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盐酸麻黄碱的大鼠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平  王柏 《药学进展》2010,34(7):319-323
目的:研究盐酸麻黄碱的肠吸收机制。方法:利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盐酸麻黄碱含量,分别考察灌流速度、盐酸麻黄碱质量浓度、不同肠段以及P-糖蛋白抑制剂对盐酸麻黄碱肠吸收的影响。结果:灌流速度对盐酸麻黄碱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极显著影响(P〈0.01);灌流液中盐酸麻黄碱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盐酸麻黄碱在小肠各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Ka值显著大于在结肠处的值(P〈0.05),而各肠段的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P-糖蛋白抑制剂对盐酸麻黄碱在各肠段的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盐酸麻黄碱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不存在饱和吸收;其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盐酸麻黄碱可能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雷帕霉素自微乳化制剂的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单向灌流实验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分别研究不同药物浓度、不同吸收部位、不同灌流速度以及胆管结扎与否对雷帕霉素自微乳化制剂大鼠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药物浓度和胆管结扎与否对雷帕霉素微乳的吸收百分率(P%)、吸收速率常数(Ka)以及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影响(P>0.05);灌流速度和大鼠肠段不同吸收部位对P%、Ka以及Papp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回肠的P%、Ka和Papp值显著大于其余各肠段(P<0.05),结肠段吸收参数值显著低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段(P<0.05);同等药物质量浓度下,自微乳化制剂的肠吸收参数值显著高于市售口服液制剂。结论:雷帕霉素自微乳化制剂吸收速率常数不受药物质量浓度的影响而与灌流速度和大鼠肠段不同吸收部位有关(P<0.05)。胆汁排泄和胆汁分泌在本实验条件下不影响药物肠道吸收。药物在大鼠小肠主要通过被动扩散方式吸收,RAPA微乳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其中回肠吸收最好,且全肠吸收效果优于市售雷帕霉素口服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及联用药物对其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研究药物浓度、肠段及联用药物硝苯地平、尼莫地平、氨氯地平、卡维地洛和胺碘酮对替米沙坦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替米沙坦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浓度的增高,替米沙坦的Ka和Papp值显著性增大。乙胺碘呋酮和硝苯地平对替米沙坦在空肠段的Papp和Ka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但卡维地洛、尼莫地平和氨氯地平未见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替米沙坦肠吸收机制可能以被动扩散为主,其转运过程可能受P-gp等外排泵的影响,且在全肠道吸收良好,无特定吸收部位。合并用药可能影响替米沙坦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4.
α-细辛醚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α-细辛醚的大鼠肠吸收机制。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收集灌流流出液,测定其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灌流液中α-细辛醚的含量,利用质量法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α-细辛醚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流速度对药物的Ka和Papp有显著影响(P<0.05),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Ka和Papp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α-细辛醚在整个肠道均有吸收,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动力学特征,且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竹叶黄酮在肠道中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方法:通过对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分别进行在体肠吸收实验,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竹叶黄酮的含量,计算出竹叶黄酮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从而反映竹叶黄酮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结果:灌流速度不同,Ka和Papp差异有显著性(P<0.05);药物浓度不同,Ka和Papp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相同的灌流速度及质量浓度下,竹叶黄酮在大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者与十二指肠的Ka和Papp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竹叶黄酮在大鼠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竹叶黄酮在全肠段均有吸收,竹叶黄酮的吸收不受其质量浓度、pH的影响,提示其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吸收。  相似文献   

6.
夏敬胜  蔡瑜 《医药导报》2015,(2):173-176
目的探讨葛根川芎药对中指标性成分葛根素、阿魏酸在体肠吸收机制,为其复方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葛根素、阿魏酸2种成分含量,考察葛根-川芎药对提取物三种人工肠液缓冲液浓度、灌流时间及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对其吸收的影响。结果高、中、低浓度葛根-川芎药对中葛根素和阿魏酸的全肠段吸收速率常数(Ka)均约0.01 min-1;两种成分的全肠段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在0.03~0.05 cm·min-1,浓度对葛根素、阿魏酸肠吸收情况影响不大。葛根素在不同肠段的Ka及Papp不同,Ka值在十二指肠最大为(0.099 0±0.002 7)min-1,Papp值在空肠最大为(0.014 0±0.001 2)cm·min-1;阿魏酸Ka值在十二指肠最大为(0.180±0.036)min-1,Papp值在空肠最大(0.037±0.015)cm·min-1。葛根素的Ka和Papp随时间影响很小,而阿魏酸Ka和Papp都随时间影响变化较大。结论葛根川芎药对中指标性成分葛根素、阿魏酸属于被动吸收。  相似文献   

7.
天山雪莲提取物主要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天山雪莲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和芦丁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方法:采用单向灌流实验技术,利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和芦丁的量,分别研究药物质量浓度及吸收部位对绿原酸和芦丁吸收的影响。结果:药物质量浓度对绿原酸和芦丁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影响;绿原酸和芦丁在小肠各段间吸收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但与结肠相比吸收明显增大。结论:一定范围的药物浓度对绿原酸和芦丁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药物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8.
