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年男性人群皮质骨和松质骨骨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光子吸收技术和双能X射线吸收技术,分别对健康成年男性桡骨中远1/3部位、腰椎和股骨近端的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皮质骨骨峰值较松质骨晚形成10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部位骨密度呈线性丢失(r=0.24~0.37,P<0.01);皮质骨平均每10年约丢失1.87%~6.86%,中轴骨骼松质骨每10年平均丢失率为0.72%~7.42%;70岁以后部分部位骨量丢失速率加快;骨折部位骨密度明显低于骨峰值。结果提示,男性存在着与年龄有关的骨丢失,皮质骨丢失的方式在某些方面与松质骨丢失不同。 相似文献
2.
健康成年男性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康成年男性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的研究刘忠厚,段云波,马海波,刘鹏100029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肖艳霞,于丽,孙军华,王微李素勤,张铁柱,于华中图法分类号R336目前关于男性骨量丢失的模型尚存有争议,骨量丢失的起始时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 相似文献
3.
4.
胫骨超声速在不同年龄组妇女皮质骨中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对不同年龄组妇女胫骨皮质骨超声速测量的可能性。材料和方法:126名健康妇女分为30-39岁(n=25)、40-49岁(n=38)、50-59岁(n=33)和≥60岁(n=30),应用soundscan2000仪器测定胫骨超声速。对其中33名应用DPX-L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骨密度以检测胫骨超声速与L2-L4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测定的变异系数为0.37%。30-39岁组胫骨超声速(3966.69±73.08米/秒)与40-49岁组胫骨超声速(3933.39±86.48米/秒)相似(P>0.05),50-59岁组和≥60岁组胫骨超声速(3848.71±79.57、3723.82±84.95米/秒)明显低於前二组(P<0.01)。≥60岁胫骨超声速较50-59岁组明显降低。胫骨超声速与L2-L4骨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644,P<0.01)。结论:超声骨密度仪可理想区别≥50岁妇女与30-49岁妇女的胫骨超声速,老年妇女(≥60岁)的胫骨超声速较其他年龄组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5.
健身锻炼对老年男性跟骨骨密度和性激素影响的追踪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追踪观察健身锻炼对老年男性跟骨骨密度和性激素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有氧运动方式,测定14周运动锻炼期间老年男性跟骨骨密度、性激素以及血钙(Ca)、磷(P)及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结果:老年男性血Ca、血P和ALP浓度在第8周时显著高于锻炼前,第14周时与锻炼前无显著差异;跟骨骨密度、T值和QUI第4、8、14周均显著高于锻炼前;血清睾酮(T)一直变化不大,雌二醇(E2)、促性腺激素浓度第8、14周均变化明显.提示:坚持适宜的功率自行车运动可增加老年男性跟骨骨密度,有利于骨量保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体骨膜包绕肌腱松质骨粒与BMP形成复合体替代月骨治疗Kienbock病的可行性。方法 4 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 2组 ,A组取兔胫骨上段骨膜包绕部分髌腱、松质骨粒与BMP组成复合体 ,B组以骨膜包绕髌腱复合体作为对照 ,将两组复合体分别置于兔膝关节髌上囊(此环境类似于人体替代月骨后的生理环境 ) ,术后 1、2、4、8、1 2、1 6、2 4周取标本进行放射学、光镜及电镜检查 ,并对复合体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复合体在骨膜及BMP/松质骨粒缓释系统双重诱导下 ,2周即有新生骨出现 ,8周形成表面光滑、外周为完整骨包壳中心为骨髓细胞的类圆形骨性团块 ,2 4周复合体无退变吸收。B组复合体 2 4周内无骨团块形成 ,A、B组复合体CT值在不同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结论 自体骨膜包绕肌腱松质骨粒与BMP复合体成骨时间早、成骨完全 ,并具有适宜的可塑性 ,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L.Fischer A.Valentinitsch M.D.Di Franco C.Schueller-Weidekamm D.Kienzl H.Resch 郭凌飞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5,(2):179-180
摘要目的采用高分辨(HR)外周定量CT成像显示肺移植(LT)受体桡骨远端骨细微结构的特性并定量分析骨强度。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获得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各种影像表现,重点是确定X线和CT表现以及MRI表现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搜集了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25例患,25例全部摄平片,其中1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扫描,并分析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MRI特点。结果 25例共30个病灶,其中16个位于股骨下干骺端,5个位于股骨近端,4个位于胫骨近端,3个位于腓骨干骺端,1个位于尺骨下端,1个位于锁骨。单骨单发21例;多发4例中,单骨双发一例,双骨单发2例,3骨单发病灶1例。X线表现;缺损的大小为0.6~36cm,病灶位于干骺端皮质内或自骨皮质膨向髓腔,呈卵圆形、分叶状或“泪滴”状偏心性骨皮质缺损区,病变长轴与骨干平行,病灶表面可无骨壳,周有骨性硬化边,局部皮质可膨大变薄或毛糙,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部分缺损内有纵行骨性分隔。CT表现12个病灶为皮质内囊状或不规则无膨胀骨质破坏区,外侧骨壳完整或缺损,邻近骨质无骨膜反应,28个病灶邻近软组织无肿胀,仅两个有轻微肿胀。MRI:5例MRI表现T1WI、T2WI均为低信号,周边硬化缘更低。30个病灶随访观察,无1例病灶扩大或出现新病灶,18个病灶随访复查逐渐被增生骨质填充缩小,8个病灶无变化,4个病灶经复查,病灶完全消失。结论 X线、CT和MRI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能进行准确诊断,观察随访可了解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转归过程。 相似文献
10.
