节囊,制作枕颈不稳模型,前...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带血管蒂枕骨骨模瓣行枕颈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经动脉罐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8例头颈铸型标本(5例保留骨胳)上,解剖并观测枕骨骨膜的血供情况,并在标本上模拟术式设计。结果枕骨骨膜血供丰富,枕动脉的枕支和降支及椎动脉第三段各发出到枕骨的骨膜支为11.0±1.5、2.5±1.0、3.8±0.9支,骨膜支的外径为0.3~0.8 mm,骨膜支相互吻合成网;枕动脉枕支可游离长度为3.7±0.3 cm,外径2.1±0.2 mm;枕动脉降支可游离长度为2.1±0.2 cm,外径1.5±0.2 mm;椎动脉可游离长度为3.6±0.2 cm,外径2.6±0.4 mm。结论设计带血管蒂枕骨骨膜瓣转位行枕颈融合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枕颈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枕颈融合术是维持枕颈区域稳定的唯一手术方式.目前文献上已记载了许多用于枕颈融合的技术,传统的融合部位是颈椎固定至枕外隆突上,而新近国外报道颈椎可固定至枕骨髁上[1-2].本文对枕颈融合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枕颈CD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枕颈CD在枕颈融合术中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5例不同原因引起上颈段失稳病例(新鲜骨折7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18例),采用枕颈CD为内固定器械进行枕颈融合术,随访手术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期大于1年,25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新鲜外伤所致3例神经损伤者,1例术前双手指麻木术后症状消失,术前不完全脊髓损伤者,1例术后神经功能由ASLA C组改善为D组,1例D级无改变,18例脊髓慢性压迫损伤病例神经功能改善率71%,1例前路减压时出现咽升动脉损伤并遗留脑缺血后遗症。所有病例未出现与内固定有关的神经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枕颈CD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是枕颈融合内固定器材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中国人后路寰枕关节-枕骨髁-斜坡螺钉技术的置钉参数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数字表法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共46例检查者的上颈椎CT影像资料,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20~55(39±9)岁。通过Mimics19.0软件数字化三维重建共获得92侧上颈椎模型,并进行模拟置钉。螺钉...  相似文献   

7.
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保有量及使用日益增多,交通事故发生率逐年增加,各类暴力骨折的治疗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其中枢椎齿状突骨折因其隐匿性、罕见性等特点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直到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后才被人们重视。枢椎齿状突骨折并非少见,在成人颈椎骨折中占10~15%,不幸的是,仍不时有齿状突骨折在首次就诊时被漏诊的报道。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造成的齿状突骨折不愈合率为41.7~72%[1],且同时存在潜在的寰枢椎不稳定,一旦发生移位就可能导致脑干、脊髓或神经根的急性或慢性损伤,引起严重的四肢瘫痪、呼吸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福山区人民医院治疗6例齿状突骨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和评估AXIS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运用AXIS系统固定融合治疗8例严重的创伤性或肿瘤切除术后枕颈不稳定患者,对术后症状改善程度、植骨融合及固定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8例患者平均随访10.5个月,局部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病例植骨均骨性愈合。AXIS内固定良好。结论 AXIS内固定系统固定枕颈部操作方便.钉孔匹配好.螺钉方向可调范围大,固定效果好.不影响植骨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枕颈融合联合枕下减压内固定术治疗枕颈畸形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38例枕颈畸形并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2例,女16例,年龄16~57(38.2±12.1)岁,入院后均行枕颈融合联合枕下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通过随访对术前、术后JOA评分进行对比,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术后随访影像学资料评价椎管减压、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15.6个月。术中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均呈骨性愈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JOA评分:术前5~12(7.1±1.8)分,术后12个月8~17(14.9±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枕颈融合联合枕下减压内固定术是治疗枕颈畸形并脊髓损伤的简单、安全、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XIS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对5例上颈椎不稳行枕颈植骨融合AXIS内固定术,其中颈1椎管中巨大神经鞘膜瘤,环椎后弓骨折、环椎枢椎骨折脱位,环椎脱位和枢椎齿状突骨折合并脱位各1例。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18mo,平均时间7mo,全部植骨融合,对颈部神经受压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骨块融合,螺钉无松动。结论AXIS可提供有效的内固定,适用于不稳定地枕颈骨折或脱位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枕颈部后路4种不同植入方式的螺钉在施加生理载荷时所承受的应力,评价各自在生理环境中的机械性能。方法对16例新鲜人体枕颈部标本(含Oc-C3),采用后路枕寰枢复合体经关节螺钉固定和SUMMIT系统枕颈固定。对固定后的经寰枕关节螺钉(Oc-C1组)、经寰枢关节螺钉(C1-C2组)、枢椎椎弓螺钉(C2 PS组)和枕骨螺钉(Oc Screw组)在生理载荷下三维六自由度运动时,运用应变电阻测定法测定4种螺钉的应力,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侧屈状态下,电测法测得的4种螺钉局部应变均接近于0。在前屈、后伸、左旋和右旋运动时,随着加载载荷增大,测得的应力均逐步增大。在前屈和旋转时螺钉不同程度承受拔出应力,在后伸时,螺钉所受的为压应力。枕骨螺钉(Oc Screw组)在屈伸和旋转运动状态下,在所有3种载荷下所承受的应力均大于其它3种植钉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环境下,枕骨螺钉承受的拔出应力最大,其可能更易出现内植物相关并发症,具体应用时应结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3.