长春西汀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单向灌流技术考察长春西汀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性质.结果表明,灌流速度对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极显著影响(P<0.01);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药物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羟丙基-β-环糊精在1%~4%范围内对药物的肠吸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马来酸海那替尼大鼠在体肠吸收的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吸收实验模型,并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进行了有无胆汁分泌、不同浓度、不同肠段的在体肠吸收试验。结果:结扎胆管组与不结扎胆管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3.5×10^-2、4.3×10^-2/min,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别为3.0×10^-3、3.1×10^-3cm/min;在高、中、低3个浓度下的Ka分别为3.9×10^-2、4.3×10^-2、4.3×10^-2/min,Papp分别为2.3×10^-3、3.1×10^-3、3.1×10^-3cm/min;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Ka分别为4.5×10^-2、3.7×10^-2、4.2×10^-2、4.1×10^-2/min,Papp分别为3.3×10^-2、2.8×10^-2、3.0×10^-2、3.5×10^-2cm/min。结论:胆管结扎与否不影响药物的吸收;不同浓度对海那替尼在大鼠全肠道的吸收无显著影响,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海那替尼在各肠段均吸收良好,没有特定吸收部位,适于制成口服吸收制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细叶远志皂苷在大鼠四个肠段的吸收状况。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重量法,研究细叶远志皂苷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在体小肠吸收实验中,细叶远志皂苷可被大鼠全肠段吸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各肠段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是0.05922,0.06387,0.06345,0.06409s-1;药物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别是0.03322,0.03751,0.03733,0.04830cm? s-1,结肠段吸收最好(P<0.001)。结论细叶远志皂苷为全肠道吸收的药物,且结肠部位吸收最好。  相似文献   

11.
薯蓣皂苷元丁二酸单酯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薯蓣皂苷元丁二酸单酯(DSAE)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动力学.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方法, 用HPLC测定循环液中的DSAE.结果 DSAE在大鼠小肠内无特定吸收部位,全肠道均有较好吸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每小时吸收百分率(中浓度)分别为13.05%、12.89%、13.13%.不同浓度DSAE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速率常数(ka)经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SAE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机理可能为被动扩散,在整个肠道均有吸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纳米晶体(ABZ-NCs)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尤斯室技术进行肠吸收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BZ-NCs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4个肠段的吸收状况,并考察不同浓度药物对肠吸收的影响,同时与ABZ片剂(T-ABZ)进行比较.结果:ABZ-NCs不同浓度在不同肠段均有吸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盐酸莫西沙星在SD大鼠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特性,并对比盐酸莫西沙星在正常和模拟失重大鼠中肠吸收变化。方法:建立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法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1,2,4 mg·ml^-1)、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盐酸莫西沙星吸收情况,并对比正常和模拟失重1,2,3,4周大鼠的肠吸收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盐酸莫西沙星在SD大鼠各肠段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盐酸莫西沙星在SD大鼠小肠内吸收无明显变化,且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主要以被动转运方式吸收。盐酸莫西沙星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相近(P>0.05),莫西沙星不存在特异性的吸收部位。比较正常与各模拟失重组吸收参数发现,模拟失重1周和2周的吸收速率参数(Ka)无明显变化,模拟失重3周时,Ka增大了约1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模拟失重4周时,Ka又接近正常水平。结论:盐酸莫西沙星在大鼠小肠吸收方式以被动转运为主,在肠道中易吸收,且不存在特异性吸收部位。模拟失重会加快莫西沙星在肠道的吸收,且模拟失重3周时,变化最明显。