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付  汤国祥 《四川中医》2000,18(6):16-17
通常认为辨太阳病本证即是《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证而已。今揆度《金匮要略》中有关论太阳病本证内容,则知《伤寒论》中论太阳病本证仅是仲景论太阳病本证四大方面之一。所谓太阳病本证,即指太阳统摄营卫及筋脉受邪而发病的证候。果能从《伤寒杂病论》角度全面认识太阳病本证,方可免于偏失。于此试将仲景所论探析于次。1太阳营卫肌表证太阳营卫肌表证主要指太阳受邪,营卫与邪相争,病位在肌表的病理特征,其治重在解表散邪,燮理营卫。1.1太阳中风证:即感冒属外感风寒表虚证者。《伤寒论》第12条云:“太阳中…  相似文献   

2.
寒热真假证的辨别,是《伤寒论》辨证论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说来,寒证和热证是疾病过程中人体正气盛衰或病邪进退在临床证候上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寒证是感受寒邪或机体正气衰减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机能活动亢奋所表现的证候。这种寒热证还是比较容易辨别的,但是,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临床上往往见到一些症状与疾病性质不完全相符,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尤其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为后世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其中辨脉颇为详尽。笔者通过重温原著,谈谈肤浅体会。论脉辨经,阐述病机六经病的发生,都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相争的结果。《伤寒论》中的致病外邪,主要为风寒之邪。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发病与否及病势轻重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应,主要表现为虚实的变化,而其病理变化则是正邪的相对消长。对此,《伤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六经辨证,皆有中风,计18条从字面理解,是感受风邪,古今注释,多如斯言,但细研原文,并非如此,余读《伤寒论》以降,试将微见,略陈于殿。一、以风的性质“疏泄”定病名“中风”作为病名,是与“伤寒”相对而言,伤寒者,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表现寒性凝滞,腠理闭塞的无汗等证;中风者,也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但表现风性疏泄,腠理开达的汗出等证。二者相同病因,其病机差异是因患者素体禀赋阳气之强弱及感邪轻重而决定  相似文献   

5.
《伤寒总病论》是北宋医家疣安时潜心研究《伤寒论》的结晶,该书不仅系统论述仲景伤寒六经病证的证治,而且阐发了时行温病之概念,发病特点,证候治法及方药。补仲景之未备,对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证之主脉《伤寒论》以经分证,每一经证,有一些代表症状,也有一代表脉——即主脉。“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9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281),等。同时,每一经之属证,还因感邪之性质,个体正气之强弱,以及邪之在脏在腑等不同,主脉也不同。如“中风”与“伤寒”同为太阳病,但所中多于风邪者,是为太阳中风证,其脉除浮外,还兼有缓象;而多于寒邪者,是为太阳伤寒证,其脉又为浮紧。每一经病,若因失治或误治,证候发生变化时,主症、主脉与  相似文献   

7.
外感病,是指由六淫、疫疬等病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一类疾病。因其常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又称外感热病。外感病包括伤寒和温病两大类,所以《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是外感病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伤寒之邪自皮毛而入”,“温邪自口鼻而入”,  相似文献   

8.
伤寒、温病同为外感热病,且《温病学》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因此,有些概念二者都引用,这样在临床和教学时容易混淆,造成误解。如《伤寒论》中的少阳证和《温病学》中的半表半里证,往往不易分晓。现就两者的异同,谈谈肤浅的认识。少阳病代表多种外感热病在发展过程中邪在半表半里的一个证候类型。因此少阳病又称为半表半里证。这里所说的半表  相似文献   

9.
中医典籍《伤寒论》对于伤寒杂病,特别是外感病证的治疗影响深远,为后世温病学奠定了基础。文章结合临床观察,论述《伤寒论》中关于温病三个典型方证——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葛根汤证对于外感温病的治疗,探究《伤寒论》中温病理论及与后世温病学的关系、经方的应用范围,力争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温病的临床疗效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讨论的内容皆属于中医外感病的苑畴,后世常以《伤寒论》论风寒性外感病,“温病学”论温热性外感病,使两者对峙起来,故一直困扰着中医外感病学的研究及其发展。自《黄帝内经》以来,外感病的病情表现和病因病机没有本质的改变,《伤寒论》及其以后的方药至今在外感温热病的治病中有效地运用着。形成《伤寒论》和“温病学”对峙的原因,一是人们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的概念相混淆;二是把《伤寒论》治疗方法上的某些局限性,误认为辨证理论体系及其内容上的缺限,《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在中医的理论上来看,其本质是相通的,只是各自表述理论问题时的概念,范畴以及所运用的名词术语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定前提下推进“寒温统一”的研究,将是中医外感病学发展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从杂病与伤寒证治的主次、杂病与伤寒证治的异同、杂病与伤寒证治的离合等方面探讨伤寒和杂病的内在联系。伤寒在前,杂病在后,伤寒的一般规矩是主要的,杂病的各种应对是次要的;伤寒六经证治提供的是基本规律,杂病证治体现的是临证变通,杂病与伤寒证治本质上是一致的;伤寒六经证治中本来也有杂病,金匮杂病的治疗仍然以伤寒六经证治为基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只是叙述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2.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5版)教材《中医诊断学》将八纲辨证中的“表实证”概念诠释为:“外邪侵袭,阳气集于肌表,正邪斗争,腠理密闭所出现的证候。其临床表现,除有表证症状外,以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特点。多见于外感寒邪的表寒证。”[而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6版)教材《中医诊断学》对此未做明确解释。]作者认为:这种观点显然是指张仲景《伤寒论》中麻黄汤所主治的外感风寒“表实证”而言,与八纲辨证中的“表实证”概念截然不同,不可相提并论,故今冒昧提出,以与同仁商榷。在《伤寒论》中,伤寒太阳经证有二:一是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疼…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以"寒"为切入点探讨疾病,是因为寒邪致病最普遍,对人体的影响也最大。证是论治疾病的着眼点,但其背后的根基是病机,病机因人而异,因此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举方说法是《伤寒论》的论述模式,保脾胃、治杂病是其基本要领。《伤寒论》以"人易感寒"为切入点,运用"六经"辨证论治杂病。《温病学》以"热必伤津"、"湿滞蕴热"为切入点,运用"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适合于论治温病温热证,而"三焦辨证"更适合于论治温病湿热证。运圆思维在于运而圆、圆而运,循环往复,运行不断。中医成熟、完整的医疗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才有了各家之长、流派之别,各家能互补,流派应共筑。  相似文献   

