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裴景春 《中医药学刊》2005,23(6):980-981
以宋金元时期的中医文献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宋金元时期针灸处方的配穴原则及规律。认为宋金元时期是针灸处方配穴理论不断发展和处方大量积累的时期。并具有五大特点:针灸处方配穴理论不断发展,配穴处方大量出现;处方组成穴位手法并重;创立按时取穴法;出现了火针处方;首创了针灸处方的方义。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疗失眠处方取穴规律现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  孙丽丽  王欣  张丰聪 《中医杂志》2012,53(12):1051-1054
目的 总结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失眠处方取穴规律.方法 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1979-2011年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运用频数、百分数对针灸治疗失眠常用穴位、所用穴的十四经分布及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特定穴应用情况及处方用穴特点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纳入文献192篇,用穴112个.常用穴位为神门、三阴交、百会、足三里、太冲;使用穴位数较多的经脉主要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任脉、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分部取穴主要以头颈部和下肢为主;特定穴选用最多的是五输穴,其次是原穴和背俞穴;以多穴处方为主,双穴处方的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并注重头部选穴.结论 现代针灸治疗失眠取穴注重循经取穴及特定穴的选用,取穴部位多集中在头颈部和下肢,并结合中医理论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3.
以宋金元时期的中医文献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宋金元时期针灸处方的配穴原则及规律.认为宋金元时期是针灸处方配穴理论不断发展和处方大量积累的时期.并具有五大特点:针灸处方配穴理论不断发展,配穴处方大量出现;处方组成穴位手法并重;创立按时取穴法;出现了火针处方;首创了针灸处方的方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黄褐斑的取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文献,建立黄褐斑的针灸临床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19.0和Clementine 12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针灸治疗黄褐斑,所选经脉以膀胱经选用频次最高,其次为脾经、大肠经和胃经,所选腧穴频次最多主要为三阴交,其次为足三里、血海、曲池、合谷、肝俞。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穴位之间相关性最高的是足三里-血海-三阴交。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6个核心用穴群。结论:针灸治疗黄褐斑,以肝脾肾三脏同治,主以益肾助阳,辅以补脾养血,疏肝通络,重视交会穴。  相似文献   

5.
痛经(dysmenorrhea),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痛经在青春期女性极为常见。资料表明,女子初潮后1年内发生原发性痛经者占75%,第2年内发生率占13%,第3年内发生率占5%,第4年内发生率占4%。严重的痛经可能会影响女性的情绪、学业、工作、社交活动,甚至连日常生活都可能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用穴规律,为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取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了近10年针灸治疗黄褐斑的文献近50篇,对其取穴规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结果:在合格文献中,治疗黄褐斑的主要穴位有15个,分布于八条经脉上,其中以足太阳膀胱经穴的使用最多。结论:针灸治疗黄褐斑以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血海为基本主方;配穴以辨证取穴为主;局部取穴与全身取穴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姬春燕  孙洪文  李慧 《河南中医》2016,(9):1642-1646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的取穴规律,为青少年近视的针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建立Excel数据库,对万方数据库1991年1月—2012年12月收录的全部期刊进行检索,选择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49篇文献,对其涉及的腧穴及腧穴的归经、分部及特定穴属性等方面进行总结研究。结果: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睛明、攒竹、风池、太阳、四白、合谷、承泣;所选用穴位的经脉以经外奇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选用腧穴多集中在头面部,以眼周围为最多;背俞穴、原穴、输穴为使用频次最多的特定穴。结论: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安全、有效,针灸医家多选用经外奇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并以头面部眼周围腧穴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疾病的取穴规律。方法:建立Excel数据库,整理关于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检索有1 086条记录,共筛选146篇文献,结果显示: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三阴交、足三里、天枢等;胃经选用腧穴最多,达到20个,腧穴频次为728次,明显高于经络的腧穴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腹部腧穴共选用30个,使用频次为851次,显著高于其他部位腧穴使用频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募穴选用最多,且频次为最高的398次,其次为合穴,共选用腧穴8个,频次为361次;两穴使用频次均显著高于其他特定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主要以胃经、脾经、任脉、腧穴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文献统计分析针灸治疗耳鸣的取穴与组方规律。方法:使用万方数据库检索1982-2013年2月针灸治疗耳鸣的相关文献,对文献中穴位的使用频次及归经情况等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61篇文献中,针灸治疗耳鸣涉及穴位80个、组方57个,其中只有听会、听宫等8个穴位的使用频次超过15%,组方以4~6个穴位的文献占50.82%。结论:针灸治疗耳鸣的取穴组方虽然繁多,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1.
针灸处方配穴规律初探郭玉琴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针灸教研室(厦门361005)针灸处方,即针灸临床治疗的用穴方案,包括单穴处方和配穴处方。单穴处方是指用针灸治疗疾病时,针对某一病证只用1个腧穴进行针刺或艾灸的用穴方案;配穴处方是指用针灸治疗疾病时,针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处方取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12年)、中国知网(CNKI)(1979—2012年)、维普数据库(VIP)(1989—2012年)、万方数字化期刊群(1998—2012年)、PubMed(1966—2012年)、EMbase(1980—2012年)和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4期)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纳入有关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运用频数、百分数对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常用穴位、所用穴的十四经分布及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特定穴应用情况及处方用穴特点进行统计描述。结果纳入文献37篇,用穴42个,频次为159次。常用穴位为风池(28次)、颈夹脊(21次)、百会(12次)、天柱(12次)、阿是穴(11次);使用穴位数较多的经脉主要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分部取穴主要以头颈部和上肢为主;特定穴选用最多的是八脉交会穴和络穴;以多穴处方为主。针灸方法以毫针法为主,其次为电针。结论现代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取穴,注重局部选穴和循经取穴,取穴部位多集中在头颈部和上肢,并结合中医理论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并分析针灸治疗成人惊恐发作的临床文献中的取穴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 disc)、Pubmed等数据库中1980年1月~2014年8月收录有关针灸治疗成人惊恐发作的临床文献,将纳入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6篇中文文献,选用腧穴数最多的经脉从多到少依次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使用频次大于5次的腧穴从多到少依次为内关、神门、三阴交。结论:目前临床上针灸治疗本病的取穴组方较为繁杂,仍需进一步探寻及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近视取穴规律文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嘉荣  卢阳佳  黄泳  林仁勇 《中医杂志》2011,52(16):1413-1416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近视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十四经腧穴取穴规律。方法检索1980年1月至2010年4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针灸治疗近视的随机临床对照/临床对照研究。将纳入文献中腧穴按其筛选方法分类整理,设计资料提取表,统计各穴位出现的频数,对最后纳入腧穴按照其所在十四经分布、所属部位、所属特性等加以分类,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82篇,使用腧穴几乎涉及所有经脉,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的使用频率最大,其所属腧穴睛明、攒竹等作为主穴使用191次,占所有主要穴位的31.01%;所属腧穴胆俞等作为配穴共使用21次,占所有配穴的19.44%。其次为足少阳胆经,其所属腧穴风池作为主穴使用52次,占主要穴位的7.18%。82篇文献中十四经腧穴使用频数前12腧穴依次为:睛明(65)、攒竹(62)、风池(52)、太阳(47)、承泣(45)、四白(40)、合谷(33)、鱼腰(32)、丝竹空(30)、肝俞(24)、瞳子髎(22)、肾俞(21)。结论针灸治疗近视经脉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多以眼周腧穴作为治疗主穴。  相似文献   

