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桥蛋白(OPN)是细胞外基质中一种重要的功能性蛋白,研究表明OPN在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中的表达明显上调,而且它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外膜细胞的迁移,被认为是血管损伤修复过程中重要的始动因素,参与血管再狭窄形成,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再狭窄及动脉钙化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骨桥蛋白及其抑制剂可能有助于血管再狭窄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冯利  张继东 《山东医药》2009,49(47):114-116
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和降压药物的迅速发展,控制患者血压水平多能达到,但高血压伴发靶器官损害的患病率和致残、致死率尚未得到控制。其中,靶器官损害的共同病理学基础一心脏、血管重构起关键作用。多年来,血管重构的研究集中于血管内膜细胞及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近年研究显示,血管外膜在高血压血管重构中亦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外膜成纤维细胞(AF)在各种病理性损伤刺激下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  相似文献   

3.
血管外膜损伤后血管内皮的功能及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月霞  梁春  吴宗贵 《心脏杂志》2009,21(3):347-350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损伤在外膜损伤致内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胶原酶消化+机械分离的方法建立外膜损伤动物模型,HE染色后,观察外膜损伤血管的形态变化。采用Medlab-U/4C501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电镜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的微观形态变化。用实时PCR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的表达。结果 外膜损伤后3 d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及内皮细胞损伤,7 d出现内膜增生性病变。结论 血管外膜损伤可能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内膜病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血管外膜剥离致内膜增生病变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颈动脉外膜剥离引起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为研究血管外膜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2g/L的Ⅱ型胶原酶消化颈动脉外膜后,眼科镊钝性剥离外膜,HE染色明确外膜剥离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外膜剥离对内膜的影响。结果酶化学消化 眼科镊钝性剥离可有效剥离血管外膜;外膜剥离2周后可见相应内膜处出现增生性病变,病变成分为分泌型平滑肌细胞;而外膜保留侧正常。结论胶原酶消化 眼科镊钝性剥离的方法可有效剥离血管外膜,促进血管内膜增生性病变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动态观察静脉桥再狭窄动物模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和增殖活性的变化,评价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及增殖迁移对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建立猪静脉桥再狭窄模型,采用血管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术后7、14和30d血管重塑及血管壁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平滑肌α肌动蛋白和骨桥蛋白表达变化。结果①术后7d新生内膜形成并逐渐增厚,于术后30d达最大;内弹力板围绕面积于术后7d逐渐减小,术后30d管腔面积最小(P<0.05);重塑指数和外弹力板围绕面积术后7d稍有增大,其后不断减小,术后14~30d明显减小(P<0.05)。②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发现,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术后7d显著增加,术后14d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达高峰,术后30d回到基线水准。③平滑肌α肌动蛋白染色发现,术后7d中膜阳性面积减少,外膜和内膜中出现阳性表达;术后14d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显著减少,外膜成纤维细胞和内膜中阳性表达显著增加;术后30d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恢复,外膜阳性表达较术后14d和7d明显减少,内膜阳性表达较术后14d变化不明显。④骨桥蛋白染色发现,术后7d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明显;术后14d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较术后7d减少,而内膜中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显著增加且达高峰;术后30d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有少部分阳性表达,内膜中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较术后14d减少;外膜在术后各时间点均呈阴性表达。结论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表型转化和增殖活性改变对血管重塑起重要作用,参与并促进了血管桥再狭窄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胸主动脉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激活与血管重塑的相关性。方法:用6F人冠状动脉快速交换球囊损伤大鼠胸主动脉,术后2周和6周取材,行血管形态学定量分析,并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CNA在血管外膜上的表达。结果:血管成形术组血管外膜细胞数量、血管外膜细胞增殖指数,外膜面积、厚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血管外弹力板围绕面积、内弹力板围绕面积和管腔面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血管呈收缩性重塑。结论: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被牵拉激活,导致外膜细胞分裂、增殖,以及血管收缩性重塑,参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内膜增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R)在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损伤后血管组织ATR及其亚型的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以了解血管内膜增殖过程。结果内膜损伤后第3天组织中ATR显著增高(P<0.05);第14天ATR的最大结合容量是对照组的3倍,而受体的平衡解离常数无显著变化;第28天组织ATR降至基础水平。增高的ATR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非肽类AT1R拮抗剂Irbesartan显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少新生内膜面积;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拮抗剂CGP42112A则无此作用。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后ATR上调,AT1R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殖。  相似文献   

8.
