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简称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其致病基因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抗癌基因。在RB 的发生发展中约1%~2%恶性生长的RB 可以发生自发退行性变。以眼球痨为终结,其发生率是其他恶性肿瘤的1000余倍。现将所观察到的11例报道如下。例1 男生后10个月因双眼球震颤就诊。双眼外形及眼前段正常,双眼底见淡黄色实性肿物,诊断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母细胞瘤(简称 RB)是研究肿瘤遗传学的理想的天然模式。本文总结了自1982年以来对 RB 遗传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患病年龄、患病眼别、存活者的第二恶性肿瘤、肿瘤的自发消退、双生子患者等临床遗传学问题;RB 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染色体改变、染色体脆性部位等细胞遗传学问题;以及患者红细胞和瘤细胞酯酶 D 活性和表型改变等生化遗传学问题。对 RB 的发病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癌基因和抗癌基因平衡失调是 RB 为代表的一大类恶性肿瘤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视网膜母细胞瘤患RBl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应用PCR-SSCP技术筛奄RB患白细胞基因组DNA,测序分析确定突变。结果:在RB患10例中,确定双眼RB患1例第8外显子37位核苷酸A-T突变,引起12位谷氨酸变为天门冬酰氨酸(G12A)。其母亲同样为第8外显子36位核苷酸A-T突变,引起12位谷氨酸变为天门冬酰氨酸(G12A)。结论:本组双眼RB患1例为遗传性,其RB1基因突变为微小突变,其母亲为突变基因携带,本研究为遗传咨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10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突变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RB患者肿瘤及体细胞内Rb基因的存在状态、细微结构、Rb基因突变的特征、起源与传递。 方法;DNA分子杂交、SSCP分析、DNA序列测定。结果:108例RB肿瘤标本中80例(?4%)存在Rb基因点突变,其中44例为纯合型,20例有二个独立发生的杂合型点突变,16例只检出一个杂合型点突变。通过对比分析RB患者肿瘤与白细胞DNA、RB患者家庭成员白细胞DNARlo基因的结构,揭示了Rb基因点突变的起源与遗传特征。 结论:Rb基因是与RB肿瘤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基因。RB肿瘤发生需二次突变事件导致Rb基因的二个等位基因失活,第一次突变事件突出表现为点突变;第二次突变事件主要是LOH,其次是点突变。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2-16)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母细胞瘤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的增殖活性与RB组织学分型和浸润能力的关系。 方法:应用链霉亲和物素蛋白-生物素酶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LSAB法)对48例RB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进行分析。 结果:12例分化型RB组织平均PCNA标记指数(labelling index,L1)明显低于36例未分化型(P<0.05);22例视神经浸润组RB组织平均PCNA LI明显高于26例视神经未浸润(P<0.05)。表明PCNA LI与RB组织学分型及浸润能力相关。 结论:测定PCNALI对于判断RB的组织学特性和生物学行为具有一定意义。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0-11)  相似文献   

6.
罗红  彭涛 《眼科新进展》2003,23(4):269-270
目的 探讨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efinoblastoma,RB)中是否存在p73基因杂合性丢失现象及其是否与RB的临床分期有关。方法 采用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法(single strand confoml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对30例RB石蜡标本进行p73基因杂合性丢失的检测。结果 30例RB中有4例存在p73基因杂合性丢失现象(13.33%),p73基因杂合性丢失现象与RB的临床分期无显著性联系。结论 在RB中存在p73基因的杂合性丢失现象,与其他人类肿瘤中p73基因杂合性丢失现象频率相近。p73基因杂合性丢失现象与RB的临床分期无显著性联系。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母细胞瘤内多种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survivin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表达及其与RB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p53、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 方法 应用抗surv ivin、p53和bcl-2单克隆抗体,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8例RB常规石蜡标本行survivin、p53和bcl-2蛋白表达的测定,对6例正常视网膜组织行survivin表达的测定。 结果 38例RB组织中20例survivin蛋白呈阳性表达,占52.6%,6例正常视网膜组织内均无survivin蛋白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无关(P>0. 05)。38例RB组织中,25例p53阳性表达,18例bcl-2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8%和 47.4%。p53、 bcl-2阳性表达组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p53、 bcl-2阴性表达组(P均<0.05)。 结论 survivin在RB中表达上调,提示该基因可能在RB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survivin、p53和bcl-2可能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参与RB的发生发展。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15-217)  相似文献   

