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编码外膜蛋白D2(OprD2)基因变异与OprD2表达的关系.方法 由临床分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使用不同浓度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含药琼脂平板法筛选耐药菌株.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凝胶成像系统分析OprD2.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分析OprD2基因编码区.结果 人工诱导能产生出与临床分离株一样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在SDS-PAGE图谱上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耐药株与同源敏感株相比均有OprD2的减少.测序结果显示在多株耐药菌中,OprD2基因编码区3个基因位点同时出现碱基突变:在+84位点产生突变,胞嘧啶突变为胸腺嘧啶(C→T);在+401位点突变(C→A),造成第134位氨基酸苏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Thr→Asp);在+959位点突变(A→G),造成第320位氨基酸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Lys→Arg).结论 同时出现3个或更多的碱基点突变可能导致铜绿假单胞萧OprD2缺失或表达减少,可能是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耐药性及其修饰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因其外膜通透性极低的特异性,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的天然耐药.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而临床工作中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现象亦非常严重.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inoglycosides-modifying enzymes,AME)对进入细胞内的药物分子进行修饰使之失去生物活性而耐药.AME基因型的分布带有明显的地区性和菌株差异,且不同基因型的细菌耐药和流行特征也不同.我们对2003年6月-2004年3月的26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AME基因型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亦称绿脓杆菌,是一种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占院内感染的15 %以上,并还有上升趋势,这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耐药率增高有关〔1〕。在国内外烧伤中心对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临床调查表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占首位(约5 0 %) 〔2〕。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防治对策。既往研究的菌体疫苗缺点较多,如不同血清型保护率及保护时间不甚理想等。因此,发展高免疫保护性、低不良反应的亚单位疫苗非常必要。制备亚单位疫苗的关键在于找出与保护性免疫相关的抗原。细胞膜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外膜蛋白,在免疫方面的作用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我院老年病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同源性及耐碳青霉烯菌株的基因型。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5月-2009年5月自临床老年病人分离的262株铜绿假单胞菌,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和E test法测定耐碳青霉烯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MIC值,PCR扩增及克隆测序分析金属酶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携带金属酶基因型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26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筛选到104株耐碳青霉烯。104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两个含舒巴坦制剂药物耐药率分别为78.9%和35.9%,对多黏菌素E耐药率最低为6.0%,对米诺环素耐药率58.3%,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70.0%;104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12株携带金属酶基因,10株检测到有携带VIM-2基因的1类整合子。PFGE分型中12株菌株属于5个克隆株。结论 在我院流行的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酶基因不是最主要的基因型,金属β-内酰胺酶均为VIM-2型金属酶,耐药基因盒分布于不同的1类整合子中,整合子播散是最主要的流行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2013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状况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DL-96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和结果评价采用WHO及CLSI推荐的K-B法进行,数据处理采用WHONET5.5软件分析。结果2013年共分离出129株铜绿假单胞菌,以痰液标本分离株最多占64.3%,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占14%。分离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最高为头孢噻肟34.1%,依次为替卡西林/克拉维酸21.7%,头孢哌酮17.0%,亚胺培南16.3%。敏感率最高的是阿米卡星98.4%,其次为妥布霉素96.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5.3%。结论通过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是我院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动态监测其耐药率,严格管理抗菌药物的应用,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或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二元信号系统PhoQ/PhoP编码基因序列并确定该系统与耐约性关系.方法 采用PCR获得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全长phoQ和phoP基因片段,T-A克隆后测序.构建phoQ和phoP基因原核表达系统,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目的 重组表达产物rPhoQ和rPhoP,皮内注射免疫法制备兔抗血清,免疫双扩散法测定抗血清效价.采用Red重组系统敲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phoQ基因,采用PCR、测序和Western blot对phoQ突变株进行鉴定.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各铜绿假单胞菌野生株和突变株对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比较,所克隆的phoP和phoQ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7%~99.6%和98.7~100%、98.4%~99.8%和99.1%~100%.