11.
12.
邻皮质病变:骨表面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表面肿瘤样及肿瘤病变种类多,且极少见,故病变分类和诊断很困难。作根据病理组织学和X线表现将其进行了较完整的谱系分类,并论述了各病变的X线表现及其相关的病理组织学。 相似文献
13.
15.
王秋艳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7,(6):77-78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各种影像表现,评价X线、CT、MRI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临床追踪或手术证实21例患者,其中15例摄X线平片;10例行CT扫描,5例行MRI扫描,分析X线、CT、MRI影像特点。结果:21例共22个病灶,其中股骨远侧干骺端13个,胫骨近侧干骺端6个,股骨近侧干骺端2个,肱骨下干骺端1个。单发20例,对称发生1例。X线表现: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泪滴状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区,病灶长轴与骨干平行,边缘可见硬化边,病灶切线位上可见杯口状或碟状的骨皮质缺损,局部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CT表现:位于骨皮质表层或骨皮质内的不规则骨质破坏区:CT值40-69HU,病灶局部可见骨皮质缺损,内缘可见硬化环。病变均无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未见肿胀及钙化。MRI表现:4个病灶在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1个病灶呈T1WI上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边缘皆有更低信号线环绕。19例(20个病灶)经随访观察,11个病灶缩小,8个病灶未见明显变化,1个病灶消失。结论:FCD通过影像检查可以确诊。X线平片是检查的首选方法,但CT、MRI比平片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表现和随访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表现及发病机制和转归。方法 58例全部摄平片,26例行CT扫描,随访2-15年。6例手术病理证实。总结缺损的CT、X线特点,提出病灶愈合的分型。结果 共累及65骨,70个病灶。病灶81.43%(57/70)位于股骨下干骺端,呈凹向骨髓腔的杯口样或碟形缺损,内缘有硬化线,表面无骨壳,部分缺损有纵形骨嵴。18个病灶随访复查消失,根据其表现分为原位骨化型和平复型。3例3个病灶随访增大,手术证实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结论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表面无骨壳,有自愈倾向,亦可长期存在。表现典型及内有骨嵴的缺损未见转化为非骨化性纤维瘤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15例全部摄平片,10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扫描;随访1-8年,2例手术病理证实。分析缺损的X线、CT、MRI特点。结果:15例累及18骨,共20个病灶。病灶80%(16/20)位于股骨下干骺端,呈凹向骨髓腔的杯口样或碟形缺损,表面无骨壳,内缘有硬化线,部分缺损内有纵形骨性分隔。4个病灶随访复查消失。结论:X线、CT和MRI能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提供较准确诊断,随访观察可了解缺损的转归。 相似文献
19.
1991年6月至1995年4月,我院在44例中耳手术中应用耳后肌骨膜瓣、自体乳突皮质骨充填乳突腔25例取得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用耳后肌骨膜瓣、皮质骨作中耳手术后乳突腔充填25例(25耳:右侧14耳,左侧11耳),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1~56岁。中耳炎病史最长者40余年,最短3年。胆脂瘤型中耳炎18例,骨疡型中耳炎7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年限及方式踢毽锻炼中老年男性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BMD)的不同。方法:选取每周踢毽5~7次、每次2~4小时的40~60岁男性27例,按踢毽年限和目前踢毽方式分为踢毽I组(3~12年,双腿踢毽,13例)和踢毽II组(1~3年,单腿踢毽,14例),另选不常运动的16例同龄男性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仪测试BMC和BMD,比较分析三组全身和10个部位(头部、胸椎、腰椎、骨盆、非优势臂、优势臂、左肋、右肋、非优势腿、优势腿),以及组内两臂、两肋、两腿的BMC和BMD差异。结果:两踢毽组受试者全身BMC、全身BM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局部比较:踢毽II组优势腿、非优势腿、骨盆3个部位BMD和非优势腿BM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踢毽I组除左肋外的其他9部位BMC和全部10个部位BM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双侧比较:踢毽II组非优势腿BMD显著高于优势腿(P<0.05,P<0.01)。结论:长期踢毽锻炼中老年男性全身BMC和BMD较无运动男性更高;踢毽年限越长,获得更高BMC和BMD的部位越多,在下肢和骨盆部位更明显;长期单腿踢毽可能造成两腿BMD发展不均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