该结果提示机体进入失重环境后有必要随时间调整莫西沙星的服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三叶青地上部分抗炎提取物(THAA)在不同生理状态大鼠体内的吸收特性和转运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模型,建立同时测定THAA效应组分群绿原酸,荭草苷,异荭草苷,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牡荆苷,异牡荆苷,牡荆苷-2″-O-鼠李糖苷7个组分含量的液-质联用(UPLC-MS/MS)法,考察比较THAA效应组分群在不同生理状态大鼠不同肠段的累积吸收量,探讨其最佳吸收部位及转运机制,同时选择吸收较好的肠段,考察P-gp外排转运蛋白对THAA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正常生理状态,荭草苷、异荭草苷、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牡荆苷、异牡荆苷、牡荆苷-2″-O-鼠李糖苷6个组分在各肠段吸收顺序为十二指肠 > 回肠 > 空肠 > 结肠,其中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牡荆苷-2″-O-鼠李糖苷在十二指肠及回肠吸收更好(Papp均大于或等于0.2×10-4cm·s-1);绿原酸各肠段吸收顺序为回肠≥十二指肠 > 空肠 > 结肠,不过吸收均相对较差(Papp均小于0.2×10-4cm·s-1);同一肠段中各组分的吸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炎症病理状态与正常组比较,THAA效应组分群在各肠段的吸收均有增加;其中荭草苷、异荭草苷、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牡荆苷-2″-O-鼠李糖苷在十二指肠及结肠的吸收显著增加;绿原酸、牡荆苷、异牡荆苷在各肠段的吸收略有提高;效应组分群在各肠段的吸收顺序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荭草苷等6个组分肠道吸收受外排转运蛋白P-gp影响显著,炎症病理状态下影响更为明显;绿原酸可能不是P-gp的底物,但在炎症病理状态时,可使其吸收参数PappKaP%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中上段是THAA效应组分群的主要吸收部位;荭草苷等6个主要特征效应组分可能是P-gp的底物,其肠吸收存在饱和性抑制现象,在体内的吸收机制可能不仅为单纯的被动吸收,还存在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等吸收特征;其中绿原酸在肠道中的吸收可能为促进扩散式。炎症病理状态下,各组分所表现的肠吸收动力学特性及机制与正常生理状态相似,不过肠吸收PappKaP%均有一定增加,提示炎症病理状态可能因机体内的菌群发生一定变化、因应激促进效应组分群吸收增加而使转运过程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徐勤  ;刘布鸣  ;邓立东 《中国药房》2009,(21):1613-1615
目的:研究芒果苷大鼠在体肠道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模型,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肠循环液中芒果苷的浓度,研究不同芒果苷浓度、胆汁及吸收部位对芒果苷吸收参数的影响。结果:芒果苷在5.0~25.0μg.mL-1浓度范围内对小肠吸收速率常数(Ka)无影响;在12.5μg.mL-1浓度下对结扎胆管大鼠的小肠Ka有影响;各肠段的Ka回肠>空肠>结肠>十二指肠,分别为0.164、0.132、0.125、0.107h-1。结论:芒果苷的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芒果苷在各肠段均有较好的吸收,胆汁使芒果苷在小肠的透过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MY)在大鼠胃和肠道中的吸收行为,为DMY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在体胃研究模型和在体肠单向灌流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DMY在大鼠胃和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药物浓度(20,40,80 μg·mL-1)对DMY肠吸收的影响。结果:DMY的胃吸收百分率为(2.3±0.9)%。在各肠段的吸收中,DMY的Peff<5.0×10-5cm·s-1,其中在空肠和结肠中的KaPeff大于十二指肠和回肠(P<0.05)。以空肠为吸收肠段,与低、中浓度组相比,高浓度组中DMY的KaPeff明显降低(P<0.05)。结论:胃部不是DMY的主要吸收和代谢部位。DMY为低渗透性药物,其在空肠和结肠部位的吸收较好。另外,DMY在吸收过程中存在高浓度饱和现象,表明DMY在肠道的转运可能有载体参与。  相似文献   

17.
利巴韦林大鼠肠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利巴韦林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应用大鼠在体灌流肠吸收实验考察其吸收动力学 ;采用HPLC法测定利巴韦林在大鼠体内肠吸收回流液中的药物浓度 ;采用UV法测定回流液中酚红浓度的变化。结果利巴韦林在小肠中上部吸收较好 ,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依次下降 ,吸收速率常数依次为 0 0 970 0、0 0 15 0 0、0 0 0 110、0 0 0 0 0 5h-1;回流液中吸收药物的量与利巴韦林的浓度成正比。结论利巴韦林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 ,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 ;主要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和小肠上部 ,结肠几乎无吸收 ;提示该药适合制成日服 2次的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DH-004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探讨其可能的吸收机制。方法建立UPLC法测定灌流液中DH-004浓度,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不同质量浓度的DH-004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结果 DH-004在全肠段均有吸收。20.0μg·mL-1 DH-004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_a)分别为(11.66±3.84)×10-2,(10.85±2.65)×10-2,(7.48±1.70)×10-2和(4.75±1.14)×10-2 min,药物表观渗透系数(Papp)分别为(1.47±0.33)×10-2,(1.55±0.20)×10-2,(1.25±0.10)×10-2和(0.98±0.22)×10-2 cm·min-1。DH-004在十二指肠段与空肠段的K_a均明显大于其在回肠和结肠的K_a(均P<0.05)。结论 DH-004在大鼠小肠全段有不同程度地吸收,十二指肠和空肠可能为其主要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褶合光谱法不经分离同时测定复方头孢氨苄胶囊中头孢氨苄和甲氧苄啶二组分的含量。方法:结合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利用褶合曲线分析法同时测定复方头孢氨苄胶囊中二组分的含量。结果:头孢氨苄和甲氧苄啶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5%(RSD=0.47%)和100.04%(RSD=1.65%)。结论:此方法不需分离,可同时测定吸收光谱互相重叠的复方剥剂中待洲组分的含量,方法可靠,操作简单,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