采用pET-42a和E. coli BL21DE3系统成功地表达了rPhoQ和rPhoP.rPhoQ和rPhoP兔抗血清免疫双扩效价分别为1:4和1:8抗血清.经PCR、测序和Western blot鉴定,两株phoQ突变株phoQ基因及产物均缺失.上述phoQ突变株对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MIC值分别为其野生株的1/512~1/2048.结论 PhoQ/PhoP是序列保守的铜绿假单胞菌二元信号转导系统,该系统介导细菌对氨基精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或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二元信号系统PhoQ/PhoP编码基因序列并确定该系统与耐约性关系.方法 采用PCR获得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全长phoQ和phoP基因片段,T-A克隆后测序.构建phoQ和phoP基因原核表达系统,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目的 重组表达产物rPhoQ和rPhoP,皮内注射免疫法制备兔抗血清,免疫双扩散法测定抗血清效价.采用Red重组系统敲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phoQ基因,采用PCR、测序和Western blot对phoQ突变株进行鉴定.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各铜绿假单胞菌野生株和突变株对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比较,所克隆的phoP和phoQ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7%~99.6%和98.7~100%、98.4%~99.8%和99.1%~100%.采用pET-42a和E. coli BL21DE3系统成功地表达了rPhoQ和rPhoP.rPhoQ和rPhoP兔抗血清免疫双扩效价分别为1:4和1:8抗血清.经PCR、测序和Western blot鉴定,两株phoQ突变株phoQ基因及产物均缺失.上述phoQ突变株对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MIC值分别为其野生株的1/512~1/2048.结论 PhoQ/PhoP是序列保守的铜绿假单胞菌二元信号转导系统,该系统介导细菌对氨基精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及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亚安培南及美洛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DETA纸片法检测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从62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共检测到28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耐药率为45%,18株对美洛培南耐药,耐药率为29.03%。从18株同时对亚胺培南及美洛培南耐药株中共检测到16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占同期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25.8%。结论: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收集广州市7家三甲医院2003—2007年分离的499株铜绿假单胞菌,利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所有收集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方法,分别采用K—B法和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4软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99株铜绿假单胞菌其抗生素耐药率依次为庆大霉素(42.0%)、阿米卡星(36.6%)、亚胺培南(32.8%)、头孢吡肟(28.3%)、头孢他啶(27.1%)、美罗培南(21.4%)、氨曲南(20.5%)、哌拉西林(8.8%)、哌拉西林/三唑巴坦(8.3%)、左旋氧氟沙星(8.1%)和环丙沙星(7.6%);2003—2007年5年期间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是27.7%、25.0%、31.6%、35.2%和34.3%,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是22.2%、21.O%、21.2%、19.7%和24.5%。结论2003—2007年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整体耐药现象严重,对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高度耐药,仅对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较为敏感。因而加强其耐药性监测不仅可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而且还能为临床提供最新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性变迁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和头孢他啶的耐药性以及与金属 β内酰胺酶的关系。方法 :对 2 0 0 2年 4月~ 2 0 0 3年 1月我院临床分离的 1 0 1株鲍曼不动杆菌以及 2 0 0 3年 2月~ 4月我院临床分离的以MicroScanWalkAway~ 40全自动鉴定药敏仪确定的对亚胺培南和 (或 )对头孢他啶耐药的 69株鲍曼不动杆菌和 2 3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推荐的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头孢他啶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s) ,将对亚胺培南耐药和(或 )对头孢他啶高度耐药 (MIC >1 2…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情况及其耐药特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防治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4月到2006年4月间分离的92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其配套试剂(GNS-506、GNS-120、GNS-114)进行细菌鉴定及测定其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亚胺培南的MIC值。结果与结论: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发生神经外科、外科ICU、呼吸科及ICU和神经内科,对亚胺培南的耐药多为中低度耐药(MIC≤32 mg.L-1),对其它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达到100%,仅头孢哌酮/舒巴坦复合制剂保持了较高的敏感率,作为经验性用药可考虑选用。  相似文献   

