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粒化非诺贝特对原发性高血压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和血压影响。方法:随机将78例原发性高血压并高甘油三酯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波依定应用基础上加用微粒化非诺贝特,对照组仅给予波依定降压治疗,治疗期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超声、血压、血脂、肾功、肝功变化。结果:治疗组12个月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变薄,IMT/内径(D)比率与治疗前相比降低(P〈0.05),同时患者舒张压水平进一步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呈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高甘油三脂患者在降压治疗同时加用非诺贝特可逆转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增长,并且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可能对患者舒张压有额外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跑步训练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观察组在口服降压药物的同时接受跑步训练。干预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收缩压为(128.27±12.35)mm Hg,舒张压为(80.27±8.35)mm 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内径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3±0.10)mm,颈动脉内径为(6.21±0.93)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跑步训练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降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动脉硬化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在高甘油三酯血症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收集我院90例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简单随机化方法分对照组44例和非诺贝特组46例,对照组予以调脂常规方法治疗,非诺贝特组则予以常规药物联合非诺贝特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甘油三酯降低至正常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甘油三酯监测水平、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结果非诺贝特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非诺贝特组甘油三酯降低至正常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甘油三酯监测水平、生活质量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非诺贝特组甘油三酯监测水平、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非诺贝特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规药物联合非诺贝特方案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疗效确切,可更好改善甘油三酯监测水平、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调脂作用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76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给予微粒化非诺贝特 2 0 0mg ,1次 /d ,疗程 8周。结果 :治疗 8周后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 (P <0 .0 1或P <0 .0 5 ) ,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微粒化非诺贝特能有效降低高血脂 ,对降低纤维蛋白原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踝臂指数(AB I)的关系。方法:测定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67例和正常血压组43例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踝臂指数。结果:①高血压组IMT大于对照组(P<0.05),AB I小于对照组(P<0.01)。②高血压组IMT与AB I呈负相关(P<0.01),对照组二者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AB I可作为西宁地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指标,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运动训练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长期运动训练。随访1年后,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以及颈动脉病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薄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内径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长期运动训练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颈动脉病变的影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调脂作用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76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给予微粒化非诺贝特200mg,1次/d,疗程8周。结果:治疗8周后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或P〈0.05),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0.05)。结论:微粒化非诺贝特能有效降低高血脂,对降低纤维蛋白原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逍遥降压功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将56例60岁以上自愿练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给予练功 服药和单纯服药治疗,共24周,观察练功前后血压、心率、握力、臂力、体质量、腰臀比及智能生理年龄变化情况.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习练逍遥降压功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心率较练功前降低(P<0.01),比对照组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心率显著降低(P<0.05);习练逍遥降压功后,握力、臂力显著增加(P<0.01),且智能生理年龄测试显示,练功前后有显著变化(P<0.01).结论:习练逍遥降压功有明显的降低血压、减慢心率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和非诺贝特对2型糖尿病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体脂成分、血压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匹配,将门诊初诊的患者156例分三组,单纯高血糖患者组,用罗格列酮治疗;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组,用非诺贝特治疗;高血糖加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组,联合应用非诺贝特和罗格列酮治疗;干预时间为三个月。干预前后测定各组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血压、脂肪含量水平。正常对照:查体中心健康查体者,根据年龄、性别、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胰岛素、脂肪含量和体重指数进行筛选,取52人作正常对照。作各组间干预后比较和各组治疗前后比较。结果非诺贝特组干预后,体重、体重指数、脂肪含量、脂肪体积均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TG水平降低;罗格列酮组干预后,血糖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收缩压降低,TG、体重、BMI、脂肪含量百分比、脂肪体积没有明显差异;非诺贝特加罗格列酮组干预后,血糖、TG、胰岛素抵抗指数降低,收缩压、舒张压将低,体重、BMI、脂肪含量百分比、脂肪体积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非诺贝特和罗格列酮都可以增强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非诺贝特可以降低脂肪含量,罗格列酮可以降低血压,联合应用其对胰岛素敏感性、血压和体脂的影响没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玉雪  胡英允 《吉林医学》2013,(34):7183-718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IMT≥0.9 mm的高血压患者9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降压治疗)和治疗组(降压治疗加阿托伐他汀)各49例,对比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治疗组IMT、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延缓或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健康体检者3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以颈动脉超声IMT≥0.9 mm作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动脉粥样斑块指标。