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感热病主要是指人体感受六淫或疫疠之气所引起的外感发热性病患,它包括了伤寒、温病、温毒、温疫等,基本上也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新感外邪,及时采用汗法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汗法为中医治疗的八法之首,是最常用的治疗急性热病的有效方法.然而以多少汗量为宜?使用汗法的护理要求是什么?仲景说"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宜佳",微汗是表和邪解的征象,并指出"不可令如水流漓".因此,在急性热病的护理中,一定要熟知药物的作用,药物的配伍关系,药物的最适宜剂量,从而掌握其护理原则.  相似文献   

2.
中医热病是临床多发疾病,相当于西医急性传染病,西医以抗菌、抗病毒和解热镇痛等药物对症治疗,降热快,但停药后病情易反复且大量服用药物具有一定副反应。针刺治疗具有疗效快,治疗范围广和副反应小等优势,临床针刺治疗热病时以经验取穴为主,缺乏系统理论指导。故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梳理针刺治疗热病相关原文,从热病病因病机、辨证、针刺治疗和针刺禁忌四方面进行理论论述,为临床针刺诊疗热病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养生  杨轶 《陕西中医》2006,27(9):1157-1159
本文通过归纳分析《外台秘要》在伤寒、温病、天行、疟病等的内容,阐述其在中医外感病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相似文献   

4.
《小品方》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小品方》外感学术思想进行了探讨 ,主要有分四个方面 :1 .外感热病的学术理论 ,主要是分治伤寒、热病 ;阐发冬温证治 ;注重热毒为病及疟病证治四方面。2 .治法 ,分内治、外治二法。内治法主要有解毒、清热、寒温并用等法 ;外治法分粉扑、外涂和洗浴等法。3.组方用药特点 ,重视单味药使用 ,注重药物配伍 ,随证加减变化。4 .对后世的影响 ,《小品方》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为温病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浅析中医外感热病中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此即《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难经》日“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明确指出了广义与狭义伤寒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诸病源候论》外感热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证候学专著.全书五十卷,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三十九候,总结了隋以前及当时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证,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划时代的证候大全.在<诸病源候论>中,有关外感热病的内容虽然所占的篇幅不多(约9病318候),但其学术价值却不可忽视.以下就该书中外感热病的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千金要方》中外感热病学术内容丰富,收集了唐以前《小品方》、《阴阳大论》、《伤寒论》、华佗、王叔和等医籍与医家有关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诊疗经验,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阐发,内容丰富,颇具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曲建中  周益新 《光明中医》2008,23(12):1881-1884
外感热病的病因有外感六淫、非时之气及戾气致病之说,但六淫、啡时之邪,乃从临床证候推求而得,不能拘泥于四时六淫主病来认定病因。戾气学说虽最接近现代病原微生物之说,但限于历史条件及自然科学技术的缺位,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能有效地指导辨证论治。体质内涵、地理环境等是重要的发病因素,病因辨证时宜当参究。而“审证求因”为中医病因学最大的特点,“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具有永远的指导作用。充分认识外感热病的病因,有利于对各类热病的防治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外感热病瘥后,指患者因伤寒、温病、疫证等外感热病,在病愈之后,或因正气亏损,或因将息失宜而引起的久久未能康复的一类病证.本文从辨病证,因证施食;知宜忌,防病复燃;善烹调,补偏救弊等三方面,提出外感热病瘥后中医食疗调摄法. 1辨病证,因证施食 外感热病瘥后,大多表现为体虚未复,余邪未消.食疗的关键应辨清虚之病性,虚属何脏,以及有无邪热的侵扰.选取的食物则以补益虚损,清泄余热为主. 叶天士曾说:“邪热不燥胃津,必耗肾液.”热病瘥后,津伤液耗,伤阴之候及于五脏和胃肠,然以耗伤胃腑肾脏的阴液为……  相似文献   

11.
黄星垣  杨进 《陕西中医》1990,11(3):97-105
外感热病包括温病、伤寒及传染病,是临床发病率较高、治疗颇为棘手的一类病症。近年来,中医治疗外感热病取得了很大进展,具有一定优势。为适应当前临床研究工作需要,特邀请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对其病因病机、诊断鉴别、治法研究作以初步探讨,以期对广大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赵丽君  陈珞珈  张平  周杰 《中医杂志》2011,(17):1524-1526
脑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病理改变大多与脑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医籍中对脑论述较少,但《黄帝内经》早就对脑髓及其功能有一定认识,它所认识到的脑,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概念,反映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客观规律,其实质是建立在解剖学脑髓基础上的以心肾功能合而为一为特点的特殊物质结构。  相似文献   

13.
《外感温热篇》是叶氏究心于温热病五十多年的心血结晶,他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加以发挥,并创造性地、系统地提出新颖、独特、精辟的理论,是温热病学中的一篇著名的杰作。在温病学中极负盛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整个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黄帝内经》对头发的生理、脱发的病因病机以及预防调护的内容,认为头发的生长旺盛不仅与肾气的充实和气血的滋养有关,也受脏腑功能状态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肾气和阳脉经气衰退,会出现生理性脱发,而病理状态下的脱发与五脏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常以及邪实阻滞相关,在治疗上建议根据脱发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上强调治未病思想,重视精神调养,顺应四时,规避虚邪贼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第二十三》篇的解读,浅析该篇主要学术思想:建立了热病系统的诊断和治疗体系,确立了热病治疗原则,阐述了热病的针刺禁忌及预后等。这些成果对后世医家对热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黄帝内经》中对鼻的诸多论述为对象,就鼻的功能、鼻与脏腑的关系、鼻与经络的关系、望鼻形色诊法、五运六气对鼻的影响5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何清湖  万胜  朱民  周赛男 《中医药导报》2007,13(7):18-19,37
文章对袁长津教授撰写的《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一文进行了评价,认为袁氏对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从病因病机、论治的主流趋势、治则治法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高度的概括。并对数位中医名家诊治外感热病的诊疗经验进行了精辟的归纳和提炼,为后世业医者治疗外感热病启迪了思维,拓展了新路。  相似文献   

18.
孙孝忠 《光明中医》2011,26(7):1313-1314
《黄帝内经》书中有关消渴病(糖尿病)的记载零星散在于多处,文章辑集梳理有关记录,以系统阐明该书对消渴病的命名与分型、病因与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成就。  相似文献   

19.
王冬云 《光明中医》2011,26(1):171-171
对生命起源及本质的认识:《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自然界充满气,阴气与阳气的结合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人体,《内经》以气为中介将人与天地联系起来,认为"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一个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和疾病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体的健康是离不开天的,更不能逆天而行,只有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才算是真正的健康。同时,认为阴阳乃生命之源,"生于本,本于阴阳"。《灵枢》云:"生而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相似文献   

20.
探讨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认为王履论述了伤寒、温病、热病三者的区别与治疗,强调仲景立法专为伤寒而设,使温病治法脱胎于伤寒;通过阐发《内经》"四时所伤"学说,提出了据临床表现诊断病因、病机的观点;对于伤寒三阴病的或寒或热,以病邪在传变过程中是否化热为依据,《内经》所论三阴病热证是言其常,仲景所论三阴病或寒或热是言其变,两者不相悖;王履对《伤寒论》原文进行了辨析,对伤寒三百九十七法进行了考辨;还对阴毒、四逆与厥、中暑与中热等病证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