为给临床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资料,对50 块干燥完整的成人枕鳞下部的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枕鳞下部厚度不均匀,以枕外隆凸处最厚,为11 ~17 mm ,平均14 .3±2 .6 mm ;最薄部位位于枕外隆凸外下方小脑窝处,为1 .2 ~7 .6 mm ,平均2 .5 ±0 .7 mm 。骨质厚度从枕外隆凸起向外向下放射状递减,左、右无明显差异( P> 0 .05) 。同时对枕鳞下部厚度进行了分区和讨论,其中厚度大于8 mm 区域为枕颈融合枕骨螺钉内固定的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上颈椎损伤行后路枕颈融合术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对14例上颈椎损伤患者行后路自体髂骨植骨枕颈融合Cervifix内固定术.其中包括寰枢关节陈旧性脱位6例,枢椎齿状突骨折4例,C2椎体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2例,C2、C3椎体骨折1例,Jefferson骨折1例.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7例,D级1例.结果 14例患者均随访0.5~3a,平均1.75 a.所有病例植骨均融合,融合率100%.无1例发生Cervifix螺钉及固定棒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按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8例.瘫痪分级明显好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ervifix内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地维持枕颈融合所要求的稳定性,固定效果良好,内固定后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枕下减压硬脑脊膜减张缝合和枕颈融合术对先天性颅颈交界畸形的治疗作用.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09年4月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颅颈交界畸形患者53例,选择其中复杂畸形(指chiari畸形合并扁平颅底、环枢椎脱位或环枕融合等)且适于行后路减压枕颈融合的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后正中直切口完成后路枕骨大孔周围减压(约3.5 cm×2.5 cm)、环椎后弓中线两侧减压(约2.0 cm)、人工硬脑膜减张缝合硬脑脊膜、在C-形臂X线辅助下利用CerviFix-颈椎后路杆固定系统完成枕颈融合.分别于术后半年、1 a及2 a完成随访.按Symon和Lavender临床标准,症状改善一级即为有效.结果 1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损伤椎动脉1例,以适中的力量加明胶海绵压迫后用骨蜡封闭,出血停止,术后颈托固定3~6个月,术后复查X线片,提示固定效果可靠,固定材料与枕颈部吻合良好.术后随访,除1例重症患者行走困难无明显改善外,其余所有患者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临床总有效率为92%.结论应用CerviFix-颈椎后路杆固定系统实现枕颈融合,同时使用枕下减压是治疗先天性颅颈交界畸形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枕颈融合内固定方法。方法 17例患者(齿状突骨折1例,C1、C2肿瘤16例)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行枕颈融合,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17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3个月,均固定良好。结论 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行枕颈融合只要术前、术中精确定位,仔细操作,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李成香  周兰岛 《右江医学》2009,37(2):236-237
枕颈交界区不稳主要由外伤、先天畸形、类风湿和肿瘤等原因引起。由于枕颈失稳常伴有对颈髓的压迫或潜在的颈髓损伤的危害,因此,目前多主张手术固定融合。枕颈融合术是在其他治疗措施仍不足以保持其稳定时的一种永久性稳定措施。我科于2003年9月~2007年11月采用自制金属框架内固定治疗枕颈融合交界区不稳患者59例,术后精心治疗和护理,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和特点.方法 16例股骨髁上骨折均应用DCS内固定,术后早期锻炼膝关节.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诊时间14~3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参照Kolunent标准,14例疗效优良,优良率87.5%.结论 采用DCS内固定骨折断端可获得坚强内固定,手术方法 安全简便,可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是一种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一种新枕颈角度的正常范围,指导枕颈融合术中头颈位置的固定.方法 50例健康体检者拍摄包括头颅在内的颈椎中立位的侧位X线片,测量硬腭的平行线与C2椎体下缘切线的垂线所成的枕颈角度(BP-C2角),确定正常范围.将BP-C2角应用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Jefferson骨折和17例Chiari畸形枕颈融合术中,用于术中头颈固定位置判断.结果 (1)50例健康体检者在中立位下BP-C2角度为100.0°±5.6°.(2)1例Jefferson骨折患者行枕颈融合术后BP-C2角为97.5°.(3)17例Chiari畸形患者术前中立位BP-C2为84.5°±12.5°,术后测量的BP-C2平均角度为87.8°±9.7°,经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健康人中立位与Chiari畸形患者术前中立位的BP-C2角度,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畸形枕颈部疾患的患者可根据健康人BP-C2角来指导枕颈融合术;Chiari畸形患者中立位的BP-C2角与健康人的BP-C2角度相比均减小,对该病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