15.
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穴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取穴规律。方法:采用系统聚类法统计分析近10年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DPN的24篇学术论文。结果:阳陵泉与关元,三阴交与膈俞,解溪与曲池,足三里与阿是穴,太溪与内庭相关性高,是治疗DPN的有效穴位。结论:针灸治疗DPN主要取阳明经穴,注重补益气血,行气活血穴位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并分析当代针灸治疗胆结石文献中取穴及配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胆结石临床取穴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检索并收集有关针灸治疗胆结石的文献,用Excel表记录文献中使用的腧穴,并用SPSS13.0系统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共检索出124篇相关文献,纳入有效文献20篇,涉及10条经络,主要有胆经、肝经、膀胱经等;使用腧穴有35个,使用频次最多的有阳陵泉(胆经)和日月(胆经),分别使用15次,其次为期门(肝经)、胆俞(膀胱经)、太冲(肝经)等;腧穴配伍中以日月配期门(表里经配)频次最多,占70%,其次为阳陵泉配日月(合募配)、日月配胆俞(募俞配)。结论:针灸治疗胆结石有良好疗效,临床可以取用阳陵泉、日月、期门、胆俞、太冲、肝俞、胆囊穴等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十四经腧穴取穴规律。方法:检索近30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临床对照/临床对照研究,对其取穴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0篇,使用腧穴分布于所有十四条经脉,其中足厥阴肝经的使用频数最大(52次),其次是足阳明胃经(50次)。80篇文献中十四经腧穴使用频数前12腧穴依次为:太冲(46次)、曲池(33次)、风池(30次)、足三里(28次)、太溪(24次)、三阴交(18次)、丰隆(18次)、肾俞(17次)、肝俞(1 4次)、内关(13次)、涌泉(13次)、百会(11次)。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经脉多选用足厥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位多选用太冲、曲池、风池等,取穴遵循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等原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RCT文献。对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穴位处方梳理统计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5.0和Clim...  相似文献   

19.
古代针灸治疗失眠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不寐这一单病,对目前国内现存的记载有针灸理论及治疗的119种古医籍(包括综合书目中的针灸部分)进行研究,总结规律,并探索针灸处方规范化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的取穴规律。方法 :采用系统聚类法统计分析近 10年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DPN的 2 4篇学术论文。结果 :阳陵泉与关元 ,三阴交与膈俞 ,解溪与曲池 ,足三里与阿是穴 ,太溪与内庭相关性高 ,是治疗DPN的有效穴位。结论 :针灸治疗DPN主要取阳明经穴 ,注重补益气血 ,行气活血穴位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