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中医对关节炎的认识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祖国医籍早有记载,《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多由人体素禀不足,肝肾亏损,气血虚弱,卫阳不固饮食失节,起居无常,劳倦汗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袭  相似文献   

2.
《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这是说风寒湿三气乘人体正气之虚,错综杂合,侵于经络关节,使气血凝滞而成痹症。风气胜者走注疼痛为行痹。湿气胜者肌肉顽麻不仁为著痹。寒气胜者疼痛剧烈为痛痹。三者虽有分别,但邪从外来,仍可从外而解。故以外用的熏洗法直接作用于局部以散风寒湿邪。  相似文献   

3.
关于痹证,《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类证治裁·痹症》更明确指出“诸痹……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而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由此可知,痹证是在内外合邪的作用下,以筋、脉、肉、皮、骨等为邪气阻闭,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学所论之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新陈代谢病的痛风 ,以症状辨之 ,在祖国医学则统于痹门、风门中论及。痹症极为复杂 ,其法甚多 ,含义亦广 ,诸如风寒湿所致之周身及关节疼痛 ,肌肤麻木 ,均以痹症言之。《素问·痹论篇》之“风寒湿之气杂至 ,合而为痹”。又云“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以痹症之证候而言分为行痹 (痛处行而不定 ) ,痛痹 (掣痛苦楚 ) ,着痹 (定而不移 )。以邪侵部位之深浅 ,而分别之 ,则有骨痹 ,筋痹 ,脉痹 ,肌痹 ,皮痹等。以病因辨之则有 ,风痹、湿痹、寒痹、热痹、血痹等…  相似文献   

5.
《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还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由于人体素禀不足,肝肾亏损,气血虚弱,饮食失节,居处卑湿,身体劳倦,以及汗出,饮酒等,均可导致卫阳不固,腠理空疏,风寒湿邪得以乘虚而  相似文献   

6.
风湿病,在《内经》称为痹,在《金匮要略》既称痹,又称风湿,又名历节病。《内经》首先提出风寒湿痹和热痹,而《金匮要略》则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治疗方药,这些对指导临床有很重要的价值。《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说:“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明,故为痹热。”痹热,即热痹;阳遭阴,是指病人阳气素盛,而遭受阴寒之气,但阳气多,阴气少,阴气不胜病气,所以成为热痹。以上痹症的分型及其主证、病因和病机,和《金匮要略》关于风湿病的分类也是一  相似文献   

7.
痹证是经络闭塞不通发为疼痛肿胀或麻木不仁之证。其发病或局限于某些大、小关节,或在四肢,或客于腰背,或遍历周身,或其痛游走不定。关于原因,《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并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痹,且言五痹日久不愈,复感于邪,则内舍五脏。邪由经络筋骨而内舍于脏,为难治之患矣!后世医家又有“周痹”、“历节”、“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走注”等许多种名称。此类病症,大抵以知痛知痒为病轻,不痛不仁者为病重。痹证虽有许多名目,但…  相似文献   

8.
风湿类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我们祖先早在原始社会(公元前22世纪)就发明了“热熨法”,继在《黄帝内经》里提出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病因学说,又根据三气致病的主次不同,提出了“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的证治分类。亦云“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内舍于其合也”。提出了风湿病致多系统损害及病变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9.
痹病是指因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淤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则脏腑的气血痹阻,失却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时可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痹病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痹论》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此说至今仍被医家奉为圭臬。今人按病因分为二类,以风寒湿为主者,谓之风寒湿痹;以风湿挟热为主者谓之风湿热痹。至于《内经》中的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等,已不沿用。  相似文献   

10.
罗世希 《河南中医》2007,27(10):78-79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肿大、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证的病因病机最早见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相似文献   

11.
风湿痹为临床常见病证,多由风、寒、湿、热之邪入侵人体,闭阻经络关节,气血不畅,以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红、肿、重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风湿痹的发病与外感邪气和肌体抗邪能力有重要关系,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篇》: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贼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素体虚弱,御外无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临床辨证当辨别风、寒、湿、热痹的不同。风寒湿热之邪致病虽各有特点,但往往相继杂至、合而为痹,很难截然区分。…  相似文献   

