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迎随补泻法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耀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8-10
始论于《灵枢》的迎随补泻刺法经过后世淀绎,已经成为多种纷繁的针刺手法。回顾、归纳历代关于迎随补泻法源流的文献,可条列出13种“迎随补泻”法,即总则迎随、调气迎随、子母迎随、候时迎随、纳支迎随、针向迎随、生成迎随、子午迎随、提插迎随、呼吸迎随、徐疾迎随、穴序迎随、轻重迎随。 相似文献
3.
倪光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5):298-299
本文对迎随补泻法的来源和针向迎随补泻法的产生进行了考证,继而对针刺补泻的实质和针向迎随补泻法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认为针向迎随补泻法所描述的具体操作方法既不符合《内经》关于“迎随”的本意,也不太符合现代针灸临床与科研的客观事实或指标,因而以针向迎随补泻法来代替迎随补泻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4.
董勤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5):43-45
迎随补泻法是一种原则补泻法,是多种手法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及临床运用可概括为三大方面:一为时机迎随补泻法,乃候气而刺也,候卫气之往来,营气之流注时刻及邪气之盛衰,气至而泻,气去而补,强调“逢时”,即针刺的时间性。二为针法迎随补泻,主要以针芒迎随法影响颇大,但在实际运用中尚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其它捻转、提插、呼吸、深浅等法,亦属迎随之列。三为穴法迎随补泻,以子母补泻法应用较为广泛,分有本经、异经,知 相似文献
5.
王黎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6,18(2):33-34
迎随补泻是古代针刺的基本手法之一,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本文根据古典医籍的记载结合作者的体会阐述了迎随补泻的意义,对读者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吴耀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2):51-53,55
始论于《灵枢》的迎随补泻刺法经过后世演绎已经成为多种纷繁的操作术式或方法。通过对历代关于迎随补泻法源流的文献考析归纳,条列了13种“迎随补泻法”并进行了浅析,对刺法的学术研究和争鸣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4)
迎随补泻古今异同辨析李瑞(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北京100029)关键词:迎随补泻:针法:子午流注迎随补泻针法是(内经)记载古代针刺补泻方法中的一种,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及课堂教学。然而,究其真义,现在所使用的迎随补泻与(灵枢经)中记载的迎随补泻却有... 相似文献
8.
在针灸学中,针向迎随补泻手法是根据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顺逆而定。针尖与经脉循行方向相同则为补法;针尖与经脉循行方向相反则为泻法,并且与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有关。手三阳经补法的针尖指向心脏,泻法反之;足三阳经补法的针尖应指向四肢末端,泻法反之;手三阴经脉补法的针尖应指向四肢末端,泻法反之;足三阴经补法的针尖应指向心脏,泻法反之。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子午流注针刺法分为纳甲法、养子时刻取穴法和纳子法三种,前两种属于阳,是根据卫气的运行情况而产生的,在治疗时应取卫气来治疗,针刺宜浅不宜深,在针向迎随补泻时,补法的针尖是指向心脏,泻法的针尖则指向四肢末端,故与上述方法迥异。后一种属于阴,是根据营气的运行情况而产生的,即在治疗时应该取营气来治疗,除针刺时宜深不宜浅外,其余与传统方法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9.
首先透过文献资料整理分析,阐明"迎随"在《黄帝内经》里的真意,举出后世医家著作的引文加以佐证,以充实完善《黄帝内经》针刺调气理论;从针向迎随补泻法的定义、来源等谈起,指出其与《内经》中"迎随"的本意不符,也不能纯粹将其看做是针刺调气补泻手法,而是利用其优点,为针刺调气理论和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11.
12.
粗谈“迎随补泻”张丽蓓,袁灿宇河南省老干部康复中心“迎随补泻”之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历代医家,结合临床实践,代有发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来泻去补《内经》认为,十二经脉各按一定的循行次序和方向流动,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五十复大会,阴阳... 相似文献
13.
何馨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4(4):53-55
针灸母子补泻法是五输穴补泻法之一,包括本经母子补泻与异经母子补泻。其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较具体的提出母子补泻法则始见于《难经》,此后历代医家不断补充,续有发挥,渐趋完善。但对异经母子补泻法在取穴时,至今仍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人迎穴深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以人迎穴深刺为主,每日治疗1次,10次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 d,行下1个疗程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对照组以卡马西平片口服,每次150mg,每日3次,连续服用1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在Mcgill量表中的疼痛评估指数(the pain rating index,PRI)感觉分、PRI情绪分、PRI总分、直观模拟量表(visual analohuc scales,VAS)、现在疼痛程度(the 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5个方面进行比较,除现在疼痛程度外,其余4项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1年后随访复发率治疗组为22.4%,对照组为4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P<0.05).结论 以人迎穴深刺为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和镇痛作用均较好,且复发率较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17.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167-169
脉法为《黄帝内经》诸诊法的重要组成之一,而人迎脉和寸口脉互参的脉法则是《内经》脉法之冠上的璀璨明珠。从《内经》经文出发,根据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定位、特殊脉象"平脉"与"躁脉"定义及与针刺"气至"关系等方面探讨其理论与应用,人迎寸口脉法可直接、准确地定位病变经脉,判定其阴阳盛衰并据此采取相应治疗方法,去繁就简,法朴而理微,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现代文献角度,系统分析针刺九六补泻法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根据文献研究法,电子检索国内大型中文文献数据库(CNKI(1978 -2012)、CBM( 1978 - 2012)和VIP(1989-2012).对合格的临床研究文献,用Excel 2003提取文献信息,包括作者、期刊、年份、治疗病症、应用腧穴、配合手法、操作频次等要素,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九六补泻法最常用于神经系统及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多配合捻转,多以补泻兼施形式使用,常选九阳数和六阴数,并以构成龙虎交战法最为常见.结论:九六补泻法的临床应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自身特色和优势,这对于手法刺激量的标准量化研 相似文献
19.
应用人迎寸口脉法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应用人迎寸口脉法针灸的临床意义。方法 借助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仪(简称TCD)观察随机选取的62例正常人与62例高血压病患人迎脉与寸口脉的脉动差异。结果 高血压病患人迎寸口脉之间的脉动差异明显大于正常人(P<0.01);高血压病患中阳盛组人迎脉动大于寸口脉动,阴盛组寸口脉动大于人迎脉动(P<0.01)。结论 人迎寸口脉法临床上可以用来诊察疾病,并可以指导临床辩证,判断病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