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双面式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both~sided LASIK,BSL)治疗近视的可预测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方法:近视患者按术前屈光度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组,每组随机抽出6例近视患者,3组共18例(36眼)接受BSL,另外每组随机抽出8例近视患者,3组共24例(48眼)接受常规LASIK手术。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变化情况。结果:BSL术后角膜基质床剩余厚度大于常规LASIK方案,损伤指数和承载因子小于常规LASIK方案,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95%以上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稳定角膜地形图规则。结论:准分子激光双面式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安全,有效,预测性好,同时为最大限度地保留角膜基质床的剩余厚度创造了条件,是治疗近视的一种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近视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91人(182眼)近视散光患者进行LASEK手术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手术后的视力,屈光度,散光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者占61.5%;所有患眼术后散光在±1.00D以内,残留散光平均为-0.24D,散光矫正74.8%,散光轴较术前偏斜23°。术前与术后结果行配对t检验,P〈0.01,二者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隹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近视散光预测性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3个月时波前像差的变化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关系,探讨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9例(17眼)作为试验组,行传统LASIK的近视患者8例(14眼)作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前像差Zernike函数c4(离焦)、C7(垂直彗差)、C8(水平彗差)、三叶草差(C6、C9)、C12(球差)、RMSg(总体像差均方根值)、RMSh(高阶像差均方根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比较对比敏感度,白天在低频区3.0c/d、中频区6.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上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眩光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较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无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4.
张君苒 《中原医刊》2009,(11):65-6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老视前近视的可行性。方法将56例(112眼)根据个人自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施行LASIK手术。手术屈光度设计:试验组26例(52眼)采用主导眼全矫、非主导眼低矫-1.00D±0.25D方法;对照组30例(60眼)常规方法双眼全矫。术后随访远、近视力、屈光度等。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近视力〉0.5的比率试验组为92.31%,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眼屈光参差两组分别为1.50D±0.37D和0.25D±0.1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LASIK矫治老视前近视(非主导眼低矫)是一种方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角膜非球面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角膜非球面特点及其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本中心接受LASIK患者26例50眼进行随访研究,检测指标包括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提供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contrast-sensitivity function,CSF)、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最佳矫正球镜度;分析时段为术前及术后3月,分析手术前后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分布,Q值与高阶像差以及高阶像差与对比敏感度的关系。【结果】术前Q值为-0.17±0.11;术后Q值为0.84±0.41,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Q值与术前球差成负相关(P=0.000,r=-0.578),与高阶像差成正相关(P=0.047,r=-0.333)。手术前后Q值改变与球差改变成负相关(P=0.000,r=-0.588),与高阶像差改变成正相关(P=0.001,r=0.566)。术后3月无眩光、低、中、高度眩光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阶像差改变与术后无眩光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6.3,4.0,2.5,1.6,1.0,0.7(cycles per degree,cpd)成负相关(P〈0.05);高阶像差改变 与低、中、高度眩光对比敏感度中高频空间频率6.3,4.0,2.5,1.6cpd成负相关(P〈0.05),与低频空间频率(1.0,0.cpd)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近视性LASIK使角膜由伸长型(长椭球体)椭球体演变为扁平型椭球体(扁椭球体),并影响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角膜非球面特点及其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本中心接受LASIK患者26例50眼进行随访研究,检测指标包括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提供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contrast-sensitivity function,CSF)、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最佳矫正球镜度;分析时段为术前及术后3月,分析手术前后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分布,Q值与高阶像差以及高阶像差与对比敏感度的关系。【结果】术前Q值为-0.17±0.11;术后Q值为0.84±0.41,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Q值与术前球差成负相关(P=0.000,r=-0.578),与高阶像差成正相关(P=0.047,r=-0.333)。手术前后Q值改变与球差改变成负相关(P=0.000,r=-0.588),与高阶像差改变成正相关(P=0.001,r=0.566)。术后3月无眩光、低、中、高度眩光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阶像差改变与术后无眩光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6.3,4.0,2.5,1.6,1.0,0.7(cycles per degree,cpd)成负相关(P〈0.05);高阶像差改变 与低、中、高度眩光对比敏感度中高频空间频率6.3,4.0,2.5,1.6cpd成负相关(P〈0.05),与低频空间频率(1.0,0.cpd)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近视性LASIK使角膜由伸长型(长椭球体)椭球体演变为扁平型椭球体(扁椭球体),并影响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及视觉质量。