12.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成都市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情况与机制.方法: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各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水解Nitrocefin法定性初筛β-内酰胺酶;K-B纸片法初筛ESBLs;三维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从成都市医院分离的6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45.16%、29.03%、27.42%、30.64%、58.06%、58.06%、67.64%.有24株产β-内酰胺酶,其中初筛有3株产ESBLs,其中有3株高产AmpC酶.结论:产生β-内酰胺酶是这62株从成都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亚胺培南(IMP)作为革兰阴性菌的最有效的抗生素,随着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菌株逐渐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这与铜绿假单胞菌的主动外排机制以及特异性膜蛋白OprD2的缺失有关,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新β-内酰胺酶一金属酶的产生,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造成了更大威胁。本研究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酶合并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外膜通道蛋白OprD2的表达减弱或缺失,以及OprD2蛋白自身突变是否会影响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分离自临床对亚胺培南(IPM)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8μg/m1的铜绿假单胞菌共101株,采用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比阿培南(BPM)、美罗培南(MEM)、帕尼培南(PEM)的MIC值;荧光定量RT-PCR检测铜绿假单胞菌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的表达量情况;针对oprD2相对表达量正常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普通PCR的方法扩增oprD2全长基因并测序.结果 根据铜绿假单胞菌的OprD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将101株铜绿假单胞菌分成两组,组1为OprD2相对表达量降低组;组2为OprD2相对表达量正常组;组1与组2相比,对IPM、BPM、MEM、PEM的MIC值≥16μg/ml的菌株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1中,28株同时对4种药物的MIC均≥16 μg/ml,其中有25株的OprD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减低(<0.4);外膜孔蛋白OprD2转录水平与4种碳青霉烯类药物MICs之间呈负相关趋势.组2中,有16株9prD2基因发生突变,按照突变的类型主要分成4组;与PAO1相比,这些菌株对IPM、BPM、MEM、PEM的MIC值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 OprD2外膜蛋白的表达量减少或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可能也与其他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有密切关系;铜绿假单胞菌的oprD2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对这儿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抗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F(OprF)的单克隆抗体(mAb),并建立双mAb夹心ELISA检测方法。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OprF基因,诱导表达并纯化OprF。用OprF免疫BALB/c小鼠后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特异性的mAb,并用ELISA法测定mAb的免疫活性;建立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双mAb夹心ELISA方法,并对其敏感性、特异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成功地克隆OprF基因,经诱导表达获得铜绿假单胞菌的OprF。通过杂交瘤技术筛选出4株mAb:6D8F7、2H2B6、3C2F5和7B5D9,经鉴定mAb 6D8F7可作为捕获抗体,mAb 7B5D9被HRP标记后可作为检测抗体,以这2株mAb建立的双mAb夹心ELISA方法重复性好、特异性强,敏感性高达到1×103集落形成单位(CFU/mL)。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03~108CFU/mL。与传统的细菌分离方法比较,检测临床标本的符合率高达94.7%。结论: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抗铜绿假单胞菌OprF的mAb,并建立了高特异性、高敏感性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抗原的双mAb夹心ELISA方法,可用于临床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16.
铜绿假单胞菌(PAE)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探讨本地区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金属8内酰胺酶、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和1型整合酶基因存在状况有实用意义。用PCR法对金属8内酰胺酶IMP、VIM、SPM、GIM基因和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及1型整合酶基因等6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与研究,并用K-B纸片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对庆大霉素等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噬菌体治疗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疗效.方法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建立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全身感染模型,应用体外试验所筛选的宽噬噬菌体进行治疗.结果噬菌体在感染复数(multiple of infection,MOI)≥0.01时能有效杀灭铜绿假单胞菌,显著提高小鼠生存率.延迟治疗3 h仍有40%的生存率.结论通过对小鼠生存率、噬菌体在体内分布及机体对噬菌体的免疫反应等指标的观察分析,噬菌体制剂简捷高效,对机体正常组织无毒副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全身或局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0-23脱氧核酶(DRz)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VIM2的表达及其在逆转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计算机模拟的 VIM2 mRNA 的二级结构设计合成 5 条VIM2特异的10-23DRz(DRz1~DRz5),在无细胞反应体系中鉴定10-23DRz对VIM2 mRNA的切割活性后,将其导入铜绿假单胞菌,利用E-test法检测亚胺培南对处理前后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结果 DRz3、DRz4和DRz5在无细胞反应体系中可对VIM2 mRNA进行有效切割,且其活性具有高度特异性.与对照相比,1O-23DRz可以降低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结论 实验中所设计的10-23DRz能在细胞外高效特异性的切割VIM2 mRNA;在细胞内能协同业胺培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  相似文献   

19.
一株携带三种β内酰胺酶基因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率不断增加,已经出现对三代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耐受的Pa菌,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我们从一例脑外伤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患者的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1株多重耐药忍菌,并对其进行了12种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