14.
麻黄汤应用之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是太阳伤寒表药。但今世应用麻黄汤者鲜见,主要受金代刘完素力倡火热学说:“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和明清期间,温病学派兴起,多认为外感风热、少见伤寒等影响。故今人不析伤风或伤寒证之所在,一遇外感即用银翘散、桑菊饮之类辛凉解表。我们发现属于寒邪所致的发热证,即发热恶寒或恶热、无汗,口渴欲饮等状,服麻黄汤汗出邪散病除,立杆见影。所以我和刘广芳从1983年秋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中医而言,舌诊和脉诊都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舌象与脉象相比更加客观,而脉象与舌象相比则更加全面[1]。伤寒与温病均属于外感热性疾病,二者临床症状不尽相同,但伤寒为受风寒之邪,侵于肌表,变化较慢,伤阳气;温病为受温热之邪,变化迅速,伤阴气[2]。本文通过舌象与脉象方面的对比研究,分析伤寒学与温病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泻下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泻下药性多峻猛,用之不当可导致不良后果。《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均记载了泻下法,且为临床广泛使用。在此,对两者的不同略作讨论,与同道共同探讨。1 病因病机不同伤寒(指狭义伤寒)与温病,是外感病中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即它们的基本矛盾是不同的:寒邪伤阳是伤寒的基本矛盾,而热邪伤阴是温病的基本矛盾。所以中医治疗伤寒,使用汗、下法时固守“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原则,以辛温苦寒直折其邪,此系服从于伤寒伤阳的基本矛盾而设;治疗温病时,则“泻阳之有余,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有忌汗、忌利…  相似文献   

17.
自宋金以降,致力于《伤寒论》研究者,达数百家之众。见仁见智,各有发挥.均具特色。唯清代名医俞根初氏,首熔伤寒温病于一炉,深揆仲圣六经奥旨而发挥之。尝谓:“伤寒证治,全藉阳明。邪在太阳,须藉胃汁以汗之;邪结阳明,须藉胃汁以下之;邪郁少阳,须藉胃汁以和之……”。诚可谓仲圣高徒,吾辈良师。本文试从广义伤寒的证治出发,就其义理,略陈于后。一、汗液达邪,阳明为充伤寒之病,无不须藉汗以解。然“汗之为  相似文献   

18.
春温是温病学中重要的疾病之一,对其机理历代医家看法不一。时至今日,《温病学》教材说法亦不尽相同:或曰“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伏邪温病,或曰:“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新感温病。笔者经过反复推敲,认为还应以伏邪论述更为适宜。 首先,从春温的源流来看。春温导源于《内经·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内经·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即指出春温是在冬季人体阴精先亏的情况下,感受寒邪,郁而不发,至春阳气升泄,郁热自内外发而成。这也是伏邪温病最早的理论根据。之后,历代医家对春温看法虽然不尽相同,但以伏邪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表证的相关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伤寒论》中表证的相关理论,提出以下观点:①表证的定义为寒邪侵袭肌表,束缚卫气所导致的临床证候;②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没有恶寒就不是表证;③表证的性质属寒、属表;④根据《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论述,结合温病学家叶天士《温热论》和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相关论述,可以认定温病初期不是表证,而是邪热犯肺的肺热证;⑤治疗表证不必辨寒热,只须根据有汗、无汗辨中风和伤寒;⑥现行的其他表证其实是其他证候和表证的兼挟,其治疗可以根据《伤寒论》中表里同病时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20.
对《温病学》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三焦辨证的证候范围宜加以扩大,在下焦证中既有虚证,也有实证;热盛动风证宜归入下焦证,所处病程阶段不单是温病的末期阶段,也见于极期阶段.另外下焦证候还有下焦蓄血证、热入血室证等。温病学中所述斑疹每多侧重于斑,斑多出现于营血分证,而疹则多见于卫气分证。温病疫疠病邪和温毒病邪多具有“六淫”温邪特征,是六淫温邪中具有特殊性质的病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