12.
痹证临床常见。其诱因多由风寒湿三邪所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为了便于掌握,后人归纳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四种基本证型。古人所论痹证,含义甚广,不仅包括了躯干方面的病变,同时还包括若干由表及里,  相似文献   

13.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根据风湿性关节炎的症肤表现和中医临床治疗经验,个人认为,这病可能属于中医古典文献所记载的“痹症”底一部分,如黄帝内经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灵枢经周痹篇:“风寒湿三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寿夭刚柔篇:“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具病者名曰风痹”。又曰:“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长刺节论:“病  相似文献   

14.
痹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痛风等病。《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虽未有痹证专篇,但在《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对痹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1 病因病机 《内经》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此外还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金匮》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认识更系统,尤其对于“历节”这一痹证的特殊类型,强调正气不足是发病的  相似文献   

15.
痹证是指以肢体及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并对关节红肿疼痛者称为“热痹”。痹症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就临床所见痹证虽常不离风湿之邪,但寒热夹杂之病尤为多见,如常见患者关节疼痛、恶寒,而又兼有咽喉红痛,或关节局部红肿,肢体又感酸冷疼痛。笔者认为,在临床痹证属纯热及纯寒者较为少见,立法处方也须立足寒温并用,方能切合病情。张仲景所曰“诸肢节疼痛”,所谓“诸”即指各种肢节疼痛,确实含义至深。  相似文献   

16.
《素问·痹论》指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临证常以风、寒湿邪之偏盛、痛处游走不定、痛有定处 ,疼痛着重之不同特征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 ,并对关节红肿疼痛的称之为热痹。《内经》为痹证提供了正确的病机  相似文献   

17.
谢洪 《中国中医急症》2003,12(2):186-187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著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说明痹证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筋脉失于濡养,虽有风痹、寒痹、湿痹、寒湿痹、骨痹、肌痹、筋痹、脉痹、皮痹之别,然其病因不外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痹久则邪气壅塞,血运不畅,脉络不通,可出现皮下结节、关节周围结节,甚至僵硬等症。治疗当祛风祛湿、散瘀…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黄帝内经》称它为“骨痹”,对其病因、病机、分类等均做了经典的论述,阐明了痹症是由于风寒湿三邪侵犯人体,留于肌肉经络,导致气血闭阻,引起关节疼痛、麻木、酸楚、屈伸不利等症状的一类疾病。又指出:“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说明古人也把本病看做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9.
汪履秋主任医师治疗痹证,经验丰富,临证详审病机,细辨脉证,区别标本,推判转归,以变应变,随变而治,致许多顽痹得解。现将江老治疗痹证的经验归纳如下。1证治分型,随证加减痹证的形成内为正气不足,外为风寒湿热侵袭。正如《灵枢》云:“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素问》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机体,势必影响卫气营血津液,营卫不和则生寒热,气血不和则气滞血瘀。如《素问}}云:“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灵枢})云:“沫得寒则聚”。综述痹证的病因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之邪留伏骨…  相似文献   

20.
梁健忠 《河北中医》2001,23(9):684-685
祖国医学认为 :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杂至而起。一般地说 ,在初起 ,或急性发作期多偏于邪实 ;病程久 ,证候呈慢性迁延者 ,多偏于正虚。偏于邪实者 ,即风寒湿痹和热痹 ;偏于正虚者 ,又称久痹 ,则属于虚痹。这两类不同的痹证 ,无论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等方面 ,都是不同的。兹略谈虚痹的证治如下。1 虚痹的病因病机《内经·痹论》对痹证有专篇论述 ,在谈到风、寒、湿三痹之后 ,又有筋、骨、脉、肌、皮痹的病名 ,指出 :“痹在于骨则重大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在于皮则寒。”[1] 又云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