低氧条件下肺血管收缩、重塑,继而导致肺血管的持续对抗,其中以中膜增厚为主的肺血管重塑是导致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持续不可逆性病理改变的重要因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是肺动脉中膜的主要构成部分,慢性缺氧条件下由于各种活性介质及细胞生长因子稳态的失衡,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聚集、增殖、肥大及分泌胞外基质;另外,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通过各种信号通路与内膜的内皮细胞及外膜的成纤维细胞相互作用,在低氧性肺血管重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与低氧性肺血管重塑形成机制的最新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管外膜是动脉粥样硬化(A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等血管重构疾病的"积极参与者"。血管外膜不仅发挥简单的支持血管、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外膜还主动参与了AS和PCI后再狭窄的病理过程。作为血管外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外膜成纤维细胞(AF)通过活化、增殖、迁移,分泌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导致血管外膜和内膜的增厚和管腔狭窄。另外,AF活化后还通过参与一氧化氮的调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促进AS和PCI后再狭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雌激素对切除卵巢的雌兔血管内膜损伤后血小板聚集与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影响。方法切除卵巢的成年雌性大白兔50只,行主动脉球囊扩张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实验模型,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测定雌激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的影响,采用图像分析仪测定新生内膜增生面积及Born比浊法测定雌激素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单纯切除卵巢的雌兔,未给予苯甲酸雌二醇(E2)者,其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程度虽有增加,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每天肌肉注射E2μg/kg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与血管平滑肌增殖;而每天20μg/kg即可显现明显的抑制平滑肌增生作用,其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但每天20及100μg/kg其抑制作用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一定剂量的雌激素能有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增殖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观点认为血管外膜作为疏松结缔组织,包含了成纤维细胞、炎症细胞,滋养血管、神经末梢等,仅主要起到支撑、营养血管的作用.然而,近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外膜中存在原位干/祖细胞.在病理情况下,这些血管壁原位干/祖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或平滑肌细胞,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血管损伤后的修复与重构等.本文将对血管外膜原位干/祖细胞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中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从开始形成至发展成熟是一个渐进的缓慢过程,约需经过10~15年的时间。目前对AS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形态学的变化已基本清楚,主要有内皮细胞损伤、血浆脂质沉积、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内膜下迁移、泡沫细胞的形成,其中内皮细胞损伤、VSMC增殖和向内膜下迁移在AS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AS斑块的钙化、溃疡、血栓形成及出血等复合性病变,可引起血管弹性减退、管腔狭窄及血液流变学改变。这些变化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瘀阻”、“痰阻”、“症结”等范畴。AS斑块形成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在大鼠血管内膜剥脱术后血管重塑中的作用及其内在机制。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及替米沙坦组。后两组大鼠行胸主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不同时间段处死。对主动脉的组织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Tunnel标记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模型组术后8、16 d管壁面积明显增加,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6 d替米沙坦组与模型组比较,管壁增生程度较轻。术后8 d两手术组管壁面积增生比与细胞凋亡率之间呈负相关性(r=-0.576,P〈0.05),替米沙坦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模型组。结论 AT1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可有效防止大鼠动脉损伤后的血管增生性重塑。