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首先论述了中医的现状即-中医药是我国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中医药发展至今已经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然后论述了近代中医在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了许多的艰辛:有些人说中医是伪科学,因为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原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越来越多的西方医药和“科学”的医疗方式融入内地,而且效果甚佳,这使得传统的传统的中医药成为了“伪科学”。这样重存废之争愈演愈烈;有些人说“中医根本无法和西医相提并论”;又有些人说“中医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弃之可惜”;还有些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西医副作用大,不到关键时刻不使用,平时就吃中药吧”。最后就近代中医发展所有的危机,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科技导报》总第94期刊出了张开逊先生的文章“关于科学的随感二则”,其中第二则讲到伪科学的问题,张先生在去年1月22日光明日报的副刊“时代周刊”上也发表了类似的文章。反对伪科学是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我们提倡科教兴国之时,就特别要防止伪科学鱼目混珠。我认为,反对伪科学,首先要明确界线,确定什么是伪科学。下面简述一些个人意见,与张先生商榷,也请广大读者指教。1.必须严格界定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为了简化起见,本文只讨论现代的自然科学。可以说,科学是经过反复实验或观测证实的系统的知识。这种实验和观测,应该是…  相似文献   

3.
“中医超科学论”和“中医伪科学论”,分别从对立的两端,否定了中医学的实践基础,歪曲了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给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在西医的对照之下,中医自身提出了"我是谁"的问题。对于中医学的认识,有不同的观点,甚至有着针锋相对的说法。原因除了当前科学发展水平所限,还没有达到完全认识中医奥秘的程度之外,也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与视野宽窄等方面的局限有关。由此也造成了中医界自我认识的偏差,以及外界用科学主义的观点评判中医的行为,甚至极少数人将中医视为"伪科学"而欲行废止之举,这些都对中医的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5.
浅论中医的科学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医和科学的定义及科学划界标准出发,讨论了中医是否科学这一经典问题。认为中医在现代科学划界标准下当属于非科学范畴,而与伪科学截然不同。中医的发展应尊重并遵循其非科学属性的规律,而没必要将中医纳入科学范围之内,也不必强以科学方法和观点加以验证和解释。应该让中医遵循其自身的特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尹亚东 《光明中医》2016,(3):309-311
目的讨论中医的学科属性和发展方向。方法通过"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定义及界定标准的溯源,以及中西医学不同文化基础、哲学基础、认识方法、研究方法的讨论,确定中医的学科属性和研究方法。结果认为构建在经验总结、演绎推理等"形而上"研究方法上的中医理论体系是不同于建立在"实证""实验"基础上西医"科学"理论体系的"非科学"理论体系。所以没有必要讨论中医的"科学性",更不需刻意证实其"科学性"。无论以"伪科学"为由对中医恶意的攻击或迫害,还是以"科学化"名义对中医的善意改造或研究,其实都脱离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属性,都是对中医的伤害,都是不可取的。结论中医是不同于西医"科学"体系的"非科学"体系。中医必须在自己特有的文化基础上,坚持自身独具的研究方法以保证确切的临床效果,才能够存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今觉 《光明中医》2008,23(1):F0004-F0004
自一些“中医不科学”“中医是伪科学”等反对中医之声甚嚣尘上以来,伟大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强有力的回击,代表了中医界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心声,实乃杏林逢春,令人人心嘉,个个舒怀。今有感而发,赋小诗以记忆。  相似文献   