8.
刘国颖  杨华胜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185-2187
目的:研究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HPV-DNA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揭示HPV在散发性RB中作用提供初步依据。方法:收集22例散发性RB患者新鲜肿瘤组织标本,应用PCR方法及引物MY09/11检测肿瘤组织中HPV-DNA表达情况。结果:选取22例RB肿瘤标本中7例HPV-DNA阳性(32%),均为单眼散发患者(包括男4例,女3例),2例双眼散发患者均为阴性。结论:HPV可能是我国散发性RB发病因素之一,但其明确作用及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肺癌相关转录产物1(LUCAT1)靶向微小RNA(miR)-502-5p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细胞增生、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确诊并行眼球摘除术的27例RB患者的RB组织样本, 正常视网膜组织标本(12例眼球破裂伤、7例眼球萎缩、8例眼球穿通伤合并有色素膜嵌顿)取自同期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行眼球摘除术的27例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ncRNA LUCAT1和miR-502-5p在RB组织、细胞系(Y-79、WERI-Rb-1、HXO-RB44)及人视网膜上皮细胞(ARPE-19)中的表达。将RB细胞Y-79分为对照组、小干扰RNA(si)-LncRNA LUCAT1组、si-对照(con)组、pcDNA组、pcDNA-LncRNA LUCAT1组、miR-con组、miR-502-5p组、si-LncRNA LUCAT1+anti-miR-con组和si-LncRNA LUCAT1+anti-miR-502-5p组, 分别转染相应试剂。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MP2和MM...  相似文献   

10.
郑志坤  张娟  黎铧  李娟娟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2):2191-2194
目的:探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在Stargardt病中的特征和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16-05/2020-08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经过多种影像检查及基因测序而确诊的Stargardt病患者38例76眼。使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检查,并对比传统眼底彩照、眼底55°自发荧光、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影像特征,评估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在Stargardt病中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优势。

结果: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检查中76眼(100%)均发生了后极部的高自发荧光,而传统55°自发荧光检查仅有42眼(55%)可见明显的后极部高自发荧光。76眼中66眼(87%)可见不同数量的斑点,从后极部向周边视网膜分布,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较眼底彩照能显示更为清晰和更多数量的视网膜斑点,更为完整地显示斑点的分布数量和面积。76眼(100%)均可见黄斑中心处RPE萎缩所呈现的卵圆形低自发荧光区域,随病变进展,萎缩区扩大、低荧光区域相应扩大,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能完整显示萎缩范围和面积,但无法从萎缩深度上进行显示。48眼(63%)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中可见强背景自发荧光从黄斑处向视盘鼻侧和颞下方扩展,在视盘下方形成一明显的近似垂直的分界线。