[方法]选取柱镜≥-1.0D的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82例,130眼)和常规LASIK(77例,118眼)治疗,比较术后3月、6月及1年裸眼视力、残余散光度、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结果]术后各时期,虹膜定位组裸眼视力均优于常规组(P〈0.05);虹膜定位组残余散光度均低于常规组(P〈0.05);虹膜定位组高阶像差各项均低于常规组,其中术后3月两组RMSh、Coma及RMS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两组RMSh、Coma、Trefoil、RMS3及RMS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RMSh、Coma及RMS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虹膜定位组(除Trefoil)和常规组高阶像差各项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1年,虹膜定位组对比敏感度在暗光及暗光+眩光状态下所有频段均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能有效治疗近视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60眼)。对照组采用单纯飞秒激光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LASIK治疗。比较两组裸眼视力、视空间对比敏感度、高阶像差总RMS值、散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结果术后1、3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均高于对照组,3 c/d和12 c/d条件下对比敏感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高阶像差总RMS值低于对照组,散光度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角膜纹出现率和平滑型角膜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纹均基本消失,角膜逐渐向平滑过渡。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LASIK治疗近视术后恢复效果优于常规飞秒LASIK,术后残留散光值低,视力恢复快,对比敏感度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偏中心切削的视觉质量变化。方法选取-1.00~-3.00D患者200例(400眼)行LASIK,术后1d根据检查结果选出偏中心切削>0.5mm共22眼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行电脑验光、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等检查。结果屈光术后偏中心切削距离为0~0.5mm占94.5%,0.5~1.0mm占5.5%.偏中心距离>0.5mm,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电脑验光结果,球镜度数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与术前1d两两比较,P<0.01,柱镜度数术后6个月、12个月与术前1d两两比较,P<0.01。术后裸眼视力、偏中心距离6个月、12个月结果较术后1d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发生偏中心切削>0.5mm概率为5.5%,其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差,但随着时间推移,电脑验光结果逐渐变好,裸眼视力逐渐提升,偏中心距离逐渐减小,视觉质量慢慢提高,避免了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RGP在矫正LASEK或LASIK术后不规则散光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48例(52眼)LASIK术后4个月和LASEK术后6个月有3.0-6.0D的近视残留或回退同时伴有1.0D以上不规则散光,经综合验光无法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患者,验配RGP后,分别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测量其矫正视力和配适情况及角膜结膜有无损伤和病变。结果 52眼配带RGP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其中37眼较术后综合验光结果视力提高3行,15眼提高2行。结论 配带RGP能有效矫正LAS1K或LASEK手术后的不规则散光问题,提高矫正视力,优化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术后非接触性眼压计测量眼压(NCT)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50--13.00D近视散光300例(600眼),按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两组,用非接触眼压计、角膜测厚仪测量两组近视术前及术后1个月内眼压及角膜厚度,并分析术后眼压变化的因素。结果:LASIK术后1个月NCT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高度组眼压降低幅度明显高于低中度组(P〈0.05)。角膜中央厚度(CCT)明显低于术前,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CT和眼压呈正相关,非接触性眼压计测量LASIK术后正常眼压值范围应进行修正,以免延误LASIK术后青光眼或高眼压的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散光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美国VISXSTARs4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对296例(538只眼)近视散光患者进行治疗,其中LASEK组近视度数在-1.0D~-10.0D,共119只眼;LASIK组近视度数在-1.0D~-16.0D,共419只眼;二组患者散光度数均在-0.5D~-5.0D。结果术后视力:二组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LASEK组视力均≥0.5,其中92.18%的患者≥0.8;LASIK组视力均≥0.5,其中91.87%的患者≥0.8。结论LASEK和LASIK治疗近视散光安奎有效。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减少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方法 ,应用计算机角膜地形图系统测量白内障术后 2个月裸眼视力<0 .5、无角膜及视网膜病变患者 2 1例 2 1眼的角膜散光 ,并采用选择性断线法治疗。结果断线前后裸眼视力、最大角膜曲率、总角膜散光等指标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表明计算机角膜地形图系统能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轴向精确定位 ,选择性断线是治疗术后散光有效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莉 《广西医学》2007,29(3):342-34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 方法 按照术前散光度数分为3组,A组(无散光0~-0.5 DC)235眼、B组(散光-0.75~-2.00 DC)217眼、C组(散光>-2.00 DC)61眼,三组近视散光轴位均在(180±30)°,术前等量球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范围-0.25~-14 D并用LASIK对其近视及散光治疗,随访半年以上,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度、散光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 结果 三组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6个月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后残留屈光度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后残留散光度较术前明显降低,C组残留散光度大于B组(P<0.05),B、C两组矫正散光的轴向差小于10°. 