测定C反应蛋白(CRP)、IL-6、TNF-α及血脂、血糖、血压等。结果老年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P<0.01)。老年高血压组CRP、IL-6、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CRP(r=0.422;P<0.01)、IL-6(r=0.313;P<0.01)、TNF-α(r=0.296;P<0.01)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T与炎症因子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除与血压增高、血脂异常有关外,炎症因子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所有病人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max)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mmHg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为40~60mmHg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0、0.217、0.247,P〈0.05),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404,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测定2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HT组)、23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HT+DM组)和250名健康体检者(NC组)的动态血压、血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体重指数(BMI),并运用高分辨率B型超声仪检测受试者的颈动脉IMT。结果3组BMI、血压(包括SBP、DBP)、血脂(包括TG、IC、HDL)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T组FBG、FINS、IMT均显著高于NC组(P〈0.05或001),而IAI显著低于NC组(P〈001);HT+DM组FBG、FINS、IMT均显著高于HT组及NC组(P〈0.05或0.01),而IAI显著低于HT组及NC组(P〈0.05或0.01)。IMT与BMI、FBG呈显著正相关,与IAI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高于正常人,而且与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邹文淑  沈燕  杨波  陈德助  罗雪 《四川医学》2010,31(12):1816-18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SUA)、尿素(BUN)、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增厚组(IMT1.0~1.3mm)及颈动脉斑块形成(IMT≥1.3mm)3组,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化指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IMT)3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应增加,提示尿酸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的发展,血尿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故对高血压患者常规定期检测颈动脉IMT及血尿酸,可以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预防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降压达标,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以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AS,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清  关浩增  李娟莲 《广西医学》2004,26(10):1431-1432
目的 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 ,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高血压患者中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分析 12 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 (CCA)内径、内膜中层厚度 (IMT)、斑块发生率并与 4 5例健康老人对照。结果 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及内膜中层厚度增加 (P <0 .0 5 ) ;高血压病各级之间颈动脉IMT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随高血压分级增加颈动脉IMT亦逐渐增厚 ;高血压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 ,血压增高是引起高血压病颈动脉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防治老年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丽侠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3):320-321,324
目的:探讨比较硫酸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分别联合辛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治疗高血压并明确有颈动脉斑块的98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硫酸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面积及斑块积分均小于对照组,血清HDL-C高于对照组,血清LDL-C、TG、TC、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硫酸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更大,并可显著降低患者血脂。  相似文献   

17.
苏华  谢睿彬 《河北医学》2013,(12):1769-1771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脉压差的影响。方法:将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1:7服厄贝沙坦(150mg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rag,1次/晚,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及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ULB)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不但能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而且可以改善脉压差情况。  相似文献   

18.
张涛 《陕西医学杂志》2012,(11):1464-1466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不同室间隔厚度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45例,心脏超声检测非室间隔肥厚组20例,室间隔肥厚组25例,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IMT及测血浆HCY浓度。结果:室间隔肥厚组较非室间隔肥厚组IMT明显增厚。室间隔厚度与IMT呈正相关,血浆HCY浓度与血压值成正相关,与室间隔肥厚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高血压室间隔增厚患者颈动脉损害程度更甚,心脏和血管的超声检查可提示高血压的损害程度。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能是高血压形成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病患者80例和老年健康查体者75例,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IMT。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组随血压增高,IMT逐渐增厚,56例患者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情况,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监测高血压病的进展、预后,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5岁以上患者115例,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 h血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并观察斑块发生情况。结果:MPBS组与非MBPS组相比,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动脉分叉处(BIF)的TMT均明显增加(P<0.01);斑块总检出率也增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是颈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干预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