结论:Stargardt病中的自发荧光变化不仅局限于后极,而且可能在周围延伸得更多,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是评估Stargardt病患者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挫伤时的眼底自发荧光(AF)形态改变,探讨AF检查对眼外伤造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挫伤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31例(36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挫伤的的患者,进行眼底自发荧光检查.采用海德堡激光眼底扫描系统获取自发荧光图像.与同病例的眼底检查及FFA做对比分析,得出其自发荧光特征.结果 所有病例在视网膜色素上皮挫伤区域的自发荧光普遍弥漫性增强,有色素上皮增生处大多表现为更强的自发荧光点,色素脱失处大多表现为低荧光,在总体增强区域表现为地图状的自发荧光.结论 眼球钝挫伤早期导致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损害会引起相应的自发荧光的改变,主要以自发荧光增强为主,反映该区域色素上皮高代谢状态或增殖活动为主,弱的AF较少,表明挫伤后短期局部的色素上皮萎缩.这些改变与一些以萎缩性病变为主的眼底病的AF有明显区别,因而AF应用于视网膜色素上皮挫伤的诊断有明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3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和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的临床特征、病理分类和误诊原因,尽可能减少错误的临床诊治。方法 对我科于1999-2004年间收集的38例临床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8例疑似病例中,34例病理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4例为Coats病。结论掌握相关的影像学知识和综合分析疑难病例的临床资料将有助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正确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13.
国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RB1基因突变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检测国人RB患者体细胞中RB1基因突变,分析我国RB1基因突变的特性,探讨RB1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PCR—SSCP技术筛查28例RB患者及亲属的白细胞基因组DNA,测序分析确定突变。结果:共确定7例RB1基因生殖细胞性突变。结论:本组RB1基因生殖细胞性突变的方式为点突变和小缺失,这些突变改变了RB1基因的遗传信息,致使异常的RB1基因蛋白产生,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中国RB1基因突变方式主要是以微小突变为主,但复杂突变的比例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分化程度对扩散和存活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6份RB眼球标本 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将其分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注意有无肿瘤细 胞的扩散,并统计两型发生扩散的比率。对随访到的82例RB患者进行死亡率统计。用检验的方法比较两型间死亡率和扩散发生率。记录扩散部位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死者生前眼球摘除术后平均存活时间。结果分化型RB 17例17只眼,发生肿瘤细胞局部扩散8只眼,占47.06%;未分化型137例139 只眼,发生局部扩散66只眼,占47.48%。两型间发生扩散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到的患者中,分化型RB死亡率27.27%,未分化型RB死亡率22.54%,二者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眶内和巩膜侵犯者死亡率100%,视神经侵犯Ⅳ级者死亡率62.50%,葡萄膜侵犯者死亡率22.22% 。眼球摘除术后生存时间为5~41个月,平均21.92个月。结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RB的存活预后及局部扩散比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发生扩散的RB,无论是分化型还是未分化型其预后均取决于扩散的程度以及是否进行积极治疗。(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8-20)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儿童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根据是否有RB1基因的变异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两类,前者具有较高的发生非眼部肿瘤的危险性。本研究报道了1951年至2004年间英国1927例RB患者非眼部肿瘤的发生情况,旨在鉴别所发生肿瘤的类型并分析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母细胞瘤染色体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B)肿瘤细胞基因组的遗传学改变及其位点所在基因组区域。方法以每例患者的外周血基因组为正常对照,采用基因杂合缺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MSI)方法分析15例RB患者激光显微采样肿瘤细胞19、20、21、22 和X染色体上55个微卫星位点的基因组不稳定现象。结果15例患者中,有10例(67%)在5条染色体的一个或多个位点上表现为基因组不稳定[LOH和(或)MSI],其中,染色体19(33%)和20(37%)的等位基因丢失频率高于其它染色体,D19S902和D19S571间区域的高频LOH现象提示,19q13 区可能与视网膜肿瘤发生相关。根据 MSI 结果可划分出一个或多个位点发生MSI的RB亚群。结论首次提供了RB染色体19和20的LOH证据,并进一步证实了基因组不稳定在RB肿瘤发生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28-31)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化疗是目前治疗RB最常用的方法,包括静脉化疗、动脉化疗和玻璃体腔化疗。然而,RB的化疗耐药时有发生,是导致RB患者保眼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RB化疗耐药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RB治疗新策略及药物联合治疗的新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综述了RB细胞可通过ATP结合盒式蛋白(ABC转运蛋白)、非编码RNA、表观遗传学修饰、自噬、上皮-间充质转化、细胞外基质改变等多种途径获得化疗耐药性,并对其潜在的治疗靶点或药物进行总结,以期为RB化疗耐药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母细胞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任若瑾  李彬 《眼科新进展》2003,23(2):131-133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一直被认为是研究肿瘤遗传学和肿瘤发病机理的理想模式,RB基因是人类第一个被分离的抑癌基因,随着研究的进展,通过对RB发病机理分子生物学深入的理解,将有可能为有效防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我们着重对RB基因突变的分析,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及RB发病机理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Ren RJ  Li B  Sun XL  Zheng BH  Li LQ  Chen CX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4):234-238
目的 探讨端粒酶基因 (hTR)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 (hTRT)在视网膜母细胞瘤 (RB)组织标本中的表达 ,研究端粒酶与RB增殖和分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TR、hTRT在 37例RB和 2例正常组织标本中的表达 ;并对标本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经过量化 ,作为肿瘤的增殖指数 ;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RB标本中hTR和hTRT的阳性表达分别为 83 8%、89 2 % ,2例正常视网膜组织内的表达均为阴性。hTR、hTRT的表达水平与RB不同的增殖、分化程度的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均P <0 0 5 ) ,RB侵犯视神经情况越严重、分化程度越差 ,hTR、hTRT的表达越强。此外 ,RB的端粒酶hTR、hTRT指标间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RB中端粒酶基因hTR和催化亚单位基因hTRT的高表达可作为判断RB恶性及其程度的新型标记物。hTR、hTRT与RB分化类型、视神经侵犯情况密切相关 ,为端粒酶表达水平反映RB分化程度和增殖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端粒酶在RB中的存在为开辟新型临床治疗方法 ,即通过抑制RB细胞端粒酶活性达到治疗目的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视网膜母细胞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与RB组织学分裂和浸润能力的关系。 方法 应用链霉亲和素蛋白 生物素酶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labell streptavidin biotin method,LSAB法),对40例RB组织中VEGF的表达进行分析。 结果 分化型RB(13例)组织VEGF表达低于未分化型(27例)(P<0.05); 视神经浸润组(14例)VEGF表达明显高于视神经未浸润组(26例)(P<0.05)。 结论 VEGF表达与RB组织学分型及浸润能力相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38-2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