8.
尹亚东 《光明中医》2016,(4):463-465
目的讨论中医的学科属性和发展方向。方法通过"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定义及界定标准的溯源,以及中西医学不同文化基础、哲学基础、认识方法、研究方法的讨论,确定中医的学科属性和研究方向。结果认为构建在经验总结、演绎推理等"形而上"研究方法上的中医理论体系是不同于建立在"实证""实验"基础上西医"科学"理论体系的"非科学"理论体系。所以没有必要讨论中医的"科学性",更不需刻意证实其"科学性"。无论以"伪科学"为由对中医恶意的攻击或迫害,还是以"科学化"名义对中医的善意改造或研究,其实都脱离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属性,都是对中医的伤害,都是不可取的。结论中医是不同于西医"科学"体系的"非科学"体系。中医必须在自己特有的文化基础上,坚持自身独具的研究方法以保证确切的临床效果,才能够存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医科学性及其哲学内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惠颖 《国医论坛》2010,25(4):42-43
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争论已久,尤其是随着人们对西医快速的治疗效果、先进的治疗技术、直观的治疗过程等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乃至中医界人士、知名学者也开始怀疑甚至全盘否定中医的哲学思想,给中医戴上“伪科学”的帽子。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现代的中医药发展不得不走所谓“中医药现代化”的道路,更有甚者还主张将西医研究的模式全盘套用在中医身上。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给人类社会大量宝贵的“财富”,但科学与否是否是评判一切事物的金标准,中医药理论究竟是否具有科学性,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是否对现代医学有指导意义,却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前不久,网上掀起了一轮“诊脉验孕”的风波。有人发起挑战,还有老中医站出来应战。发起挑战者说,诊脉验孕不可信,甚至说中医(包括诊脉)是伪科学。这样说使很多中医非常气愤,遂站出来应战。这件事最后虽因各种原因不了了之,但在社会上质疑中医的仍大有人在。笔者认为,说中医不科学或伪科学的人肯定是不了解中医的。中医是实践科学,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有多种,并已经过几千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著作 ,是一部以医学内容为主体 ,涉及众多学科的巨著。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发展中医学 ,应当建立“内经学”。就“内经学”的概念、研究方向及方法 ;“内经学”形成的基础 ,即 :研究的领域、历史渊源、研究的队伍和论著、《内经》的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如何发挥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开拓有中国文化和科学思想特色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新局面,是目前中医基础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如中医的临床治疗范围是否已不能拓展,甚或越来越狭窄了;中医在现代医学、现代科学背景下的优势和作用是否只是光环,甚或已经逐渐丧失,或只是浮在暗流上面的泡沫;中医是否能在国外发展,是否必须用西方科学思想来改装它,才是走向科学的唯一出路等。这些问题又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面临的挑战。因此,如何从中医经典出发,冷静思考,制定合理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规划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者应高度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40年代起,中药注射剂因其剂量可控、疗效迅速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中医药改革的深入,与之伴随而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与研究.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从中药注射剂的起源、研究现状、不良反应分析与思考等方面,深入探索适合中药注射剂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东、西方哲学、逻辑、科学技术史、医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从构筑一门科学知识体系(范式)的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对中、西医学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发现西方医学是观察和分类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形成的把握了人体结构-功能层面生命规律的经验科学。中医学是观察和模式推理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形成的把握了人体现象-状态层面生命规律的理论科学。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药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实践中,首先需要正确理解及把握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体系中有关科学与哲学、医学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引进了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词汇,但通过将其与五脏名称聚合,使其成为中医学术语的后缀性构成要件,实现了哲学术语的医学化改造;中医学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并参与了中华文化的创立和发展,但文化要素并没有改变中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基本属性,在学科分类中依然是医学而不是文化;中医学在百余年前发生重大转折,现行理论主要是汇通学派的学术见解和主张,技术传承也具有自发性、粗放性特点,实现核心理论回归经典本原,对接当代生命科学前沿,是中医学持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采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演绎推导中医学理论是中医学客观化发展,进而推动其国际化发展的强有力的技术方案。本文针对中医学特色诊法之一——中医舌诊在进行客观化研究过程中,以中医舌诊辨识舌象的相关内容及指标为依据,对应现阶段实现数字化舌象客观特征分析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计算机相关科学技术,即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在该研究领域内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医临床与基础近10 年研究进展显示,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能力与现代医学相比差距逐年增大,中医药科技为临床诊疗提供的支撑不足;在基础研究领域,相对于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医各研究领域未取得应有的拓展甚或日趋萎缩,概念内涵清晰表述严密的理论远未建立,中医基础学科群尚未分化形成,基础研究对临床诊疗的带动和推进作用远未显现。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表明,中医学是尚未摆脱古代科学技术特征的整体医学,中医基础理论则是尚未摆脱自然哲学形态的直观描述性理论假说。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能主要放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上,应借鉴遵循自然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理论发展的途径,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突破。因此,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着力做好两大研究:研究脏象的活体结构与功能机制,追踪最新科技发展及时用于脏象研究,并重视病、证、尤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在此基础上,分化、建立起中医基础理论的三级学科群。  相似文献   

18.
工程科技是科学理论与技术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技术部分,实用性是其重要特征。中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进行中医研究与探索,构建系统完善的中医领域工程科技体系,对中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中医特色诊断技术、中医现代诊断与检验技术、中医大数据与信息分析技术等3个方面,就中医领域工程科技发展现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论述与分析,以为更好地进行中医领域工程科技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新时代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以其完备的理论体系、形式多样的养生模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呈现出与现代科技、商业模式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本文从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产业新时代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着手,基于专业特点,融合国际战略、社会需求、科技发展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中医药养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华夏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精准、科学地传播中医药文化不仅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也对“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影响深远。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作为一种新兴理念,在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公众提高科学素养、发展超越现有科学理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科学传播角度来剖析研究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某种角度下可使中医药文化脱离唯科学主义和“一元论”观念的裹挟,重塑中医与科学的关系对正确理解、认知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关系有所助益,也可引导公众重新学习中医文化,提升社会对中医药整体的认可和接纳程度。文章从科学传播相关视域对中医药文化影响进行简述,并分析展望科学传播各主体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展进程中的责任与意义,以期将科学传播作为工具,提高公众整体中医科学文化素养;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