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某高校2980名90后二年级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知识、性观念、性心理、性道德、性行为等方面。结果①仅22.9%的90后大学生对性知识有较好认知率;②69.2%的90后大学生很看重贞操,有较浓重的"处女情结"(χ2=29.75,P≤0.001);③仅19.7%的学生支持在大学期间发生性行为(χ2=244.28,P≤0.001);④仅有7.9%的90后大学生表示有过性交行为(χ2=722.64,P≤0.001)。结论①90后大学生对于性的问题比较坦然、宽容和理性,具有较健康的性心理,但缺乏系统科学的性教育和较强的性道德与责任意识;②90后大学生在校发生性行为的报告率不高,并不存在性泛滥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性态度、性行为现状及其主要相关因素,为高校针对性地进行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性态度、性行为现况调查问卷,以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长沙市某综合性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在校大学生1832名,232人(12.7%)发生过插入性行为,其中119人(51.3%)曾采取避孕措施,避孕方法主要以避孕套(71.6%)为主,其次为体外射精(33.0%)、服用避孕药(27.0%)、安全期避孕法(21.3%)。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9.0±1.7岁,最小年龄13岁,最大年龄22岁;大学生对自慰性行为和婚前性行为的接受程度较高,分别为59.0%和4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1.677)、饮酒(OR=1.314)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OR=2.143)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观念开放程度(OR=3.910)、恋爱(OR=23.666)、吸烟(OR=2.492)、饮酒(OR=1.868)可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插入性行为,而大学前同父母生活在一起(OR=0.634)对其起到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接受的比例较高;其家庭背景、性观念、恋爱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性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成人依恋和人际交往的状况,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成人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1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的状况及其与人际交往状况之间的相关。结果①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重最大的是惧怕型(47.7%),其次是冷漠型(24.4%),专注型和安全型的比重较小(分别为16.3%,11.6%);②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依恋的回避维度和人际交往的交谈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F=5.770,2.745,P<0.05);③除待人接物与回避维度相关不显著外(r=0.050,P>0.05),交谈、交际与交友和异性交往均与依恋回避显著相关(r=0.305,0.287,0.349,P<0.01),且依恋焦虑与人际交往的各个维度均显著相关(r=0.234,0.331.0.433,0.250,P<0.01);④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29,P<0.001)。结论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80后在校大学生性观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80后在校大学生性观念情况,掌握其性态度规律,男女差异,为高校性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制大学生性观念问卷,对173名80后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并按性别分组,进行卡方检验。结果男女生在爱情与性交的关系(χ2=12.659,P=0.005),对贞操的态度(χ2=25.134,P=0.000),对婚前性行为(χ2=32.078,P=0.000),对同居(χ2=26.454,P=0.000)的态度,可接受的异性交往行为或现象(χ2=61.573,P=0.000),性自慰情况(χ2=56.850,P=0.000),对自慰的看法(χ2=14.763,P=0.001)等项目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与异性交往的态度(χ2=1.90,P=0.179),对性器官有关词汇的感受(χ2=4.609,P=0.110),对同性恋的态度(χ2=5.597,P=0.133)等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80后大学生的性观念受社会大环境及中国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医学专业知识并未解决他们的性烦恼,揭示大学生性教育要综合运用性道德、性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男女大学生性观念存在较多差异,性教育应该有所区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关注其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287名大学生使用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因子一(性认知)、因子三(性观念)分数均高于男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7,-3.160;P0.01);男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因子二(性控制力)分数高于女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2,P0.05)。农村成长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总分及因子一(性认知)分数均高于城市成长的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1,-3.468;P0.05)。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总分及因子一(性认知)分数高于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6,-3.982;P0.01);②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呈现高性心理健康水平,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呈现低性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4,P0.05);③大学生高性心理健康水平组积极应对分数最高,中性心理健康水平组积极应对分数居中,低性心理健康水平组积极应对分数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08,P0.001);④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性心理健康与积极应对间呈负相关(r=-0.249,P0.01),与消极应对间呈正相关(r=0.192,P0.01)。结论: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越易采用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成都市高校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成都市49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作为独生女的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双性化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女,而非独生女的未分化和女性化的比例明显高于独生女(χ2=8.664,P0.05);②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在生源地、年级、专业、是否独生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不显著;③社交焦虑总分未分化的女生得分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女生;女性化的女生得分显著高于双性化的女生(F=12.242,P0.05)。结论 4种性别角色类型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不同,其中未分化的女大学生拥有很高的社交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7.
了解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及人际交往困扰的现状,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对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某省四所高校大一至大四年级的347名本科生为被试,实行问卷调查,采用中文大学生版Buss-Perry攻击性量表来测量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倾向,采用郑日昌的人际关系诊断量表来测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扰,使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①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程度困扰和严重困扰的大学生占半数以上,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倾向基本上处于中等程度,其中冲动维度平均分较高,达到了3.1。②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程度在年级(F=6.324,P<0.01)、专业(F=5.71,P<0.01)、恋爱状况(F=5.849,P<0.01)、生源地(t=3.409,P<0.01)、父亲教养方式(F=7.832,P<0.01)、母亲教养方式(F=8.139,P<0.01)、父母间关系(F=5.294,P<0.01)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倾向在专业(F=3.347,P<0.05)、生源地(t=2.993,P<0.01)、是否独生子女(t=2.571,P<0.05)、父亲教养方式(F=3.192,P<0.05)、母亲教养方式(F=5.901,P<0.01)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与异性交往能力维度和身体攻击维度、冲动维度之间,交际与交友维度与身体攻击维度之间不存在相关,除此之外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和攻击性行为各维度间均呈正相关。⑤待人接物、交谈对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起到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可以解释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20.9%。可见,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程度较高;人际交往困扰和攻击性行为呈正相关,其中,待人接物、交谈对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艳春 《校园心理》2010,8(3):160-162
健康的性心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面临普遍的性心理问题。本文试从性欲和性冲动、性梦和性幻想、自慰行为以及婚前性行为几方面探讨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认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健康的性心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面临普遍的性心理问题。本文试从性欲和性冲动、性梦和性幻想、自慰行为以及婚前性行为几方面探讨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认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性知识、观念和行为,为学校合理地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广州某大学的787名本科生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健康教育、性知识、性观念和性行为。结果:被调查者的性相关知识平均得分为(27.38±3.90),在专业(t=3.07,P<0.01)、年级(t=2.24,P<0.05)和恋爱经历(t=5.11,P<0.01)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被调查者性行为的发生率为21.22%,在性别(χ2=34.91,P<0.01)、专业(χ2=5.85,P<0.05)、年级(χ2=9.36,P<0.01)、生源地(χ2=15.88,P<0.01)和有恋爱经历(χ2=44.42,P<0.01)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校应开设性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性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