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散光疗效确切,轴向准确,但散光度越高,术后欠矫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超高度近视患者30例(60眼),所有患者均行LASIK矫治,并判断术后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有96.7%眼视力明显优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且所有患者术后1天、1周、1、3、6个月的视力情况均明显优于术裸眼视力(P〈0.05),术后6个月的视力明显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P〈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LASIK矫治超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白内障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视形觉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白内障伴角膜散光患者共90例(90眼),其中角膜散光1.0~2.0 D的患者50例(50眼),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A1组25例(25眼)和对照组A2组25例(25眼);角膜散光>2.0D患者40例(40眼),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B1组20例(20眼)和对照组B2组20例(20眼);对照组行11:00,3.0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A1组于角膜最陡峭子午线行主切口,B1组首先完成同对照组的操作,然后以最陡峭子午线为中心,做成对横切口。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裸眼视力及对比敏感度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角膜散光矢量J0及P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角膜散光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裸眼视力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4种(明视、明+眩光、暗视、在暗+眩光)视觉状态、5种(1.5、3、6、12、18 c/d)空间频率下CS对数值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在明+眩光状态比明视环境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敏感度值均增高,观察组增高较对照组明显( P<0.05)。在暗+眩光状态下比暗视环境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敏感度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角膜最陡峭子午线上的透明角膜切口及“T”切口可有效矫正角膜散光,提高患者的形觉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角膜非球面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抽取2008-03~07来广西视光中心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25例近视患者(共49只眼),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19—36岁;屈光度-0.50--10.50DS(等效球镜)。采用美国Bause-Lomb公司生产的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对所有患者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测,收集每位患者常规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的角膜前表面Q值。将Q值按检测时间分组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Games—Howell法比较三组间Q值的差异。结果近视患者LASIK术后1周的Q值与1个月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但术前Q值与术后1周、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LASIK手术可使近视患者的角膜前表面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LASIK术中两种模式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疗效比较。方法中高度近视散光90例,分为个体化组和传统组各45例。传统组采用常规LASIK程序;个体化组采用个体化程序。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裸眼视力、球镜、柱镜检查情况基本一致(P〉0.05)。术后3个月,两组裸眼视力、球镜改善情况基本相似(P〉0.05),但个体化组的柱镜改善较传统组更明显(t=2.50,P〈0.05)。总体高阶像、慧差及差球,术前两组基本一致(P〉0.05),术后3个月个体化组均优于传统组(P〈0.01或P〈0.05)。结论LASIK术中采用虹膜定位的个体化修正技术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疗效更确切。  相似文献   

19.
张军涛  陆勤康  王惠云  赖晓明  张姚  董飞  沙恒 《浙江医学》2019,40(11):1197-1200
目的对比Toric人工晶体植入和飞秒激光角膜缘松解切开(femtosceondlaserlimbalrelaxingincisions,FLLRIs)矫正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患者50例(65眼),分为FLLRIs组35眼和Toric组30眼,术前均使用VERION手术导航系统(以下简称VERION)检查患眼、规划手术,术中VERION引导下施行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FLLRIs组同时在VERION引导下行FLLRIs并植入AlconAcrySofIQ人工晶体。Toric组植入AlconAcrySofToric人工晶体。所有入选者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角膜地形图、IOL-Master、VERION、裸眼视力、主觉验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检查。结果术前FLLRIs组和Toric组角膜地形图、IOL-Master、VERION测得的散光绝对值、主觉验光散光绝对值、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FLLRIs组角膜地形图、IOL-Master、VERION测得的散光绝对值均小于Toric组(均P<0.01),FLLRIs组的主觉验光散光绝对值大于Toric组(P<0.01),FLLRIs组的裸眼视力低于Toric组(P<0.05),但两组间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oric人工晶体植入和FLLRIs矫正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安全、有效,前者能更好地矫正术前角膜散光,获得较好的术后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再次手术治疗角膜屈光手术后屈光度数欠矫或回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在我院屈光手术中心行LASIK再治疗矫治残余近视度数的患者23例(41只眼),按首次手术方式分为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组4例(8只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组8例(15只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组11例(18只眼),观察各组LASIK再治疗后屈光度数、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时间均〉1年。结果三组患者LASIK再治疗后不同时间平均屈光度数稳定,各组之间术后不同时间平均屈光度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行LASIK再治疗的41只眼中,术后3、6、12个月裸眼视力1〉0.5者分别占总眼数的92.7%、92.7%和90.2%;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达到最佳矫正视力者40只眼(97.6%)。各组患眼术后1年最佳矫正视力均无下降。结论对于RK、PRK或LASIK术后屈光度数欠矫或回退的患者LASIK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在正确选择再次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的前提下,可以大大的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