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血管内膜细胞凋亡率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高脂饮食喂养2、4和8周,选取升主动脉制备连续切片,部分切片行Movat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外膜厚度的变化;部分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阶段血管外膜及内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各个时间点的C57BL/6小鼠均未观察到内膜损伤的任何迹象,主动脉外膜厚度亦无显著变化,外膜均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高脂喂养2周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厚度增加,但在内膜仍无肉眼可见病灶,此时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呈现弱阳性表达;高脂喂养4周和8周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厚度逐渐增加,内膜出现泡沫细胞,纤维斑块,外膜及内膜损伤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着高脂喂养时间延长,主动脉外膜及内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也增加,但C57BL/6小鼠血管外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量少且稳定,各时间点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着高脂喂养时间延长血管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球囊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新生内膜增生和收缩性血管重塑.而作为细胞骨架重要组成部分的微管,具有维持细胞形态、参与细胞分裂增生并与细胞跨膜信号转导和基因表达有关,在细胞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微管动力学稳定作用的紫杉醇,经局部转运即能显著抑制球囊成形术后新生内膜增生又能改善收缩性血管重塑,有望开辟再狭窄防治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去血管外膜后兔颈动脉血管内膜增殖及血管反应性改变的情况。方法:在体去除兔颈动脉外膜,于术后0周及1周时取出动脉作组织学检查,血管张力测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RT-PCR法测定返原型辅酶Ⅱ氧化酶P22亚单位(NADPH Oxidase P22Phox)信使核糖核酸(mRNA)。结果:(1)外膜去除方法对血管内皮及中层平滑肌无明显损伤;(2)外膜去除后血管内膜增生,增生成分为血管平滑肌细胞;(3)与完整外膜血管比较,去外膜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收缩反应在术后即刻及1周均减弱(P<0.05),对乙酰胆碱(Ach)的舒张反应在术后即刻增强(P<0.05);(4)与完整外膜血管比较,去外膜血管NADPH Oxidase P22Phox在1周时表达增高(P<0.05)。结论:外膜去除可致兔颈动脉内膜增生,同时引起血管舒缩反应性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动脉壁有三层结构:内膜、中膜、外膜,每一层均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生物学及功能特征,并且每层以独特的方式来维持血管稳定及调节血管对各种刺激及损伤的反应。近20年,有关血管内膜对血管功能的影响得到深入广泛的研究,血管内膜在调节血管平滑肌功能中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认同。血管外膜是非常复杂的一层,由较厚的致密结构组成,含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细胞成分主要是成纤维细胞及少量平滑肌细胞。支配血管舒缩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纤维从外膜进入血管;滋养血管也从外膜进入,  相似文献   

18.
血管外膜是血管壁最复杂的组成部分,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AF)是血管外膜主要的细胞成分,在血管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F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激活与活性氧生成是多种血管损伤的始发阶段和共同机制。本综述对AF及其NADPH氧化酶、活性氧在血管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脉损伤后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状态下的凋亡细胞的水平及其出现的时间的部位,深入地研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机制,为抑制再狭窄的形成提供可能的干预措施。方法和结果应用球囊导管损伤小型猪髂动脉制备成内膜增殖所致的血管狭窄模型,采用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动态观察损伤后1天、3天、6天、12天和30天的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状况,并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标记在DNA3′-OH的方法(TUNEL)来标记凋亡细胞。结果表明,损伤后6天以内,未出现凋亡细胞,从12天起,仅在增殖的内膜中出现了较低水平的凋亡,即12天(1.94±0.42)%和30天(1.36±0.31)%,后二者差异无显著性。可以认为,较低水平的凋亡细胞可能是再狭窄形成过程中的病理学特征。结论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是血管损伤后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学特征,相比大量增殖的内膜平滑肌细胞,较低水平的凋亡可能是血管狭窄形成的机制之一,这提示,对低水平的凋亡进行适时适量的诱导,可能为抑制再狭窄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血管外膜生成的一氧化氮(NO)对内皮素-1(ET-1)诱导的血管平滑肌(VSM)增殖的影响,以探讨血管外膜源NO对血管结构重塑调节的意义。方法 取大鼠胸主动脉,去除内皮,分以下几组进行组织孵育10h:(1)完整外膜血管组;(2)单纯中膜组;(3)中膜与剥离的外膜共育组;(4)中膜与服L-N-硝基精氨酸(L-NNA)预处理的外膜共育组。每例胸主动脉剪为二段,分两个亚组:ET(10^-7mol/L)组和对照组。^3H-胸腺嘧啶(^3H-TdR)掺入法检测各组VSM的细胞增殖。另取大鼠腹主动脉外膜,用10^-8和10^-7mol/L ET-1刺激4h。Griess法测血管外膜生成的亚硝酸(NO2-)含量,^3H-L-精氨酸(^3H-L-Arg)标记的同位素法测定外膜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 (1)各ET亚组^3H-TdR掺入比相应对照组分别增加48.8%-71.9%。(2)在10^-7mol/L ET-1刺激下,完整外膜组及中膜+外膜组的^3H-TdR掺入分别比单纯中膜组低21.3%和24.5%。中膜+L-NNA预处理的外膜组^3H-TdR掺入分别比中膜+外膜组及完整外膜组高30.8%和25.4%,而与单纯中膜组差异无显著性。(3)与对照组相比,10^-8和10^-7mol/L 的ET-1使外膜NOS活性分别增加124%和177%;使外膜生成的NO2-含量分别增加88%和225%。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血管外膜生成的NO可抑制ET-1刺激的VSM的增殖,其抑制作用为ET-1激活的血管外膜NOS/NO途径所分导。提示血管外膜源NO可能参与心血管疾病过程中血管重塑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